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工艺技艺
所属图书:《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下)》 出版日期:2017-02-01 文章字数:0字

第三节 工艺技艺

一、布依族古法造纸术简况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自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以来,造纸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贵阳市的香纸沟和其他布依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手工造纸技艺。

香纸沟“香纸”生产,据传始于600多年前的明洪武年间,当时主要是人们敬神祭祀的制品(冥纸)。由于生产工艺复杂,周期长,纸张质地优良,曾达到“万纸担米”的价值,逐渐成为当地的一个特产行业。现流传下来的古法造纸作坊基本上沿袭了过去的造纸技艺。贵阳市乌当区香纸沟古法造纸,正是《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造竹纸”,整个古法手工造纸的全套操作过程包括伐竹、破竹、沤竹、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等72道工序,与《天工开物》的记载和蔡伦造纸技术完全相同。至今乌当区香纸沟古法造纸人家神道上还供奉着蔡伦先师、越国汪公的神位。

古法造纸中的碾竹

二、新堡布依族乡土法造纸工艺

相传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调北征南”,“越国汪公”的后裔和彭姓三兄弟奉命从湖南率领一支军队入黔,到现在的新堡乡香纸沟南静山屯驻。为祭祀军队阵亡将士,便号召部下的士兵及随军家属(他们大多是湖南人,掌握古法造纸技术),运用家乡湖南的古法造纸工艺,在香纸沟一带修建土法造纸作坊伐竹造纸,并筹集资金在南静山上修建了南静寺。为了怀念家乡,不忘他们是湘(湖南)人的后代,便将香纸沟取名为“湘子沟”。后来,由于他们生产的香纸远近闻名,并得到皇帝的御赐,又因“湘子”与“香纸”同音,人们便把“湘子沟”叫作今天的“香纸沟”了。彭姓家族定居香纸沟后,与当地胡姓、汪姓、罗姓家族通婚,结为姻亲,团结和睦,友好相处,便将古法造纸技术传授给胡姓、汪姓、罗姓家族,世代相传,直到现在。2006年新堡布依族乡的古法造纸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古老的造纸术活化石”。

(一)古法造纸的工艺流程

新堡布依族乡的古法造纸,历史悠久,工艺考究,工序复杂。从取料到制成土纸成品,要经过72道工序,历时近3个月。其具体操作的工艺流程如下:

1.取料:①伐竹;②弃枝;③裁竹;④破竹;⑤沤竹;⑥晾晒;⑦捆竹。

2.蒸竹:①打石灰水;②沉淀石灰;③装竹窑羁;④密封;⑤加水;⑥加热;⑦放水;⑧取封;⑨出窑;⑩洗竹;k装池;l发酵;m过滤(滤干)。

3.碾竹麻:①裁竹麻;②上槽;③碾碎;④制成纸花;⑤回槽。

4.造纸:①麻入纸槽;②加水搅拌;③放水;④加清水;⑤放水过滤;⑥加入滑水;⑦打泡浆;⑧搅拌均匀;⑨加入少量清水;⑩撮;k刮;l荡;m上帘浆;n下帘叠纸。

5.压榨:①用木板轻压;②加木头积压;③加石头重压;④用短棒吊压;⑤用大棒重压;⑥用绳子系棒加压;⑦用双脚站在短棒上打压;⑧用木板刮水;⑨用棕丝或布条将水擦干;⑩放榨;取榨;运纸。

6.擀纸:①用手将右纸垛擦松;②用手将左纸垛擦松;③将纸头擦松;④用木板将纸壳正面轻揉;⑤起纸角;⑥用双手赶纸;⑦叠纸;⑧拉纸。

7.晾纸:①晾纸;②揉纸;③理纸;④压纸。

8.裁纸:①压纸;②量纸;③割纸;④打纸片;⑤打钱;⑥揉纸;⑦理纸;⑧捆纸;⑨包装成为成品。

(二)古法造纸所需的原材料、工具与设备

1.原材料:①竹子;②野生猕猴桃藤;③香树叶;④桦树叶等。

2.工具:①柴刀;②木槌;③锯子;④铡竹刀;⑤大铁锅;⑥过滤网;⑦泡胶桶;⑧扒杆;⑨裁纸刀;⑩钱片;k抬纸架;l牵纸凳;m晒纸架等。

3.设备:①土竹窑;②漂洗池;③发酵池;④水碾;⑤滑水池;⑥帘床;⑦纸帘;⑧纸板;⑨纸榨;⑩纸槽等。

(三)纸的主要用途

1.用于制作烟花、爆竹。

2.用于包装材料。

3.用于制作祭祀所用的冥纸(又叫纸钱或纸钱)。

4.用作卫生纸。

(四)香纸沟所造纸的特征

由于香纸沟溪流密布,植被优良,水源充足,水质清澈,生产出来的纸色泽明亮。加之所取用的原料是当地的钓鱼竹(又叫慈竹),肉厚、质密,成浆率高,韧性好,易成型,所以生产出来的纸纸质绵韧,纸面平整光滑,色泽金黄,吸水性好。又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加入少量的香树叶,所以,用这里生产的纸制成冥纸,在燃烧过程中会发出淡淡的清香,深受顾客青睐。

罗英 罗登宜

三、竹编、根雕、石刻工艺

新堡布依族乡境内盛产竹子。竹编、根雕等工艺有较长的历史。

乌当区布依族竹编,有生活、生产用具和工艺品三大类,成品细致精巧,美观大方,质朴典雅。生产用具有筛子、簸箕、包箩、背箩、斗笠、撮箕、秧篮、驮篮、晒席等。生活用具有提篮、饭箩、茶箩、座椅、座垫、凉席、扇子和书包等。工艺品有竹编画、屏风等。当地百姓,会编者多。渡寨竹编画在几届省、市“多彩贵州”能工巧匠大赛上都获得奖。

根雕作品

乌当区布依族根雕雕刻,主要有木雕(根雕)和石雕两类。在陇脚村部分人家保留有极其精致的木雕家具和风格独特的木雕神龛,其雕刻内容有花、鸟、虫、鱼、兽、龙、树木等,小巧玲珑、姿态活泼、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据主人说,这些家具是祖上传下来的,已有四五代人,主人已85岁,这些家具有近150年的历史。近代以来,布依人在生产劳作中将树根加以艺术的修饰,形成个性鲜明的根雕艺术品。石雕主要是布依族修房时所用的石料做成的生产生活用具和镇宅之物。用于建筑的主要有石院坝、廊坎过道、基脚石、石梯子;生活用具有石磨、石碾、石碓、石擂钵。镇宅的主要有石狮子和图腾。

罗登宜

四、渡寨木贴画

木贴画

木贴画

木贴画艺术是新堡布依族陇上村渡寨独有的民族民间艺术,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已形成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

木贴艺术是以木本为主,辅之以藤本、草本等植物的自然皮质纹理,将其不同色块进行粘贴、拼接而成。内容多取材于黔中山区有特色的布依族民间风土人情,反映当地布依族人的劳动生活情景和瞬息万变的山水自然景观,由于画面全取材于自然原材的质和色,突出原质效果,有自然古朴的味道和山区田园风光的艺术风格。

渡寨布依族木贴画的创作第一人韦新,渡寨人,现就职于贵阳市第十八中学,毕业于西南美术学院。1995年4月,韦新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材料,经过精心构思,在黔中山区首次创作木贴画。当时正值新堡布依“三月三”歌会,为丰富节日内容,韦新在自己家中开办一次木贴画展,引来许多游客观看,并受到参观者的好评。随着香纸沟旅游景区的开发,民族民间工艺品备受青睐,新加坡、泰国等地及国内(包括台湾、港澳地区)游客慕名到渡寨参观学习,并买走一部分木贴画作纪念。近年来,渡寨木贴画得到一定的发展,木贴画和簸箕画成为贵阳市乌当区首届温泉节赠送贵宾的指定产品。

罗登宜

五、渡寨簸箕画

簸箕画,又叫“播娜摩画”。簸箕画起源于布依族人建房上梁时的抛撒梁粑仪式。布依族人家立房撒梁粑时需用粮食制作各种成各种形状的粑粑块,并用品红品绿涂在粑块上,置于簸箕内。梁粑撒完后,簸箕上就留下各种形状且异彩纷呈的图案。布依族人把带有这些图案的簸箕挂在板壁上,这就是簸箕画的雏形。后来酷爱绘画、想象力丰富的布依族人,以布依图腾、神话故事、民族风情、农耕劳作、生活场景为内容,秉笔挥毫,泼彩着粉,绘制出各种雅致的簸箕画,因其神秘生动、古朴大方,不久即蜚声海内外,成为布依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因簸箕画的题材和内容大多出自布依族的摩经——《砍牛经》,簸箕画中的牛头即是布依族祖先的原始图腾,所以,簸箕画又叫“播娜摩画”。

罗登宜

簸箕画

簸箕画

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