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布依族铜鼓
一、小河大珠显布依族铜鼓
布依族民间历史文化中,能摸得着,看得见,听得清的,首选铜鼓文化。多年来,笔者一直痴迷于布依族铜鼓文化的探索与研究,这种情结,源于笔者生养地——贵阳市小河区大珠显布依族古寨中仅存的那面铜鼓。那面铜鼓质地古色古香,保存完好,寨中老人过世举行丧葬大礼时,以青布裹盖,恭恭敬敬请出置于丧堂显要位置,在成服大礼、放幡仪式、砍牛程序中,布摩肩扛砍刀,念诵摩经步出丧堂大门时才庄重敲响铜鼓。那面铜鼓,早在20世纪80年代,笔者就邀请省博物馆的鉴定师及几位专家赴山寨作过考证,经专家认真考证,一致认定这是一面年代久远的真正的青铜铜鼓。也就是那次考证中,专家们向笔者传授了几种认识铜鼓文化的要点,一是铜鼓分雌雄;二是铜鼓分年代;三是铜鼓分音阶;四是铜鼓分部落(姓氏)。不学不知道,一入门,才知道铜鼓文化是一门深奥并隐藏着无限神秘内涵的课题。就是因为铜鼓文化蕴藏着这许多的神秘,反而激起了笔者的探索兴趣。几年前,笔者与原花溪区人大罗效云主任、花溪区民宗局王兴珍老师等一起赴黔东南雷山、广西金城江等地作过一次铜鼓调查采访,那次调查采访使笔者对铜鼓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面对那上百面各具特色的年代久远的铜鼓,经过认真对照、考证,并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铜鼓博物馆尹馆长的详细介绍,知道铜鼓有几十种演奏法,在什么场合下敲什么节奏、音阶是有区别和规定的。由于有了多年的积淀,笔者创作发表于《民族文学》上的短篇小说《铜鼓在三月三敲响》取材于原汁原味的本土素材,曾荣获贵州省政府颁发的文学创作二等奖。
铜鼓,记录着一段历史;铜鼓,保存着原始的音韵;铜鼓,传承着一种文化;铜鼓,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旧唐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东谢蛮,每岁易,有功劳者,以牛马、铜鼓赏之……宴集则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以为欢。”
无独有偶,笔者在进行铜鼓音韵研究的采访时,得知88岁高龄的布依族民间老歌师龙秀英老人能唱诵几十首布依族古歌,其中就有一首铜鼓歌,布依语叫“琓年”。“琓”在布依语中是歌,“年”在布依语中是“铜鼓”,“琓年”也就是铜鼓歌。在龙秀英老人那首100多行的铜鼓歌中,就有70多行专门唱述铜鼓的铸造形状、音节、功能等,这首铜鼓歌全是用布依语唱诵,一般是在年节中对唱古歌时才唱到。
布依语音(用汉字注音):
汉语意译:
铜鼓
龙秀英老人不但会唱铜鼓歌,而且还能背出敲铜鼓的十二则方法。
比如,今年是虎年,虎年在布依语的发音中是“比年”,“比”是“今年”,“年”是铜鼓,也是布依语中虎的排序,翻译过来就是今年是虎年。虎年敲铜鼓就得用虎的音节,她念出来的就是铜鼓十二则敲法的第一种敲法虎音。
音韵是:咚咚嘟,咚咚托,咚咚嘟,咚咚卡,咚咚嘟嘟咚咚卡,咚咚卡卡咚咚嘟,卡咚托,咚咚托,咚咚嘟嘟咚咚托,托咚嘟,托咚卡,咚咚卡卡咚咚托,托咚托,咚咚托,咚咚卡卡咚咚嘟,咚咚嘟嘟咚咚托,托。背熟这音韵,再在寨中那面古老的铜鼓前研究,终于悟出了其中一些道理,“咚”是铜鼓中心圆点的音,“嘟”是铜鼓第三圈内发出的音,“托”是铜鼓的边音,“卡”是铜鼓的侧音。按这口诀一敲,真的敲出了一首浑越古朴的铜鼓音韵。
铜鼓敲法共有十二种排序,第一首是虎,第二首是兔,第三首是龙,第四首是蛇,第五首是马,第六首是羊,第七首是猴,第八首是鸡,第九首是狗,第十首是猪,第十一首是鼠,第十二首是牛。
用布依语说汉字注音是:“年、冒、七、司、沙、坊、尚、如、矢、扛、昌、报。”
布依族民间以十二生肖记录顺序,但都把代表虎,同时代表“铜鼓”的“年”排在首位,可见铜鼓在其民族中的首要地位,任何事物都不可替代,不可超越。
(一)铜鼓分雄雌
外行人看铜鼓,就只见其形、其状、听其音而已,但铜鼓却分雄雌,如不细辨,是难以区分的。
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器语·铜鼓》中就详细记叙了区分铜鼓雄雌和音韵的方法:“凡遇嘉礼,必用铜鼓以节乐,出时先雄后雌,宫呼商应,二响循环,音绝可听,而雄声宏而亮,雌音清以长,一呼一应,和谐有情,余音含风,若龙吟啸凤也,其声镗鞑铿匍,若行雷隐隐,近则声小,远乃声大。”
屈大均先生不但对铜鼓的音韵作了形象的描述,而且也从音色上区分了铜鼓的雄雌,这是科学的分析,有依有据,也充分证明了民间关于铜鼓有雄雌之分的说法是真实存在的。
布依族民间对铜鼓雄雌的区分有许多种说法,一种以铜鼓形体鉴别,凹腰无凸线的为“公”铜鼓,圆实有两道凸线的为“母”铜鼓,这种区分没有确切的界定,也很难准确地判断,有的“公”铜鼓也有凸腰,有的细长的“母”铜鼓也无凸腰。
铜鼓专家蒋英先生则从细节上区分,他说:“铜鼓腰部有三道凸棱,面部饰以八卦纹的视为‘公鼓’,腰部有一道凸棱,面部饰以游旗纹的视为‘母鼓’;从纹饰上看,铜鼓外部纹饰与男性服饰花纹一样的视为‘公鼓’,外部纹饰与女性服饰一样的视为‘母鼓’;从声音上看,声音低沉的视为‘公鼓’,声音清脆的视为‘母鼓’。”
蒋先生的划分比较客观,但也有出入,有的铜鼓有三道凸棱,饰的都是女性服饰纹,看上去是“母鼓”,敲出的声音却是低沉的。
笔者根据多年的考证研究,并结合音韵的区分,发现一种简单的鉴别法,即观察铜鼓面上的太阳光芒线,“公鼓”的太阳光芒线细而长,一般要超出中心圆圈线,而达到第三道圈线边上,而“母鼓”太阳光芒线短而粗,不会超出中心圆圈线。这种辨别法,铸鼓的匠人们也许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如分辨螃蟹公母也是如此。
另一层意义,这太阳光芒线的长短也能决定铜鼓的音域宽窄。
民间对铜鼓公母的划分,也有另一层含义,即铜鼓是一种神圣的精灵,它能保一寨平安,能给人吉祥,能通神而超度亡魂,而“公鼓”的责任是保平安,“母鼓”的责任是赐吉祥。
贵阳市小河区大珠显寨的铜鼓是一面“公鼓”,传说从前龙井里的犀牛常到寨子上骚扰,寨民们在土地庙烧香祷告都无济于事,后来人们发现犀牛不来了,而挂在堂屋梁上的铜鼓都伤痕累累,水滴不尽,看到鼓上挂着的青苔才知道是铜鼓下龙井去把犀牛制服了。而经过那场恶战,公铜鼓也成精了,经常在夜深人静时飞出去寻找母鼓。为了保证铜鼓不外出,寨老只好忍痛砍下了铜鼓的一只脚,铜鼓再也出不去了,而这面铜鼓也就永远缺了一个摆边。
(二)铜鼓分年代
铜鼓的年代划分,可从几方面进入,一是材质,即青铜、黄铜、混合铜。青铜时代指公元前一至两千年间,那时的冶炼及铸造技术比较典型,那时期的铜鼓也好辨认,从铸造工艺、鼓面纹饰和形状上可以判别出来。大珠显寨的那面铜鼓是具有代表性的青铜时代的铜鼓,它鼓面上的外圈圆凸钉共118颗,中圈圆凸钉共86颗,内圈圆凸钉共58颗,它充分体现了夏、商、周时人们对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所处位置的认识。与其说是鼓,倒不如说是先民把对宇宙的最初概念形象地熔铸在这千年不朽的神器上,而鼓面那一圈又一圈的纹饰代表着天地圆环的理念。
笔者在黔南州贵定县河边寨采访时,发现河边寨王明义老人家也有一面铜鼓。经过认真观察,那是一面黄铜铸的铜鼓,从鼓面纹饰上看是一母鼓。鼓面圆圈线为十二层,与小河区大珠显寨铜鼓鼓面圈数相等,但却少了第七圈内的圆凸突钉,总共只有两圈圆钉。从纹饰看,那是唐宋时期的特征图案,唐宋至明清期间的铜鼓大都是以黄铜铸造,侧耳造型与青铜时代相比有所变化。
在黔南惠水县甲烈乡的旧衙寨,笔者见到了一面混合铜铸造的铜鼓,铜鼓面上的纹饰接近近代,纹饰清晰,两圈圆凸钉颗数减少但圆润,最外一圈圆边较宽,底边上还有双线M纹饰,鼓声清脆高亢但不浑厚,在里壁上,镌有戊辰字样,这明显是晚清时代的铜鼓。
(三)铜鼓分音阶
当我们在湖北武昌楚城里聆听那几十架编钟在敲钟人的敲击下发出悦耳的青铜之音时,都会为先人们发明的青铜乐器所折服。但有谁会想到,那几十架编钟所发出的音阶,也可以在一面同时期的铜鼓身上敲得出来呢。笔者在多年对铜鼓的研究中发现,铜鼓面上那一圈圈圆线,实际上是分音线,当我们敲击铜鼓面上那每一圈鼓面时,所发出的音是截然不同的,即鼓不同,鼓腰上每一道凸棱的音也不同。由此可见,铜鼓是一种精细的乐器,然而现代人都被现代流行音乐征服,有多少人深入地研究那一面面曾被当作炊器的铜鼓是先民在祭祀时演奏的极尖端的一种乐器。人们只注意到铜鼓“哐、哐、哐”的声音,谁会理会那精细的分音线呢,就如一个不懂乐理的人,拿着一根竹箫当吹火棍一样。
我们不能指责他糟蹋文明,它实用呀,用嘴吹火和用箫堵上眼吹火是不能相比的。现代有些铜鼓研究专家们认为铜鼓用途就是炊具——炊具兼乐器——乐器兼炊具——乐具。(见万辅彬《中国古代铜鼓科学研究》)就连大名鼎鼎的理学大师王阳明先生也曾写过“铜鼓金川自古多,也当军乐也当锅……”
这些铜鼓研究家们这么理解铜鼓,与那把竹箫当吹火棍的农妇有何区别呢?
一面在今人看来毫不起眼的铜鼓,其实是在礼乐鼎盛的夏、商、周时期祭祀大典上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严洪昌、蒲享强先生在《中国鼓文化研究》中曾指出:“邛、雅之夷僚,俗信巫箴,击铜鼓以祈祷。”
在民间老歌手龙秀英记诵的“琓年”(布依语weanlnyinz,即铜鼓歌)中有这样的叙述:
布依语音(用汉字注音):
汉语意译:
这首古歌已清楚地指明了铜鼓的功能和作用。古人创造了铜鼓,是因为铜鼓音能到达天庭,能让上天诸神明白祭祀的意愿。
祭祀人的意愿则是通过敲鼓人在各音阶中用一定的节奏、一定的旋律,或急促或舒缓,或高亢或低吟来表述的,所以现在各地布依族民间鼓手们还传承着他们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含义的铜鼓音律。就如现在民间唢呐手们凡遇丧事须按程序吹奏的唢呐调一样。他们会吹,按祖传的指法气韵吹,但是什么意思却不知道了。
铜鼓的音阶分得很细,就连半音也能敲出来,可见先民们对礼乐的要求是多么精细。
(四)铜鼓分部落(姓氏)
写上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招来指责或否定,但通过笔者多年的研究、对比、寻访,多多少少是能从铜鼓的音、形、纹饰等方面来证明这一论点的。
作为艺术品、文物来观赏,我们把同一种类似的造型铜器统称为铜鼓。
蒋廷瑜先生著的《古代铜鼓通论》中曾叙述:“窃思,作镦于以和鼓,度其形也略似,第鼓穹其腰而享削其下,鼓蒙面而镦去其底,铜鼓初铸,如取二器折中之。”这是在描述铜鼓的起源铸造。但细细究之,此铜鼓与彼铜鼓却有细微差别之处。笔者在多年追寻铜鼓踪迹的过程中看到的几十上百面铜鼓中,从未见到过两面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从一个模子中铸出的铜鼓(不包括现当代以盈利为目的翻铸的铜鼓)也不尽相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20世纪90年代,笔者跟随省委工作队到独山工作一年,调查了独山县境内布依族村寨的铜鼓。在麻万铜鼓传人罗万琨老人家中见到了一面不同于笔者老家的铜鼓。问其缘由,罗万琨老人说了一句话:“这是我们罗家的铜鼓,自然与你们王家的不一样。”就这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却让笔者苦苦追究了十多年:铜鼓莫非真的分部落姓氏?带着问题去考察,果然得到许多佐证,贵州境内布依族几大姓韦、罗、王、陈、莫、班、蒙家中的铜鼓,有着很容易区分的差别,同姓不同地的铜鼓又相近似,但也有纹饰不同的差别,特别是鼓面上那两圈或三圈,甚至有四圈的圆凸鼓钉,其排列、位置、圆钉数是截然不相同的。大的区别从铜鼓外形一眼可以分辨,细则从纹饰、圆钉区分。例如同是王姓铜鼓,贵阳近郊的大珠显王氏,与贵定河边寨王氏铜鼓的鼓面大小、鼓身高低、鼓耳造型是一致的,但大珠显王氏铜鼓鼓面外圈突钉为118颗,河边寨外圈铜钉则是106颗。这样细微的差别是一般观赏者不容易注意到的。
如罗氏铜鼓,独山罗氏与镇宁罗氏各自保存的铜鼓的年代、材质、造型都较一致,但其鼓面的第五圈纹饰却不太一样,镇宁罗氏是旗帜纹,独山罗氏却是云饰纹。
通观贵州境内布依族,有姓氏也就是明清以后的事,大多是因汉文化的植入而产生姓氏,布依族十二首古歌中赞颂的英雄都是无姓的,如《十二个太阳》中的“布杰”,《造天造地》的“阿越”“阿绾”,《洪水滔天》中的“勒卡”,等等。既然古代布依人没有姓氏,他们是怎么区分各自属地的铜鼓呢?而铜鼓则是区分各个部落间的差异性、血缘性的一种标志,部落首领只要看一看铜鼓,就能判断该支系布依人属哪一地区、哪一部落的。这样说来,似乎有点玄。其实一点也不玄,如黔中布依人的服饰、黔西南布依人服饰、黔南布依人服饰外族人分不清楚,但布依人一看就知道是“上方卜越”或“下方卜夷”,就是黔中本地的服饰,一看头饰,也知道这一种是上寨的,那一种是下寨的一样。
王运春
二、乌当区布依族铜鼓
据史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鼓的国家。而我国的铜鼓又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布依族是保存铜鼓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铜鼓历来被布依族同胞视为神器、礼器和重器,它在布依族同胞的祭祀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贵阳市乌当区布依族老人去世如果要举行砍牛仪式,要念诵《砍牛祭祀经》,就必须要敲击铜鼓。布依族聚居的寨子里,如有紧急的事情,如发生火灾等,也要敲击铜鼓,召集村民。因此,布依族同胞对铜鼓怀有敬畏之情。经过调查走访发现,乌当区新堡布依乡的王岗村、新场乡的王坝村至今仍保存着两面珍贵的铜鼓。为了传承布依族的铜鼓文化,贵阳市乌当区还将该区的铜鼓文化列入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新堡乡王岗布依族铜鼓
据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罗姓(现改为花姓)家谱记载,现居住在王岗村的花姓布依族同胞,是明洪武年间从江西吉安府来到贵州的。刚到贵州时姓花,落脚在修文县扎佐镇一个叫石竹哨的地方,后来迁徙到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定居。相传他们的祖先中有个名叫花风麒的,他力大无穷,但没文化,当地官员见他力大,就想抓他去当壮丁。第一次来抓他时,看见他刚犁完田,正把牛从田里抱出来给牛洗脚,便不敢带他走。第二次来抓他,他却找借口回避了。第三次来抓他,他便装死,来人听说他死了,就回去了。为了躲避官家抓丁,他就入赘罗家改姓罗,从此,他的子孙们就跟着他姓罗。直到1970年,他的第12代孙才恢复了原来的花姓。现在居住在王岗村的布依族罗姓家族,除有几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仍然姓罗外,年轻的一代都改姓花了。罗定洲(号建藩),又叫花定洲,是王岗布依寨最有威信的老人,今年78岁。他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当过支书,有文化,见过世面。
铜鼓
他常向到王岗布依寨来旅游、考察的客人讲述有关布依族铜鼓的历史和趣事。王岗布依寨的这面铜鼓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村子里的人们谁也说不清楚。据罗定洲老人说,在清道光十五年(1835),居住在这里的布依族用离寨子1公里远的一个山坡换来了现在的这面铜鼓,并将那个山坡叫作铜鼓坡。村子过去也有铜鼓,但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被弄丢了。布依族寨子里不能没有铜鼓,经全寨布依族同胞共同商议,决定用一座公山去换来这面铜鼓并世代相传,传到罗定洲这一辈,已经传承6代人了。到2010年,这面铜鼓已经在王岗布依寨保存了整整175年。
在王岗布依族眼中,铜鼓是神器与神灵,是不能随便拿出来见天的。只有在丧葬时才用它来超度亡灵,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用铜鼓声送亡灵上天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地凡老人去世,做道场,都要砍牛祭祀亡灵。在砍牛仪式中,要念诵《砍牛经》(又叫《祭祀经》),必须要用到铜鼓。在布依族村寨里,如果谁家高龄老人去世了,就要请铜鼓为老人超度。请铜鼓时,要用红布把铜鼓包好,用红绳子拴着鼓耳背走,不然,过河过潭时,它会跑到水中和龙打架。请来铜鼓后,丧家将铜鼓挂在中堂(堂屋)的第二根柱子上。挂好铜鼓后,如果是男性老人去世,就摆一张桌子在铜鼓的右边,如果是女老人去世就摆在左边,然后击鼓三槌。据说是通报天庭,有老人去世了,请天神把老人接走。还要通报地府,通报死去的老人,告诉他“你已经去世了,要帮你做好事”。之后就为老人砍牛和诵《砍牛经》,一边诵《砍牛经》,一边击鼓,告知老人,把牛、犁头、耙子等农具都送给了他,让他住阴间有牛耕地、有农具种田,等等。一直到砍牛仪式完了,才放下铜鼓,给铜鼓烧冥纸表达谢意后,又用红布将铜鼓包好,重新好好地保存起来。
王岗布依族的铜鼓,深灰色中带着古铜色,鼓面直径52厘米,鼓高29厘米,重11.5千克,鼓腰内凹且呈圆弧形,鼓腰两侧分别有鼓耳,鼓腔中空,无底。鼓面有精致的花纹:正中央铸着一个12角星,叫太阳星,12个角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太阳星周围有万字形、山河形、波浪形、云朵形、旗子形、花草形、乳钉形等10圈花纹,乳钉形有内外两圈,内圈有58颗钉,外圈有124颗钉,这些图形象征自然界的万物和生灵及布依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拜。
在1958年的“大炼钢铁”运动中,有一个外地来的工作队队员发现这面铜鼓,要把它收去炼钢铁,他把铜鼓搬到了路边准备找车来运。他走开后,罗定洲老人便用贯斗(一种收稻谷用的正方形农具)把铜鼓盖起来,那个工作队员回来以后,找不到铜鼓,只好作罢。就这样,铜鼓才被当地布依族同胞保存下来。20世纪70年代,王岗村有一家老人去世,借铜鼓去作祭祀活动。祭祀活动结束以后,一天半夜,主人偷偷地把铜鼓拿出去,准备以10万元的价钱卖给外商。后来,几经周折,才把铜鼓弄了回来还给群众。
(二)新场乡王坝村布依族铜鼓
新场乡王坝(大、小王坝)布依寨,是一个居住着300多户布依族同胞的民族村寨。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在布依族罗姓家族中,珍藏着一件宝贵的历史文物——布依族铜鼓。铜鼓为青铜铸造,重17.75千克,高29厘米,鼓面直径47厘米,周长150厘米。鼓面刻有八卦图及各种图案,中心是一个12角星,表示12时辰。鼓身左右两侧铸有两个对称的耳朵,均用铁链拴系着。鼓的下端是一个连体麒麟鼓座,麒麟张开血盆大口,青面獠牙,紧紧地守护着铜鼓。
铜鼓布依语叫“赖连”,在布依族地区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及紧急重大事宜,一般不作娱乐乐器使用。在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铜鼓,如寨子里发生火灾、抢劫等重大紧急事件才可以使用。1956年,王坝布依寨发生火灾,就曾经敲击过铜鼓,召集村子里的人及时赶来救火。
经调查了解,该铜鼓在王坝布依寨罗姓家族中已相传12代,历时200余年。据传,罗姓家族入黔始祖是罗国泰和罗国安,他们的子孙后代字辈为:朝应万仕登,文明永世兴,大启宗如德,有凤远必发。
据罗姓家族的老人说,该铜鼓是他们的祖先用许多银圆(又叫大洋)买来的,是居住在这里的整个罗姓家族的共同财产,任何家庭和个人不得私自占为己有。在当地罗姓布依族同胞的心目中,铜鼓是他们整个家族的镇寨之宝、镇宅之宝。他们对铜鼓十分崇拜与敬畏,因此,世世代代历尽艰辛,都要把这面铜鼓保存下来。
传说罗姓布依族同胞的祖先在购买这面铜鼓时,铜鼓是放在一个比较深的水塘里的,交了钱就自己下到水塘里去摸。铜鼓是好是坏,或者能不能拿到铜鼓,一切都听天由命,顺其自然。苍天不负苦心人,罗姓的祖先交了钱以后,下到水塘里,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将铜鼓找到,并抬回家中。对于使用铜鼓,在罗姓布依族同胞中,还有几分神秘的色彩。在接送铜鼓的过程中,一不能外露,要用红布或床单把它包得严严实实的;二是在过河的时候,不能让铜鼓听见流水的声音,如果铜鼓听见流水的声音,就会拼命地往河里跑,去与犀牛打架。因此,直到现在,当地的布依族同胞在接送铜鼓时,都要用红布将铜鼓包好。
过去,没有铜鼓的村寨,老人去世了,要使用铜鼓,都要交2升(约2千克)大米,用红布把铜鼓包好后才能拿去用。将铜鼓放在堂屋中央,亲人们为死者敬酒饭。做砍牛仪式时,铜鼓放在家里,几个穿着红衣服的媳妇,在坝子里围着牛转,直到砍了牛以后同到堂屋里哭,才敲打铜鼓。然后将铜鼓挂在堂屋的中柱上,主持仪式的先生就一边敲鼓,一边念布依族的《砍牛经》,为死者超度亡灵。在当地布依族同胞的心目中,铜鼓除了祭祀死者、超度亡灵,还有驱鬼除邪的作用。
为保存这面珍贵的铜鼓,罗姓布依族同胞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保护铜鼓,他们曾经把铜鼓用布匹包好,先后埋入田里、地里。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为保存铜鼓,他们又一次把铜鼓埋入地里。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铜鼓才得以重见天日。1980年,当地不法分子与香港商人勾结,将铜鼓盗卖,寨民又拼命将铜鼓追回,才使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保存至今。
从乌当区以上两个布依族村寨铜鼓的来历、使用及保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铜鼓在布依族同胞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村子里能拥有一面铜鼓,他们不惜用一座山去换一面铜鼓。为了有一面铜鼓,他们不惜用30个大洋去买。由此可见,铜鼓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神圣。他们把铜鼓当作镇寨之宝,当作一个家族的传家之宝。从村民借用与接送铜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铜鼓在布依族同胞的心灵里,几乎被神化了,从一个本来没有生命的器物变成了富有生命的“灵物”。在对铜鼓的使用上,各地大同小异。相同之处在于,都用于祭祀去世的老人或重大紧急事宜,不用做喜庆的乐器。所不同的是,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有些细节上的差异。对于铜鼓的存放,布依族同胞是十分认真谨慎的,一般都要存放在寨子里德高望重的人家,要确保铜鼓的安全。关于铜鼓的使用,在布依族地区,除了用于祭祀活动和紧急重大事宜外,还可用于“扫寨”、驱鬼除邪。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子里发生人、畜病灾或瘟疫,便要用铜鼓为村民逐户驱除病灾和瘟疫。因为,在布依族同胞的心目中,铜鼓除了具有通报天庭和地府、为去世的老人祭祀的作用外,还具有镇寨、镇宅和驱病除邪的作用。
罗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