搜索
   登录

怒从刀起 共举义旗
所属图书:《布依族杰出人物》 出版日期:2014-09-01 文章字数:3683字

怒从刀起 共举义旗

韦朝元简介

韦朝元

韦朝元(1768~1797),又名韦德明,小名阿成,号七绺须。1768生于贵州南笼府(今安龙县)新安区城关镇幺塘当丈寨人(今幺塘办事处)一户布依族农民家庭。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正月,他与徒弟王抱良、王抱羊、李阿六等密谋武装起义。后与王阿从领导的起义军合作,推王阿从为首领,称“皇仙娘娘”,韦朝元称“天王玉帝仙官”、大元帅。1797年年底起义失败后,被清朝政府杀害于北京。

怪象七绺须

当丈寨依山傍水,门前稻田万亩,山上古树参天,森林茂密,飞鸟成群。一年四季鸟语花香,安静清逸,寨子里的房前屋后果树成林,素有地灵人杰之美称。韦朝元就出生在这里。

韦朝元从小聪明伶俐,长大后英俊帅气,身强力壮,一表人才,脸上长出七绺胡子,与众不同,于是人们叫他七绺须,褒扬他长相得奇特、潇洒。

七绺须这个名字,不仅民众认可,义军全军上下认可,连清朝政府也认可。清廷在审讯他时也把七绺须名和韦朝元名认可为一人。可见韦朝元七绺须的容貌多么超群非凡,让人过目不忘,记忆深刻。

从小学艺,武术过人

为了抵御敌人,为了防止土匪抢劫寨子,自古时候起,布依族就有“闲时练棍棒,预防打豺狼。节日练棍棒,表演给众望”的习俗。布依族习惯上以同姓同族而居,寨子大,人丁兴旺。如龙广周边四十八寨,寨寨都是布依族,就幺塘来说,虽然寨子没有龙广多,没有龙广寨子大,但是,这里的布依族寨子里的人们,习俗完全和其他地方的布依族相同,人人勤劳勇敢,个个善良淳朴。男的热情好客,女的勤俭持家。无论男女,尊老爱幼美德代代相传。他们的住地多依山傍水,门前就是大田坝,崇尚稻耕文化。性格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讲究情谊,你对他好一分,他对你好十分。有受人滴水之恩,以涌泉回报和一家有事,全寨帮忙的美德。又由于田地肥沃,又都在家门口,一年中半年劳动半年闲。闲下来就练武。

除此而外,每逢过大年、正月十五、了年、三月三、端阳节、六月六、七月半、八月十五、九月重阳尝新节,等等这些节日都要玩狮子,演戏,表演武术,唱歌跳舞打花包。韦朝元就用“半年闲”和过节的时间拜师练武。小时候,他跟狮子队敲打击乐,继而扛钉耙、耍棍棒、扮罗汉、玩狮子、翻跟斗、上高台,“十八般”武艺,他都学,都精通。尤其是上高台,八张八仙桌子叠起,高过房屋,他玩罗汉角色,胖脸白面微笑,摆动飘逸马尾蚊刷,轻巧如飞地从地上的第一张八仙桌,钻进钻出,向上攀登,直至高耸空中的第八章八仙桌,并在倒立的第八张八仙桌的四条桌柱上,跳来跳去,如猿攀树,似猛狮下山。观众目瞪口呆为他提心吊胆,手心捏出冷汗,他却如鸟飞翔,随心所欲,欢快无比。他玩狮子,必玩狮头,虽然险情更大,他却如履平地。他玩枪舞棍,枪如电闪,棍似流星,让人眼花缭乱,看不清他的套路,八人十人抵挡不过他一人。于是他的名声大震,八方知晓。人人赞誉说:“天生七绺须,神传他武艺。众人跟他学,保家乡平安!”

传艺众人,树立威信

韦朝元凭着七绺须的奇特长相和一身超群武艺,十分受人尊重。在众人的要求下,他在当丈寨办起了武术班,免费招收学员,传艺于广大青壮年。继而又在北乡、东乡、南乡、册亨、贞丰、兴仁、普安等地办起分校(点),由他亲自或派出出师高徒定时巡回到各分校(点)上传艺教武。几年时间过去,他的武艺传授遍及盘江八属各县布依族村寨,并建立起遍及盘江八属各县布依族村寨的抗敌抵匪护寨自卫队。学徒中,武艺高强的,有史记载的当丈寨、洞洒寨的有韦博赖、王抱和、贺客、王易和、杨阿降、韦博占、杨玉成等等。后来,这些人成了起义军的骨干,在起义军里都担任了重要职务。在外乡外县的有北乡的大王公、册亨的王阿报。北乡的大王公,在后来王囊仙起义军队伍攻打南笼府城时,发挥了重大作用,一下子就毁掉了南笼府衙门,继而打死打伤无数守城清兵,协守生员刘德彬、把总杨文海被义军乱石打中,险些丧命。“南笼起义”队伍中,大部分是韦朝元教授过武功的徒弟,他们在义军起义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民治病,团聚力量

韦朝元心胸宽广,眼光远大,办事公道,乐于施舍,善于助人。他巫医结合,用草药给穷人治病。他治病从不收财物,很得人心。

他办武术班教授弟子武艺,不收钱粮,他走乡串寨传授武功,见人有病,他就施以巫术,采草药为民治病除疾,救人于苦难中。一天,他到册亨海子洞看望杨博外、杨阿角等人传习武术和发动组织群众起义的情况,得知册亨起义军首领王阿报的父亲生了重病,卧床不起。于是,韦朝元赶到王阿报家去,坐到王阿报父亲病床前为他拿脉诊病,嘘寒问暖,百般关怀,体贴入微,尊敬有加,安慰得老人心里热乎乎甜蜜蜜的,减轻了许多病痛。然后韦朝元又为他打起老摩,做巫术为老人驱病,又给老人服药。不多时,老人的病好了许多,坐起来说:“神哦,真神!你这个大元帅,就像华佗再世,手到病除,就像手捉虱子一样,不到两个时辰,我的病就好多了。叫我啷个谢大帅哟?”

“大叔,不用谢,我和阿报是弟兄,您就是我的父亲,能为您老人家治好病,是我的福气呢。”

站在旁边的王阿报说:“让您大元帅费心了。”

韦朝元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不要客气了,只要老人的病好了,我们大家都放心。”“不说就不说了,客气多了就不是一家人了。阿报呀,自从我病了,你来家照顾我,耽误了你们的大事,我现在能动了,你就跟朝元大帅回队去做你们的事,队上需要你。”老人说。并叫王阿报撮两升糯米给韦朝元。

韦朝元拒绝说:“大叔,您这样做就是不给晚辈面子,折杀我了。不说给您老人治病不要您的财物,就是我为所有的人治病都从来不要一文钱的报酬。这糯米,您老人家就留下自己吃,补补身子。”

韦朝元就是这样一个人,百姓有病,有求必应。为人治病,无论是布依族、苗族、彝族、汉族,他从来不收任何人的财物,大家都夸他是救世主,活神仙!

与仙姑联合 发动起义

韦朝元通过教授徒弟习武和义务为民治病,很得人心,受到民众拥护和爱戴。“得人心,得天下。”他看到清朝政府的统治者和地方恶霸地主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欺压百姓,盘剥人民,尤其是对布依族人民的欺压最深,盘剥最大。于是,韦朝元萌生了聚众造反的念头,他要为老百姓求翻身,求解放,谋自由。

那几年,洞洒寨的巫师王囊仙已利用拾得的一颗五彩石作护身符,对外宣扬说这是王母娘娘送给她的。韦朝元受王囊仙的启发,也编了一个梦的故事,向民众作宣传。故事说,天上的玉皇大帝托了一个梦给他,天下要变,叫他韦朝元和王囊仙联合起来造官家的反。于是他和王囊仙遥相呼应,打出了“仙大”的旗号,刻制印章,发布公告,发动群众,组织起义队伍,和王囊仙联合造反。王囊仙任造反起义军领袖,韦朝元任大元帅,按照旗号,任命各级官员,组织起义队伍,把矛头直指反动的官老爷和地主恶霸。在将近一年的造反过程中,起义的火焰燃烧了永丰州(贞丰)、普安、安南(晴隆)、册亨州同、新城(兴仁)、黄草坝(兴义)、广顺(长顺)、定番(惠水)、长寨厅(长顺)、大定府(大方)、威宁、黔西州、平元州(织金)以及广西、云南和贵州的部分州、县。

浪漫求婚 成就一段恋情佳话

唱歌联姻,是布依族男女青年恋爱的婚俗方式之一,“背带亲” [1] 是当时布依族地区最流行的一种婚姻习俗。布依族农民起义领袖王囊仙很小的时候其父母就把她许配给人家了。但是这只是订婚,没有结婚。即使结了婚,因为双方年纪还小,姑娘仍然在娘家居住,即“婚约原来是仲家,也兴媒妁也行茶。夜来返向西邻臣,还有三年才归家。”如果说一个十五岁的姑娘结了婚,要到十八岁她才住夫家。所以,订了婚的或结了婚的男女青年都有唱歌玩表的自由。王囊仙虽然定过“背带亲”,却经常在歌场上唱歌,向男友吐露感情。有一次韦朝元在对歌场上看中了机灵貌美的王囊仙,就用歌来试探她。韦朝元含情脉脉地对王囊仙唱道:

王囊仙听了韦朝元的歌深受感动,抬头望过去,见韦朝元英俊潇洒,高大威武,脸上泛起红晕,回敬了一首给韦朝元:

韦朝元又唱:

王囊仙表态唱:

接着两人又合唱:

就这样,韦朝元和王囊仙你唱过来,我对过去,情投意合时又合唱:

一次又一次,一年过了又一年,当两人都成了起义领袖时,韦朝元想出个水到渠成的办法,迎合了起义和爱情的需要,在民众中传说:“玉皇大帝给我投梦,天要变了,穷人要坐天下。王囊仙是王母娘娘许配给我的,我就是她的丈夫。”

韦朝元和王囊仙演绎的爱情故事虽然多彩,但因起义形式的需要,他俩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领兵打仗上去了。由于起义军势力发展迅猛,许多将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放松了警惕。在一次庆功宴上,全军上下喝得大醉,被清军乘机偷袭,最终导致义军全军覆没。韦朝元、王囊仙、桑鸿升、王文学、王化明等义军领袖被俘,押到北京施以极刑,起义最终失败。


[1] 当地俗称,即娃娃亲。

布依族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