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民歌
所属图书:《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下)》 出版日期:2017-02-01 文章字数:0字

第二节 民歌

一、贵阳市布依族经典民歌《桂花开放幸福来》产生的缘由

在贵阳周边布依族聚居的地区,男女老幼都会唱这首民歌。但这首民歌出自何处,它与桂花开放幸福来有什么渊源,那就鲜为人知了。

1.追根溯源桂花开

布依族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和民歌。民歌种类较多,有古歌、叙事诗、族礼俗歌、盘歌、情歌、苦歌、童歌、童谣等。《桂花开在桂石崖》这首布依族民歌就是布依族盘歌一类。《布依族简史》记载:“自古以来,民间诗歌在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娱乐和传递思想情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婚、丧、喜、庆和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都广泛应用。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就有‘仲家婚嫁则男女聚饮、歌唱’的记载。到清代乾隆年间,汉文献记载民歌的应用就更广泛了,结婚时‘歌声达旦’,《布依族民歌》书影青年男女的社会交往是‘男女成群、山歌互答’,此种情况由来已久。”可见,布依族自古以来就有唱歌到天亮的习俗。

《布依族民歌》书影

在贵阳市乌当区的新堡乡、新场乡、偏坡乡,白云区的牛场乡、都拉乡、沙文乡、麦架镇、艳山乡,花溪区的麦坪乡、湖潮乡,小河区的金竹镇、小河镇,南明区的后巢乡,云岩区的黔灵乡等地布依族聚居的村寨,都有在婚嫁时吃宵夜的习俗,在吃宵夜当中,男青年重点是吟诗放令、斗元宝,女青年重点唱盘歌。吃宵夜是在举办婚礼的主人家堂屋中进行。参加吃宵夜的人员是新郎家族人、寨上人和送亲客的宾主双方进行。将数张八仙桌在堂屋中摆成“一”字或“丁”字形。桌上摆上碟子杯筷,碟中装有糖食果品、葵花、花生等,时间是三天婚酒当中的第二天“正席”晚上十二点以后,首先由客人将一束五色纸扎成的花送到主家大门前。宾主双方一主一客进行一番对唱。

例如,客人进屋将花放在桌子上时双方的唱词如下。

宾主双方的姑娘都坐下后,双方的唱词如下。

从砍刺、开荒、整地、撒花唱到栽花、薅花、盘花、收花;从正月唱到十二月;从桂花、刺梨花唱到兰花、杏花、菊花和梅花。如果双方都是行家,可唱到第二天下午都不收场。布依族婚礼宵夜,由来已久,在宵夜的盘花歌中,将《桂花开在桂石崖》放在盘花的开头,显示这首歌的重要性。进而客人在主人提问花树该是哪样树、花丫开的哪样花时,肯定地回答,花树该是桂花树,花丫开的是桂花。从以上布依族婚宴宵夜中女青年的盘花歌词中就清楚地看到《桂花开在桂石崖》这首歌的出处、根源和重要性。

2.桂花开放幸福来

1950年夏末,贵州省军区文工团响应军区党委“在贵州收集万首民歌”的号召,文工团四队队长钟华同志带领一行人到贵筑县的凤凰哨(今属贵阳市南明区)采风,经过一个月的收集、整理,创作了这首闻名全国的布依族民歌,这就是《桂花开放幸福来》。凤凰哨位于河滨公园上游约2千米的南明河畔,当时有20多户人家,陈姓、班姓、葛姓居多,全部都是“仲苗”“仲家”(今布依族)。人口不多,但历史悠久,明朝属中曹长官司,清代属贵阳府亲辖蔡关里,民国年间(1914~1941)属贵阳县一区南阳乡(又名玉马乡),1941年贵阳市成立后,贵阳县改贵筑县,凤凰哨属贵筑县中曹乡(县政府设花溪),到1954年,贵筑县并入贵阳市。以后凤凰哨属于贵阳市南明区后巢乡,1985年该布依寨耕地已全部征拨作为贵阳公交公司车场用地,行政区划为太慈桥办事处凤栖社区。

贵阳地区的布依族在历史上是较早进入农耕社会的民族,闪现在其农耕文化中的自然审美意识也随之产生、发展,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以后,对动物、植物产生审美兴趣,把整个自然界都看作自己的审美对象。布依族的民间文学、民歌文化就是植根在农耕文化基础上的,所以常用一些具有强壮、高大、优美特征的动物形象来形容人类社会生活,比喻社会生活的同时,又形象地反映了布依族历代社会生活,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迹。“桂花开在桂石崖,桂花要等贵人来,桂花要等贵人到,贵人来到花才开。”这类民歌就是借助植物生长在特殊环境比喻长期生存在封建领主经济、封建地主经济环境中的布依人是何等的盼望“贵人”的到来。同时,民歌也充分体现布依族人民审美意识的独特性以及审美对象存在的独特方式。这首审美独特、比喻贴切的民歌传唱数百年后,到了1950年才遇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贵人”,他们就是贵州省军区文工团的钟华、罗马、王存真、王鸣、王桦以及编词编曲的崔永昌、罗宗贤等同志。这首民歌,经过他们整理加工,既保留原来的韵味,又进一步丰富了词曲,歌词质朴形象,表达了“桂花开放幸福来,幸福和毛主席分不开”的情感。音乐旋律热情优美,节奏舒展欢快,是20世纪50~60年代广为流传的女高音独唱曲目,传播全省、全军和全国。1959年被收入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中国民歌》一书中,1978年收入中央民族学院编辑出版的《少数民族歌曲选》,1991年收入国家民委主持编撰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

3.桂花与民歌文化

布依族民歌把自己居住的整个自然环境作为审美对象,处处把日常生活与自然美联系在一起,这是布依族民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特征。民歌常用花来比喻美丽善良、勤俭聪明的姑娘,将机智勇敢、勤劳英俊的后生比作蜜蜂。在民歌中常常出现的花卉有桂花、刺梨花、石榴花、栀子花、杜鹃花、白果花、紫金花、桐子花、樱桃花、金银花、桃花、李花、梨花、杏花、梅花、茶花、芍药花、牡丹花、海棠花、兰花、菊花、荷花、谷花、茄子花、碗豆花、胡豆花、豇豆花、韭菜花、菜籽花等;在民歌中常常出现的树木有紫木、青冈、杉树、冬青、芭蕉、松树、银杏、槐树、香樟、梨树、李树、桃树、柳树、棕树、柏杨等;民歌中常常用作比喻的动物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凤凰、燕子、画眉、阳雀、金鸡、喜鹊、老鸦、秧鸡、鸳鸯、斑鸠、岸鹅、白鹅、蜜蜂、田鸡、青蛙、鲤鱼等。总之,在布依族民歌中常用作比喻的都是常见的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林田野、岩石树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等,有一首民歌唱道:“磨子不拉不转来,山歌不唱不宽怀。酒不劝人人不醉,花不逢春不乱开。磨子不拉不转身,山歌不唱不开心。酒不劝人人不醉,花不逢春不乱生。”利用这种比喻说明花要到时间才能生长,才能绽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布依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挣脱了身上的镣铐,心情是何等的喜悦、欢畅,布依族就用“贵人”来比喻党和人民军队,用“桂花”来比喻布依族人民的真情实意,不仅巧妙地应用“桂”与“贵”的谐音,创造了一种和谐和音调美的意象美,而且让“桂花要等贵人来”这一主旋律略加变化而反复咏唱,将布依族人民对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盼望之情以及救星到来的激动和喜悦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语言朴实、比喻生动、言有尽意无穷,堪称布依族民歌的精品之作。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倒了地主土豪,进行了土地改革;布依族人民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布依族地区各级政府的建立,党对布依族干部的大力培养,大大地调动了布依族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布依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有了根本的改变;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婚姻法》的颁布实施,使布依族广大青年男女从几千年的封建婚姻的羁绊下解放了出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得到了法律上的保障,他们扬眉吐气、理直气壮地歌唱自由婚姻。

这一时期的布依族民歌特别多、特别富有深情。十年动乱时期,连唱歌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布依族只好偷偷地唱道:

“四人帮”被打倒,布依山寨又响起了欢乐的歌声,布依族歌手满怀喜悦地唱道:

这首歌把布依族自古以来爱唱歌和唱歌权利被剥夺又得到恢复了的变化过程,刻画得惟妙惟肖,细腻生动。

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布依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欢天喜地,他们高兴地唱道:

政府推广科技种田,更是得到了千家万户的拥护,布依族歌手又高兴地唱道: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度,贵阳实现了每个行政村都通电、通水、通客车、通电话、通闭路电视,布依族同胞将现代幸福生活编成了新民歌,在相互对歌时唱道:

布依人家不但安装了电话,还买了手机,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于是唱道:

桂花开放幸福来,幸福和毛主席分不开,幸福和共产党分不开。这是几十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布依族人民就认准这个理,于是又唱道:

陈荣贵

二、情歌

情歌,布依语叫weanlyux(“文有”)。weanlyux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唱的歌,在布依族还未有文字记录、还未产生书面文字的古代,情歌是在社交中应用最多、数量最大、流传最广的民歌种类之一。情歌又分古歌、盘歌、排歌、小歌等。唱情歌有多种形式,有在生产过程中随心所欲地唱给过路异性的“文盘”,有在赶场歇场或喜酒留宿中对唱的,这种情歌对唱是按部就班一唱一答,歌逢对手,唱三天三夜都唱不完,表达相互夸赞、相互爱慕的情绪。唱这种情歌是按“文由摸”“文由罗”“文由皋”“文理买”的程序进行,一个晚上还唱不完一个部分。

对歌场景

古代情歌产生于什么时代,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已无法考证,但从歌词内容曲调来看,其产生年代可能在民族进入氏族外婚制后期,逐年演唱变化,增加了许多各时代的内容,如增加了相会歌、相思歌、相爱歌、失恋歌、逃婚歌等。特别是汉文化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增加了汉语对唱的情歌后,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真正形成了“情歌多来情歌多,情歌多如牛毛多,唱了三天另三夜,才唱一只牛耳朵”的格局。这一点不夸张,笔者所收集到的布依族情歌集和抄录的民间演唱的情歌,粗略计算其数量在百万行以上,真正要歌手从头演唱,按每天可以唱千行计算,一年才唱三十多万行,也就是说三年才能唱完这些情歌,未收集到的还不知其数,可想而知,布依族的情歌真正多如牛毛。

(一)情歌的思想意义

布依族情歌是布依族人民追求爱情、向往爱情的真实写照,布依族历来就有公开的社交活动。谈情说爱不是简单的表现情欲,而是极文明的以歌会友、以歌探情、以歌抒情的方式,在交往中以“浪哨”“古彰”为缘由,通过赶场走亲访友、喜庆节日和酒席之后对唱来抒意、抒情,达到情意加深,爱慕有加,才到请媒提亲、谈婚论嫁的过程,其情歌内容和思想就熔铸了布依族古代人们的恋爱、婚姻、家庭上的观点,闪耀着自身民族的文明思想光辉。

情歌往往表现理想化的情侣,常常把对方融进自己的审美观点,极力用尽善尽美的语言去描述、去赞美、去追求,反映了人们对美好青春的赞美、讴歌,例如:

布依族情歌极力表达男女青年对爱情、对幸福的热烈追求,例如:

这首炽热的情歌表现出了布依族人纯朴健康的恋爱观和审美观。

在情歌对唱中,男女青年毫无疑问会唱到未来的生活,未来的生活是怎样呢?情歌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这种纯净的、与世无争的陶渊明式的生活,让世世代代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在情歌的陶冶下去追求、去实践。有首布依语古歌更能说明这种思想境界:

这是布依族青年追求的生活,从这类情歌中可以看到,布依族的后生是胸怀坦荡、诚实忠厚的,他不想欺骗对方,不去吹嘘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自食其力,男耕女织,其乐融融,并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专一。

(二)情歌的艺术特色

布依族情歌除了具有健康的思想内容外,还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它之所以能在布依族群众中广为传唱,历久不衰,其艺术特色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布依族情歌的艺术特色首先是具有真切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是情歌的生命,苍白的呻吟是不能传世的,布依族情歌就是以真情来引起共鸣,它生动地描述了青年男女初恋时的幻想、欢乐,失恋的悲痛,久别的思念,相会的快乐,一切都从情歌中喷涌而出,像芳醇的米酒,使人心醉,又似汹涌的波涛,荡人心魄,试看其中一首布依族情歌:

对歌场景这种真挚、深厚的感情,没有过多的形象描写,也没有过细的表白,但表现出布依族姑娘对爱情的执着、对生命的奋争,即使“高山变平地,山岭变成竹竿”也动摇不了她对爱的向往。

唱情歌是一种感情的喷发,一遇到她日思夜想的心中情人,那炽热的感情就如山洪暴发,汹涌而出,不加修饰,深情呼喊,听了引起共鸣,令人感动,从而产生情与爱的火花。

对歌场景

当然,布依族情歌的艺术特色除了真纯,想象力也是情歌的最大亮点。如:

这种以物人喻的艺术手法在情歌中占了很大比重,还有就是突出表现一种执着的精神。

这种对爱的执着,不惧不畏的精神,催生出灿如繁星的情歌,这些情歌以巨大的力量,温暖着世世代代布依青年的心扉。

布依族情歌中比兴的技巧也是其主要特色。比兴在布依族情歌中有多种形式,比,有正比、反比、对比等;兴,有与内容直接相关的兴,也有单独的兴;喻,有明喻、暗喻、隐喻等,这些技巧,深化了情歌的主题,也增强了情歌的感染力。在情歌中有一种与内容直接相关的兴,如:

这种歌以八月桂花四处香起兴,温润清新,自然贴切,点明了时间是金秋八月,点明了环境,整个烘托字句不多,先给一种令人向往的意境。还有一种间接的兴,如:

这种兴起与结局,比较生动,形成了布依族情歌中经久不衰的格局。

布依族情歌中还有一种艺术特色就是反复,每四句是一个完整的内容,但一般要改变一个字或词,再反复唱一遍,如:

这是首较完整的表达心意的情歌,但为了加强情感,又再吟唱一遍:

第二段只改动几个字,但感情却深了许多,这在布依族情歌中的排歌当中更是应用得令人叫绝,如“正月说起去连娇,正月梅花嫩条条,妹的面容梅花样,见了梅花如见娇。二月说起去连娇,二月韭菜嫩条条,妹的面容韭菜样,见了韭菜如见娇。三月说起去连娇,三月菜花嫩条条。妹的面容菜花样,见了菜花如见娇”。反复吟唱,回肠荡气,从正月一直唱到十二月,只要记住每月的花名就能一口气将自己的思念在反复中深刻地表达出来,这既增强了感染力,又易记易唱,这也就是布依族情歌能传唱世代经久不衰的原因。再就是情歌的曲调柔美、悠扬,它有一定的格律,不像汉语歌以文字记录为主,布依民歌历来就是以传唱为传播方式,一听就会唱,情歌也分有“大调”和“小调”之分,大调庄重,小调活泼,兼而用之,经久不衰。

王运春

三、猜花歌

布依族《猜花歌》又名《盘问歌》,是以猜对歌唱的形式盘问对方的歌。盘问歌在布依族地区广为传唱,其内容既有劳动生产生活常识,又有神话传说等。通过相互猜对对歌,比智慧、比学识、比反应等,回味无穷,寓教于乐。

(一)开篇类

(二)植物类

王兴珍 综合整理

四、敬酒歌

酒在布依族社交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亲戚朋友互相走访、举行婚丧嫁娶和新居落成仪式等,都离不开酒。因此,在布依语中参加男方家婚礼仪式叫“喝接媳妇酒”,参加女方家嫁女仪式叫“喝嫁姑娘酒”,参加葬礼叫“喝白喜酒”,参加新居落成仪式叫“喝竖房酒”等。这些仪式上,酒不仅是不可缺少的祭品,而且是席上不可缺少的饮品,所谓“无酒不成礼义”是也。

酒也是布依族同胞平时亲朋好友交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感情增进剂和润滑剂,不管有菜无菜、菜多菜少,只要有酒,感情就自然拉近了、融洽了,即使过去因某种原因有过误会,也会在这喝酒过程中消除。在布依族地区饮酒可以说是高度仪式化了。尤其是酒席上,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仪式。而仪式的重要表现就是唱歌。客人进村要唱进寨歌,呼喊主人开寨门,请主人不必提防;进家要唱开财门歌,祝福主人家财源滚滚;到家要唱谢烟谢茶歌;酒席开始前要唱解桌歌;坐上酒桌要唱分筷歌、发壶歌等,也就是说,每一个环节,都要通过唱歌,才能开始下一个程序。进入饮酒程序后才有敬酒歌、行酒令、猜拳行令、贺拳歌等内容。总之布依族酒席上的饮酒,不是单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乌当布依酒歌》书影

《贵阳布依族酒歌》书影

由于有这样一种文化环境,黔中一带布依族中产生了大量的酒礼歌。酒礼歌中包含《酿酒歌》《问酒歌》《红酒歌》《吃酒歌》《祝酒歌》《敬酒歌》《谢酒歌》等。敬酒歌又有两种:一种是用布依语演唱的歌,又称“土歌”;另一种是用汉语唱的歌,又称“明歌”。

(一)用布依语唱的歌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贵阳市民宗委、贵阳市布依学会以及乌当布依学会等相应收集整理出版了《贵阳布依族酒歌》《乌当布依酒歌》《花溪布依族酒礼歌》,这些资料显示,布依语敬酒歌有100余首,3000余行。用布依语演唱的歌名标题如:

      主唱           客唱

  《没有好酒敬客人》    《抬来好酒敬我们》

  《桌上没有迎客酒》    《醇酒你们拿来敬》

  《没有酒鱼待客人》    《你有酒鱼待我们》

  《席上萝卜待客人》    《百桌酒席不如你》

  《没有刺梨酒待客》    《吃了酒肉去传名》

  《田小不能栽糯米》    《你家田大出糯米》

  《一年只收两箩谷》    《醇酒甜如蜜蜂样》

  《苦蒜给客来下酒》    《块块肥肉像梳子》

  《我们斟的松果酒》    《好酒喝了好多次》

  《引水到坛来当酒》    《酒席桌上菜肴多》

  ……

做针线与唱歌乐

仅从这些敬酒歌标题就能看出主人的自谦和客人的赞扬。面对满桌的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满屋飘香的刺梨糯米酒,主人都会自谦地对客人说:“你从远方远路来,来到我家吃菜薹。没有好酒好肉来招待,粗茶淡饭莫见怪。”无酒不成席,无歌不成敬意,席间敬酒唱歌已成为布依人礼仪文化的共识。敬酒时主人则会对客人说:“是今天下了雨,河中有了水,杯中才有了‘冷水’‘冷茶’。为表我们的心意,这杯‘冷水’‘冷茶’请你客人喝下。”同时为使客人有“在自己家”的感觉,布依人还会用本民族语言“说话”的方式,即兴向客人献唱:

布依族是一个彬彬有礼、性格十分谦和的民族。在客人面前,布依人总是表现出充分的自谦,对客人则总是进行褒扬和赞美。我们来看这样一首:

    主唱:

真像歌中唱的那样,桌上只有“一碗藠头”“一碗萝卜”,“没有一片肥肉掺杂”吗?非也!即使满桌子山珍海味,主人也是这么唱。

《布依族夜宴歌》书影

再看一首客人唱的:

与上一首一样,客人在家不一定就是“吃菜根”“吃辣角”,到了主人家也不一定是“吃海参”“吃燕窝”,这里既表现了客人的自谦,也表现了对主人的褒扬和赞美。最关键的是第二句“酒吃人情肉吃味”,酒只是一种媒介,它连接凝聚的是一份浓浓的亲情、朋友情。就像俗话所说:“老朋老友,黄豆下酒。”哪怕只是简单的菜肴,但主人的盛情胜过山珍海味。因此即使席上没有“海参”“燕窝”,主人的那份情意,跟“海参”“燕窝”又有什么区别呢?

(二)用汉语唱的歌

由于汉文化的影响,除了部分用布依语唱的“土歌”外,大部分敬酒歌都是用汉语演唱,但内容和风格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敬酒歌对唱没有现成的歌本,需即兴发挥,以景生情,以情生文,感情自然流露,唱词信手拈来。唱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列举一段:

在这一问一答的对唱中,歌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而隆重,一盅醇香的米酒,一首惬意的布依族敬酒歌,反映布依人待客的浓浓情意和美好的祝愿。这种有礼有节、言语朴实、歌词优美、相互赞颂的敬酒歌,充满生活情趣,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含义深邃,充分显示布依族是一个重文化教育、重礼仪、讲文明的民族。

布依族有一首举杯对饮时用布依语唱的歌,也道出了布依族男女谦虚之情:“大米酒啊香又甜,糯米酿酒味香醇。这是母亲的辛劳,妹不喝也得尝,一定要尝这杯酒。敬妹酒,是我心愿,我不是富家子弟,服饰虽不如别人,请你伸手接,敬妹酒一杯。”我们可以从习俗歌的字里行间去品味这俗中有情、情中有俗的文化哲理。

陈荣贵


[1] 辣角,方言,即辣椒。

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