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原始信仰
所属图书:《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下)》 出版日期:2017-02-01 文章字数:0字

第一节 原始信仰

一、多神崇拜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知识极端贫乏,人们对自然界和自然力完全不了解,完全处在自然界和自然力的支配之下,故对自然物和自然力(如天地日月、山林河湖、动植物、风雨雷电等)甚为敬重,害怕这些自然物和自然力时刻都会给人们造成重大灾难,甚至死亡。对于这些自然力,原始人类既不能理解,也无法克服和防止。久而久之,便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一种神秘和恐惧,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现象都看成是有意识的活动,认为统治和支配人的自然力都是由某种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主宰着,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开始相信各自然物和自然力皆有特定的自然神加以掌管,因而便对这些神灵无限崇拜。由于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和巫术等都没有超越居住地域和血缘关系的限制,深深地受到自然物和文化气氛的制约,加上人与自然关系的狭隘性,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贫乏性,人们对什么都相信,对什么都存在崇拜意识,故而相信多神的存在。同时,每一种宗教观念的作用只是限于达到对日常生活的某些特定方面的神秘解释,而难以满足人们极其复杂的精神需求。这就是布依族多神崇拜的缘由。贵阳布依族原始信仰在许多方面都有体现。

(一)雅押

“雅押”(yahyaz)是布依语,意思是会做巫术的妇女。在生产力不太发达、医学不太普及的农村,人们生病,往往只有去找“雅押”看“米碗”,或是看“手相”等。看病人是否犯什么,或是撞上什么孤魂野鬼,就请“雅押”禳解。所以“雅押”是在生产力不发达文化落后的情况下产生的。“雅押”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担当的,她必须有一定特殊技能,如“雅押”可以口含燃香、脚踩烧红的犁尖、洗炭水等。由于这些特殊技能一般人做不到,所以人们特别信奉“雅押”的灵验。

(二)押金

“押金”(yahjiml)是布依语,指巫术的一个内容,即布依少男少女在一起嬉戏玩耍时进行的一项活动。具体做法是选其中一名少女或少男作为主角,由懂得念咒语的人,用一件衣服或围腰蒙住该主角的头。然后在主角的耳后念咒语:“央们拜罗金,炸故赖罗由,咱故赖果长,长们拜罗金,甫戴帽其拜,甫背晒其桃,甫戴帽其到果长,当们拜罗金。”该主角闭上眼睛不许说话,约半小时后,由念咒人引导,使该人产生一种臆念和幻觉,如喜欢玩耍唱歌的,会自言自语唱起歌。主角始终处于一种臆念之中,这种幻觉的表现有点类似于常说的梦游。如果是没有唱过歌的主角,通过咒语进入角色后,人们会把他当成猴来耍。人们也称为“押猴”。“押猴”是属于“押金”的一种分类。

“押金”也好,“押猴”也好,进入幻觉状态的主角是不会自己醒的。必须经懂咒语的人,在其耳边念咒语才能醒。咒语是“扛放茶搓拜,发放龙搓拜,下细梯拜下罗金,长们桃罗金,央们桃罗金。”让主角安静一会儿,他就会慢慢地醒来,就像睡了一觉似的,将刚才的一切忘得一干二净。笔者曾亲眼看见。我想也不是什么迷信,这是一种催眠术,使人们处于一种催眠状态。这在布依族地区广为流传,只不过现在经济发展了,文化生活丰富了,这种娱乐性的“押金”很难看到了。

祭祀

(三)个押

祭祀

“个押”(guehyaz)的“个”是布依语“做”的意思,“押”是一种巫术,“个押”就是做巫术。由于过去布依族村寨经济、文化落后,有病无医生、无医院。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巫术,“个押”就是其中的一类。有人生病,要到“雅押”那里看“米碗”、看“手相”等。根据“雅押”的“诊断”,确定病人犯忌的鬼神。按照“雅押”的吩咐,准备解忌的物品。看好解忌的日子,请“雅押”到家“个押”。“个押”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过程,在“个押”的时候不准喧哗、嬉闹,只能听“雅押”的吩咐。

“个押”的过程大体是:“雅押”坐在堂屋中间,点上香等,用围腰盖住头,“雅押”念《入神境经》(有些是埋头似瞌睡、打盹),经过这么一个过程,“雅押”进入神的境界。据“雅押”说,她们每人在神仙界都有一帮人,有些是死去的人加入“押”的行列。一旦“雅押”进入状态后,这些神鬼可以借“雅押”之身说话、唱歌等。“雅押”一般都有一些特技,如冒充鬼神用火炭洗脚,有些还光脚踩瓦砾或玻璃碎片、刀砍肚皮、脚踩火烧的犁尖等。因此,群众十分相信“个押”。

(四)布摩

“布摩”(buxmol)是布依语,意思是指念经的人。布依族在人去世后,要请人念经。意思是祈求亡灵早日升天早日成仙。布依族一旦有人去世后,开始要念“果埃”经,意思是请去世者吃饭穿衣、裤、鞋等,即分配给去世者的物品,请他收下。然后念《放幡书经》《砍牛经》等。请来念经的人都称为“布摩”。

(五)布掌

“布掌”(buxzaangh*)是布依语,意思是师傅。布依族中凡掌握一定技能技术的人,包括懂一些巫术的人以及所谓的手艺人,统统称“布掌”。如砖匠、石匠、阴阳师等都可称为“布掌”。“布掌”也可分为“雅掌”“老掌”(即女师傅、男师傅)。“布掌”也可分为“掌砖”“掌瓦”“掌堪”即砖师傅、瓦师傅、木匠师傅等。所以说“布掌”是指掌握一定技能、技术的人。

(六)个巫

“个巫”(guehwul*)是布依语,意思是指掌握一些绝技用于祭祀鬼神的巫术。如脚踩油锅,上刀山、下火海(脚踩烧红的铁板、口含燃香、吞筷子等)。掌握这些绝技的人施展表演的过程,布依族称为“个巫”。当然,这些巫术掌握的人少,一般用的也很少。

祭祀天地仪式

二、五行信奉

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布依族热爱大自然,热爱山山水水,热爱一草一木。布依族信奉“五行”,与布依族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有着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汉文化的渗入,信奉“五行”不但是布依族的传统,可以说,中华民族都信奉“五行”。由于布依族居住环境大多依山傍水,信奉“五行”显得更为突出。“五行”贯穿整个布依族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结婚择偶、建房造屋,生子写八字,墓茔葬地,甚至出门经商、开仓、开店、下种开秧门等,都要看“五行”是否相生相克。所以“五行”在布依族眼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包罗万象。

讲到“五行”,首先得谈一谈天干地支。前人云:“天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

祭祀台

天干的数目有十,它们的顺序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目有十二,它们的顺序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因为天干地支原是取意于树木,所以,对于它们的原始意义,有以下这些有趣的说法。

(一)天干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热火光。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后有味。又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传统祭祀物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癸也,成物闭藏,怀妊地下,癸然萌芽。

(二)地支

子,孽也,草木种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生的开始。

丑,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阳光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万物震起而长,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阳三消尽,纯阳无阴。

午,万物丰满,阳气充盛,阴气开始荫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緧也,万物到这时都緧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起先,天干仅是用来记日,因为每月的天数都是以日进位的;地支用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二个月。正好用十二地支来相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天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

“六十甲子纳音歌诀”的诞生经“五行”增添了丰富内涵。我国古代,阴阳五行是个哲学概念。用这个概念,可以概括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战国时期,“五行”学说风行一时,并且还进一步总结摸索出了一套“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所谓“相生”就是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有着生发促进的作用,如木能生火;所谓“相胜”也就是“相克”的意思,就是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有着克制约束的作用,如水能克火。正因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五行有着这种相生相胜的相互作用,所以天地万物才得到了动态的平衡。否则只生不克,或者只克不生,想要这天地万物维持下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

1.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对相生的解释是: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基中,铅灼而生,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土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温润流泽,销金亦为水,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出,故水生木也。

对相克的解释:“五行所以相害(相克)者,天地之性,众胜寒,故土胜水也;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

后来,随着唯心主义思想家的出现,尤其是命理学家的出现,五行也和阴阳一样,被披上了一件炫人眼目的神秘外衣,变得难以捉摸了。

古人云:“八字命生成,由命不由人。”可见人们信仰的是命,即人一生下来就决定了他的贫富贵贱。对此王充在《论衡·初禀》中说:“人生性命当宝贵者,初禀自然之气,养育长大,富贵之命效矣。”接着他举例说,“文王在母身之中已受命也。”认为一个人的富贵贫贱,早在父母交合之时就已决定了的,不管将来长大后操行如何,都没有办法改变。

三、八字推崇

所谓“八字”,是根据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推算出来的。那么,“八字”又是如何写出来的呢?

在算命时,先要排出一个人出生年、月、日、时的干支。年、月、日、时加起来共四项,称为“四柱”,每柱一个天干一个地支,共八个字,所以叫作“八字”。算命排出八字,是至关重要的。八字排出以后,再根据八字之间五行生克等千变万化的关系,推出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如果排不出八字,那就一切都落空了。

那么,怎样推出年、月、日、时四柱的八字呢?

推年法。算命根据的是农历,农历哪一年出生的,那么这一年的干支就是本人年柱上的干支。比如说庚寅虎年出生的,他年柱的干支就是庚寅,辛卯兔年出生的,他年柱的干支就是辛卯,以此类推。

推算年柱的方法大致有三种:(1)查看万年历,比如你只知道是公元1940年生的而不知是农历哪年,只要打开《新编万年历》一看,就知道这一年是庚辰年了。(2)没有万年历的,可以排一张六十花甲表,然后根据当年的干支和自己的虚龄反推上去,也可得出结论。(3)用手指推算,顺推反推皆可,这在算命师中用得最为纯熟。

写祭封

推年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必须严格地以农历的立春作为一年的界限。比如正月立春后生的,用本年干支;虽然生在正月,可时间却在立春之前(还没到立春),那么就算是上年出生而用上一年的干支作为年写祭封柱了。同样道理,虽然同是生在农历腊月的,可是立春前生的用本年干支;立春后生的就要划到下一年去了。

推月法。虽然每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如正月建寅,二月卯月,三月辰月,四月巳月,五月午月,可是月份的天干却不固定,要经过一定的推算才能排出,推算的歌诀是:甲巳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年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如农历甲午年四月生的,那就先根据歌诀“甲乙之年丙作首”推出作首的正月丙寅月,然后再顺次推出二月丁卯,三月戊辰,四月己巳,可知这一年四月的干支就是己巳了。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注意结合节气来推算月份。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里,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是节,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是气。而推月则严格以节作为界限。如在本月节前生的,就用上个月的干支,本月下一个节后生的,也就是下一个月的节提前到本月,就用下个月的干支。因为通常情况下,一个月只一个节和一个气,然而有时又有打乱了的。为了便于记忆,有二十四节气歌诀如下。

推日法。如果手头有本万年历,推日的办法比较简单,只要一查一推,就可知道每天具体的干支了。《新编万年历》和每年的历书都有日干支,一查就知道了。

推时法。推时法和推月法一样,要费一番周折。因为时柱下面的一个地支是已知的,即由要求算命的人自报,即使他报的是现代的钟点,也无关紧要。但时柱上面的天干,就要费一番周折了。好在推算的办法并不复杂,只要知道出生当天的干支,就可根据口诀求得了。歌诀如下:甲乙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这就是说,天干是甲、己天出生的,那么他出生时间便从甲子(深夜23~凌晨1点钟)开始推算。这样推算下来,可以得知那人出生时的干支了。

年柱、月柱、日柱、时柱的干支推完后,接着就是排五行了,一般的情况是根据年月日时“四柱”的干支来排五行。那么五行怎么排呢?具体是根据“纳音五行”歌诀排出来的。“纳音五行”歌诀如下:

对于这种“纳音五行”的宜忌,《三命通会》有着较为详细的分析。这里我们主要是讲“八字五行”的推崇。只要将“四柱”的干支与“纳音五行”对照一下,就可推出“四柱”中的五行。

例如2010年5月1日下午2点出生的人,八字推算如下。

2010年5月1日,从《新编万年历》和本年的历书中查得农历是庚寅年三月十八,下午两点为未时,推时法得知时干支。年庚寅木、月庚辰金、日辛亥金、时辛未土。根据纳音五行,庚寅辛卯松柏木,即年柱五行为木,依此类推月柱庚辰五行为金,日柱辛亥五行为金,时柱辛未五行为土。这样一个人的八字就这样推算出来了。

但是,为了算命的需要在八字的后面添加一个胎生,即怀孕的时间,最后还有一个立命的内容,在这里就不一一地介绍了。

四、风水龙脉

风水龙脉,实际上统称为“风水学”,布依族人称“风水学”为“看风水”。

那么,什么叫风水学呢?概括起来,所谓“风水学”,是集环境、天文、地理、建筑等学科为一体的一门学问。风水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门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问,但并非像一些人所说的深不可测,甚至披上迷信的面纱。因此,今天我们所说的风水学,是批判性地继承祖国的传统科学文化,还风水学的实质精神和科学内涵。

野外祭祀

“看风水”用书面语言称为“堪舆术”,也称为“风水学”。中国人无论做什么一向十分重视吉凶,建房选址、墓穴选址,甚至皇帝建都,都讲究风水的宜忌。其实,风水学是顺应自然环境、取其和谐协调、趋吉避凶的一门学问。

布依族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视风水龙脉,无论是家居还是墓穴,选址慎之又慎。下面谈谈阳宅断法。

阳宅之断法

传统的堪舆术,将阴阳二宅之形势集中在龙、穴、砂、水、向五个方面,当中龙是根本,古人认为龙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故成为我国的吉祥图腾。先人起建新居时,都要选择上好的宅基,必先看龙气所至之宝地,这龙气指的就是山脉,山脉像龙一样,往往连绵起伏数里,故把龙气引至,使子孙世代繁荣昌盛,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寻找有生气的龙脉,就自然成为选择基址的首要条件。除龙之外,水也十分重要。

先人阳宅之地基和建筑物的形势皆注重匀称,庭院、堂厢、寝室井然有序,又认为有堂无室不吉,梁大柱小不吉,宅大人少主阴,卧室对灶炕、厅堂、大门等亦不吉,渐渐发展成相宅的基础。

居宅的形势称为宅相,宅相是就整体而论的,包括宅基、环境、气势、形态与气色等。相宅重地基与形势。相地不离龙、穴、砂、水、向。此五者,盖水为先,故阳宅以环水有情回顾为吉,而冲射必为凶。古籍有云:“凡山谷与茶槽水界,阳不宜居。又边城土高而长者,乃护砂,又不可居也。屋基宜以河水辨之,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与河水之明堂朝水秀峰相对者,大吉之宅也。”

各种宅形与地基

相宅之术,比较重视地基的形势,因为基址是决定阳宅之宅形,从而影响其先天性的祸福。

布摩正在念经祭祀

古人相宅所说的负阴抱阳,即造宅时应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依山可以畜牧耕作,防水涝,傍水有利灌溉、洗涤和食用,从而取得生活的资源。而坐北朝南,不但是为了采光,还是为了避风,因中国的地形决定其气候,冬天有西伯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南海之凉风,故风水学有阴风与阳风之说。

阴宅五要素

(1)寻龙,就是墓穴的选择,能够发福之真龙穴。龙的本身就是指山脉,“龙”是一个相当概括的名词,很容易被人混淆。龙分为三类:行龙、飞龙和潜龙。

(2)拟穴。指确定墓穴的深浅。

(3)说砂。指穴位前后左右之山石。布依族选择墓穴时,很讲究“砂”的分布情况及形势。

(4)明堂。明堂又称堂局。指宅墓前众水汇聚和阳气所积聚的地方。按照明堂的位置和形状大小分成小明堂、中明堂和大明堂三种。明堂关系到风水的成败。

(5)朝应。穴前的山砂,远而大的称为向山,近而小的称为案山。通常向山案山称为贵人峰。向山案山以方正为上吉,但有时侧即可,而合用神的,皆为之朝应。实际上向山和案山各有不同的功用,远向的山或四周的山峰,称为文笔山和凤凰来朝等。

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布依族在风水学上受汉文化的影响,在本民族风水文化基础上吸收汉文化要素形成的风水学,已成为布依族信仰方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阴七姊妹、媒腊、端公等

(一)用于娱乐的神活动——“阴七姊妹”

北斗星,布依族称为“七姊妹星”。七姊妹星一共七颗,紧挨在一起。每年农历七月前后升起在东偏北的天空。布依族传说中七姊妹星是天上的七个仙女,个个能歌善舞,尤喜欢玩耍,每请必到,是布依人心目中的歌仙。据说最亮的一颗是大姐,不亮的一颗是幺妹,即七仙女。

在20世纪50~60年代,开阳县的布依族村寨都还有玩“阴七姊妹”的活动存在,今天凡60岁以上的老人都还记忆犹新。王车寨陈远书的母亲今年85岁了,头脑还清醒。当姑娘时她就学得了请七姊妹的歌诀,40年前就常参加请七姊妹活动。

说来也很神秘,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中上旬,晴朗的夜空里七姊妹星升起以后,寨上的青年男女聚拢来玩“阴七姊妹”活动。

他们在姊妹群中挑选一个父母都健在,眉清目秀的姑娘,不管她平时是否会唱歌。请她坐在一条木凳上,两手交叉用食指堵住耳孔,请神者将一件干净的妇女上衣,扣着纽扣,拿在手上,左手燃一炷香,面向东方念道:“七姊妹,七姑娘,七姊妹尚打瓤(住在水边),七姑娘尚打挨(住在海边),七姊妹请你下来耍,七姑娘请你下来玩。”一口气念完(不换气),念三次,手拿衣服在空中绕三次。再从头上给姑娘罩下。反罩,前襟朝后,后摆朝前。用一副斗笠摆在姑娘面前,大家围着姑娘静候。不许人从姑娘面前走过,不许出声。

大约个把小时,姑娘上身开始摇动,辐度越来越大,双手也放了下来,脚在原地跳动,竟手舞足蹈唱起歌来。围观青年即可与之对歌。青年们如果有兴趣,即找来一把米,让青年们每人对米哈一口气,将米抛向“七姊妹”说:“姑娘,你到××寨去看看×××们在做什么?”姑娘就会嘻嘻哈哈地说:“好,我们就去,我们到了×处了,哟,他家好热闹哟,他们正在做××。”周围的青年们问姑娘什么,她都会说出来,如亲眼所见一样。她还可以拿剪刀去剪人家衣服,用香去烧人家铺盖。据说事后对方衣服就会无缘无故出现切口和火烧洞。

陈远书老人还说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她十几岁时,开阳县南江乡有一家两姊妹由于“阴”的次数多,只要一坐下“七姊妹”就会来附她身,唱歌不止,后来竟醒不来了。人们把她俩连凳抬进一个岩洞,她俩就在洞内唱个不停。有一过路客循声进去,发现是两个姑娘在对坐唱歌,喊不应,叫不答,用手一推就倒了,臀上的肉都烂了。后来就埋在那岩洞里。

据说,七姊妹下凡共有十二道花园可以玩。但不能让她玩满。玩满姑娘就再“回”不来了,就会出现前述故事中的惨状。所以一般玩到七八道花园就要截止,放七姑娘回天。回的方式是,两人扶住姑娘脚同时将鞋脱掉倒穿,一人将罩衣揭去,一人将一碗凉水灌入姑娘口中,姑娘双手向上一举往后倒去,两人在后面把她接住,姑娘就醒了。然后扶进屋去休息。

每个姑娘一生只能“阴”一两次,次数多了易发故事中那种危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活动越来越少,逐渐失传了。

(二)媒腊

布依族信奉祖先和自然神、相信万物有灵,特别是崇奉自己的祖先。认为祖先人虽死了,但他们灵魂不灭,而是进入另一世界(阴间)生活。如果在阴间生活不好,他们就会常找阳间后代的麻烦,给阳间人带来灾难。因此,后人的祸福吉凶、病痛贫富、生老病死都与祖先有关。一旦家境不顺,灾祸连接,就认为是祖宗灵魂不得安宁,就要请人去查询。媒腊(即神婆)就担负这一使命。

做媒腊的方式与“阴七姊妹”很相似。但前者是专职人员从事的一种神巫活动,后者是一种非专职人员从事的民间娱乐活动。媒腊要受主人之请,任务是替主人查灾病之源。

媒腊请神要先安神位,然后用一方红布搭在自己的头上遮住面目,念《八大金刚八大神》请神。待神灵附体后,就开始为主人查找:或是某祖坟垮塌了未得修整,或是某祖先墓碑未竖,或某先人的灵房未烧,或是某家人许的愿未兑现,或是香火未安、家神未归位,等等,主人必须将查出的问题解决,灾祸才会免除,时运才会好转。

(三)端公

“端公”,又称鬼师,是布依族地区从事神事活动的神职人员。传说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法力,专门在民间给人驱邪捉鬼。

端公的神具是一把师刀、一块令牌、一副用黄牛角做成的卦。

传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王车大田坎有5个凶死的女人,一个叫纳骧,一个叫明清,一个叫桂花,另两个名字已忘记。她们死后常在当地作祟,让活人神魂颠倒,胡打乱说,使人不得安宁。后来请了端公来仗剑作法,把凶鬼擒获,装入一个瓶子里,贴上符章,埋在三岔路口,让其永世不得翻身,大田坎才得清静。

这些布依端公能表演一些绝技,如在沸汤中洗手不伤皮肤,将烧红的铁锅顶在头上,将脚踩在烧红的铧铁上,名曰戴红幅穿红鞋,不伤发肤,赤脚踩在锋利的刀刃上走过(过刀关),脚底无损伤。可惜这些都失传了。

(四)打棺木和打替生

打棺木、打替生都是替病人祈祷禳灾的神事活动。当某人长期患病总不见好,就以为是某人气数将尽,而人们又不能让他死。因他上有老下有小,养老抚幼任务没完成,就需要请鬼师用狗、鸡或茅草人将病人的魂灵换回来。

1.打棺木

在堂屋中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酒四碗,一升插香的米,米上插神灵牌位,病人穿好衣服坐在正中。端公一边击磬,一边带着七八个孩子在堂屋中跳。孩子们一个焚香,一个牵狗,一个拖榔锤,一个拖扫帚,其余的拖烂草鞋。端公做完法事,用榔锤将狗击死。将狗打理后,将狗肝炒热给病人和孩子们吃,边吃边祝病人康复活120岁。将狗肉煨汤来给大家喝,把茅草人装进杉树皮做成的棺木抬去埋,据说病人就被换回来。

2.打替生

和打棺木一样,病人久病不好,需杀一只鸡,将鸡血点在茅草人身上,由“端公”一人,手摇师刀,请神灵,用茅草人作病人的替身送出离寨子很远的地方,叫凶鬼放回生人。

(五)叫魂

主要针对小孩。布依人认为,小孩刚来到世间,其魂魄附身不牢固,再加上小孩贪玩,魂魄很容易掉落。受惊吓、跌倒、落水等很容易将魂魄失掉,孩子掉了魂,就常生病,就要请年老的妇女把小孩的魂喊回来。

方法是用一个鸡蛋、一把米、一炷香。先将鸡蛋在孩子身上滚几下,再让孩子对鸡蛋呵三口气,老人就手托鸡蛋来到孩子受惊吓处或大门边,将几粒米放在鸡蛋上,反复呼唤孩子乳名,叫他快回家来,不要在外玩。直到米粒从蛋上滚下来,鸡蛋向老人这边倒下,反复三次,连叫三天,将鸡蛋供在香火上,七天后煮给小孩吃。现在医疗条件好了,人们早已懂得有病就找医生,孩子成活率高,叫魂也就绝迹了。

(六)咒语治疮与止血

过去,在布依村寨,常见一些民间医生治恶疮,不用打针吃药,只祭一碗神水,将水涂抹在疮上,手指在疮上画符,并做抓丢状,口中念念有词,反复几次,疮就自然消下去,不红、不肿、不痛,之后就好了。

神咒止血法是王车大田坎陈永怀先生常用的一种方法。不论大人小孩,若受了外伤流血不止,他一不用药,二不就医,口念天蒙地裂、止病止血、血由地走,痛在骨节。手在伤口流血处画符,边念边画,反复数遍,血就立止。

王登德 王兴珍

六、传统祭祀

(一)春节祭祀

布依族每逢节日都要祭祀,年三十和春节祭祀比其他节日更讲究、更隆重。年三十要接“老祖公”回家过年。所谓的老祖公是家族中已故的历代先辈,各家族和宗族接老祖公回家过年的仪式都有共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别。

接老祖公:在年三十下午做好饭菜之后,家中长辈拿着一个火烟包(用稻草包着一些燃烧的火炭)或葵花秆(葵花秆经过泡洗后取下芯条晒干专作亮秆用的),用提篮装上香烛纸钱、酒杯筷子和酒菜,一只公鸡(把脚洗干净),一至三匹“马”(马是用白纸做成),拴在一根稻谷秆上(稻谷秆是稻谷快成熟时从田里割回来插在香碗里或挂在神龛下,年长的老人每年都记得这个习惯),到寨门的土地庙前,把“马”拴在树枝上,烧香点烛供奉佳肴,烧纸钱,作揖磕头,请土地神去请老祖公。片刻之后,面对土地庙,把老祖的姓名请到,请上马回家过年。用烟火引路。

供老祖公有供桌布置、祭祀席、香烛纸火神位、请老祖公就饮、烧纸钱奠酒几个程序。

供桌布置:神龛前摆放一张大桌,围上桌围,把月亮粑端到供桌三边上摆成九碟,下面压一串串的金银元宝(用金纸和银纸折成)吊挂在桌边。

祭祀席:碗筷杯子要摆正,饭要添平碗口,酒要斟满。佳肴多数都用豆制品和肉制品,供菜碗数是根据姓氏来定,数量不一,一般的都是两扣(墩肉片肉)、油炸豆腐丸子、三角豆腐片、香肠腊肉、干豆腐、血豆腐。花溪区湖潮汪官新寨王姓、花溪区大寨班姓、小河大珠显王姓在供菜上放熟鸡蛋;花溪区大寨罗姓在供菜上放熟小肠、生姜。供饭供酒有5杯5碗,6杯6碗,8杯8碗不等。土地神位、灶王府君、天地众神都有一杯酒、一碗饭。点香、点烛。神龛上三炷香,每个香碗一对小烛,神龛下土地神三炷香、一对小烛,供桌上三炷香、一对大烛,灶房、天地牌三炷香、一对小烛,大门两边,猪牛马圈一边一炷香、一支小烛。从接老祖公到家后供桌上的香不能停熄,供席不能收,神龛上的神灯长明不熄,直到送老祖公回去。

请老祖公就饮:先从最后去世的请起,再一辈一辈往前请,而且要请姓请名,请辈分,若记不清的,就请最后去世的前辈去请,用布依话“包呆、雅呆、包松、鸦松、得包得雅、密若那书朵、密若左书财、兴密朵、么密才、兴……”最后去世的前辈,“拜兴书补劳夸匠,哽劳哽落,腰书直档,兴书直更”。

烧纸钱奠酒:烧纸钱每手三张或五张。首先化烧给“天地君亲师位”,再到“镇宅长生土地神位”,再到“四大神圣”,照神龛上贴的去化烧。然后照请老祖就饮的顺序化烧给老祖公,并同时奠酒在烧的纸灰上,请老祖公“保坞了然,优地哽饭,可好直朋,可钱直刀”(布依语)。化钱礼毕,给老祖公拜年,放鞭炮,发压岁钱。

新春凌晨祭祀:年三十晚十一时(子时)后是新年,要换上祭祀席,新鲜酒、新鲜饭,照样燃香点烛,请老祖吃新年饭,十二点燃放礼花、鞭炮,迎新春。

春节祭祀期间,从初一到初三都是老祖在家过年的时间。除每餐都要供饭烧纸点香外,未送老祖公前,晚上要守老祖公到次日天明。

送老祖公:贵阳地区布依族送老祖公有初一送的,有初二送的,也有初三送的。送老祖公的时间都在次日凌晨以后。首先燃香烛,再供饭,把准备好的粑粑、腊肉、酒等物拿到堂屋摆放好,照供年饭的顺序请:“老祖公,我们送钱、粑粑、腊肉、酒、马给你。我们抬爱你,你要保佑我们发财发富(布依语有专门的送词,这是大概的意思)。”每请一个老祖公时用粑粑、腊肉、酒在烧钱的火上过一下放到箩筐里,也把“马”和纸钱同时烧。只留一匹“马”拴在一根稻谷上挂在神龛下面。然后请挑夫。在大门外面放上一条板凳,一杯酒,一小碗饭,点三炷香、一对小烛,请挑夫吃了帮老祖公挑粑粑,嘱咐:“我拿钱请你帮我家老祖挑粑粑,要送到住的地方,乱跑乱跳,老祖公要砍脚(这是大概的意思,布依语也有专门的嘱词)。”交代完毕之后,把装成挑的食物,挑到院坝放一下,便挑回家中。送走老祖公后,在一碗米放上一个鸡蛋,喊全家人的魂回来,关上大门,放鞭炮,吃宵夜。

(二)清明祭祀

清明节是一年中第五个节气。通常是阳历的四月五日或六日;阴历是在三月上半月(若上年闰月提前到二月中下旬)。

清明,古书上解释说:“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农谚说:“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惊蛰早、谷雨迟,清明春播正适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前后往往阴雨纷纷,惠风拂面,这时的风和雨,都是人们喜欢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雨对于农作物增产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春雨贵如油,夏雨满地流”则反映了农民对春雨的殷切盼望。

布依族清明扫墓,追祭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祭扫、祭祖、上坟,就是祭扫祖先之墓。为什么每年清明要扫墓、上坟呢?这大概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自己祖先的坟墓,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产生塌陷的危险。清明前三天都要去坟山上清除杂草荆棘,把它周围清理干净,并添加泥土。清明早上,有柳树的村寨,每家大门和门两边挂上一枝杨柳,神龛中间的香碗上插上柳条。过去有些老人围腰挂着柳叶,有“清明不戴杨柳,二世变黄狗”的传说。清明当天晚餐要按照习俗在神龛上烧香点烛,摆上酒菜供老祖公。布依族的上坟祭祖时间是清明至农历四月八。上坟时坟标插在坟顶中间,坟标杆尖要有青叶(如是女婿给外公外婆上坟,要在坟标上套上红纸圈)。将在家中准备好的酒肉饭菜、糖食果品摆在坟前,燃上香烛,请逝者享用,再烧纸钱,奠酒叩头后,大家才能就饮。有的要在坟前宰杀肥猪,就地烹食。有的还请长辈宣读扫墓祭文:“云山苍苍,春露茫茫。追忆吾祖,心中凄怆。兹值清明,牲醴是将。孝思维陈,聊表衷肠。祖灵如在,来格来尝,保我后裔,姓显名扬。怜趾根根,家财仓箱,年年有庆,万寿无疆。”清明扫墓,除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还表示后继有人。有歌曰:“三月里来是清明,家家户户去上坟,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生青。”

布依族上坟,一般是以宗族“分支”进行。“每支”根据户数、人数多少而定。清明前就要集中商议,筹集资金,分配工作,作充分的准备。上坟那天,一家老小都要上山看看祖坟,给自己的祖先烧上一炷香。

罗忠元 收集整理

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