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族谱家谱及文物古迹
一、族谱家谱
(一)花溪区康寨罗氏家谱
罗氏是布依族的大姓。罗氏也是黔中地区青仲支系(今布依族)的大姓。《贵阳府志》载:“仲苗,有二种,曰卡尤,曰青仲。贵阳唯有青仲。在府属居阿所、平山、瓦窑诸寨;在长寨(今贵州省长顺县)者居者贡、谷龙、摆伦、古羊诸枝;在定番者(今贵州省惠水县)居抵娘、老诸寨;在大塘者(今贵州省平塘县)杂处各土司地;在开州(今贵州省开阳县)、龙里、贵定者与汉人零星杂处;在贵筑(今花溪)、修文者散居四境,亦与汉人杂处。有黄、文、班、莫、柳、罗、龙诸姓。”(《贵阳府志·卷八十七》1589页)。
族规家规要求,修身乃齐家治国之根本。自古及今,范族规、严家教乃是立业兴家之本,睦族之要,概莫能外。罗氏于修德、为善、立志、慎戒、谨言、忍默、改过、淡泊、惜时、崇学、师道、勤勉、精思、躬行、知人、择交、友道、善与、宽厚、谋备、从容、任人、事理、孝悌、勤俭、教子、家政诸方面以历代先贤之格言警语为族规、家教之本。企望罗氏子孙躬践力行,光耀罗氏门楣。
——族中,凡有祖公、伯叔、兄弟、子侄、孙曾等辈,不可以卑犯尊,以长凌少,以骄欺弱,以众暴寡,倘若其中有犯,即系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子孙,必须禀告宗祠族长,详问明白,大罪者送官究治,小罪者赦之,但必须罚以猪酒奠祭祖宗,以诫下次再犯。
——族中,凡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奸盗诈伪、暴上凌下,此等子孙有玷先人,诸房聚集首报族长,凭宗谱条规化导,不可纵容,以培祖德宗功也。
《康寨罗氏家谱》书影
——族中,凡祖宗家法,须守定规,不得任意更制,使后人分僭,逾越而乱宗支也。
——族中,凡有富贵者,务在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处则为儒,出则为清吏,敬承祖宗之功德,培植后人之根基。
——族中,或为贫穷者,务以乐善循理,存好心,为好事,勤俭为上,自然人兴财旺,富贵双全。勿得自卑自贱,游惰好闲,放纵逸情,玷辱祖先。
——族中,凡有学童取名者,务要访查祖辈字派名目,不可紊乱,取无顾忌而犯祖宗之辈次,不得荣耀。
——族中,凡子孙不能读书者,即教之以耕,又不能耕者,必教之习学技艺以营衣食,不得任意游荡,入于匪类,玷辱祖先。
——族中,凡子女为婚嫁者,必择门户,随时迎娶,使将来衣食颇充。勿得轻贪口食,妄索钱财,玷辱祖先也。
——族中,凡为族长者,务要族众公举,各房轮流管理,以定五年一换。必须正直公平、掌管族纲、无私无曲、有经有纶、有纲有常、以正家法。不许或私渗漏钱谷,尚有鲸吞侵弊等情,合族秉公、赔价罚出。宗族公田、公山年计收谷若干石,折银若干两,是为宗族之收益。宗族之银两收益除每年焚献祭用、猪羊酒席、花红旌奖、兼赏每年勤读课费外,剩余积蓄用于碑祠修缮,以防凶岁,周济贫困之用。宗族公用收益之银两须屡计清册,收支明白。愿后之管理者忠心协力,光大巨典也。
罗氏人丁兴旺,衍派相承各时代字辈如下:
(1)宋代:宋代罗盛德编写,自珠公之43世(盛)字辈起。
(2)明代:
(3)清代:(清康熙十年罗奉明编写)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07年2月12日罗大林自清代康寨罗氏衍派(仁)字辈起按“仁、义、礼、智、信、忠、孝、和、平、建”之顺序编写为:
罗大林
(二)花溪区杨氏族谱
常言讲,水有源、树有根,对杨氏根源的探究,一则可以了解祖宗的来龙去脉、家族的兴衰盛败,二则可以为后人留下宗族史料数据。我鼻(始)祖杨氏,籍贯江西,祖宅位于南昌府城县猪市巷大路坎上杨家,于明万历初年(1573)来贵州定番县属安坑寨(今惠水县境内)暂住。吾鼻祖不识弟兄几人,亦不知分居何处,后移至定番小吴寨(今惠水县境内)。由小吴寨移至贵阳县属阿海寨(现花溪区看守所坎下)至明万历十年(1582)移至花溪小寨。杨友鼻祖系下江守备,来筑后与家创业,乃置得胡、何二姓之庄业。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七年(1788~1792)杨氏高曾祖义、国贤、杨琏、杨城、杨埝、杨琏(字正性)等人主持族中人在花溪街花阁路38号修建一座杨家祠堂,供奉杨氏宗族。清同治十三年(1874)被贼匪烧毁,到清光绪三年(1877)又重新修复继续作祠堂。在清朝的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利用我杨家祠堂开设公局(为乡民调解纠纷的机构)。民国时期在祠堂内又设警察局、镇公所、保警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暂作为花溪区人民政府、花溪镇人民政府的办公用房,后作为环卫工人宿舍。1993年1月花溪区旧城改造办公室将祠堂拆除修营业部和商品住房。
清嘉庆十三年(1808),为方便耕种,高曾祖时清、时茂、时新、时春等人与本宗族年龄相等、字辈不同的几户人家,先后到养牛坡等地居住,方置得徐姓之庄业。
清同治十三年(1874)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动乱,贼匪猖狂、人民四散、无所依靠,杨氏家族不幸将原谱牒遗失。
清光绪三十年(1904),小寨、养牛坡杨氏后人在无法排字辈取学名的情况下,上下两寨识字之人互相商议。小寨的杨翠、杨美、杨文彬、杨士豪,养牛坡的杨文藻、杨之壁、杨文焕等人在历史记载的字辈之下行文字推测,由杨文彬执笔,补充12字,即“大、德、芳、崇、尚、必、登、麟、阁、赞、奇、勋”,以此12字字辈为取学名的依据。小寨、养牛坡宗族彼此如一,尊卑有序,避免混淆。
1994年5月8日,在花溪区花溪街杨德众家找到一份清光绪年间杨文彬的原族谱手稿,是杨文彬抄给杨福祥(杨德众之父)的。原族谱字辈共28个字。在场人议定,一致同意小寨、养牛坡杨氏以28个字辈轮流循环,即“再颢宗洪昌胜秀,凤山应国时有文,士启大德芳崇尚,必登麟阁赞奇勋”。以此28字定为取学名的根据。本宗族子孙后代才能有条不紊、老幼有序。
公元1994年,夏历(甲戌)五月
按顺时针方向循环
杨氏宗族字辈二十八字循环图
杨启斌 杨启英
(三)清镇市半边湾王(班)氏族谱
清镇市站街镇半边湾王(班)氏家谱,依次由合族寨名、五服图说、重修家谱序、重修家谱世系(字辈)、旧谱世系、合族法条、合族戒条、新寨由来等八个部分组成。语言精练,字体工整,全谱4400余字,为木刻板印本。
王(班)氏家谱于清光绪元年(1875)修订。总修,廪生王学尹;协修,监生王应福,文庠王学孚,文庠王沐清,文庠王之鼎,武庠班元培,族长10人(名略);梓人,张荣兴,住省城(贵阳)大十字兴隆街。
王(班)氏家族上谱的有32寨,安顺市居首,贵阳市次之,清镇市仅有竹林寨。
五服图说中详细地绘制了“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服”,并配以文字详注。何谓“九族五服”,并对何谓“服重服轻”以及丧服所用麻布的差异等作了记载。
总修王学尹依据河洛之数、法洪范之畴、五德应运之意,定五行命名之规修订了20字的世系字辈。即“源槐辉培铭,深桂煌基钟,流森焕垂锡,清荣炳型鉴”。对于世系字辈的应用方式,一轮是字辈居中,二轮列尾;两轮已周,仍旧更始,虽亿万年,永不紊乱。
合族法条明确规定“宗祠为合族家庙”。“凡入学有力者(如廪生、贡生、监生、举人),已仕有力者(如教官、县官、州官、府官)等按级规定助银入祠。培植人才实行奖励。如家贫明敏子弟,准于宗祠余积中请师教读;凡考上廪生、贡生、举人、武庠、武举者,族中各户须按规定助银奖励。”这一规定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王(班)氏家谱》局部
合族戒条中记载了严格的家规。强调“族中最宜和睦,对横豪者罚银入祠”。同时规定“长子不过房、独子不过继、过继不越支、不准接抱外姓作子”等,违者除纠正外,还要罚银入祠。
家谱的最后部分是新寨之由来。新寨,即今花溪区湖潮乡新民村组,是王(班)氏宗族聚居的布依寨,族中现存有铜鼓一面及数块家谱木刻印版。
谱中载,“新寨起祖王公德元于明万历年间移居木局坡,清顺治元年(1644)二月其子移居马鞍山,改名新寨”,寨名沿用至今。由于人丁兴旺,清末民初,族人先后外迁,其中一部分迁居清镇境内的朱关、蔡家坟、转角洛、大土、高家院、后五、刘官堡、半边湾等地,家谱也随之带到清镇。
半边湾王(班)氏字辈(横推竖看):
谱载:“上谱字辈,以水为首者,法河图天一生水之数,及洪范五行一曰水之义也。如一辈取源字,二辈取槐字,五辈至铭字,六辈转深字,照此横推,生生不已。又上轮以谱字居中,非二十四世一小周乎。下轮以谱字煞尾,非四十一大周乎。两轮已周,仍旧更始,虽亿万年,永无紊乱矣。”
郭书祥
(四)蜂糖寨黄氏宗谱
清镇市新店镇蜂糖寨《黄氏家谱》共20卷、20余万字,毛笔小楷书写而成。内容包括“黄姓来历”“蜂糖寨变迁”“黄氏家族世系”“黄氏家族祖墓碑记”“黄氏家族近代当代人物名录”等。
蜂糖寨《黄氏宗族谱》
“黄氏族谱碑”位于寨西两千米,竖于民国12年(1923)。石碑高4.8尺(约1.6米)、宽2.6尺(约0.86米)、厚0.6尺(约0.19米)。族谱碑文为黄姓第十一代黄宴林(27岁)以文言体撰写,碑文约2000字,以楷书阴刻于石碑上。由于石碑竖立近百年,风吹雨打,碑面风化,部分碑文字迹变浅而模糊。族谱碑文原文字如下:
黄肇柏
(五)清镇市上寨曹氏族谱
据《曹氏族谱》记载,清镇市犁倭乡上寨、黄泥田曹氏,入黔始祖曹篆公系应天府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人。奉调南征后于1391年驻扎犁倭乡石花园(今柿花园)一带屯田,大本营在上寨。现在其后裔除大部分住在上寨、黄泥田以外,还有的住在青林、下寨、石牛坝和站街镇的麦耐、卜荫小寨、王庄乡的洛阳、清镇市城区、贵阳市城区、黔西县、福泉市等地。
《曹氏族谱》书影
2006年下半年,曹篆公20世孙曹永祥及其侄曹明鸿等向全体族人发起修谱倡议,不久便得到众多族人的积极响应和支持。随后成立了以曹永祝为主任、曹永祥为主编、曹君位为秘书、曹永琪为出纳的修谱委员会。接着开展调查走访,收集资料,筹措经费,整理资料等工作。经过两年时间,谱书终于在2008年清明节出版。书内有36幅人物、寨容、坟山、碑文等彩色照。内容包括前言、伟人论谱、名人名言、格言、家规家训、嫡传世系、人才图表、编后记等。谱书印制100册,全书8万余字。
谱书不但理顺了血缘关系,而且还把新增字辈用文字固定下来。原有的19个字辈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不够用了,因种种原因,族人未能及时制订下接字辈,故在君字辈以后开始出现了各行其是的情况。如君的下一辈有的用“永”,有的用“泽”、“择”;君的下两辈有的用“明”,有的用“臣”;君的下三辈,有的用“元”,有的用“中”,有的用“志”等。这次修谱,重新修定的字辈如下。
曹永祥
(六)清镇市韦氏宗谱
清镇市的韦姓家族系清同治三年(1864)、同治末年、光绪初年先后由花溪区云贡寨迁入清镇。现住在清镇市青龙街道的蔡家坟、上坞、花园、新寨、东门桥、扁坡、转角落和红枫湖镇大冲村、犁倭乡石牛坝、小河坝、下寨等地。还有的住在花溪区湖潮乡的云贡寨、新寨、团寨和贵阳市云岩区三桥村及都匀市、福泉市等地,云南昆明市等地也有部分人居住。
这支韦姓人口多,居住分散。为了传承家族文化,联结族人情谊,增强族人凝聚力,20世纪末,该族有识之士韦风光、韦明法等人产生了续修家谱的念头。21世纪初,他们联合发起倡议,组织族人调查、收集、整理、编纂谱书。经过8年的共同努力,这本《韦氏宗谱》终于在2006年4月问世。本书共277千字,5面彩插,16开本287页。内容共四章:第一章,韦氏渊源;第二章,各宗源流;第三章,附录(其中附录一:族源、族称;附录二:悠久的语言;附录三:隆重的婚礼、婚俗;附录四:肃穆的丧葬仪式;附录五:云贡碑文;清镇碑文)。第四章,各支系源流。
《韦氏宗谱》书影
编修这本谱书,族人积极支持配合,自愿捐资共16020元。其中捐资较多的是韦风光1000元,韦明法3880元,韦明镜2500元。新编谱书结合家族实际,从理论上阐述了“韩、韦”不是一家,而是两家的缘由,否定了部分族人在民国后期误将韦姓改为韩姓的做法。并明确规定了这部分韦姓改韩姓的族人,今后凡新生子孙统一恢复韦姓。谱书新增加了28个字辈,排列于老字辈的后面,韦氏字辈由原来的28个字增加到56个字。
韦风光 韦明法
(七)清镇市石牛坝陈氏宗谱
犁倭乡石牛坝村陈氏字辈:“安国正勲,应大天景,良文克光,永起明庭。”因该字辈将满,所以,2007年其族人在续修自己的家谱时,又续订28个新字辈:“志邦建君祖代发,玉圣朝英传世家,富贵荣显全顺利,长作丹青振中华。”
据《陈氏家谱》载,这支陈姓宗族入黔始祖名安南,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明初在军中任职,1369年由赣入黔。到贵阳后住青岩太平哨营,时任巡检。后解甲归田到弓腰寨(今青岩镇摆早村)安家落户,繁衍子孙。若干年后其远孙国凤、国明迁居雨露庄(今乌当区野鸭乡上麦村)。国明之子正龙、正虎、正先又迁至杨梅寨、寅贡寨(今花溪区湖潮乡新民村)。清末民初,三支部分后裔又先后迁到贵阳市云岩区三桥村、花溪区小珠显村、乌当区新添寨和清镇市。现在住在清镇市境内的有200多户800多人。分布在清镇市青龙街道的上坞、花园、转角落、红旗路、前进路、青山路、星坡路、岭岗路,红枫湖镇的大冲村,站街镇的坪子、中心、麦耐、长干田、鸭蛋寨,犁倭乡的马安山、小寨、上、下寨、左六、石牛坝、小河坝、大干田等地。
《陈氏家谱》书影
陈姓宗族中有的支系仍珍藏有总谱和支谱。由于时间久远和受损等原因,谱书已不完整。为了续修一部较为完整的谱书,族人陈光元、陈光明、陈克中(白桂权)等人于2007年春发起修谱倡议,并于当年4月8日在杨梅寨召开首次修谱会议。会上成立领导小组,会后立即开展调研、收集、整理、编写、筹资等工作。全体族人非常热心,积极配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愿捐资达20228元,其中有7人捐资达千元以上。经大家近一年的共同努力,于2008年清明节前完成了谱书编纂、打印、校对工作并送印刷厂印刷。全书计18万余字,为16开本,共印218册,印刷费17000元。之后,在清镇市城区举行了隆重的谱书颁发仪式。
谱书内有56张彩照,既有坟山、碑林、寨林、田园照,也有集体照、全家福、个人照。谱书由八个篇章组成,即开卷篇、论谱篇、溯源篇、家规家训篇、风俗礼仪篇、世系篇、人才篇、附录篇。谱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言简意明,通俗易懂。
陈光元
(八)清镇市王氏家谱
清镇市站街镇哈寨、花溪区金家山村及烂泥沟大寨等地的王氏家族,由族人王泽香、王可文、王尔福等29人于2003年初组成“王氏家谱续编小组”。王氏族人为续编谱书自筹经费3万余元,经过两年多的收集整理,在2005年3月完成了编印工作。《王氏家谱》一部三册,共打印9部27册。内容包括前言和各支世系人名录等。全谱为52万字。
《王氏家谱》书影
王氏世系字辈:
王泽香
(九)白云区班氏源流
据有关文献记载,班氏起源于陕西扶风县,系班固、班超之后裔。而黔籍班姓,多为班超后裔,属定远堂支系。
班超本是西汉时朝廷誊写人员,他出使西域,说合匈奴而使大汉统一,被大汉天子诰封“定远侯”,在朝出将入相。因在陕西子孙渐多,于明洪武元年(1368)迁入江西省吉安府陆陵县大桥头谢家村居住数十年,后又迁至湖广木普居住数十年,在此苦心耕耘,已积累了不少财富,于是修建宗祠,推举族长,族中有浅学之人编写流宗以便后代上下区分。诗曰:“应永廷世汉,之科德在启。”十代后需改两代单名继承前世,然后另编流宗。
白云区班姓入黔始祖班应龙于明洪熙元年(1426)带弟兄八人从军入黔。其八兄弟为应龙、应虎、应豹、应彪、应明、应承、应后、应世。解甲归田,均取黔女成家,拉开了黔籍班姓的发展史。
应龙、应虎驻扎修文的瓮社(现为息烽),后来和同籍战友詹姓调往阿就沟(现青岩、黔陶)。明天启二年(1622),其后人班麟贵被朝廷封为青岩土司,始建青岩城。
应豹、应彪落于大定(毕节、黔西),现黔西、金沙一带班姓系其后裔。
应明落于修文,现修文大石岩、砂锅、六桶等地班姓系应明后裔。
应承落于修文滥瓦寨,后迁入白云区麦麸塘,现白云班姓基本上属应承后裔。
应后落于安平(今平坝),现平坝安顺等地班姓系应后后裔。
应世落于定番(惠水),现惠水、长顺等地班姓属应世后裔。
应承迁入白云,定居上高山村麦麸塘寨的具体时间不详,但从现存碑记看,应在清朝中期嘉庆年间。白云班氏自入黔一世祖应承迁入白云后,子孙发达,丰衣足食。族人重新立了流宗,诗曰:“尚凤福尧,廷从朝国,启应正世,大光明。”由于人口逐渐增多,居住地田土已不足供养。于是弟兄分家,另辟住地。一支留在麦麸塘寨;一支住都拉乡都拉营村、小河村;一支迁往黔西县。现高山村班姓已发展到200多户800余人,小河村班姓已发展到150多户500多人。清嘉庆年间,由高山村迁往麦架、小桥、青山的班姓已发展到30多户100多人。
2002年2月,因祖辈所列流宗“尚凤福尧,廷从朝国,启应正世,大光明”12字已用完,其中“大光明”仅作字辈锁脚,不作取名用,所以急需另列字辈供后辈取名。由班启富、班启礼等长辈发起,经反复推敲,列出20字字辈:“仁德泽劲雄,瑞宇宏泰昌,铭玉礼伦盛,文令定恒帮。”凡高山、麦麸塘、麦架、小桥、青山等本族班姓,无论居于何处,均以此字辈取名。
班正全
(十)修文县葛氏简介
六屯乡独山村葛氏家族:入黔始祖葛洪宇、华宇、流宇同胞兄弟三人,祖籍江西庐陵(吉安)珠市巷大水塘,于清初随吴三桂征水西,族弟葛海宇被委任新贵(贵筑)把总,葛氏家族迁至水绿坝,后又迁至独山等地定居。其字派:宇登朝友士大廷绍文学国政开兴甫永远风鸣歧。至2010年已传至第13代,计有177户787人。
入黔始祖葛洪宇、华宇、流宇同胞兄弟三人,早在清康熙年间迁入贵州,先住水绿坝,后又迁至独山开垦良田,于是葛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葛氏家族素以耕读为本,族中长辈葛学之设馆教学,让子孙学习文化,并教育子孙为政要清廉、从商讲诚信、做人要正直的祖训。
葛氏宗祠
为了传承祖训,于清朝末年(1910)由七世祖葛宗锦领头在寨中修建葛氏宗祠。宗祠为木结构,穿榫挑梁,盖青瓦。门前有宽敞院落,宗祠内供奉先祖牌位。每逢清明、六月六、七月半等祭日,族中长老都要在宗祠内举行祭祀活动。凡族中的重要大事都要来宗祠内商议决定。抗日战争时期,葛氏家族青年在宗祠内议论抗日大事,青年人在祠前院中学习武艺。1941年,族中子弟葛光华、葛国武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打击日本侵略者。1949年11月修文解放后,葛氏家族在院中听解放军宣讲革命道理。1951年成立农民协会,又推举葛学幼任村农会主席,是年上级号召青年参军,族中青年葛国俊等5名青年应征,奔赴前线抗美援朝。葛氏家族的优良家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各家各户的子女从小就要上学读书,智力强者要勇往直前,智力欠妥者则安心务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至2010年,葛氏家族子弟在国家机关工作者就达80多人。老支书、乡长葛学幼因工作积极、干群关系好,深受群众爱戴。1959年9月,被选拔参加省民族参观团赴北京观礼,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葛恒希1951年参加工作,曾任县政府财政科科长、县政府副县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退休后仍从事志书修编,并荣获省志办先进个人奖。他去世后,人们用挽联吊唁:
葛继常曾在修文中学任教师,因注重子女教育,6个子女中仅有一名中专生外其他五个都是大学生,大女儿葛政琼,大专文化,在修文第二中学任教师;二儿子葛政龙,大学研究生,曾留学英国,在遵义医学院任研究生导师,并任设备处处长;三儿子葛政行,任贵阳中医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二科主任;四女儿葛政芸,中专毕业,在平安保险公司工作;五儿子葛政举大学本科,修文县工商银行会计师;六女儿葛政敏,大学本科,曾任修文县旅游局局长,现任贵阳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主任。此外葛氏宗祠,从改革开放后,这里已成为当地布依族人民的文化活动中心,每年的六月六都在这里举办,开展唱歌、对歌及文艺演出活动。加上村境内的魔幻漂流景点的开放,到旅游景点来漂流的客人驾车来独山村来领略民族风情,品尝农家菜肴、米酒,观赏布依族歌舞。客人到来,促进独山村经济发展。2010年独山村人均纯收入达6652元。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好过,社会治安秩序很好,近些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和社会治安案件。优良的民风促进民族大团结,构建幸福美好的未来。
李元明整理
二、文物古迹
(一)下麦城金家族规碑
清镇市百花湖乡布依寨下麦城的“金家族规”碑,高1.2米,宽0.67米。清道光十二年(1832)建朝阳寺时刻制。碑额有“百代流芳”4字,碑文522字,楷书,记载布依族金氏家族禁赌、禁盗、纳粮等族规。碑文如下:
(二)王二寨界碑
王二寨界碑
清镇市城区布依寨王二寨古碑,高1.2米、宽0.6米、厚0.24米,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正月十七。碑文如下。
郭书祥
(三)麦格布依寨古文物
清镇市麦格苗族布依族乡麦格布依寨古文物不少。
1.王再堂习武石
王再堂,又名王德安(1870~1925),男,布依族,清镇市麦格寨人。清光绪年间武秀才。他从小爱好骑马赛跑,练习马上射箭、舞刀、举重等武术活动。今麦格寨的跑马田就是他当年的跑马场。他双手能举110千克、130千克、150千克重的石锁转圈,定时站立。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考上武秀才,授顶更衣。
王再堂当年用的习武石,形状为梯形,上窄下宽,两面中间均有锁眼。第一个重150千克,第二个重130千克。第三个重110千克。现由王再堂后人保存在麦格寨里。
2.麦格石拱桥
麦格寨石拱桥位于麦格寨北面约400米处。桥石料是石灰石,细锤细錾的条石及礅石,用土石灰粘缝而砌拱为弧形。桥高4.8米,桥底两礅间宽6.8米,顶面宽4.8米,厚0.8米。西北面桥礅砌在离水面两米高的原岩石上,东南面桥礅是挖基础见本泥,用石礅子砌厚为2米,高与对面原岩平整后起拱。桥东南方向各有一条路上桥过往,东面有8梯,南面有4梯,再上桥拱9梯过桥。
拱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建桥人王文光(1761~1832),男,布依族,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号召大家做公益事业。此桥是盘龙洞(铁厂)、龙滩、高桥、下坝、谷腊、麦格等地的人通往麦西、卫城的交通要道,解决了春夏水涨河深过河难的问题。距桥东面30米处竖有两块高1.5米、宽0.8米的石碑,记录了建桥的有关情况。但这两块石碑在“文革”中被人为破坏。
麦格寨古石拱桥
3.麦格溶洞
麦格溶洞位于麦格寨西面约300米处,是麦格寨对面的“贵人牵马行军”山的“马屁股”部位,在麦格乡通往站街镇方向路坎上5米处。洞进深约30米,洞宽8至15米,进洞15米左右有一条5米多长、宽2米多的阴河,再进去3米多就有一道梯式洞口直通上洞,下洞可容纳四五百人,洞下面有清澈透明的泉水流淌而出。洞上有洞,下洞与上洞连通。上洞距下洞落差约有30米。上洞有宽8米的平台,上下洞门前均有石砌猫眼,用于放哨。下洞进门是用石礅石条拱成弧形,高2.5米,宽1.2米,长4米。
此洞是麦格布依寨人王春荣,又名王富芝(1888~1957),于民国25年(1936)为了麦格寨族人的安宁而主持打造的。从麦格寨门口到洞边铺1米宽的石板路,方便人们行走。一旦有土匪来抢劫或有拉兵等不好消息传来,全寨男女老少就到洞内躲藏,贵重物资也搬进洞内。可是,1980年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到户,有的田坎垮塌,村民就撬拱门的石礅子砌田坎,现进门处已被破坏,乱石堆集在洞门口。
王光勋
(四)罗吏目古钟
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布依族聚居寨罗吏目有一口古钟,铸于清道光十年(1830)。当时,人们为了图吉利、保平安,把一切希望完全寄托于包雅(布依语,祖宗之意),就自发地建起了庙并制作了大钟。
庙建起后,庙里摆设有各种姿态的菩萨(神佛)雕塑,和尚每日早晚负责给菩萨烧香、烧纸钱、敲钟(小钟)。和尚的生活来源,除了求神进香者给点微小的捐助外,寨老和乡亲们还特意安排三亩左右耕地给他,到春耕农忙季节,和尚可以将耕地租给任何一个乡亲耕种,到收割时按一定的比例留存,作为一年的生活来源。
附录:大钟的两个传说。
目前,广大村民提起大钟深感遗憾,再三呼吁村、支“两委”和上级有关领导出资修复,以满足广大村民的愿望。
罗培元
(五)郁墓
郁墓是指息烽县养龙司乡灯塔村(原平山村)郁家半山上的郁复智及妻妾的墓。
郁复智,男,布依族,生于清嘉庆七年(1802)十月二十八,卒于清光绪元年(1875)五月初二日。
郁复智少时攻书,曾参加科举,因受歧视,未予及第。遂还乡以教书为业,兼研地理,在当地很有名气,但始终不得志。
该墓后来建为陵园。该陵园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呈半月形。前坎是用直立料石镶砌的石坎,坎长6米,周围均是用礅子料石砌的五尺余高的陵园围墙。
陵园坐东向西,两座坟并排于穴地。
两墓塚均是用石墩子料石扣砌而成磨坟。坟檐高2.4米,坟周长32米。坟前镶石碑,两侧镶有碑柱,碑1.58米,碑顶是70厘米高的笔架形碑帽。
墓塚中央立有产业碑,碑座在0.66米高的内弦坎中央。郁陵规模宏大,做工精细,文化价值较高。
陵园是郁复智在世时修建的。碑序、对联诗歌均为郁复智亲手书写。
陵园建成后,养龙司蔡姓土司后人向清廷密告郁复智修“皇坟”,县知事奉旨前来彻查。最后只责令铲去了碑中央的几个字,蔡氏阴谋彻底破产。
陵园围墙两侧,各刻有一首七律。一首是承修该陵园的石匠陈洪顺、赵方洪赠给郁复智的:
工匠对郁复智的才华、为人、后事的安排,都做了肯定和赞扬,并对郁氏后代寄予了美好祝愿。
郁复智也步韵回赠一律:
郁复智不仅文才超群,爱好亦广泛。从他墓碑上的对联可见其对地理亦有爱好。
从对联中,足见郁复智自择安居的用功选择。今人造访,也大声称绝。郁复智膝下无儿,娶了三妻,也只生四朵金花,这本不足为奇。可是,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无后为大,往往造成许多夫妻悲剧。而郁复智虽未达到传宗接代的目的,对待妻妾却一往情深。两妾墓碑上的对联,就生动地表达了他真挚的感情。
郁复智刻在围墙端柱上的对联,更是把夫妻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
郁复智对人生也善于总结,尽管有时代局限性,他谆谆告诫后人的两句话,到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他在产业碑上刻着:
以上所述,都是郁复智给后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后人仰护之。
郁墓的建筑规模,在息烽县少数民族墓葬中是独一无二的。墓碑上的几副对联以及壁诗都具一定的文学价值,这对研究和繁荣民族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其次,碑文对研究郁姓布依族族源、历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朝忠
(六)班墓
班墓,又称花坟,即息烽县九庄镇济沟班放京之墓,位于济沟下面的小山岭下。墓塚墙为石墩子扣成,塬墙高1.65米,坟尾连土为一体,呈椭圆形。
塚前镶以石碑,呈三角形,碑高7米。最顶端是鳌鱼阳刻花纹。第二层呈长方形,中间阴刻“隹城”二字,四边阳刻花边相缀。第三层呈矩形,框中阳刻八仙图,曰:八仙庆寿。最下层才是坟的墓碑门。墓碑横额从右向左阴刻“乙山辛向”。墓碑门左右护碑柱上有阴刻对联。
坟左联:
坟右联:
碑正中间阴刻:
左边是碑序,其文:
班墓具有民族文化保护价值。其碑刻艺术颇为精湛,是县域内罕见文物之一。尽管在“文革”中曾受到一定破坏,墓碑左右护柱上的石狮已被敲毁,墓前的石桌凳被打坏抛弃,但未损及主体。20世纪80年代曾被盗,后人已修补。
附录:班墓主人班放京故事
王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