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摩经文化
摩经——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自然、宗教、远古布依族先祖的生产劳作等方方面面,是先祖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布依族历史、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等的“百科全书”。
一、原始信仰
布依族的宗教信仰,布依族普遍信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信仰的是一种非佛教、非道教的原始宗教,同时又具有现代宗教的一些特征。布依族的摩教受汉文化影响后,吸收了儒家忠孝仁义诸多思想要素,这也是摩经文化的精髓。与此同时道教、佛教也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之中。如族人亡后引魂幡“送大地一所、安葬不回头。东至甲乙,南至丙丁,西至庚辛,北至壬癸,中至戊己,上至青天,下至黄泉,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定出云。”
崇拜自然。认为万物有灵,从而崇拜天地、日月星辰、雷电风雨等。认为天地的本性是创生,创造万物,先有天地再有人类,无天地则无人类。天为父,地为母。太阳代表光明福泽人类,温暖人间。因而每家每户香火牌位中,把天地与列祖列宗等同供奉祭祀。香火牌位的下面写上“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到寨边土地庙祭祀,向土地神“购买”亡人墓地,对大地顶礼膜拜。还普遍认为有树神、灶神、山神等。将奇石、悬崖、岩洞、大树等视为神灵祭祀。祈求这些神灵给予驱邪消灾、平安增寿、赐予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保佑赐福后人。花溪区竹林寨境内一块巨石被视为神灵;蒙台寨一棵参天檬子树也被视为神树,旧时寨人时常前去供奉祭祀。
布依寨祭祀自然神灵的传统习惯差异不大,众多的村寨在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神,正月间祭祀土地神,三月三祭祀山神……
图腾崇拜。崇拜鱼图腾、竹图腾、龙图腾。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拥有良田好土,是典型的稻耕民族。稻耕生产鱼水密不可分,认为鱼是吉祥物,背扇、童帽、枕头、帐帘、绣花饰品、墓碑碑座等随处可见鱼的图案。对竹也有偏爱,认为竹子有极强的生命力,外形美观,繁衍能力强。加上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理念的认同,悬挂亡人幡书用不断尖的竹竿,房前屋后有竹林等。建筑石柱上也随处可见鱼、龙形状的雕刻,这些皆构成布依族人崇拜鱼图腾、竹图腾、龙图腾的历史痕迹。
祖先崇拜。摩经中布依语“迷是姑到兴、迷是姑到朝。迷是姑到长、迷是姑长那样。”汉语义译:“不是我兴起,不是我发明,不是我创造,不是我创造多样。是包龙陀兴起,是包龙陀发明,是包龙陀创造,包龙陀创造多样。”短短数语把包龙陀是布依族的人文始祖地位揭示无遗。摩经开篇有专门的章节请包龙陀莅临到位,以求得丧葬祭祀活动的权威有效性。此外布依族先祖遗留下许多关于包龙陀的神话传说,影响颇大。世代相传中,包龙陀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会的超凡之人。他开天辟地造万物,安排自然及社会秩序,是布依族的人文始祖,奉为被布依族始祖神世代祭祀。
列祖列宗崇拜: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列祖列宗有恩于后代,从而在每家每户香火牌位中“天地君亲师”,五个字中“亲”代表列祖列宗,列为五圣之一。春节、清明等节日、结婚添子添孙、立房乔迁等庆典活动都要燃香点烛,摆上酒肉果品进行祭祀。长辈去世后后人要披麻戴孝,三跪九叩。请布摩先生唱诵经文,将其灵魂送到天上仙界,同时将其遗体尸骨入土为安,灵位放于神龛上供奉祭祀。
二、摩经的内容
摩经——布依族进行祭祀和丧葬祭祀活动中所形成的文本典籍,原始宗教繁衍出的摩经是布依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二至三位布依族人(布摩先生)用布依语进行唱诵。
摩经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于丧葬祭祀超度亡灵的经文,汉语叫《殡凡经》或《殡王经》或《古谢经》。另一类是用于溺水、跌岩、坠楼、电击、英年暴病身亡、凶杀之亡人、孕妇难产亡者等非正常死亡以及祈福消灾祛邪等用的经文,汉语称《解绑经》。认为此类亡者犯凶煞不利,灵魂上天后会受苦受难,需先举行仪式救生再超度亡灵。故用这一类经文,此类经文有的用汉语唱诵。
贵阳市各布依村寨的摩经经书框架基本一致,内容有增有减,多少不一。科目设置与名称也不尽统一,个别同一内容在不同的章节有重复。
《朝然经》局部
(一)布依族先祖的生产生活
摩经描述先祖无房屋、无店铺,住在“仙界下面的水淹之片,住河边,滥田后面……无瓜种、无菜种”过的是“造寨吃皂角、烧火烟尘起,棍棒作拐杖”漂泊不定的原始生活。逐步进化至“垄头看羊,田中看鸭,河里打鱼……”学会“数树子记数,用铁打宽口斧和长口柴刀,挖风化石造田,开雷公石做保坎,用直树作柱子,用枝丫做墙,早晚害怕造门闩(插销)砍树做棺木……”过上定居的稻耕生活。描述先祖与汉族苗族等和睦相处,与他们打伙计(交朋友)得鸡做站笼鸡,汉族、苗族人尊重祖先,与他们一起买马卖盐,先祖们学会做生意,学会织布、酿酒、种田,成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稻耕民族。
(二)祭祀和丧葬祭祀
介绍先祖进行祭祀和丧葬祭祀的习俗、过程、规矩。“要去请巫师,乘船请媒腊,骑马请巫师,找到狗场方向,找到寨顶上,找到天上云间。一请就来,一请就到,请坐贵宾席……所有的祭品摆好,一样不少,以猪羊、鸡鸭、九月米、九月酒、糖食果祭祀亡人和列祖列宗”。介绍自古以来天地人间就有塌陷、灾害,“河水来就会淹死,大水来就会塌陷……”对各种犯煞用各种巫术解。“用猪解,解后干干净净,不要在不好的地方解,不要在犯月、犯日解,要站在有米、有马、有田坝之处解,解后干干净净,解后谷子不少,解后银子不丢。对不干不净的东西,不利不好之物,以河水隔开,以大山隔开。边解边转,转若干圈。桌上人躲开,推磨人躲开,求生人逃回,求命人逃回……饿死鬼滚开,病人惊醒康复,犯煞人吉祥吉利。”
生者与亡人分途的“分花树”仪式中“以白古钱为界,以黑古钱为界,以李子树为界,分亡人到山里去,分亡人到坟地去,分生者回家去……以往吃饭同桌,以往洗脸同盆,同寨门进出,今日以鸡祭祀,长此不再相撞,阴界阳界不再有瓜葛往来”。介绍寻找坟地的过程“坟地在槽边,怕别人来筑基,怕山羊来撬;坟地有石对后人不利,会让帮忙之人遭殃;所选坟地无河隔,坟地边坎无基石垫底”而弃之,重选“坟在发地中间,葬此发家发富”。
(三)对亡人的交代、嘱咐
涉及对亡人的交代、嘱咐,在摩经的许多章节中都有记载。介绍亡人姓名、去世时间,告知亡人生病期间,后人花许多钱财医治无效,亡人狠心抛下村寨、伯伯、叔叔、儿孙及亲朋好友而魂归西去。用“龙归大海、鱼归深井,蛟龙归大山”比喻亡人归西。“亡魂像风、亡魂像云……飘至仙境。”向亡人清点所穿寿衣、寿裤、寿裙、腰带、手帕鞋袜及所享棺木。告知亡人香亭纸马伴他(她)长眠,众后代陪他(她)在灵堂,纸钱冥币送他上路。提醒亡人跟着先生所念经文,吃倒头饭,吃各种各样祭品。“杀猪羊一两圈,杀鸡鸭一两笼”祭亡人和招魂。“该祭的都祭了,该做的都做了,要安心接受祭祀,今后会无比幸福。”用仙鹤寓意丧葬日是好日子,众后代裔孙,亲朋好友前来帮忙,祭祀,送行。告知亡人“放心地上路吧,一路走好,不要啰唆(纠缠)先生(布摩),不要啰唆(纠缠)帮忙的人,阴影不要笼罩后人。沿着先祖迁徙之路至仙界回归祖地,与先祖同在。到仙界有地耕、有饭吃,祖业所留土地,留到哪种到哪。仙家管九寨十田一田归你种;仙家管九州十城,一城归你管;仙家栽竹自己吃,你也栽竹自己吃;仙家放债收息你也放债收息;仙家做哪样,你就做哪样。该摆酒就摆酒,该嫁女就嫁女。该娶媳妇就娶媳妇。在阳界你睡床上,到阴界你住公馆,在阳界你受城市之管,到阴界你任统帅,拥有大权掌管城市和大印,拥有良田好土,你在上面忙碌就是为管好祖业,保佑人间后代裔孙”。
(四)亡人驾鹤去仙界
介绍祭祀亡人升天至极乐世界,追求在长辈去世后,进行祭祀和超度亡灵的习俗。明确祭品齐全方可唱诵经文。“升米敬先生,斗米敬先生,坛酒敬先生,床、锅、鸡、牛等归亡人。样样齐全。”追述斗笠、云、皇帝赐予先祖诸多益处,亡人启程升天前,烧纸马,折望山钱,烧三脚架等物,“样样烧光,件件烧尽,留下五坝田,五匹坡,宽角老牛,弓箭”等。请挑夫、佣人,备足银钱,配马驮亡人启程升天。上天后“天上之人敬重,器重亡人。天上祖业水牛满圈,鸡羊成群”等。一路上“用一顿饭时间,用一罐茶时间快行快走。到可安营之处,到可睡之处,到有酒坛之处。先祖住大田大坝,天上有九百九十九条路,还有鬼门关一路艰辛”。无朋友之人过桥和遇险处被吓得嘴歪像刀子,边走边咒骂。哪像你(亡人)那般众多朋友帮你过铜桥(奈何桥)。“一朋友扶手臂,一朋友撑伞,一朋友提鸟笼,一朋友提衣服,一朋友提鞋,六七十人送你进龙宫,八九十人送你进仙界。天上打开关闭的大门,敞开宫门迎接你……用凉水洗脚,阎王水洗脸……祖业家大业大,你在阴界幸福安康,我们在阳界平安延寿。”
祭祀、丧葬祭祀中写幡、献饭等环节程序皆有相应的经文,内容各异,有的记载故事,有的承载传说,涉及方方面面。
三、摩经的价值
(一)布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摩经经文从布依族起源开始叙述原始生产、生活、社会分工。描述织染、酿酒、迁徙、造房……经过不断地与大自然斗争抗争,加上勤劳努力,生活保障稳定,终于过上定居的稻耕生活,成为稻耕民族,安居乐业,不断发展。揭示和反映布依族的历史变化。
(二)倡导颂扬忠孝仁义
摩经在众多章节对崇拜祖先有许多详尽的描述。要求后人感恩父母,缅怀先祖。如经文“父(母)亡后痛心哭,哭眼泪流,哭眼睛肿,斟酒在桌上,再也见不到你的身影”;《砍牛经》叙述一名叫迪云的人,在父母亡后,率先进行丧葬改革;丧葬仪式中后人披麻戴孝三跪九叩,等等。其所倡导宣传的正是布依族人忠孝仁爱的传统美德。亡人升天经文:“送你到佛界,我不能去,送你去仙境,我不能住仙境,我是凡间人,要回凡间去……”表现出生者对亡人依依不舍与无奈之情。
(三)社会成员行为准则的教科书
祖训和亡人嘱咐:儿女孝敬父母、媳妇善待公婆、邻里和睦相处、勤劳、持家、敬老爱幼、诚实、友善不惹是生非、要存一点钱、生要勤俭、死要节约方能管好祖业。对媳妇“要包好头、抬起头,忌头发散乱”“喝酒有酒样”……其所宣扬的是伦理道德和做人的行为规范。布依族之所以以勤劳、热情、好客、谦逊著称于世,正是源于先祖代代相传的谆谆教导,也源于摩经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
(四)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摩经为五言体、七言体等韵文形式,讲究韵味,和布依民歌一样有押头尾韵,也有押腰尾韵的。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水平。摩经经词中许多地方采用比喻、复沓、对比、排比方法。如祭土地神中“去请近处的神君,去请远方的神灵,叫你去迎接,叫你去请神,叫你去寻找,叫你去请灵”。分别为二次复沓和四次复沓,起到了强调之作用,既不显单纯的重复与累赘,又实现了有机的衔接,朗朗上口。又如“蓑衣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如斗笠避雨,如雨伞遮荫。保三年到头,保七年到底”。再如“有子女快乐,无子女凄凉,有父母幸福,缺爹妈孤独”。如此排比、对比,诗词优美,让人得到美的享受。摩经经词的复沓有整句复沓、一个词等多种复沓。摩经以唱诵表达经义,声调平稳,有高低长短起伏,当唱诵至伤感处声音略低沉,现场肃穆,给人悲伤凄凉之感,催人泪下,颇具感染力。
四、摩经的现状
(一)传承较好
花溪区、南明区、小河区、乌当区及云岩区部分布依寨,尤其是花溪区、南明区沿花溪河两岸的布依村寨摩经传承得比较好。一是这些地区上规模的布依寨子,绝大多数都有摩经先生(布依语称布摩)。如花溪区麦达、麦翁、董家堰、竹林寨、上水、大寨、麦乃寨、杨冲、龙井寨、西寨、王四寨、马场等数十个布依寨,原小河区大珠显、小珠显、红艳村、毛寨、补陇、金山、滥泥沟、下竹林等寨,南明区罗吏目大寨、岩脚寨、上寨、水安坝等寨,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新堡布依族乡的众多布依寨都有本寨布摩先生。上述村寨丧葬祭祀活动都是由本寨布摩先生主持。三是摩经经书的框架和内容总体一致,无较大内容的区别。
(二)传承弱化
白云区、清镇市一些布依寨摩经传承弱化,慢慢淡出布依人的生活,如白云区布依族人口17808人,布依寨51个。两个布依族乡(牛场布依族乡、都拉布依族乡)大多数村寨无布摩先生,全区布摩先生不足10人,且年龄老化,布摩人员青黄不接,人才匮乏。而且该区丧葬祭祀程序与传承得比较好的花溪区、南明区、乌当区等布依寨的丧葬祭祀程序存在大的差别。白云区是将亡人下葬入土后再行“砍牛”程序(下田坝)。这一所有的丧葬祭祀活动都已结束,亡人都入土为安后再行“砍牛”祭祀的奇特现象,到底仅仅是地区差异,还是摩经失传,错传所致有待深入论证。
(三)已失传
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摩经濒临失传或已失传。修文县、息烽县布依族人数少,布依文化淡薄,人们早已融入周边邻寨的汉族等社会文化生活中。开阳县布依族人口虽多,但全县布摩先生也屈指可数。成片布依村寨无一布摩先生。这些布依村寨不再沿袭采用入殓、成服、点主、装粮、放幡、砍牛、入土程序。而是按汉族“开路”形式进行丧葬祭祀活动,而且开阳县、息烽县有一些布依人拜师学习汉族丧葬祭祀,成为当地公认的道士先生,为当地汉族、布依族主特丧葬祭祀活动。
纵观贵阳市布依族摩经传承,之所以有的地方传承弱化或濒临失传或已失传。究其原因,一是摩经文化意识淡薄,即便是摩经传承比较好的村寨,部分族人尤其是50岁以下的中年人年轻人包括一些布依文化人对摩经认识不够,对其内容知之甚少,不少人更是一无所知。丧葬祭祀中尽管都身临其境或置身在祭祀活动中,除了帮忙、喝酒,便是看热闹,少有人去认真听布摩先生唱诵经文,少有人去关心、留意摩经,更少有人去研究摩经。知道其中内容的多为60~70岁以上的老人。人们对学习摩经缺少积极性,少数人还感到乏味。二是学习传承摩经存在语言障碍。辖区内许许多多的布依寨日常生活中除了有老人在场才讲布依语,久而久之,不少中年人年轻人难以用布依语进行对话、交流。有的只听得懂,不能讲布依语。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绝大多数布依寨布依语已经失传。而学习唱诵摩经是使用布依语,要求必须精通布依语,从而形成了学习传承摩经文化的语言障碍。尤其是摩经使用词源有许多都是布依语的古词古语,学习掌握难度极大。三是摩经经书不统一,参差不齐。现流传在布摩先生手中的摩经,总体框架,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一致。局部的删减,表达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总的趋势是跨地域大经书差异相对大些,此种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越积越多。邻寨、同寨之间,由于传授者相同,差异相对小一些。四是摩经抄写记载方法不统一。由于至今为止尚不清楚的历史原因,本来就固有的布依语失传,人们不得不借用汉字记载抄写摩经,不同的人采用方法不一样,有的采用音译抄写有的采用意译抄写,还有的用音译又采用意译抄写。因而世代相传下来的经书不具有大众通读性,即便布摩先生圈内之间交换经书,也难以做到通读流畅,一气呵成。
送葬场景
此外,除花溪区大寨、小河小珠显有40岁左右的布摩人员外,余下村寨布摩人员(包括传承比较好的地区)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年龄老化,凸显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五、摩经的保护与传承
摩经这一客观存在的社会民族文化,如同布依语、布依族服饰一样是布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之一,是五彩缤纷民族文化中的奇葩。如何完整不走样的世代相传,至关重要的是需抓好以下工作。
(一)牵头组建贵阳市摩经协会或贵阳市摩经文化研究会
设定好会员条件,诸如精通布依语,有影响力,热爱并熟悉摩经……把在各区县市、在各地有一定影响力的布摩先生或相关人士吸收到协会,通过这一组织平台以论坛、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摩经文化交流和研讨。实现学术交流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长补短、信息传递、成果资源共享。
(二)集中时间、人力、财力重点在花溪区、南明区、乌当区、白云区、清镇市搜集摩经
组织布依族学者、专家、包括布摩先生在内的相关人员对原文进行整理、用汉语翻译,标注布依文,标注国际音标后,出版摩经。与此同时,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对每一套经书由布摩先生唱诵进行摄像、录音制成电子文档以便世代相传。
(三)总结经验,进行推行
总结推广花溪大寨、小河小珠显培养中青年布摩人员的成功经验,各村寨学习效仿,注意从中青年人中选好苗子,培养接班人,逐步改善年龄结构,顺利实现布摩人员的新老交替。
摩经文化传承保护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力、财力等方方面面,除布依学会及布依族仁人志士自身努力外,还需动员求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需争取得到各级政府、财政以及民族宗教管理部门等的支持。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推动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合力,弘扬、传承摩经文化才能落实到实处、深处,才能有所成效。
班士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