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丧葬
贵阳市布依族各村寨的丧葬习俗大同小异。传统的丧葬仪式非常复杂。20世纪70~80年代以后,一些村寨的丧葬习俗逐渐简化。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贵阳市布依族由于处于城镇化建设的最前沿,一些村寨或搬迁,或分解,或消失,布依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含丧葬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村寨的丧葬习俗基本上变得与当地汉族的丧葬习俗一样。这里介绍清镇市布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
一、清镇市布依族丧葬
布依族崇拜自然和祖先,认为老人去世后,灵魂不灭,子女们为其操办丧事,既能寄托哀思,又能得到祖宗的保佑。因此,布依族老人去世后,一般都要操办隆重的丧事。清镇一带布依族丧葬仪式有送终、入殓、守灵、择地、择期、报丧、开路、掩棺、立坛、放幡、开堂、家祭、点主、迎宾、砍牛、外祭、装粮、分花树、斩草、出殡、安葬、复山、洗孝、供灵、除灵等程序。
1.送终:老人临终时,将其扶坐在堂屋中间的椅子上,双脚踏在装满稻谷的斗上,一家人守在身旁,儿子或女婿抬着老人的下巴,直至老人咽气。老人咽气后,先烧三斤六两倒头纸,拿一块银圆放在老人的舌头下,以免后人出哑巴,接着放串鞭炮或三声地炮,表示自家老人已经去世,向众人报丧,家族和寨邻闻讯赶来后,同家人一起恸哭哀悼老人,然后大家帮忙料理后事。
丧葬时的立幡
2.入殓:先将老人生前睡过的垫铺草等抬至三岔路烧掉,用熬好的艾水给老人净身(洗浴),男性剃头,女性梳妆,然后穿寿衣,男穿长衫,女穿短衣,只穿单,不穿双,3、5、7件均可,若有棉衣,1件当3件,男戴丝绸八角帽,女包丝帕,脚穿新布鞋、新布袜,男女均用棉线做裤带、腰带,一岁一根。用6尺白布做兜尸布,6尺8寸丝绸或红布做上盖。把棺材抬到堂屋中,用松香或石蜡液封好棺材的内底和上下四角,头靠神龛,脚向大门,放正当中,用两根圆木垫好底部,随后用白纸打好3张1尺2寸宽的垫头纸,先铺底部,再在上面用纸钱铺一个人形,再在人身上铺三层白纸后,就用兜尸布抬起死者放入棺中,以其鼻子为中心,用一根线从头到脚找好中线摆正遗体,然后将周围铺的纸往中间翻,用干净的草木灰或纸钱将周围空间塞满塞紧后,将铺的白纸把塞的草木灰、纸钱包裹往棺材周边放,现出死者,用香火或火钩在亡人衣、帽、鞋袜、棺材上烙一个记号,表示交给死者收下。边烙边嘱咐老人:“这是你的衣物,有人给你买,你不要卖;有人给你要,你不要给。”穿戴的衣物只能用棉织品和丝织品。入殓时亲属要亲自守着,谨防铁器和杂物入内。收拾完毕,将红布盖在死者身上,留出头面,将事先放入老人舌头下的银圆取出,盖上棺材盖,但不能盖紧,要待掩棺后才能盖紧、封棺。然后用糯米做一碗倒头饭,脚下点一盏青油灯,称脚灯。用白纸条贴盖神龛和大门,表示这几天“家有丧事”,请老祖公和把门将军不要管事。然后烧纸化钱,举哀、放炮。殓毕,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等胸前拴一条麻布和红布条,表示“披麻戴孝”。
3.守灵:家族共同守灵,也就是全家人做伴,热闹亡人,日夜香火不断。初来参加守灵的人要烧三炷香,磕三个头。除做事的人以外,闲杂人员可以聊天、下象棋、打牌、唱孝歌等。每夜零点左右,近亲的家人和主人,要做宵夜给守灵的人吃,守灵一直守至开堂前夜为止。
老人去世后,为了操办好丧事,孝家要开个家庭会,主丧者和家族中能干者共同商议,请先生、请总管、内管、外管等,帮忙安排后事,选出执事,明确分工,用白纸写出并张贴,如:
4.择地:所谓择地,就是勘探、勘测、勘查,选择安葬亡人的穴地,也叫看地。风水先生根据死者属相、山形走势等情况,从有利于死者遗体存放和子孙平安兴旺等方面考虑,带着罗盘,到处查找地穴、山家,以避风、干燥利吉为条件,反复观察,翻书对照,按罗盘推敲,征求孝家意见后,确定葬地。若不利于年岁,可在下圹时先用篾条垫棺木,等利年吉时再抽出篾条“落土”。
祭文
先生在选择安葬亡人的地穴时,非常讲究,不但要实地查看,而且要翻书对照,参照查穴的法则选择葬地,法则内容如下:
5.择期:为了事后全家老幼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子孙兴旺、荣华富贵,老人去世后,孝家要请自己信得过的、经验丰富的堪舆先生择葬地、看葬期,包括大小事项日时。
布摩使用的罗盘
布摩在念经做丧葬祭祀
先生到达孝家后,要了解死者的生卒时间、家庭状况,本着不亏亡命、孝子、山家等的原则,择定安葬的吉日良辰,若死者较年轻,就即葬,葬期短,在家停留的时间一般2~3天;若死者年纪大,家庭经济条件好,则葬期长,一般5~7天,也有更长一点的;若孝家经济条件差,近期又没有安葬的吉期,就进一步请先生翻书查找,酌情处理。
6.报丧:葬期择定后,孝家就派人向外地亲朋好友报丧。去一般亲戚家报丧,只需告知死者安葬的时间即可,去死者的外家报丧,必须带一瓶酒,用一块白布(1.2尺长、5寸宽)拴在酒瓶上。去报丧的人,不能直接将酒瓶和白布(孝布)拿进外家。到外家后,要将酒瓶和孝布放于门外,等主人家拿香、纸钱烧在放礼物处,这时报丧人方可把礼物拿进家,然后说明来由。
7.开路:诵经先生择定开路日时后,就要通知女婿买一头小猪和一些烟、酒、菜等来给亡人开路。开路时,先生按择定的时间将小猪拿到灵柩前交付亡人(开路),先念经文,后宰杀。经文如下:“某人,死了你该去,该去的已死,以后你跟老祖公去耍,跟老祖太去游,跟老祖公去以后,留你吃坐的地方空,留你住的地点荒。这样通知女婿们买东西来给你开路,女婿们都很想你,敬重你。他们在忙碌中,黄泥巴脚,都赶来悲伤。”然后叫女婿们不管是啥菜、饭随便吃点,就去买小猪来开路。小猪买回来后,等先生拿到灵柩前,交代给老人,叫老人(死者)带去给老祖公,这头猪是留做猪魂、猪种的。交代完后,便把小猪杀了。领生在前,回熟在后,领身钱财,用火烧化。
回熟:先生念完开路经后,帮忙的人就要蒸一甑糯米饭,用筲箕装起,插七双筷子,并将宰杀的小猪洗干净,切好煮熟,拿大碗装一碗。肉和糯米饭一起,放在灵柩桌上,先生回熟,咒曰:“头碗二碗敬土地,土地吃来土地收,土地开路送你走;三碗便是龙布的,龙布吃了指路送你去;四碗五碗敬路头(土地),过河过桥有土地,穿上绫罗绸缎你就走,倒了你就去,死了你就走,跟老祖公去耍,跟老祖太去游,跟随老祖公,跟随老祖太,留你吃处空,留你住处荒,大儿子想你,二儿子留你,请你来吃小猪肉,请你来喝酒,当头你即吃朝前,做主你就吃在先,你便扛嘴吃,张嘴喝,你吃了后,我要喊别个来吃,喊别个来喝,喊哪个来吃,喊哪个来喝,喊某某,某某来吃、喝,某人死的天你去,死了你得走,在生时不说,死的天要喊,在生时不说你走,死后去哪里都要喊你,喊就来,说就到,某某、某某,请来吃,请来喝,吃了,喝了,你要带他(死者)去,喊他去,叫他走,怕过不了沟,你要牵他过,怕过不了河,你要扶他过,牵他走,走过离难关,越过烂泥路,牵他走,扶他去跟老祖公,带他去跟老祖公,你就张嘴吃,抬嘴喝,你吃了,我又要请别的来吃,请别的来喝,又请某某、某某来吃,来喝。”仪式同上述一样。请完后,烧纸化钱,开路完毕。
开路仪式完后,家族中和参与守灵的人,一起吃女婿拿来的小猪肉、烟、酒、菜等。猪肉要一次吃完,喝酒时,不准划拳,但可以喝得昏昏大醉。孝家不论老小均不能吃小猪肉,因为这是前传后孝的风俗。
8.掩棺:先将棺木上盖打开,让亲属、亲朋再看死者一眼,表示生离死别。然后先生用茅草取魂,即用五棵茅草,放四棵在灵柩四角,一棵穿上一张纸钱,一把斧头,取魂掩棺,先生念《取魂经》:“棺木是块生,黄粱梦至今。今朝得落奠,亡人永超生。如此恩情留不住,空望骨肉泪沾巾。满堂儿女急息哭,亡人一去不回头。亡人魂魄去路忙,翻身一步上天堂。亡人魂魄去忧忧,堂前便把儿女丢。从今永远不见面,超生极乐上玉楼。亡人一去永无终,逍遥快乐上天空。要得儿女来相会,除非南柯梦里中。亡人魂魄上天空,长钱预备在手中。衣服件件穿齐整,今请亡人入棺中。”接着再念《掩棺经》(经文略)。举哀,放炮。然后把棺材上盖盖紧,用白纸条粘封,掩棺了,就不能再开棺了。
9.立坛:不论做什么道法,先生首先必须请示仙师,把各地管辖区的土地神请来。老人死后,所要做的祭奠、法咒、诵经等,首先都要请土地。
10.放幡:也就是送老人(亡人)升天,以放幡来作为表示。首先是写幡。幡是用线织成的布条,或是用白布条做,一般是五六寸宽、1.2丈长,布条上穿6~8道谷草秆,每道6棵。然后由先生在布条上写幡文:
写幡时,要在灵柩桌上写,桌前放把杀猪刀,孝子跪在前面接幡。先生左手心朝上,拇指、食指、小指朝上立,中指和无名指贴着手心,表示在绾结。右手握笔,憋气一口气写完。然后把幡捆在活动幡竿上,再将活动幡竿绑在长竹竿上,把堂屋顶拨个洞,幡从洞穿出。现在是钢筋水泥的屋顶,就改从大门窗穿出。开始放幡时,先生先化碗法水,戴上斗笠,扛起宝剑或杀猪刀,手拉着幡尾部,念诵一段经文,喷一口法水,放一节幡。经文有布依语和汉语(经文略)。
经文念诵完毕,再喷一口法水,便说: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出!
然后孝妇、孝眷,举哀奉送老人(亡人)升天,放炮。执事者将事先准备的升子和一个碗都装上米,碗上放个鸡蛋,升子上插上写幡的笔和一把剪刀、五谷盐茶和幡一起拿去外面插放,至此,放幡完毕。
11.开堂:开堂前,诵经先生要事先做好灵堂内外的陈设和各项准备工作。
第一,设灵堂,灵堂设在堂屋,即停放棺木的地方。灵堂门前要用青松枝、狮子草或竹子扎成进门。如果是用竹子,就用竹子编成凸字形的三道平行门,中门大,两边小,中门头上写“当大事”三个字。为什么要写“当大事”三个字呢?“当大事”意思是比什么事都要大得多的事。繁体的“当大事”三个字总笔画为24笔,代表24孝的意思。左小进门头上写“入哀”二字,右小进门头上写“出泣”二字。每道门都贴上孝联,用一张大方桌骑在棺木头上,上面搭架,用红纸写灵位,如公元新逝某寿某公某某老大人或某母某氏老太君之灵位。灵位上的某寿是对死者不同年龄的称呼,如30岁以下称“艾寿”,40岁为“荣寿”,50岁以上为“上寿”,60岁为“上上寿”,70岁为“古稀寿”,70岁以上为“耋寿”,80岁以上为“耄寿”,90岁以上为“期颐寿”,等等。灵位或香案位(在家的叫灵位,在院坝的叫香案位)的字数非常讲究,从生开始,按“生老病苦死”的顺序数,数完后又循环,直数到“之灵位”的“位”字逢“生”字才行。方桌上放一斗稻谷,斗上插上香和烛,放一升米,用白纸折个揭,写上灵位牌(字数与内容同前)。用两炷香将灵位牌插在升子里,方桌面前用白纸蒙上,写个“奠”字,大门贴上用白纸书写的“当大事”三个字,大小门枋、窗枋贴上悲哀的挽联。院坝里摆一张大桌,桌上放一个纸扎灵亭,灵亭上画有玻璃瓦,周围用白纸糊好,中间留一道门,门上写对联:“纸竹扎成天上神仙府,金银造就人间宰相家。”横联是“极乐宫”。亭子面前放一升米,米上插灵位牌,供祭奠用。
第二,写引魂幡。引魂幡用白纸剪制而成,长3尺6寸,写上亡人生卒时间和地点,用一根留有尖子的小竹竿系上,先生诵经时边绕边念。
第三,写殃碑,殃碑等于讣文,介绍亡人生卒时间及葬期等情况,开头要写上生之以礼,死之以礼,祭之以礼,葬地坐向,发引时间,下圹时间等,最后写家族亲朋等内容,用红笔圈上。
第四,立幡、挂“望山钱”。立幡,根据情况,可以立三匹,也可以立五匹,女性加一匹血河幡。“望山钱”用篾条和白纸制作,有若干格,一格代表十岁,视死者的年龄定格数。若双亲已逝,就制作两个“望山钱”。
第五,做纸扎,扎纸人纸马、金童玉女等。纸人纸马扎好后,放在孝家院坝里。
第六,准备孝衣、孝帕、执仗等。孝子的孝帕要和棺木同长,男女均有头孝腰孝,女孝帕要缝成尖角形。如果双亲都死了,就戴两边一样齐,若父亲已故,母亲健在,就左短右长;若母亲已故,父亲健在,就右短左长。孝孙孝帕正中打一红点,重孙孝帕正中打一黄点。孝子执仗,分竹仗和木仗,男用竹仗,女用木仗(梧桐树),意思是竹子节节在外,梧桐树节节在内,表示男管外,女管内。孝子要剃头,腰拴反手绳,脚穿草鞋。还要请一队坐堂唢呐,作祭奠奏乐。
以上准备就绪,就开堂,孝家杀一头猪祭奠,猪不破肚,摆在院坝里,头朝灵堂,肩膀正中处留一撮毛。祭奠开孝完后,帮忙厨师才可拿去破肚食用。
丧葬仪式中的接大宾仪式
12.家祭(开孝成服):开堂之后的第一天家祭,第二天外祭。家祭开始后,首先将杀好的猪摆放好,把孝帕、衣冠、杖棒、男竹、女木、草鞋、麻绳、毛沙,安香亭备齐,请唢呐到院坝就座等候,然后把孝子、孝孙等人传到大门内站立等候。祭奠开始,放鞭炮,击铜鼓或锣三下。先生喊:“内静外肃,执事者各执其事,行成服礼,合户(关门),鸣金,击鼓,再鼓,三鼓,鼓止,奏乐,乐止,避户启帏,引礼者引主祭孝男、孝妇、孝眷(姑娘)、孝孙、孝孙眷等入帏,孝子、孝孙立站丧左,孝妇、孝眷、孝孙眷立站丧右。对灵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歌毕,举哀,哀止,各就位,初献礼毕。行亚献礼,三献,分次男、三男各升堂,初、亚、三献仪式相同,连做三次伏兴仪式,九次叩首,意为三拜九叩。歌词分首章、次章、三章。
孝子孝孙们祭祀
13.点主:一山不能坐二虎,一家不能有二主,所以二老夫妇共一个神主牌。点主是一件很认真、很讲究、很严肃的法事,点主前先由先生把神主牌写好,按男左女右写,即死者是男的,就写牌位的左边,空右边,死者是女的,就写右空左。空出神主二字,如写神的申写成曰,主字的主写成王,差的笔画,点主时由大宾添写上。大宾一般是请两个德高望重、福好命好的人担任,一个当大宾,一个当陪宾,二宾官都要穿上豪华、阔气、整洁的民族服装,戴上八角帽,然后在路旁等候。执事者带领孝子和两名男童,一人拿请帖,一人拿伞(接到大宾后给大宾打伞)到大宾等候处迎请大宾。大宾到来前,孝家院坝已安放大桌一张,罩上布单,用红纸写好“全福”“禄位高升”,一切就绪,大宾到达院坝后,就开始点主,由先生指挥:内静,外肃,执事者各执其事,行点主礼,举炮,司鼓者击鼓,司金者鸣金三通,鼓鸣金止,司乐者奏乐,乐止,执事者与二宾官投帖,孝子在大宾面前位跪,伏兴,伏兴礼毕,司礼者歌迎大宾之诗(略)。
丧葬中的祭祀屏
歌毕,请二宾官下席位,安点主位,请二宾官到盥洗所,濯水净巾。请大宾上台讲书(事先在席旁搭的讲台)主要讲忠孝礼义等内容。讲毕,请二宾官升公坐,执事者用盘子端起一点米,米上放12张10元人民币(旧时用银圆或大洋),上放文房四宝,呈上大宾,请大宾点主。执事者用毛笔研墨,请陪宾书全福,执事者引孝子捧主出帏,膝行拜见二位宾官,伏兴。伏兴礼毕,执事者捧主出椟,揭巾去红,以主呈上陪宾,请陪宾书主。先书内堂,书宪中,书生年,书卒岁,空主留神;次书粉面,先书宪中,留神空主,书孝男,书奉祀。书毕,执事者将孝子的手反于身后,用小针穿丝线刺其中指尖出血,交笔润红,以笔授大宾,请大宾提神点主,先点内主,封神,内主和气;穿内神,内神点佑;点生年,生于吉年;点卒岁,卒于吉年;请大宾点外主,外主护佑;提外神,外神和平;点孝男,孝男孝顺;点奉祀,奉祀奉神。请大宾点天仓,天仓满;点地库,地库盈。请大宾贯左耳,左耳聪;贯右耳,右耳明。请大宾点光前,前程远大;点裕后,后代荣昌。点毕,大宾将点主笔往空中一丢,并说:“东梁起,西梁起,万丈高楼从地起,荣华富贵今日起。点主已毕,笔(必)发后人。”据说谁得到这支笔,后人将会文武双全,所以争抢这支笔的人很多。笔发后,执事者以主呈陪宾,请陪宾读主,读毕,请陪宾合主,和目中心。红绫盖主、红绒缠主。执事者请主入椟,以主呈上大宾官,请大宾官赞主:
礼毕,执事者引孝子捧主入帏,请二位宾官升堂安主:
安毕,一揖,再揖,三揖,揖止,请二宾官复升公坐,执事者引孝子出帏,拜谢二位宾官,伏兴,拜谢众执事,礼多,免礼,请二位宾官归公馆更衣,点主礼毕,放炮。
点主的当天下午,孝家备办酒席答谢亲朋,少的几十桌,多的百桌以上。席间,孝子由执事者带着向众亲友下跪,请大家次日帮忙把老人(去世者)送上山。
14.迎宾(接客):客人来到朝门外,迎宾人就去帮客人拿东西,带客人到孝院入座,给客人递烟、奉茶,女客就进丧堂哭丧。迎接外家就有所不同了,外家来到寨门口时,鸣炮三声,等孝家出迎。孝家闻听炮声后,执事者引着孝男、孝女等及乐队,列队奔赴寨门口,赞礼先生备一张桌子,酒摆桌上,孝子、孝妇、孝孙等于桌前拜跪,焚香化纸,乐队吹奏迎宾曲,盛迎嘉宾。歌诗者歌迎舅家之诗(略)。
歌毕,平身,孝子将舅父扶起,直至孝院中就座,执事者敬茶敬烟,女客将带来的糯米饭拿进家,大哭一场,表示哀悼。迎宾完毕。
15.砍牛:迎宾之后,诵经先生要举行砍牛祭祖仪式(旧时用牛,现在用几根牛毛或以鸡代牛)。
砍牛前喂牛砍牛的程序:首先,先生用白纸扎一把鬼伞,在朝门口田坎上栽棵花树,将鬼伞撑起捆在花树上部,下面安张小桌、凳子,桌上摆放酒坛、茶和煮熟的马料豆,蒸一甑不满升糯米饭,把牛拉去拴在花树下,所有的唢呐排列门口,面向花树吹奏,燃烛点香,每一段念诵完,燃放一挂鞭炮。一切就绪,先生就在丧堂灵桌前,扛起杀猪刀,戴上草帽,从梁上起咒诵至梁下、大门至梯坎,为一段。然后直走到田坝花树拴牛处,围着牛正转,按驾腕子式步法,稍快速度,声音也要同步法鼓点一致。中途休息吃点东西,喝点酒,然后念诵到最后。喊媳妇拿一碗米、一个鸡蛋来要牛魂。媳妇来了,先拿糯米饭喂牛,诵经快完时,由女婿用宝剑或砍牛刀杀牛、砍倒花树。这时先生带起孝子、孝妇等围着花树反转三圈,放下杀猪刀,摘下草帽,然后就回家,不能回头望后面。媳妇们也争相往前跑,谁先到家,谁以后就运气好。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风俗细节都改掉了。
砍牛前喂牛
16.外祭:迎宾接客和宴席之后,要举行外祭,又分朝奠、暮奠,晨为朝,夕为暮。外祭主要由客人参与祭奠,所以名为外祭。外祭有花花祭、猪羊祭。花花祭只有祭帐、馔碗、供果等物品;猪羊祭除有上述物品外,还要拿一头猪和一只羊来祭奠。如果不拿猪、羊,也可以用现金折抵。下祭之前,要先供饭,行暮奠礼,形式内容和家祭时相同。祭奠仪式开始后,祭碗摆在桌上,祭奠人在香案前下跪,孝子陪跪,先生依次喊上香,奠爵,献肴,献禽,献馔,献毕,献德芹,献佳木,献帛。献帛毕叩首,叩首礼毕,孝子酬谢。用猪、羊祭的,祭者先在灵位前站立,行三鞠躬礼,执事者成服(发孝衣、孝帕),行三献礼,仪式和上述相同。不管家祭、外祭,除成服开孝有猪羊祭奠外,其余就没有猪羊祭奠了。朝奠、暮奠三献歌词不同于开孝歌词,歌词是《行彼南陛》三章。
送葬
砍牛仪式现场
其余三次伏兴仪式,敬食、点茶、敬烟、问安、读报恩文、歌词等,同家祭一样。暮奠完毕,送神,孝子、孝妇、孝眷,面向西北,歌诗者歌《送神诗》:
歌毕,一揖,再揖,三揖,揖止,引礼者引孝子全部入帏,举大哀,奏大乐,放大炮,整个祭奠完毕。
捡材:从开路后,先生立坛,每晚从头至尾逐一诵经,并且各有动作仪式,只留最后一部“捡材”经,在除灵晚上,超度亡人所有该诵的经文发引之前诵完,当晚午夜三更,先生就开始诵经,将送给亡灵的所有东西,一一点交亡灵,由儿子、女婿牵牛拉马护送亡灵。一切就绪后,念诵到拆卸灵堂时,执事者及帮忙的人,除对联不拆外,所有事先陈设的纸扎、进门、望山钱、幡、灵亭,通通拆卸,用背箩、竹筐装好放在朝门外,等出殡时,一同送上山。准备送老人走时,布摩先生诵《嘱咐经》。经文内容反映生者与死者相互嘱咐与依依惜别之情。先生怀着生离死别的悲伤情绪说道:“不是我说你(死者),三寨人家说你。不是我赶你走,四寨人家赶你走。既然叫你走你就走吧!到院外去站,到河边去等,所有的东西会给你送去。你死了以后,留你吃的地点空,留你坐的地点荒,就不能陪亲家坐,不得再劝亲家吃菜了,也不能再请亲家吃饭了。”老人(死者)说:“我死了以后,也没有什么送儿子、儿媳,再流泪伤心,我们也要分离了。我(老人)应该在哪里,坐哪里,住哪里,要等先生分配,等先生指定,我便慢慢去了。”最后,先生吩咐老人说:“你死了变啥子,你就转去啥地方。若你死了变龙,你就转去海;变鱼,你就转去河;变虾,你就转去井。你就去你的了,以后你在阴间就保佑后人、子孙发财发富。”说完,先生把作法事的先生魂魄招回阳间。最后,先生合书对灵柩作三个揖,并说:“恭喜孝家,顺利平安,发财发富。”诵经完毕。
17.装粮:一切祭事、诵经做完,然后装粮。事先把一不满升的糯米蒸熟,稍晾后,与酒药混合,拿个罐子(凉阴罐),放在灵柩上。孝子跪着,先生边装粮,边说四句,装满罐后,用块红布盖上,缠上线,上面写上“天仓地库”四字。剩下的糯米饭,各人拿点回去给自己的小孩吃,意思是小孩吃了乖,快快长大。
18.“分花树”:就是把全部戴孝的男女,喊在堂屋中站着,面朝神龛,由一个孝男在后面反打一把伞遮着,由先生把事先准备的白线、桃条、扁担、菜刀、母鸡、纸人(一黑一白)、一碗水,放在大门口。用白线从灵柩牵到大门口,拴在扁担上,把两个纸人穿在白线上,黑色纸人在灵柩那头,白色纸人在门口家头,桃条在中间隔着,然后先生拿根棍子去拍灵柩,意思是告诉死者,从今后你就和家人分离了。先生站在大门槛,面向外面,戴着草帽,将扁担横跨大门,左手拿着鸡,右手拉着线,用布依语念诵《生离死别》经,念诵完后,砍掉鸡头甩在灵柩上,鸡身甩进堂屋里,把线割断,白纸人在家,黑纸人随棺,分花树仪式完毕。
发丧即通常说的发引一事,首先看亡人死时犯有哪些神煞,该在家的,就先,该在外的,就在安葬的时候。然后用两根绳索和抬杠将灵柩捆好,拿碗装一碗水放在棺材上。先生手提斧头,开始发丧,咒曰:“日吉时良,天地开昌。鲁班造屋,不许停丧。一不早,二不迟,正是孝家发丧时。若还不走,就便走,若还不行,就便行,若还不行不走,四脚地神抬走,日落西山不见面,水流东海不回头。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出!”随着用斧头将水碗打破,斧头落地。接着在灵柩后面放串鞭炮,欢送出朝门。然后,孝妇拿起扫把来扫,先往外扫三下,便说:“是灾、是祸随棺去。”而后往内扫,说:“是钱、是财扫进来。左扫左发,右扫右发,不扫自发。”灵柩抬到院外路边,放在两条板凳上,执事者带孝子向大家跪下磕头感谢,执事者发烟给大家,发丧已毕。等天亮后,“分花树”然后出殡。
19.斩草(破土):在“分花树”时,就按先生择定的吉日良辰,先派几个人和另外的先生,去斩草破土。去的人带着镰刀、锄头、打井工具和香、纸钱、小烛、酒、酒杯等,到了墓地,先点香、烛,烧纸,奠酒。告知土地,今天要打井安葬亡人,然后先生就念斩草、破土咒语。斩草咒语:“上启九天,下造九地。吾今斩草,百无禁忌。此处今日地花开,福留下福人来。孝子将钱来买就,吾今斩草垒坟台。一斩天灾天灾去,福禄长;二斩地灾地灾去,降吉祥;三斩人灾人灾去,大吉昌。”斩草已毕,百事大吉。
送葬破土咒语:“破土当初有根源,祖师留下铁锄镰。揭开削皮点龙穴,破得天空大海深。锄头一把重千斤,吾师拿在手中存。金锄一响震天地,惊动千邪万鬼神。这个师人威力大,特来破土葬亡人。诸神恶煞归原位,选择吉日亡人葬此地,兴工动土保安宁,白鹊仙人点穴地,九天玄女下罗针。描新点穴一上下,无灾无难保龙身,手执锄头铁一把,祖师敕令叫破土。一破有富,二破有贵,三破天殃煞退天堂,四破地殃煞退空亡,五破人殃寿命延长。天圆地方律令,几奉动到玉帝师,敕令凶神恶煞化炉灰。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先生斩草破土完毕,然后帮忙打井的人就打井。
20.出殡(送葬):帮忙的人先把早餐吃了,众人再把灵柩用龙杆捆好,上盖外家下祭的祭帐,拴上站龙雄鸡。捆时孝子在前面跪着,捆好后,孝子磕头酬谢众亲友。执事者在灵柩前丢“买路钱”,孝子由一人扶起杵着夺丧棒往前走,女婿提灯照明引路,灵柩后面跟着哭丧的孝妇、孝眷,乐队随后奏哀乐,准备就绪,鸣炮起驾出殡,最后面,众亲友及帮忙人带着祭奠物,列成纵队,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妇女们送到三岔路口时,跪拜哭泣,把孝帕收折戴成帕子形,然后返回。其余的人一路放鞭炮、一路奏哀乐,若路上遇着桥,孝子要伏在桥面,让抬灵柩的人从他身上越过,表示背老人过河。送达墓地,孝子跪拜叩谢大家,拆孝卸冠。
21.安葬:井打好后,按男左女右在井的中部打个洞,放入凉阴罐,然后烧纸钱热井。先生念烧钱咒语:“此钱不是非凡钱,蔡伦造纸有根源。当初只打一个眼,来月十五月团圆。借动主师三昧火,一文化去万文来。”井热好后,用白酒喷井,用雄黄撒井,接着奠土。咒语:“净手执下凰凰瓶,半是金来半是银。原是登州锡一块,巧手壶匠打成瓶。里头装的是何物,却是葡萄酒一瓶。酒是神仙美味香,杜康造下有药方。人云格心三家造,弟子开坛十里香。美酒将来有何用,弟子将它奠井台。美酒将来奠井头,儿孙世代出诸侯。美酒奠井腰,儿孙世代挂金刀。美酒奠井脚,儿孙世代中台阁。奠在左边生贵子,奠在右边出状元。奠土已毕,百事大吉!”奠土完毕,雄鸡跳井。咒曰:“此鸡不是非凡鸡,头戴红冠子。身穿五色衣,逐日人间吃白米,夜里不离五更啼。应是凡人吃米,你吃糠,凡人有事,你应挡。孝家将钱收买你,将你作过跳井鸡。金鸡跳进金井里,富贵荣华永齐眉。金鸡跳井头,代代子孙中诸侯。金鸡跳井腰,后代子孙挂金刀,金鸡跳井脚,代代子孙住台阁。跳出东、南、西、北地,儿子儿孙必得其禄,必得其位。”鸡跳井完毕。
下葬
下圹:按事前先生看好的下圹时间下圹,就是把棺材放入井内,同时先生咒下圹语:“日吉时良,天地开昌。仙人到此,福禄安康。仙人点穴,福人安葬。此地留下几万年,不遇凡人正遇仙。今日明师亲指破,顿开龙脉葬吉年。伏以来新气象雄,千山万水归此龙。从今安葬亡人后,福禄吉祥永绵绵。下圹已毕,百事大吉!”随后燃放鞭炮,先生用罗盘放在棺材上,将所需的方位拨正。
取魂:分别用五根茅草插在 棺材四角和中间,先生念取魂咒,念到一个“出”字,抽一棵茅草出来,表示取魂。咒语:“金鸡鸣,玉犬吠。无事阴阳玉帝仙,出煞起魂共一天。今请棺中亡人放去生魂出,亡人死魂入。孝男孝女生魂出,亡人死魂入;上房下屋哥子兄弟生魂出,亡人死魂入;道士阴阳生魂出,亡人死魂入;帮忙人等生魂出,亡人死魂入;生魂渺渺上天空,死魂悠悠入墓中。只有人魂无处去,安在堂前受香烟。亡人魂魄莫向东,东有大海并恶龙;亡人魂魄莫向南,南面火焰起翻翻;亡人魂魄莫向西,西有流沙广大溪;亡人魂魄莫向北,北面冰川去不得;亡人去时路不通,不如随棺入墓中。土中长有千年饭,墓中藏有万年食。取魂已毕,事事大吉!”
取魂完后,看亡人是否有犯神煞,需要在葬时解,有就解,无就算。然后孝子背土。
下葬撒土:孝子反拴围腰,反跪在棺前,背土盖棺。先生拿个撮箕装泥土,站在后面,一边撒土,一边念咒语:
问孝子要富或要贵,孝子答:“富贵都要。”先生应承:“富贵双全大吉昌!”撒土毕,孝子退步哀哭,喊父(母)三声,先生说吉祥语,撒土仪式毕。
垒土包坟:由先生拿把锄头,诵垒土“四句”:
然后大家开始填土包坟。包坟有几种包法,有包土坟的,有包石坟的,也有包磨坟的。包磨坟的一般都是经济条件较好又讲究的人家,包坟之前,先按磨坟的要求请石匠打好或买好石条石料,并将材料运到墓地边,包坟时,请石匠合封就行了。一般人家包坟时就地取材,如果石头方便就包石坟,如果没有石头就包土坟。不管包哪种坟,坟的前半部高宽均在1.6米左右,呈半圆形,越往后越低,呈半尖角形。坟的顶部用泥土填埋,呈斜坡形。
谢土:坟包好后,先生谢土,把买来的契约填写好,摆放五方,并摆放斋粑豆腐等供品,燃烛、点香,孝子抱鸡,帮忙的人一个拿锄头,一个插香。先生化碗水,开始请土,先念诵《请土经》:
接着念诵《请土科文》。
念完经后,杀鸡“印章”点契约,把契约念交亡人,随后焚烧于地库,表示发给亡人住地执照“土地使用证”。燃放火炮,谢土完毕。插上坟标,收工具回家。家门口放置一盆“净水”(水中放入桃枝、柳枝)和炭火。所有参加葬礼的人,回到孝家时,暂不能进家,必须用“净水”洗手和用炭火烤手后才能进家休息,抽烟喝茶。孝家备好酒席,请帮忙的众亲友入席就餐。当晚孝子要送饭到坟山给去世的老人“吃”,连送三天,第三天送到半路上,假装跌倒,把碗打破,就向亡魂交代说:“碗已打破了,今后你自己回家吃吧!”
22.复山(叫米魂):安葬死者三天后,子女做菜饭,拿酒、香、烛和直系亲属一起去坟上,祭供、放鞭炮,每人抬三撮土盖在坟上,叫复山。回来后请先生在家招回米魂,为什么要叫回米魂,因为办数天数夜的老人丧事,难免会浪费一些酒、米,怕得罪米魂后,米魂走往他乡,以后子孙没有饭吃,没有钱用,所以请先生用雄鸡、鸡蛋、香、纸钱、烛和用纸做成的长钱一串,把米魂请回来,让家中以后粮满仓、米满筐,后代子孙吃不完用不尽。
23.洗孝:老人去世70天左右,就要请先生择个吉日,通知弟兄、姊妹,凡戴孝跪拜的,都来“洗孝”。用一只公鸡,先生写个灵位,拿一升米放在堂屋神龛大桌上,插上牌位,所有的孝男孝女跪在大桌前,每人剪自己戴的孝帕一小块,交给先生,点烛、点香、烧纸、奠酒,先生将剪下的孝帕放在纸钱上烧掉,然后由先生喊三次伏兴,三次叩首,平身化钱,并将全部的孝帕放在一个大盆中,先生杀鸡祭供后,用鸡血点于盆中孝帕,雄鸡证明“洗孝”了。大盆中加水,放入一块烧红的煤炭,将孝帕洗揉三下,洗孝完毕,孝子就可除去孝衣、孝帕。老人逝世的三年内,子女不能婚嫁,不准在家唱歌、跳舞。第一年春节贴对联用黄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才用红纸。第一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内亲要做一桌酒席祭供,叫“上香”。三年守孝满后,才除灵,送灵。守孝三年中,要燃烛、点香、烧纸、祭供。
24.供灵:按男左女右,在堂屋壁角下,安放小桌一张,用一升米,插上写的灵位,然后灵位前放神主牌,桌上摆姑娘做的素席,一个杯、一个碗、一双筷子,每天点香、烧纸、敬茶,过去要供满三年才除灵,现在一百天或到“洗孝”日后就除灵。守孝一切禁忌完毕。
25.除灵:即把灵牌除掉。布摩先生念诵《请主上香龛》:“今日拆灵,座尔为神。神主神主,请上香龛,安位功德,千秋万载。虔诚侍奉,荫子荫孙。光前裕后,唯尔亡魂出,生魂入。生魂渺渺在家堂,亡人托化往西方。天地无忌,年月无忌,日时无忌,阴阳无忌。今日拆除灵前位,百事大吉!”
坟上烧灵:守孝期间祭供的东西和灵位,如姑娘做来祭供的素席以及牌位、纸、香灰等祭供物品,通通送到坟山上烧付亡魂,然后念诵经文(经文略)。
布依族丧葬仪式使用的摩经分几类,分别为:第一部《开路掩棺经》,第二部《立坛经》,第三部《放幡经》,第四部《祭头文经》,第五部《砍牛经》,第六部《捡材经经》,第七部《分花树经》,第八部《叫米魂经》,第九部《供灵除灵经》,第十部《移灵送灵经》。
上述资料由清镇市王二寨提供,目前王二寨仍在沿用此丧葬仪式。
王昌玉 陈光元
二、花溪区布依族祭祀礼仪注解
花溪区布依族丧葬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深受汉文化影响。祭祀仪式分家祭和外祭,庄严肃穆。家祭行三献并诵《蓼莪》诗,向孝子“成服”,杀猪宰羊向亡人祭献,没有宾客参加。外祭行三献并诵《南陔》诗,有许多宾客前来参加。祭祀亡者时,女婿和内亲要杀猪宰羊,或将猪羊折合成钱币,谦称刚鬣(猪鬃)、柔毛(羊胡),礼行三献,表达悼者的哀情。
家祭主要祭祀仪程:当老人“寿终正(内)寝”时要对老人举行“送终”仪式、报沙告(烧倒头钱)、鸣放鞭炮(送亡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及通知家族寨邻家中老人已谢世)、入殓守灵、执事籍告、报丧(讣告)、掩棺(告别仪式)、开堂仪式、行家祭礼仪式(也叫行成服礼,向孝子顶冠、发孝服、发哀杖)、放幡仪式。
外祭仪式:外祭仪式是整个祭祀活动中最热闹的一天,举行的仪式也较多,主要仪程有:行朝祭礼仪式、迎宾客仪式、砍牛仪式、点主仪式、行暮祭礼仪式、装粮仪式、送葬(执绋)仪式、下圹仪式、谢土仪式、复山仪式,最后举行“叫米魂”仪式。在整个祭祀活动中,都是以“歌”的祭唱形式,表达孝子对父母“教我诲我,厚厚细详。持家以俭,巨细咸藏”的赞颂和追思。以行“三拜九叩”之礼对父母进行“三献礼”,表达孝子对父母的“跪乳”之恩;以行“稽颡”礼,表达孝子对前来吊唁父(母)丧的宾客以示叩谢。布依族祭祀仪式中许多称呼、唱词、丧规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都具有出处。如孤哀子,出自《礼记·杂记》:“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又如祭唱的唱词《蓼莪》诗:“蓼蓼者莪,匪我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出自《诗·小雅》。诗序说是写“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禫礼出自《仪礼·士虞礼》:“以刺幽王。”“大祥之后,中月而禫。”中月,间隔一月。服满三年,布依族人对父母丧丁忧三年,对亡灵供奉三年,小祥时大门贴黄色对联,大祥时大门贴绿色对联,禫礼时大门复为红联。
在祭祀活动中,戴“孝花”是丧家在祭祀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标志,“孝花”是指孝帕、孝尖。孝子在“孝花”的戴法上有很严格的规定。孝帕长度为长六尺、宽六寸,孝花齐脚长的,表示父母双亡,孝花脚左长右短的表示母先父亡,孝花脚左短右长的表示父先母亡。孝头点红色圆点的表示为孙辈,孝头点黄色圆点的表示为曾孙辈,孝头点绿色圆点的表示为玄孙辈。祭祀活动中的另一种重要标志就是“望山钱”,望山钱是孝家在祭祀活动中用以告知前来祭祀的亲朋好友亡者寿岁、性别的一种重要标志。望山钱由直径为一尺六寸的圆圈组成,一圈代表十寿岁,尾数不足十寿岁的也按十岁计算。单挂一只望山钱,外观庄严肃穆配有流苏的为男性,外观较为华丽配有裙边的为女性。挂两只望山钱的则表示父母双亡。
花溪区布依族丧葬仪式述略:
1.送终。当老人寿终正(内)寝时,把老人按男左女右停于堂屋边上,叫齐所有亲人,以俟气绝。老人谢世后,烧三斤六两倒头钱(报沙告),立即鸣放鞭炮,一是送老人上西天极乐世界。二是通知寨邻族人,家中老人已谢世。
2.入殓。老人谢世后,用艾叶泡水给老人洗澡,穿衣,放口琀。穿衣时不论男女,穿单不穿双;先于父(母)而逝的,逝者要戴孝入棺。
3.报丧(讣告)。报丧分三种方式。一是讣告族人和寨邻。由家族长辈引领孤(哀)子逐一到族人和寨邻家中行“稽颡”礼,请求族人寨邻的帮助。二是讣告朋友,由专人上门敬请,告诉亲友丧祭期,请其前来吃酒。三是讣告逝者娘家。讣告逝者娘家礼仪是孝家最讲究的一种礼仪,孝家要用一壶酒(一般1~2斤),酒壶上系一条三寸宽五寸长的条孝,由专人送至亡人娘家门前,娘家人用三炷燃香迎娶进门。第二天由娘家至亲的人带上一壶酒(1~2斤)、三炷香、三张纸钱、三斤六两大米,引领族人到孝家“报沙告”,表示回讣。
4.执事籍告。执事籍告礼仪是一种叫帮忙做事的人按照《籍告》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礼仪。将请来帮忙办理丧事的族人和朋友进行分工,推选出内、外主管等,用红纸将分工写成《执事籍告》贴于墙上,族人和朋友自行按照《籍告》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5.掩棺。掩棺是瞻仰亲人最后遗容,向亡者作最后告别的一种仪式。掩棺时摩公把孝家所有在世的亲人全部叫齐列队(孝子按先亲后疏、先男后女排顺列队),将孝家八代以上作古的祖宗按照死亡顺序开出“亡单”,摩公左手举杯(奠酒)右手举箸(拈肉),按照亡单顺序逐一“请”来吃肉、喝酒,告诉新××公(母),××人请已逝××公(母)吃肉喝酒(所有在世的亲人都必须像点卯一样点到名字,点一人,走一人),酒足饭饱后带新逝××公(母)一起走,并嘱咐新逝××公(母)吃肉喝酒后跟着祖先们一起走,不能再来打扰××亲人,保佑××亲人出入平安。然后逐一向亡人告别。摩公向亡人清点所穿衣物。用燃香在亡者衣襟和裤头上烧一小洞作为记号,告诉亡者衣服穿几件、裤子穿几条。
6.迎宾。迎宾仪式有三种。一是迎点主大宾仪式:引礼者引领孝家所有孝子列队,两名童男,一童拿请柬、一童拿红伞,一路奏乐至大宾家院坝,童子跪着双手向大宾呈上请柬和红伞。大宾嫡长子为大宾举伞,一路奏乐回到孝家。点主毕,按原仪式送回大宾。二是迎舅家仪式:当舅家宾客来到寨门口时鸣炮三响,告诉孝家,舅家宾客已到,准备迎接。当孝家听到炮声,由引礼者引领孝家所有孝子列队,带上乐队、放炮队,一路奏乐至寨门口,待双方见面时,全体孝子下跪,向舅家来宾行“稽颡”礼。舅家长辈代表全体来宾向孝家拱手作三个揖以示答谢,双手扶起孝家嫡长孝子说:“孝家起得快,发得快。”礼毕。宾主齐奏乐,一路放拉街炮至孝家。据说,孝家这种迎舅家宾客仪式叫“溯源礼”,取不忘根本之意。三是迎亲朋好友仪式:由孝家组成的“迎宾队”到大门外进行迎接。当亲朋好友用赙、赗向亡人进行“三献礼”时,孝子要跪于灵堂前行“稽颡”礼,陪献至“三献礼”完毕,以示叩谢。
7.砍牛。砍牛是吩咐亡人的一种祭祀仪式。其目的是吩咐亡人到阴曹地府后有地耕种,有饭吃。摩公在砍牛仪式上所诵经文有:《黄牛经》《请土地经》《嘱马经》《生离死别经》《经头》《嘱咐经》《送乌鸦经》《送食经》《送衣经》《解陷塌经》等。以往的砍牛仪式是真砍牛,在仪式结束后就把牛分食。现在的砍牛仪式不是真砍牛,只是摩公用大刀对着牛做欲砍状,把牛耳割破一小口,用纸钱蘸牛血代祭。
8.点主。点主是孝子“点血归宗”的一种祭祀仪式。仪式中,孝子要进行“提神点主”“捧主入帏”。意为取发肤于父母,现父(母)逝去,孝子点血归宗,承继宗业重任,终生供奉父母。点主的“大宾”必须是德高望重、福寿双全的人。点主仪式首先要宴请大宾,歌《素见》诗、《嘉鱼》诗、《丹凤》诗之三章。二要请大宾讲书(讲礼、义、忠、孝之类)。三要请大宾书主。书主时先书内主、书线中、书生年、书卒岁,次书粉面、书线中、留神空主,书孝男、书奉祀、书“全福”、书“光前”、书“裕后”。四要请大宾提神点主。点主时先点内主,提内神。后点外主、穿外神。五要请大宾祝主。大宾曰:“神主、神主,听我祝汝,在山为木,在家为主。佑尔子孙,亦文亦武。瓜瓞绵绵,富贵双全。自今祝后,百世吉昌。”祝毕,由孝子捧主入帏。六要请大宾升堂安主。大宾曰:“神主、神主,听我安汝,神主悠扬,镇守家堂。佑尔子孙,长发吉祥。必得其福,必得其禄,必得其寿。自今安后,百世荣昌。”安毕,大宾归位。最后引孝子出帏行叩谢大宾礼。九叩首,礼毕。孝子复归丧宅,请大宾复归寓所,执事者鸣炮欢送。
9.装粮。“千年酒,万年粮,亡人亲领受,快乐往西天。”装粮仪式是让亡人到西方极乐世界时“金银堆百斗、牛马满山冈”的一种仪式。具体方法:把所有孝子叫齐列队入堂,用一瓷罐煮一甑糯米饭备用。摩公叫:“××孝子将糯米送给××公(母),佑尔眷人得安康。”叫一人,用饭勺撮一勺糯米饭装入瓷罐。叫一人,走一人,叫完为止。装毕,罐内放上酒曲,用一红绸封住罐口,用红线拴上,先在红绸上写天仓地库。当亡人下葬时,按男左女右放入棺柩旁。装粮仪式中,摩公要诵《装粮经》,经曰:“一装金银堆百斗。二装牛马满山冈。三装绫缎满千箱。四装田禾加万倍。五装亡人生进士。六装孝眷保平安。七装喂猪不用糠。八装养蚕不用桑。九装蛋滚石如天。十装黄泉作意粮。十一装亡人亲领受。十二装眷人得安康。”诵毕。
10.写幡、放幡。幡,是引领亡魂上天到极乐世界的旗帜。幡长一丈二尺,用纱和稻草织成天梯状。写幡、放幡仪式是摩公引导亡魂在幡的指引下升到极乐天堂的一种仪式。摩公写幡时要一气呵成。所诵经文有《放幡经》等。
11.出柩(又曰驾)。出柩曰出丧,出丧曰驾。出柩之前先举行“分花”仪式。用一根白线拴在两根桃木上,一头在灵柩上,一头由孝子牵着,并打一把红伞遮着孝子,孝家全体成员背对灵柩。摩公手拿一只母鸡,口念咒语,先对安在的家人进行招魂,不让活人的魂魄跟着死者走,嘱咐死者归坟墓安息,举刀把鸡头砍在灵柩上,把线砍断,以示阴阳两开。“分花”毕。由摩公手执一根残火棒,撮一碗草木灰放在灵柩上,家族中帮忙的人站在两旁,摩公口念咒语发丧出柩。发出的灵柩停于寨门的三岔路口。
12.送葬。送葬时,女婿于棺柩前打“过桥灯”,棺柩后跟着孝队、乐队、放炮队、赙赗队。送葬途中,棺柩不能落地,若遇过桥过水,孝子要横身躺于桥面让抬棺柩者从身上跨过,曰“背棺”;孝妇孝女送葬时不能送到墓地,只能送到三岔路口。孝妇孝女要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堂屋,用扫把向堂屋内反扫,口中说道:“扫得快,发得快”,曰“抢财”。
13.下葬。棺柩下葬前,要用引子(苏麻)秆放入井内焚烧。曰“暖井”;阴阳先生口念咒语,将“跳井鸡”抛入井内走一遭,然后向井内喷洒白酒、雄黄(防虫蚁),曰“扫井”。灵柩下葬后,孝子匍匐跪走棺盖,用后衣襟背第一撮土撒于棺柩上,曰“背土”。之后家族众人用石灰、沙、土垒成坟墓,曰“三合土”垒坟。
14.谢土。谢土仪式就是给亡人在冥界购买土地使用资格证的一种仪式。摩公将“地契”置于坟前,在东、南、西、北、中摆土府标签及纸钱,杀鸡祭地神后,用鸡血围着坟地转一圈,并用杆敲着四周的土地,边转圈边滴上鸡血,一人说“买地”。另一人答曰“卖地”,以鸡血为记。然后摩公要颂《买地经》。诵毕,用火将“地契”化给亡人,亡人领到“地契”后,不受冥界小鬼骚扰,才能安宁。
15.叫米魂。布依族人相信,米也是有灵魂的。对粮食要珍惜,粮食才“坐家”,后人才有饭吃。相传,古时有一大户人家,家境比较殷实,在家中老人去世时用大米铺路,以显示自己的富有。事后此家大米便变成一只只蝴蝶,在一夜之间全部飞出家中,此后家道逐渐衰落。所以布依族人不论做红、白喜事,事后都要举行叫米魂仪式。
……
龙海环 整理
三、丧葬中祭祀的饰品
生与死是生命过程的起点和终点。生死之间,构成每个人生命流动的全部内容。生,标志着从未知走向已知;死,又意味着从已知回到未知。因此人生在世,生与死便成为每个个体乃至与个体相关的群体之头等大事。围绕这两件大事,各个人类族群都演绎出自己独具特色的庆典礼仪。
布依族在丧葬中祭祀的饰品与祭物的象征有自己的特色。
(一)祭祀饰品
老人临终时,要将老人扶起坐在神龛前的太师椅上,用斗装上谷子(25斤)放于地下,将老人双脚踩在谷子上,亲人要守在身旁直至老人咽气。老人去世后,鸣放鞭炮或放三声铁炮(也称地炮),众寨邻闻讯赶来,先烧三斤六两倒头纸。用新白布缝袋将纸钱灰装起作入殓枕头。用艾叶熬水给死者洗浴,称为“净身”。穿寿衣根据经济条件,大多为三、五、七、九件不等。下装也一样,穿单不穿双。若是棉衣,一件要当三件。男性老人头戴八角帽,女性老人头包青丝帕。脚穿白布袜,新布鞋。穿戴的衣物只能是棉织品和丝织品。现在,8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去世还穿菠萝衣,即百褶裙。入殓时,用一段约6长尺、3.2宽尺的白布放在死者的背部,可把死者兜起,称为兜单,用约6长尺、宽2.5~3尺的红布或红绸盖在死者身上,称为上盖。棺木前端脚下点上一盏菜油灯,称为“过桥灯”。安放大桌,桌上放死者落气时的一斗谷子插香烛,斗上放一升米(3斤半)插灵牌,棺木上放一碗新煮熟的饭和煮熟的鸡蛋,称“倒头饭”和死者的“灵魂”。单親去世则在神龛上親字和大门门神上用白纸条打个“/”,双親去世则打“×”,表示白喜。
1.灵堂饰品。在堂屋前大门处设置灵堂,各地灵堂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都为逝者用红纸写有灵位,按逝者的年龄选择称谓,如公元新逝×寿公讳××老大人(×氏太君)之灵位。放在家中的称灵位,放在院子中的叫香案位。骑在棺木上的大桌子上,用斗装稻谷插上香烛,用升子装米(3.5斤)放在斗上,将写好的灵位牌用两炷香支撑插在升子中。大桌前用白纸糊上,中间写个奠字,左上方写“入哀”,右上方写“出泣”。用白纸写“当大事”三字贴在大门上方。大门枋、小门枋、窗户贴上用白纸写的挽联。
2.室外饰品。院坝中桌子上放着一座纸扎灵亭,灵亭做工精细,琉璃瓦、跳马灯,门上对联为:“纸竹扎成天上神仙府,金银造就人间宰相家。”横额是“极乐宫”。灵亭中插上烛,借烛燃烧的火焰冲力,跑马灯自行旋转,好似富丽堂皇一座宫廷。亭子前面放一升米,上插灵位供祭奠用。
院坝旁放上一座用竹与纸扎成的央碑,央碑上写明逝者出生地、出生年月日时,逝世时的年月日时及享年岁数,安葬于何处等等,以示告亲朋。在房檐边或朝门旁用长竹竿悬挂一笼纸扎“望山钱”(也称“钱龙”),摩公先生为逝者写一生平祭文,贴于堂屋中柱处,以便人们了解逝者生前的生平事迹。然后写引路幡(也称引魂幡),引路幡是用棉线与稻草织成,规格为长1.2丈、宽5寸。还要为孝子准备孝帕,孝帕用白布做成,长度与棺木同长,大多为6尺,宽度约1.2尺,男女均有头孝和腰孝。妇女的孝帕要从中折起,缝成尖角形,如双亲都去世,就折成两头一样齐;若是父故母在世,则左短右长,如母故父在世,则左长右短。孝孙则在头上孝帕正中打一红点,重孙孝帕打黄点,玄孙孝帕打绿点,以示辈分区别。孝子执杖(有的称夺丧棒),分竹杖和木杖。逝者为男性则用竹子做执杖,逝者为女性,则用梧桐木棒做执杖,长度约为1.2尺。孝子剃光头,头戴竹制白纸缠绕的顶冠,腰拴稻草反手绳子;脚穿白纸缠绕耳子念尖草鞋,男孝子用麻条一束戴于胸前纽扣,孝女用麻戴于头上随头发而披。
3.女婿猪羊下祭。俗话说,猪羊下祭,孝衣妥地。下祭的肥猪宰杀刮毛后不破肚,猪鬃处留一撮毛,尾巴尖毛也不刮掉,摆在院坝中头朝灵堂,作为祭奠用。羊过去大多为活山羊。向逝者献猪羊,不称猪羊,称为献刚鬣,献柔毛。用一小缸钵装上沙子,栽上兰草,插上几朵鲜花。转香时,孝子手指摸一下兰草与缸钵中的水和先生烧纸用酒淋在缸钵中称为奠毛沙。女婿除了献猪羊外,还要送来纸扎的“金童玉女”“龙凤竹”,供奉在大桌上。同时还有荤席、素席,供烛、鞭炮以及白布写的祭文,请吹鼓手奏乐。孝家给女婿孝衣孝帕1.8丈白布。舅家(外家)来祭奠到寨门口时,孝男孝媳、孝孙等及乐队列队,赴寨门口,牵着一头戴着孝帕的黄牛在前面跪迎来宾。
4.下田坝砍牛的饰品。下田坝时,重要的饰品为拴牛杆,装饰牛杆时,要用金箔纸贴制一条龙,顺杆而缠,曰“金龙盘玉柱”。柱的上端,用竹子扎成八角罩,每只角上又缀花数朵,最顶端扎上一只仙鹤,意为驾鹤归西。丧发至寨门口,摆好灵柩捆好后,上盖一床被面或内亲下祭的白布祭文,上拴一只公鸡,曰站龙鸡。如果逝者较为年轻,则要举行“分花树”仪式。用纸剪成阴阳两种人形,穿在棉线上,阳人手向上,阴人手向下,阳人为红色,阴人为黑色;阳人用伞遮着,阴人用斗笠遮着,阳人拴一束桃子丫枝,阴人拴一束李子丫枝。分花树时,诵经先生用布依语念诵,边念边将阴阳人形各自向不同的方向分开,阳人向家中方向,阴人向棺材方向。念完分花树经后,便用剪刀将线从中剪断。阳人形留着,阴人形纸人进行火化,花树分毕。
(二)祭物象征
在布依族祭祀中,特别是“砍牛”祭祀中,使用了很多手工制作的象征性祭物,这些祭物从物象表达方面,构成了“砍牛”祭典的静态内容。
竹梯:用新砍竹竿抽条后编成,八九寸长。竹梯的编制是由布摩亲手完成的,使用工具有柴刀和小刀,不用钉、线,全由竹条自身相扎而成。是供亡人上天之用。
耕犁:用高粱秆扎成,也是布摩制作。尺寸比竹梯小些,三五寸长短。形状简练而逼真。
耕犁模型作用是供亡人上天后耕地劳作。这说明“砍牛”民俗对应的上天信仰中,农耕文化的恒定性——上天并非极乐世界,“天堂”也要耕作。因此,劳动工具是对亡灵不可缺少的陪葬祭物。
望山钱:望山钱也称招魂幡,用纸扎而成,系在竹竿上,然后捆在丧家门前高树枝上,望山钱纸圈的数目依照逝者年龄而定,一圈代表10岁,望山钱的作用是多重的,首先是报丧,四方亲友,只要见到这一标志,远远地就知道本处已“当大事”,有亲戚关系的便会自动前来奔丧或帮忙。而一数纸圈的数目又立即明白了死者的年岁,以便作相应的准备。望山钱的另一个讲究是单、双之分。如死者配偶尚在,就悬挂一副,假若其配偶在此前已经去世,就悬挂两副。望山钱的另一重功能是针对亡灵本身的,目的是告诉亡灵:你已经死了,应安心离去,不要再纠缠世间。按照摩公的说法,亡人死后,他的亡灵还看得见,当他看见高挂在外面的望山钱(招魂幡)时,就会说:“哦,原来我已经死了,他们都为我挂起了望山钱。我家儿子们还在底下跪起,在哭我呢。我还是安心去吧。”
纸幡:纸幡用一条长粗白布写成,然后糊在用稻草心或高粱秆扎成的骨架上。当“砍牛”仪式进行到“放幡”一项时,由布摩吩咐众人揭去灵堂顶瓦,把纸幡放在竹竿上,从堂屋中央屋顶上伸出去,悬挂在屋顶上。
十字:十字的作用,一是封闭,二是开路,三是镇邪。布摩公的解释是。在大门上和神道上“天地君亲师位”牌位的地方覆盖相交叉的两条白纸即十字的作用,是暂时把祖宗牌位封住,请他们不要来打岔,让孝子贤孙们自己操办“砍牛祭典”。另外,也从此把祖宗牌位保护起来,不让灵堂中不好的东西窜出去,影响祖先。这就是封闭的作用。二是“开路”和“镇邪”的十字,都是摩公在具体“砍牛”程序中,用手或剑比划出来,是一程序瞬时性“十字”象征。比如,在带领孝子面对棺材,口念经文时,摩公就连续以两手交叉,做了许多次十字。摩公率众到“砍牛”场上转场诵经时,也不断手执宝剑在空中和地上一次次地比划十字“符号”。按摩公的说法:“亡者要上天堂呢,我们就用这个给他打个十字。钻地上呢,也用宝剑打个十字。打十字有特定的含义。今天你要上天,我拿宝剑一划,天堂就开,你就上去,上天堂,不要钻地下。你怕钻地下,我拿宝剑打个十字,你就钻不下去,把地下封住了。”看来亡灵的去向,有天地之分,上天为正,入地为邪,亡灵不能自主,得靠摩公相助,而摩公的法器之一,是具有神通的象征符号:十字。有了这十字和十字体现的神通,摩公的身份也就表现出神人合一的威严及中介特性了。
其他的祭物象征很多,如纸人纸马,面羊面猪,以及纸糊的灵亭、殃碑和符咒、祭文等等。由于带有突出的佛家道家色彩,显然已超出了“砍牛祭祀”的传统范围。值得关注的是三者如何结合在一起的演变背景。
王登德 王兴珍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