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传统婚俗
所属图书:《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上)》 出版日期:2017-02-01 文章字数:0字

第一节 传统婚俗

贵阳市布依族的婚姻习俗,婚娶礼仪自古以来比较文明,布依族年轻人的订婚年龄一般来讲是比较早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的家庭订娃娃亲、背扇亲、舅表婚、姑表婚、姨表婚,年龄多在8~15岁之间。由媒人和双方父母包办成亲(订婚),极少数有钱人家一夫二妻,一夫三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一夫一妻制。布依族自古以来同宗族、同姓氏,以及不同辈分的不能通婚;有的按十二生肖排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克的不通婚。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布依族男女双方自由恋爱、自由结婚成为大趋势。男女双方通过自由恋爱、自由择偶,同时遵循传统,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媒人要跑“三回九转”。但这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截然不同,媒人在其中只是起到“转弯”“搭桥”的作用。

贵阳市布依族在婚嫁过程中,一般来说有“玩表”及择偶、提亲、定亲、要八字(合八字)、过礼回八字、说客、举行婚礼、接亲、拜堂、铺床、设酒宴、开柜子铺床、宵夜、敬厨官、留客、放客、换枕头、回娘家、坐家等程序。此外,退婚、继嗣和赘婿、填房等也有相应的传统习俗。

一、玩表及择偶

玩表,又叫“浪哨浪冒”。青年男女双方通过赶场、节日、红白喜事、走亲做客等机会,用对歌的形式相互认识和交流感情,经过多次见面、多次了解,彼此爱慕,情投意合,就互相赠送礼物如项圈、手镯等作“把凭”,以作“定情物”。布依族自古以来喜欢唱歌。尤其是青年男女相会相逢,都以唱歌为乐,对歌时男女双方相隔一定的距离,双方相互尊重,讲究文明礼貌,说话客气,比较谦虚。不许追逐打闹,坐姿端正,不许跷脚架马,更不能嬉戏拥抱,也不准说话伤人。双方对歌,有的唱布依语歌,有的唱汉语歌,其中有相互谦让、相互赞美等内容。双方如果是内行歌手,要唱几天几夜不翻头、不重复。情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曲调优美,形象生动,大方文雅,情感纯真。如“试探歌”。 [1]

试探

回应

初会

会友

约唱

赞美与谦虚

爱慕

对歌

结伴

把凭

离别

思恋

盼望

约会

表白

真情

迷恋

盟誓

发誓成双

二、媒人说亲

男女经过多次对歌、相识、了解,互生情愫,双方有真情,相互交换“凭证”之后,男女双方商量后,男方家就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媒人提3斤6两米酒,壶口上封上红纸,拿上一包一斤重、粘有红纸条的红砖糖或者鸡蛋糕到女方家说亲,媒人到女方家后,首先很谦虚、很客气地向女方父母说明来意,说明是某家请来说亲做介绍人的。第一次女方父母是不轻易开口答应的,如果女方父母反感的话,会开口说绝对不会同意,同时不收媒人拿来的酒、糖等礼物。如果内心不反感,就会对媒人很谨慎地说:“多跑一两次,姑娘年纪还小,不着急,等我们查一查、访一访,问一下家族堂公伯叔是否都喜欢,还要问一下姑娘是否同意这门亲事。”(姑娘不会在场的)然后收下媒人拿来的酒和糖。媒人回到男方家回话,说女方父母有可能会答应。这样,相隔10天左右,男方家请媒人再到女方家劝说女方父母,双方很亲热,谈得来,又相隔12天后,媒人又到女方家,女方的父母准备一桌酒席,用媒人第一次拿来的的酒和糖放在神龛前的供桌上祭供祖先,并把糖送给姑娘。姑娘便腼腆地接着(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女方家族的堂公伯叔便围桌而坐,陪媒人饮酒就餐,名曰“同意欢喜酒”,也叫“开口亲”,女方父母向媒人说姑娘的“八字”,也就是生辰年月,也叫“口八字”。这门亲事就基本定下来了。

三、杀鸡定亲

媒人把“口八字”给男方家,若女方生辰“八字”与男方生辰“八字”相合,而且女方父母、堂公伯叔、姑娘本人都同意这门亲事,才能杀鸡定亲。由男家测定好日子,一般都是在农历的正月至三月或在腊月的农闲季节里,男方家的女眷(即母亲、伯母、叔娘)数人由媒人引着到女方家送礼,称为“杀鸡”,也叫“插毛香”。送去的礼物是一罐糯米酒,一只公鸡,一块四斤六两重的腊肉,红糖或鸡蛋糕若干包(女方家的叔伯姑舅内亲有多少家就买多少份,每户一份),叫送礼认亲。将鸡宰杀与酒肉一起祭供祖先后,女方父母把糖、酒分给家亲内戚,叫送礼信,家亲内戚收到礼物后,由女方家把收到“礼信”的家主请来陪男方家去的人一起吃一餐饭,女方家有礼节地招待男方家去的客人和家亲内戚,边吃边相互认识,宾主便改口称“亲家”。从第二天起,由收到礼信的亲家内戚每户请男方家去的客人吃一餐饭。一般二至三天,多的四五天,如家亲内戚较多,还要更多天数,一直到每家都请一次,最后女方家请吃一餐饭(叫“团席”)才结束。

四、过彩礼,拿八字(合八字)

定亲后,男方家请长辈6人(请双不请单),与挑礼物的两个男青年带上酒、糖、笔墨纸砚、红烛两对以及用红纸写好的“庚书”到女方家。“庚书”正面右侧竖写“乾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即男方的出生年月日时,背面中间靠右竖写“天长地久”;女方家则在“庚书”正面左侧竖写“坤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即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背面中间靠左竖写“地久天长”,在庚帖内装少许五谷盐茶,用红纸封好“庚书”,并在封面写“天作之合”四个字,随后将“庚书”送回男方家。这个过程叫“拿红八字”。吃“过礼酒”一般是三天时间。送的彩礼,过去有奶母钱36元,坐媒钱6元,行媒钱6元,舅母钱6元,小布6~8匹,写八字钱1.2元,接担、杀鸡、开门、开窗、点香、点烛、放火炮钱各6角,分别用红纸包好,书写清楚,布匹是给姑母的重要礼品,以作嫁妆衣服之用,奶母钱交给女方的父母,舅父钱给姑娘的舅舅,坐媒钱给姑娘的伯父或叔父,行媒钱酬谢来回跑的媒人。另外男方家还要送猪肉两块,每块6斤6两,后猪腿带后脚,带尾一只,约重16斤,公鸡两只,红烛两对,鞭炮两托,还有糖和酒等用来祭祖并分赠给女方家的内亲,每家一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收入增多,给女方的彩礼不断变化,在1959~1977年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时期,仍然要用“布票”买棉布或卡其布6丈或8丈、12丈作为给女方的彩礼。1978年至改革开放后,农村及布依族地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给女方家的“彩礼”不断增多,除布匹、肉、鸡、酒、糖外,要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叫三转一响),还有人民币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谓的“三转一响”不要了,要送金银首饰、项链、金耳环、电冰箱、彩电、音响、洗衣机、电脑、人民币。一般人民币6600元,男方家庭富裕的有的送彩礼66699元,有的送88888元等。由男方家派车6辆或12辆、18辆把礼品(彩礼)送到女方家,摆在堂屋内,由男方请一位“押礼”先生在女方家堂屋,把女方父母及亲人请到,把“彩礼”一一点交给女方父母,女方父母如没有别的意见,这彩礼就算清了。有的女方父母购买被面若干床、垫单等物一齐摆在堂屋内,让亲戚们看。彩礼送到女方家后,女方家要摆酒席十几桌请三亲六戚、朋友来做客,叫“过礼酒”。男方家根据女方的“红八字”“庚书”请先生排“八字”,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月日时进行推算,看“五行”是否相克,是否相生(排八字是一个形式,媒人得到“口八字”后,早已请人排是否相生相存。男方在八字相生相存的情况下,才定亲、杀鸡、送彩礼)。男方家合完八字,认可双方可以“鸾凤和鸣”后,由男方请先生推测结婚的吉利日子。男方家须准备各类布料、衣物、鞋袜及酒、两只鸡、一块猪肉、香烛红封,和写好的结婚办酒的“吉利期单”一起送到女方家,女方家收下彩礼等后,放鞭炮,摆宴席招待男方来的客人。男女双方根据看好的“吉利期单”,一面通知三亲六戚、亲朋好友来吃结婚酒,一面筹备各种物资,准备大办酒席招待贵客。

布依族传统婚俗仪式

五、婚礼酒

举办婚礼酒,女方家叫打发姑娘,男方家叫接媳妇。布依族结婚,大多数选择收完庄稼的农闲时间,一般在农历的九月至次年的二月。女方家要办两天酒席,头一天是客来,第二天是正酒,而正酒那天男方要请两名父母健在的少年男女(称“皇帝客”),携带大小红烛一对,六炷香(用红纸包成两包,每包三炷),两壶酒,若干包(偶数)糖,一个写有双喜字的灯笼,一把红油纸伞,一块六斤六两重的猪肉,前往女方家“接亲”。女方家热情招待男方家来“接亲”的客人。女方家打发的新娘子由两名父母健在的未婚姑娘陪伴,另请5名女青年(连新娘子、陪伴的两位姑娘,共8人),请8名男青年,叫“送亲客”。有的人家还请16名老年妇女,16~32名中青年妇女陪伴送亲。送亲的吉利时间在女方家正酒的第二天凌晨(一般是寅时或卯时起身),叫“良辰出阁”,由两名“皇帝客”打着灯笼在女方家大门外两旁等候,新娘由自己的兄或弟背着,在两名伴娘给新娘打着伞从堂屋走出大门。然后由“皇帝客”打着灯笼往前引路,过去有的是步行到男方家,有的有钱人家是坐轿到男方家。近年来,是由男方家请轿车6辆、8辆、12辆甚至三四十辆,有的有钱人家爱面子,请七八十辆轿车接新娘子和送亲客及各种礼物、家具、电器等等一并到男方家进亲。男方家室内室外焕然一新,大门、小门、窗子、堂屋到处贴满红喜对联,大门上方悬挂一面竹筛,竹筛里贴一张红纸画的太极八卦图,一面明镜放在竹筛的正上方。堂屋大门口上方点一盏七彩灯。还有的在大门顶上用红绸缎扎成一朵大红花,红花下面悬挂一把竹筛,筛内安放一面明镜,镜子旁悬挂用高粱秆做成一弯弓箭。上述两种布置,都是为了所谓的“避邪”——凡是好人可以自由通过,而恶魔则不敢进大门。

接亲仪式

接亲仪式

新娘子快到男方家大院时,男方家所有的人都要回避,不能看见新娘子进大门。意思是不要碰热脸,保证今后家庭能和睦相处。新娘子进男方家大门到堂屋后,这时男方家才来见面,打招呼。男方家请一位德高望重、多福多寿的老人主持拜堂仪式,还要请一对多福多喜的夫妇牵亲。等到吉时,男牵新郎、女牵新娘进堂屋,拜祖宗。送亲客在大门前等候,新郎、新娘拜堂完才能进屋,新郎、新娘进洞房后,鸣炮结束。按布依族传统习俗,男方家办结婚喜酒是三天,头一天是接客,也就是接当天男方家亲戚、朋友等贵客以及女方家请来送新娘的送亲客,男女“送亲客”到男方家大门外时,男方家早已安排男女青年手端盘子,盘内有12个小酒杯,一壶米酒,在大门边,迎接“送亲客”,“送亲客”来到男方家堂屋前时,要遵行三种礼仪,一是洗尘,二是开财门,三是接风。洗尘时,由送亲客端着男方家接客者盘中的酒倒一点在地上,表示驱邪,告诫随着送亲客而来的孤魂野鬼赶快回去,不能到主家作乱,以保主家热热闹闹,顺顺当当办喜酒。进朝门前双方要唱开财门歌。

六、婚礼中的迎风接驾及其他习俗

(一)迎风接驾

布依族的婚礼男方家要设宴席三天,第一天是客来,“客”包括女方家请来“送亲”的贵客。双方在主家朝门对歌赞美后,送亲客跨进大门到主家大院中,男的在前,女的在后,在主人出大门的左面站着一排,主家要进行迎宾,叫“接风”。接风,有两种不同的仪式,一种是不准双方讲话,就是不准“漏风”。另一种是双方要吟诗对答。接风是件十分严肃的事,双方不准随意说话,不准嬉笑,只准双方颂诗对答,宾主对诗要求押韵。对诗、对词中有的先说后唱,有的光说不唱。接风时主人早在大院中摆好一张四方桌,对着主人的大门。桌前拴一张用红绸缎或红布做的“桌帏”,上面绣有“天长地久”或“鸾凤和鸣”之类的文字,字对着客方,桌上放一壶酒,四个小酒杯,两盘糕点,两盘水果。接风时主家男的二人站在主家大门口,送亲客男的二人从队列中出来站在离院中方桌约3米远的地方,面向主家大门方向,首先由主人前进一步,作揖。随后客人退后一步并向主人行一个鞠躬礼,主人向前一步,向客人行一个鞠躬礼,客人又退后一步,向主人行一个鞠躬礼,主人又向前一步向客人行一个鞠躬礼,客人退后一步向主人行一个鞠躬礼。也就是主人向前三步,客人要退后三步。然后要倒过来,由主人退后三次,每次行一个鞠躬礼,客人要向前三步,也是每次都要行一个鞠躬礼。如果不准讲话,这时主人用左手向客人抬手(意思是请贵客进主人堂屋)。这时一个客人走到大院中将壶中酒向四个小酒杯倒酒三次,这酒不喝,此时送亲客一行才走进主人堂屋中就座。另一种接风是对方对答吟诗词若干首后,照前一种礼仪鞠躬后,主人才抬手请客人进主人堂屋中就座。

布依族传统婚礼中的夜宴仪式

主白:

客白:(先白后唱)

主白:(先白后唱)

主白:(先白后唱)

客白:

主白:(先白后唱)

客白:(先白后唱)

(二)交亲接奁

交亲接奁时间在男方家的正酒当天,也就是男方家办三天酒的第二天。早饭后,主家在堂屋摆一张大桌,桌上摆一壶酒,四个酒杯,主人燃香、点烛后把女方家请来送亲的一位请到主人堂屋中。送亲客到堂屋桌边后,先把酒壶拿起在四个小酒杯中接着斟三次少量的酒后,便随着吟诗二首,主人鸣炮,才开始收礼。

布依族男女结婚之日,女方家要准备许多陪嫁物送到男方家,如被褥、衣物、家具、电器等,在男方堂屋中摆放好各种陪嫁物后,由女方家请的押礼先生把主人请到堂中清点各种陪嫁物,之后再颂一首诗和唱一首歌。

(三)请客杀猪

布依族婚礼大宴,每家都要杀两头猪来招待各方贵客,在三天酒宴中,第一天和第二天早上各杀一头。其礼仪是:先由主人端来方盘,盘内有一壶酒,四个小酒杯,一个红封(包好1.2元或12元不等的钱币,叫月月红),交给女方家来送亲的人,送亲者安排两个男子端盘到杀猪师面前,敬杀猪师酒,边唱歌边敬酒,请杀猪师来杀猪,红封交给杀猪师。唱词如下。

(四)客敬厨师

布依族婚礼期间,男方请大厨师做菜。根据传统习俗,蒸肉中有两碗扣肉十分奇异,一碗扣肉片,一碗橙子肉。肉的正面不切断,不蒸熟,称为“连藕肉”。摆席时,厨师安排抬菜的人把这两碗“连藕肉”抬到送亲客面前,然后由男送亲客二人把这两碗“连藕肉”放在方盘内,加上一壶酒,两包香烟,一个红包,准备端到厨房内换两碗熟的扣肉,抬到厨房门口,厨师们暂不准他们进入厨房内,双方对词吟诗,对唱赞歌。不一会厨师们开门请送亲客们进厨房,送亲者先敬厨师们酒,边敬边唱,厨师也唱歌回敬,宾主相互敬酒后,厨师们即安排帮忙的人把两碗已做好的蒸熟的扣肉重新端到送亲客餐桌上。

(五)客下坎颂词

布依族结婚三天期间是比较讲究礼俗,在男方家吃正酒那天,女方请来送亲的男女,由主人家(男方家)安排住在两间客房(男一间,女一间)。就餐时,由主人安排专门服侍送亲客的两位少年男女请他们就餐,客人从主人堂中走出大门,大院中已摆好筵席,下银梯(主人大门到大院的石坎)时,客人要吟诗,男白女唱,唱词如下。

(六)客颂安凳

送亲客来到大院里入席,男客坐左面一桌,女客坐右面一桌,两张方桌下面只有两条木凳子(理应是每张桌子有四条木凳子),待客人站在筵席边吟诗后,主人方才补送四条凳子到客人席边,客人才能坐下。男白、女唱。颂词如下。

(七)客颂安桌

布依族送亲客颂完凳子坐下后,接着要对主人的方桌进行赞美,男白、女唱。颂词如下。

(八)客颂发筷

颂安桌词后,每张桌上放的筷子只有四双,这四双竹筷用一张红纸拴着(封好),待男女客人唱完颂歌后,主人方才补送筷子。其颂词是:

(九)客颂发壶

两桌筵席上的酒壶用红纸封着,壶中无酒,待男客吟诗颂壶,女客唱赞美壶歌后,主人方才送上装有酒的壶到桌上来,把空壶拿走,颂壶词如下:

客颂发壶(男白,女唱)

(十)客颂发杯

送亲客面前桌了只摆上四个用红纸封好的酒杯(酒杯每桌应摆八个),待男客吟诗颂杯,女客唱颂杯歌后,主人方才给每桌另送四个酒杯。颂词如下。

(十一)客颂发碟

筵席上送亲客桌上摆着用红纸封好的空碟,待男客吟诗颂碟,女客唱颂碟歌后,主人方才为各桌送上装有盐和辣椒的碟子,并把空碟拿走。其颂碟词如下。

(十二)客颂发羹(调羹)

送亲客桌上只有用红纸封好的两把调羹,待男客吟诗赞美,女客唱颂调羹歌后,主人方才为每桌补足八把调羹。其赞词如下。

(十三)客颂发烟袋

布依族在摆筵席时,桌面上要摆一把水壶烟袋(也叫水壶烟杆),并用红纸封好,送亲客坐上桌以后,除吟诗发筷、发杯、发壶等外,最后还要发烟袋,男客吟诗,女客唱赞发烟袋歌后,把红纸拆开,方能吸烟。如今筵席上通常摆一包香烟,那么香烟也要用红纸封上,男客吟诗后,方能拆开吸烟。

(十四)划拳(猜拳)敬酒

宾主就餐饮酒过程中,要猜拳,在猜拳开始之前,双方要互相商量,是赢方喝酒还是输方喝酒,一般是输方喝酒。猜拳之前桌上放6个小酒杯,意为六六大顺。双方要划6拳,或者划12拳。猜不中的先喝一杯酒后,赢方再斟一杯酒,边斟酒边唱酒歌,不管双方唱几首歌,输方必须喝下第二杯酒,这叫划拳贺拳酒(划中几数唱贺几数)。其酒歌内容如下(节选)。

(十五)夜宴

布依族结婚在正席当天晚上要摆夜宴,也叫“宵夜”。

吃“夜宴”在布依族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罗贤儒的布依族青年,好学勤奋,才学高。有一年,朝廷要招考文武大臣,凡是少数民族不准考,他假冒汉族上京赶考,考中第十七名为进士,皇上派差人张龙、赵虎,拿着报条,飞马送到铜鼓坡万山丛中的罗家大寨报喜。

正是太阳当顶的时候,两个差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走过一坡又一坡,走得腰酸腿痛,举目远望,四周连个人影都不见,气不打一处来。赵虎说:“龙兄,我看这报条上,八成是写错了,这些乡旮旯地方,深山老林、陡岩陡坡,鬼都打得死人,说不定还有大猫(老虎),怎么会出进士?”张龙不慌不忙点点头说:“老弟,我也是这样想,这罗贤儒,说不定是用山里头挖出来的银子,向主考官买来的官。山里头住的都是仲家(今布依族),扁担大的字都认不得,晓得啥子文化?”

说话之间,两人走过了马头寨、水头寨,来到罗家大寨,罗家大寨的人听说朝廷差人送报条进山,罗家人做官了,高兴得跳起来。后生们敲锣打鼓,四面八方报信。不到天黑,四乡八寨的亲戚都汇集到罗贤儒家。不料来到堂上,看到两个差人横眉怒目,弄得贺喜的好不扫兴。

贺喜的人当中有两个人,一个叫千山,一个叫万氏,都是地地道道的仲家(今布依族),一看张龙、赵虎这副嘴脸,气也来了。他们找寨老商量说:“莫非这报条有假?两个差人这副嘴险,不是瞧不起我们这些山里人,便是瞧不起我们仲家。好嘛,我们来比比学问,趁贺喜的大好机会,举行‘夜宴’,比试才学,让他看看我们布依族人读没读过四书五经!”寨老们就吩咐青年人作准备,筹办酒席,到了第二天晚上,罗家大寨张灯结彩,唢呐嘹亮,鼓锣齐鸣,罗贤儒家大堂屋摆好桌子,桌子一直摆到院坝大门口,桌上摆有葵花、板栗、血豆腐、干豆腐、香肠、腊肉,还有几碟时鲜果品。千山和万氏两人故意走到张龙、赵虎面前拱手作揖、文质彬彬,句句说的是四书五经和布依族传统礼仪诗词,显示出布依族人的才学。

千山曰:“子路闻之喜,昨日就望起。”

万氏曰:“洋洋乎发万物,主家今日好有福。”

千山曰:“仁者安仁;智者治人,我们无衣无禄,只得在此帮衬。”

说着,千山举步,走到二位差人跟前,拱手说:“鄙人身居茅草地,胡诌几句诗文,二位休要见笑。乡下人常常说:‘闲来读书,过三秋,自己学来自己修。’多行礼仪不为过,君子手段又何如?”

张龙一听,半句答不上来。赵虎说:“这位老哥,君子手断(段)好办,京城有位好药师,接断手杆最来劲。”众人一听哈哈大笑。张龙捅了一下赵虎的胳膊,悄悄说:“兄弟不要乱回答,我俩都是执棍拿棒出身,今天丢丑,就是丢朝廷的脸。”

四边酒坛子堆得像大山,摆好酒宴,人们围席而坐,请张龙、赵虎两位差人坐上首。千山在席上说:“我们布依族,今天吃‘夜宴’,要盘学问,行酒令,我出题,每人说诗一首,其中必须有几个数字。说得来,放过,说不来,喝一大杯酒。”张龙连忙说:“这个使不得,我俩……”万氏故意插话说:“二位上差,何必谦虚。堂堂朝廷没有粗人。”千山喝一杯酒,请诸位过目,念诗一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说完,放几声火炮,用酒盘端酒递给旁边的万氏。万氏说了个“倒十月”:“正月闹元宵,腊冬十月高,九八七月衣裳飘,六五四月多雨水,三二正月又相邀。”众人齐声说:“好!好!好!过路。”万氏把酒杯递给赵虎,赵虎一见,吓出一身大汗,回头求张龙说:“这个……张哥帮我说几句吧。”张龙也慌了,回答说:“兄弟,哥哥也是个大老粗,帮不了忙。”

众人故意说:“主人中魁,图个吉利。二位上差人不要扫兴才好。”千山立马说:“大差人请听,照我们乡下地方的规矩,答不上来,要喝酒,有多少个客人,要喝多少杯酒,不信,你们看这周围主人家预备的酒坛坛。眼看,你这顿酒是下不了桌子了。”主人劝道:“众位乡亲,上差这是第一次来到我们这里,还要海涵。”赵虎说:“对,上山是第一次,下海就多次了,海水是咸的。”大家一听,又笑起来。千山说:“你看我们山寨布依族人,男的在吟诗,女的在唱敬酒歌,真有点古风古味呢。”

张龙见势不妙,十分感慨,站起来赔罪说:“众位乡亲,我二人是大错特错了。原来以为这穷乡僻壤,不会有舞文弄墨之人,今晚上见了世面,深有感触。这个进士是假不了的了。”话音刚落,双手高高把“报条”举起,贴上中堂,转身拱手说:“恕罪!恕罪!”

众乡亲男女见钦差说出真话,贴了报条,这才高兴起来,重新置酒,并席合桌,共度良宵。在喜庆的日子里,你出一谋,我献一计,行酒令,请酒官,唱歌,凑元宝,数小九九,贺元宝,接元宝,拴宝脚,打元宝,送元宝,对唱谦赞歌、猜拳,等等。

从此以后,为了纪念布依族人扬眉吐气的好日子,人们就开始在办红喜事的大喜之日,举办夜宴,行令、唱歌,通宵达旦。此礼俗世代相传至今。

正席之日的晚上子时(23时~凌晨1时)主人在屋里的中堂设宴,堂中香火脚横摆三张大桌,大桌前面竖摆三张小桌呈“丁”字形,男送亲客坐大桌的上排,大桌的两头和下排是主人或其他客人,坐满为止。女送亲客坐小桌的左面,主人坐右面,宾主同欢共乐,双方要吟诗对歌饮酒,桌上摆有水果、瓜子、葵花、香烟、酒壶、酒杯、碗、筷、下酒菜若干盘等。宾主要在欢乐中唱歌。

1.宾主闹夜宵歌

2.合桌歌(主请客合桌)

在宾主进行“夜宴”时,堂中神龛脚下横摆三张大桌,竖摆三张小桌呈“丁”字形,各张桌子间没有靠拢,贵客坐下吟诗唱歌后,将桌子拉来靠拢,接着安凳,称“合桌”。

3.客安凳

4.燃香(主发香)

客燃香:(客唱)

5.请客发烛

6.客洗手发烛

7.客散筷:

8.客发壶

9.客发杯

10.客发碟

11.客发调羹

12.散烟袋

上述程序完成后,进行“大牛追小牛”斟酒仪式,三个小酒杯,三个大酒杯,两个装满酒的壶各放在一个盘里,摆好后,从主人开始,头一个自己斟满三小杯酒,喝完后顺时针往下传,下一个唱三大杯,以此类推,叫“大牛追小牛”。

13.宾主赞酒歌

在宴席中,男女宾主相互赞颂对歌,唱几首歌后,要相互敬酒。

14.宾主盘根问古

解释:宾主在谦赞后,接着要唱“盘根问古”之歌,形式是宾主集中对唱,有主问客答,也有客问主答,歌的唱调较多,一般有四至六种腔调。

15.起书房:(男)

主白:新起一厢书房,两手推开两扇纱窗,前插三棵柳,后插五榆桑,桑来结叶,叶来养蚕,蚕来抽丝,丝来织罗,罗来织绫,绫来织缎,缎来织锦,锦上添花,花好月圆,六位高升,起!

注:喊起时,坐桌宾主必须手举一只筷子(表示撑杆),否则被罚酒几杯,因为没有出力。

16.立围竿:(男)

17.观书房:(也叫扫书房)男先白后唱

主白:“”。诗雪白吟(冬),酒花黄饮(秋),池荷绿尝(夏),地草芳游(春)。

18.开学典礼(十二个月读书)

19.唱十杯酒

20.十进贵府

在“夜宴”中,客人从大门外吟诗歌颂主家,大门是关着的,主家要给客人送花,贵客们在堂中接花,在送花、接花时,双方要对歌互相赞颂,然后屋内才开门,外面的人把鲜花放在女客的桌子上,然后再由女主人请客人“栽花”,接着相互“盘花”,有铲灰、砍荒、铲荒土、撒花、栽花、薅花、匀花、盘红花、盘花名、盘打白果花、盘打白果心、打黄花、盘鱼塘、放鱼塘、催花、采花、收花、分花、贺花、送花上主人香火(神龛)上、送花四季等赞颂歌。

21.请客栽花仪式

主请客栽花歌

铲灰歌

砍荒歌

铲荒土歌

撒花歌

栽花歌

薅花歌

匀花歌(女唱)

盘红花歌

盘花名歌

盘花枝叶歌

盘打白果花歌

盘打白果心歌

盘打黄花歌

盘鱼塘歌

盘放鱼塘歌

盘催花歌

盘采花歌

盘收花歌

盘分花歌

盘贺花歌

送花

送花四季歌

(随着把花送到主人家的神龛上)

21.盘发桌歌

布依族婚俗——揭纱

22.唱十字式歌

唱十字星歌

唱十字星式歌

请客开瓶歌:

奏元宝歌:

注:(记数是几十到谁不说出数字,但要饮酒,是几十就饮几杯酒)

拴宝脚歌

打元宝歌

送元宝歌

接元宝歌

贺元宝歌

做完上述仪式后,还要举行“拴宝脚”仪式。所谓“拴宝脚”,是男宾主凑足百两元宝后,由主人请贵客(母舅)把元宝分批次放在盘中,叫打元宝。随后,将元宝放到主人家的神龛上。之后,主客双方贺元宝,夜宴即告结束,宾主从堂中起席。

解释:拴宝脚是男宾主在凑足百两后进行的,由主人请贵客(母舅)在盘中放钱,(唱到十两放一次,二十两,三十两…………一百两依次各放一次,当所放金额总数最多12元为止)叫打圆宝。随后就是送元宝放在主人家的香火上。接着双方贺圆宝,就结束“夜宴”,宾主从堂中起席。

(十六)放客

《谢主回程请开财门歌》

主人放客,男宾客吟《骑马词》。

七、回娘家

布依族古代至近代男女结婚的年龄很小,身体还未发育成熟,因此,形成了举行婚礼后回娘家的习俗。婚礼后第三天,新娘随送亲的一同回娘家。之后,男方家到盛大节日或红白喜事期间,即派两位年轻姑娘带着糖酒礼品去接新娘。但三年未满,新娘不会到夫家。等三年满后,男方家在节日时请两位年轻姑娘带着糖酒等礼品前往女方家接新娘,女方父母才安排自己的女儿同两位姑娘一起到男方家住一天一夜,有的住三天三夜,然后马上回娘家住。女方到男方家一年最多三次,如果有孩子,那么新娘才坐家(即在男方家长期住下来)。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国家《婚姻法》颁布后,大多数布依族结婚都在20岁以上,男女结婚后,女方逐步缩短在娘家居住的时间,80年代后,已演变为举行婚礼后立即到夫家过夫妻生活。

八、退婚、再婚

布依族退婚有六种情况,其一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由买卖构成婚姻关系的,其二是由双方父母包办婚姻的,其三是夫妻双方性格合不来,其四是男女一方嫌弃对方的,其五是女方不会生育的,其六是婆媳合不来。在没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男女双方不经任何法律程序就自由分开,女方回娘家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根据上述六种情况,如有一方不服,可按《婚姻法》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申诉,经人民法院对双方进行教育、调解,确无调解的可能,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法律规定判决离婚。离婚后男女双方可按《婚姻法》规定,自由恋爱,重新组成新的家庭,任何一方不得加以干涉、阻挠、破坏和打击,否则就是违法。男女双方按法律规定再婚,受法律保护。

九、填房

填房,也就是男女双方结婚后,男方因病或其他原因逝世,媳妇和男方家人都很和睦,而且男方家庭条件很好,媳妇不愿外嫁,男方家人也不舍得媳妇外嫁,男方家内没结过婚的弟或兄(年龄相当者)愿意娶嫂子或弟媳成家,这叫填房,也就是小叔填房或长兄填房。看好吉利日子,办好登记手续,就可举行婚礼。

十、赘婿

赘婿(招女婿),指女方无兄弟,女方家为传宗接代,把男方接到女方家,称“上门”。男女双方通过赶场、红白喜事相识后,经过约会、互相对歌加深了解,产生一定感情之后,由女方家请媒人到男方家说亲,如果双方父母都同意的话,由女方家选好吉利日子举行结婚酒宴。招婿不用准备很多彩礼,女方家只需购买一些家具、家电、衣被等物。由女方家给女婿购一套衣服,请两个男的和媒人一起在男方家办酒,到男方家去接亲。男方家请一桌男的作送亲陪同新郎在女方家办正酒的头天到女方家来送亲。女方家在第二天办正酒,在正酒那天,由女方家请一位会写“纸约”(双方应遵守的条款)的先生,在女方家堂屋内举行签约,纸约的条款主要是:女方的父母要由男方负责照应到百年归天,并且负责安埋等,女方家的田土庄稼由男女双方负责做好,不许打骂女方的父母,不许虐待女方。最主要的是把男方的姓改为女方家的姓氏。男方要三辈以后才可还宗改为原来的姓,等等。有在场的族中长辈作证,有先生签名作证,有送男方一起来的代表签名作证,还有男方签名。纸约两份,男方家一份,女方家一份。签约后由女方家给参与签约的人敬酒。之后,燃放鞭炮,签约生效。女主人家办酒的第三天放客,男方家请来送亲的即可回家。男方留在女方家,成为女方家的新成员。

十一、三朝饭

男女双方依法结婚后孩子出世的第三天要办三朝酒,女方生育后,男方家要抱一只鸡到女方的父母家报信,如果生的是男孩就拿公鸡,如果是女孩就拿母鸡,这样女方的父母就知道女儿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为此女方家亲戚带着米、鸡蛋前往男方家吃三朝饭,男方家的姑妈、叔伯等也来吃三朝饭。男方家要杀鸡款待外家、亲友。同时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来给孩子“挂八字”,即给孩子取名字。

十二、月米酒

贵阳市布依族都有办满月酒的习俗。

布依族的月米酒也叫“满月酒”,也就是男女双方结婚后所生的孩子满一个月后办一次酒。请月米酒时,女方家的母亲或叔母、伯母等亲属,还有寨邻都陪同女方母亲去吃月米酒,还要送大米,鸡蛋,有的送披风、小孩衣服等,还有的送钱,外家一行几十人一起到男方家去吃月米酒(满月酒),男方家热情招待,杀猪、杀鸡鸭,大办酒席招待外家及三亲六戚、亲朋好友。晚上还煮汤圆做夜宵。亲戚、朋友临返家前,男方家还要把煮好的鸡蛋染红加上糖或米花作为礼物。男方家还要留客,第三天女方家的亲友才返家。

十三、搭桥

布依族的搭桥是一种思想寄托。男女结婚后,无法生育,就要举一种传统仪式——“搭桥”。搭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搭“家”桥,一种是在外面有小沟处搭“外桥”。布依族认为不会生孩子是因为“路断”“桥断”,即由于道路不通阻断了孩子的来路,因而就不会生孩子。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不会生孩子的男女会被人们瞧不起而抬不起头。因此需要请先生来将路修通,将桥接好,女方才会生育,俗称“搭桥”。经过“搭桥”之后,不会生育的夫妇才会生育。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前,贵阳市布依族就有这种习俗。首先,要请有名的“迷拉婆”或“老摩公”,将夫妇双方的生辰“八字”排列推算,若认为这是桥断了路不通了,阻止了孩子的到来,就必须要将桥搭起来,将路接通,“迷拉婆”或“老摩公”给主人选定吉日,主人按“迷拉婆”或“老摩公”的吩咐,购置了香蜡纸烛和搭桥所需物品,按指定的日期通知家族和三亲六戚、亲朋好友,并在附近找一个小水沟,准备一块宽50~60厘米,长1米左右的石块。

选定的吉日到了,所请的亲朋好友都已到来。第一天是搭“家桥”,“家桥”是搭在夫妇洞房门的上方,由福气好的老人到竹林中选择一对“姊妹竹”,即挨着的两个竹根节长出来的一对竹子,竹竿竹节相对的竹子,作为桥柱和桥梁,将红绿纸剪成许多小人形(红纸表示男孩子,绿纸表示女孩子)放在花桥上,花桥上还放上菱角、绣球等。“迷拉婆”或“老摩公”在洞房内外唱唱跳跳,随后把一根蓝线从花桥处牵到门外,如有一昆虫爬过线上,则认为是“王母娘娘”已送来子女,如是水生动物爬上线,则认为是龙王贵子,全家人更欢喜,把它提起来放在花桥上,这时“迷拉婆”或“老摩公”唱些吉利歌,然后将花桥安放在夫妇房间门上方,也有的家安放在夫妇的床头上。搭家桥就基本结束。

第二天早上搭“外桥”,人们在选择好的小沟旁砌好石凳,把选好的石块放在石凳上把石桥固定,并派人看守好,不准人和动物通过此桥。吃早餐后,大人、孩子、男女老幼数百人都汇聚到新搭好的石桥两边。此时“迷拉婆”或“老摩公”在桥上放一段约4米长的青布或蓝布,石桥两头放满了五颜六色的糯米饭团上百个和煮熟并染上红色的鸡蛋上百个,靠主人家这边的桥头放着小孩的衣、帽、鞋、袜和小背扇、小棉被等物。桥的四周放上五谷盐茶和水酒,点燃香烛。此时先生开始做“法事”。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此夫妇是何方人氏,家住何处,夫妇由于桥断了路不通了,现已经把桥接通了,并愿意行善,经常做好事,修桥铺路,请上天送子“观音娘娘”行善,保佑其生儿育女。做完“法事”之后,就用大红公鸡鸡冠上的血点桥。一边点一边说:“子鸡子鸡,身穿五色绿毛衣,凡人拿你无用处,我今拿你做点桥鸡,一点桥头,儿子儿孙中诸侯,二点桥身,儿子儿孙披金星,三点桥腰,儿子儿孙挂金刀,四点桥尾,儿子儿孙中武举,点桥已毕,上上大吉。”(点桥的公鸡称为守桥鸡,不能杀,由主人家长期喂养。)点桥后,随着是口叫魂,叫魂是由夫妇双方的母亲或福好命好的长辈进行。在主人家这一边的桥头,用两个鸭蛋放在装满米的碗上叫魂,叫某某夫妇的子女的三魂七魂赶快回家来,不要贪玩,不要贻误时机,赶快回家来,等等。一直喊到有飞虫爬到桥上从青布上走过为止。这表明已经得到“孩子”了,于是就将桥头四周放的糯米团和红色鸡蛋分给所有在场的人们。大家共同庆贺主人家早生贵子。新搭的石桥要请两位童男童女(父母健在的)先走过石桥之后,然后其他人才能过桥。夫妇双方将得到的“孩子”和衣帽、鞋袜、小棉被包好用背扇背回家,边走边喊叫,回到家后将其放在床上。搭“外桥”时亲朋好友们都要送来一些大米、糯米、鸡蛋和小孩子衣物,恭祝夫妇早生贵子。晚餐后,主人家发给每个人煮熟了的四个红鸡蛋,以表示对亲友们的谢意。

搭桥人家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用香蜡纸烛和酒肉果品敬祭花桥。搭桥人家所生的孩子,取名时都离不开一个“桥”字,诸如“桥青”“桥春”“桥发”“桥贵”“金桥”“银桥”等。但凡布依族地区乳名带有“桥”字的人,无论七八十岁的老人、五六十岁的中年人,还是二三十岁的人、七八岁的少年人等,都是搭桥后所生。

“搭桥”这一习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逐渐消失,现只能在少数地区可以看到。

十四、坐家

汉族地区新婚夫妇履行婚礼仪式后,新郎新娘就可同住。三日后新妇入厨、会亲,七日新郎、新娘回家拜见岳父母,称为回门,谓之“七朝”。然后,新娘与新郎同归。从此以后永住夫家,俗称“坐家”。贵阳市布依族的新婚夫妇,与汉族新婚夫妇有些不同,布依族新娘到夫家后,一不拜堂,二不进洞房,与伴娘同吃同住,当男方家办完正酒后一同回娘家。男家还打粑粑送新娘回去(但也有少数学汉礼的),次年春接小回,农忙季节,夫家才携带一只鸡、一包糖或其他礼物去接新娘做活路。经过多次往返,逐渐建立感情,方能落夫家,亦称为“坐家”。过去,布依族都有“不落夫家”(即暂住娘家)之习俗,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①结婚时新娘年龄太小;②婚姻不自主;③兴“赶表”(布依语称“浪哨”)之俗;④由于需要劳动力或因儿女情长之缘故;⑤新娘想利用在娘家多有点时间,多制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改变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

综上所述,布依族的婚姻嫁娶礼仪,有自己的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依族自觉地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抛去封建式的父母包办婚姻,沿着社会主义幸福大道前进。

罗英 根据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1] 布依族情歌内容十分丰富,唱几天几夜不翻头、不重复,不同语言环境下(指青年男女相处的环境)唱不同的歌。这里仅节选其中的几首作代表。

[2] 孃,方言,指姑娘。

[3] 怂成:即牵线搭桥、中介、撮合。

[4] 辣角,方言,指辣椒。

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