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贵阳布依族服饰类型与纺织蜡染
一、服饰类型
(一)儿童服饰
布依族的儿童服饰较为简单,基本上不分男女,大多为左开襟的半长衫。颜色大多为青、蓝、灰色,布料多为自纺自织的土布。儿童服饰中最具特色的是冠饰和胸饰、脚饰。
布依族服饰中最具民族特色之一的童帽,大多是模仿动物和其他事物形象制作,有“老虎帽”“兔儿帽”“猫头帽”“狮头帽”“鱼尾帽”“狗尾帽”“八仙相帽”“长命富贵帽”“撮箕帽”等等。帽子大多由两片组成,将帽子的式样用硬纸剪好后再裁剪布料,分为内外两层,中间加上棉花,外层绣上各类花纹图案,四周进行缝合,最后将两片合在一起,把前后用针线缝合,再在帽子的前面钉上银罗汉、玉罗汉、银老者、银佛像、银泡泡以及各种银花、玉扣,后面或耳朵部位吊上彩色耍须和几个银制的小铃铛,这样,一顶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的儿童帽就做成了。儿童服饰中的胸饰有:“肚包”(又称“花包肚”)、“口滴围”(有的地方称“口水兜”)、“股风围裙”。“花包肚”大多围在胸部以下,呈“半月牙形”。外层挑绣各类花纹图案,小巧玲珑。“口滴围”围住胸部,拴在后腰,用带条系在脖子上,也刺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十分精致。股风围裙,实际上就是儿童的小围裙,围裙上端用带捆在腰上,裙下方到脚背上摆约1~2寸。还要给儿童戴上一把银质的“长命富贵锁”挂在胸前。
女童服饰
布依族的每个家庭对儿童都十分疼爱。母亲从青年时期就开始攒钱,为的是将来尽量地把自己的儿女打扮得漂漂亮亮,惹人喜爱。选用各种布料和绸缎缝制,选用鲜艳的布料作栏杆镶边,选用鲜艳的丝线刺绣,购买各式银饰制品和铃铛点缀,制成一个个精致的童帽、花包肚、口水兜、花围裙、花童鞋。
布依族童饰服饰如今已不多见,只有在喜庆节日才偶尔看到,但制作工艺还未失传,且大多数妇女都能制作。如能将传统制作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将会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女童服饰
(二)少年服饰
布依族少年时期的服饰,男女的衣服式样和童装基本上变化不大,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把尺寸放大,穿戴显得适体、简洁、端庄、活泼可爱。
布依族少年大多穿右开襟长衫、马褂、长裤,颜色以青、蓝、灰色为主,头饰主要是圆顶帽(又称小帽)。少年时代的女孩穿短长衣,腰细摆宽,长齐膝或股,旗袍式衣领,自开领处至右边腋下钉布扣。布扣为七颗,表示天上七姊妹每人赐一扣,长大后像七仙女一样,能歌善舞,能织能绣,心灵手巧,忠厚待人。腰系漂白布带,头戴喜鹊帽(土话称鸦雀帽),扎独辫于脑后,脚穿布鞋或绣花布凉鞋,像这样装束打扮直到15岁。少年时代的布依族姑娘服饰中最有特点的是喜鹊帽。
1.布依族喜鹊帽(帽冠)的制作
用两张较硬的薄纸壳剪出大小一样的喜鹊形状的纸模。
将剪好的纸模平整地粘在青绒布和青棉布上,依纸模剪出青绒布和青棉布模各两块(青绒布为外层,青棉布为里层)。
将棉花细致均匀地垫在青棉布模上,作为夹层,然后用青绒布模对齐缝好。
在帽的边沿镶上与帽身形成鲜明对比的栏杆辫,作为点缀衬托,使之显得更为清秀。
用魔芋粉调成的糨糊将青布与布壳相粘连,并在青布面上绘出帽冠图案,然后依图案剪出冠饰,再用彩线和马尾在冠饰上绣出一朵鲜艳的花朵。将制成的帽冠用针线镶在喜鹊帽的前端。
用漂白布裁剪缝制成宽4厘米、长80厘米的两条白飘带,分别钉在喜鹊帽的左右两边,这样一顶精致漂亮的喜鹊帽就算制作完毕了。
2.布依族布凉鞋的制作
用魔芋粉调成糨糊状,将旧布块粘成布壳两张,晒干备用。
将布壳剪成鞋底一对,用白布上下平整包好,并包边,然后用棉线衲成鞋底,使外包白布与内层布壳连得更紧密,再用线缝在胶鞋底上,一对完整的布凉鞋底才算完成。
用青布和白布剪出大小相同的鞋后帮各4块,将剪好的青布和白布平整吻合,用线沿边缝好,然后每两块合成一只鞋后帮。
制成鞋后帮,还要用彩布套好边。套边时,要留出一条约6厘米长、0.5厘米宽的边条,作为翻帮在脚上向外钉扣时用,这样才精致扎实。
将剪好的4个螃蟹图案用彩线绣成栏杆辫缝在鞋后帮的左右两边,这样不但造型精美,色彩斑斓,而且富有象征意义(用螃蟹表示钳制女性,走好人生道路,自律、节制、忠孝)。
用锥针将鞋后帮上在鞋底后端,再将彩布条套边,用线连上鞋帮,布条前方的三个枝丫分别在鞋底前端左右与顶端,最后在左右鞋页上各镶上一朵用细毛绒扎成的小巧玲珑的花作为点缀,这样,一双精致、美观、亮丽的布凉鞋就制作成功了。
(三)青年服饰
1.布依族女青年服饰
青年女子服饰
贵阳地区女青年服饰,唐朝时主要是通裙。这种通裙,是衣服裙子连在一起。到了明代,生产有了发展,服饰也较为复杂,妇女以青布一方裹头,穿细褶青裙,腰系五彩挑绣方幅,清朝初年,穿百褶裙,佩戴银饰。
直到民国20年(1931年)前后,改为短衣窄袖,缘镶花边,裤脚相应改小,也镶小花边。衣服多为大襟半长衣,衣长近膝盖。无领,衣缘镶有栏杆,拴花围腰,头包青布帕如帽状。家庭富裕的佩戴银质“围腰练”、银项圈、银手镯,有些还戴银耳环。头发编成发辫盘在头上或包平头,生育后改包青布帕高头,有的改成“粑粑转”或发髻,卷曲固定在后脑上。
如今贵阳地区布依族女青年的服饰基本上都是保持过去的款式。衣服多是大襟半长衣,衣长近膝盖,旗袍式衣领,布扣的数量与别的服饰不相同,不是单数,而是双数八颗,预示着“要得发不离八”。衣服的上部托肩部分有精美的绣花部件,自前至后围一周,在绣花部件内侧接近衣领处有三道蓝白相间的辫子。托肩的绣花部件宽约1寸,长约2.5尺。裤子为马裤型大腰长裤,绣花部分在裤脚上方约3寸的地方,有的采用双排绣花部件款式,将裤脚从前到后围绕一圈,称为栏杆。民国20年(1931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前,这一时期的服饰各地大致一样,但冠式各不相同,大体分为头发编成发辫盘于头上且用青帕子在头盘发辫式、头包平帕式和长辫式三种。
青年女子服饰
(1)头盘发辫式。将长约6尺青纱布一条,折叠成约1.5寸宽盘绕在头上,将梳理好的发辫从脑后向右方向盘在头帕外沿,发辫根部用红头绳绕发根1寸左右,在头部右前额上的发辫处插上一朵小花,作为装饰。流行这种头饰的地区有花溪区花溪乡的花溪大寨、石头村、养牛坡、荒寨、董家堰、麦达、麦翁、塘边寨、新寨、竹林寨、上水寨、团寨、望鸣、碧云窝、小寨、猫冲、螃蟹井、挖出井、龙滩、上板桥、下板桥、石头寨、杨中、杨梅寨、龙泉寨、大窝庄、马庄、水头、把火寨、毛洼、麦乃、小窝寨、大窝寨、课米田、葫芦苗,孟关乡有上板桥、下板桥、大西寨、小西寨、红星、贺禄寨、王田寨、苏家寨,石板乡的镇山村麦坪乡的桃子洼、康寨上院、康寨下院、王六坝、桃寨、菠萝叶、甘水井,青岩镇的上关口、小关口、龙井寨、水塘寨、野鹿井、小山、高寨、栗木山、河西、小摆托,黔陶乡的跳马场、河西老榜河、坪子上、关口寨、翁雅、摆茶、马场、大马场、小马场,高坡乡的后寨、扰绕(绕绕)等村寨;小河区的朴苗寨、王宽寨、冯家院、小马场、大后寨、小后寨、朱家院、摆架、丰报云、毛寨、大珠显、王家院、胖(泡)水牛、小烂塘、中院大寨、麦兆、中院寨、河边寨,小珠显(大院)、团院,金竹镇的烂泥沟、阿哈、项家桥、老凯龙、新凯龙、长滩、帮堡、李家庄、凉水井、金山、上长滩、新林窝、老林窝、平寨、竹林寨、竹林新村、梨树脚、猪场、杨家坝;白云区艳山红镇的下坝、麦夫塘、上高山、下高山、大刘庄、小刘庄、大泥窝、阿榜寨、尖坡、白云寺、龚家寨、打铁寨;麦架镇的亮天寨、罗家寨、张家湾、新村、果园、青山、潮水河、哨上、高坡、高寨河、麦伍,沙文乡的兰八、兰六、海马洞、苏庄、王家院、董其坝、二坝塘,都拉布依族乡的养牛坡、跳厂坡、马夫田、奔土、后坝、小河、大寨、小寨、桥上、中坡、烂坝、火食坡、冷水、朱捞、上水(大寨、小寨),下水(大寨、小寨);南明区后巢乡的二戈寨、新村、大院、中院、钱家寨、黄土坎、木头寨、凤凰哨、野猫井、五里关、四方河、岩脚寨、新庄、马鞍山、交椅山、兰草坝,永乐乡的罗吏大寨、小寨、兴和寨、芹菜田、柏杨坪、上寨、岩脚寨;云岩区黔灵乡的下五里、改茶寨、狮子山、西瓜村;金阳新区野鸭乡的雨路庄、二牛寨、上麦大寨、上麦小寨、下麦西、上五蚱、下五蚱、鸭江寨、火烧寨、滥坝田、杉坡、大营坡、小龙滩等村寨以及惠水县的长田、大坝一带等。
乌当区布依族青年女子服饰
(2)头包平帕式。用长约6尺青帕子,折叠成约2寸,头包青布帕如帽状,比中年妇女的高髻帕子要低一点。这一类头饰主要流行于白云区牛场乡的红锦坡、平寨、新寨、龙潭坡、祁山上寨下寨、马长沟、长田、大林、斗府、半坡、瓦窑寨、大寨、小寨、白岩、阿所、小寨、平山、蓬莱、兴家田、小寨、兰家山、安板田、大土;乌当区偏坡乡的扁坡、岩山、关口、苗寨、笋子冲、大坡脚、下院、青冈林、沙田、新寨、哨上、湾子寨,新堡乡的陇上、杨柳塘、老寨、杜寨、新寨、马头寨、松树林、上王岗、下王岗、下河湾、上陇脚、龙井寨、团坡、岩脚、榜上、麻寓寨,新场乡的对门寨、王坝寨、小寨多罗寨、大岗大寨、冲头、岗岗寨、田坝、保寨、张天水、穿洞、沟坎上、老木冲、大土寨、山脚寨、小庆寨、烛蜡寨、平山寨、端公冲、老棚寨、三角箐,水田镇的中寨、上牛肝寨、林场、高家院、王家寨、大寨、新寨、王比、湾子、高家寨、关口田、猫冲、枧槽、屯上、台子寨、唐家洼,下坝乡的谷汪、宋二寨、中寨、普渡、上大山、下大山、下院、大寨、老寨、夏庄、新寨、林场、新桃、后坝、茅栗树、桂花冲、红星、半坡、蚂蝗冲,羊昌镇的大土冲、黄连、田坝寨、枇杷寨,枧寨、黄连山、瓦窑、柿花寨、马路河、羊坡寨,百宜乡的麻窝院、叶家坡、平山、拐比、拐吉、从依坡、上麻窝、下麻窝、拐里、甲子山、河坝、罗广寨、上郎道、下郎道,东风镇的,竹山、老少关、大坡、上寨、大院等村寨。
中年妇女服饰
20世纪50年代花溪区布依族妇女传统服饰
(3)长辫式。留长发梳长辫,长发集中收于脑后,发辫长齐股。这种头饰主要流行于花溪区湖潮乡上坝、下坝、新民、新寨、杨梅、寅贡,马林乡的马林、韦家寨、新村、水车坝、牛皮箐、谷中寨、摆茶;清镇市红枫湖镇的寒坡岭、蔡家坟、上下寨、花园、上坞、下坞、新寨、扁坡、杨家庄、东山脚、姚家寨、平远哨、王二寨、朱关、平寨、桐木寨、大坡脚、中八、转角落、野毛井、大土、后五、磨石冲、高家院、溜马冲、毛家井、大冲、刘关、关口寨、右七,百花湖乡茅栗寨、下麦城、塘冲、上麦城,麦格苗族布依族乡、麦格寨、班寨、高桥、台子上、马鞍山、黄兴寨,站街镇野鸡寨、长干田、麦耐、中小寨、干坝、杨关堡、和平、青山、坪子、中心、桥边、水淹坝、卜荫大寨、卜荫小寨、九眼井、哈寨、新寨、新堡、野鸡寨、煤炭寨、竹林寨、坪堡、半边湾、烂冲、下麦坝、水塘寨,卫城镇姚家寨、龙关井、斗篷寨、王横小寨、马场河上寨、王横大寨、平寨、岩洞边、枫香坝、竹林寨、汪家寨、兰家寨、野毛冲,暗流乡阳山寨、太阳坝,王庄布依族苗族乡王庄、花围墙、小坟坝、抬稍坝、洛阳新街、簸涌、姚家坝、铧口寨、塘寨、亮坝,新店镇大麻窝、韦家寨、田坎寨、杉木寨、桃子坝、马尾寨、大寨、小寨、蜂糖寨、中坝、煤洞寨、蒙家寨、河边寨、高寨,犁倭乡石牛坝、小河坝、大干田、大冲、左六、上寨、下寨、青冈林、黄泥田、马鞍山、小寨、厂坡,流长苗族乡高寨、上寨、大树根等村寨。
2.布依族男青年服饰
布依族男人服饰,虽不如妇女的复杂,但在清雍正年间以前,与汉族服饰有很大区别,而且留全发,绾椎髻。到乾隆初年,则“同汉人”“男子服饰与汉人同”,男人们开始剃发,改穿汉装。乾隆以后,各地都有布依族男人读书,有的考中生员(俗称秀才),甚至有参加乡试中举的,他们不仅拖着长辫,还要穿长马褂,戴顶子或瓜皮帽,俨如汉族绅士。
传统服饰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贵州于同年11月13日响应,次日成立贵州军政府,其后,一些少数民族被强制剪去长发辫。布依族男人也就相继剪掉了发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青年大多把头发剃光,有的老年人不剃,但不能拖着长辫,而将头发剪短,披到后颈。至今有的老年人还保留这种发式。至于服装,青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也称汗褡),从颈额下正中对开,在左右衣角开小衩,纽扣在正前胸,均用衣服同色布料做成,分别钉5、7、9颗扣子,对襟衣前左右下方各缝一个对称荷包,有的还在左前胸缝制一个小荷包,或在左右腋下开衩处缝内荷包,称为衩包。由于对襟衣短、简便大方适宜劳作,至今还有不少布依族青年在穿。马褂在式样上比对襟衣少了袖子,老中青年男性都喜欢穿,只是色彩上有所区别。在节假日或有喜庆时,中青年多穿大襟小领的长衫(也称长袍),长衫从领口向右斜开至腋下,直到脚踝,用布纽扣,在左侧腋下缝制内衣兜,或称衩荷包。长衫棉袄为两层,中间夹有棉花。穿长衫时腰间都系一条布腰带,干活时卷起长衫衣角扎在腰带上就不碍事。上层人物或富裕之家,平时都穿长衫,戴瓜皮帽。20世纪30年代后,布依族地区已办了许多小学,有的县还办了中学,布依族子弟入学渐多,他们多半穿学生服,蓄“中山头”。未上学的布依族青年,有的也改穿学生服、留短发,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更为普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年们逐渐改穿同国家机关干部一样的服装。有少数地区仍然流行对襟短衣,布制长衫和马褂。
20世纪60年代以来,布依族服饰首先在男子身上消失,接着又在青年妇女中走向“汉化”,“文革”后除了少部分中老年妇女平时穿着民族服装外,青年和绝大部分中年妇女基本上都不穿民族服装。1980~2000年的20年间,即便是民族节日和喜庆场合,也只有少数中老年妇女穿民族服装。自2001年贵阳地区开展布依族民间文化交流会以后,每次活动中身着民族服饰的中老年妇女都在90%以上,还有一些布依族女青年身着民族服装。随着时代的发展,布依族的服饰改革均按贵州省布依学会“关于服装改革的几点要求”去实施。
1.服装色彩。贵州省布依族三个土语区,虽然在语言和传统服饰上有差异,但在色彩的审美上是统一的。这个共同点,是布依族服饰改革的基础。布依族偏爱蓝色,因为蓝色庄重、秀丽,使人感到冷静、沉着。它与白色相配,显得文雅、优美。其次是白色,白色是纯洁、朴素、洁净、神圣、优雅的象征。它和鲜艳颜色搭配,容易引人注目,如与海军蓝、鲜红、黄色、深褐色、紫色、绿色搭配,能形成对照美。还有红色,红色主要用于盛装,红色富有激情,能给人热情、兴奋、激动、希望、健康的感觉。它与金黄、银灰、灰棕、黄色或黑色相配,显眼而不俗。最后是黑色,黑色使人感到肃穆、神秘,给人以静寂和富有理性的感觉,它与暖色相配,在任何时代都受欢迎。
2.布料选择。服装的色彩效果,不仅从颜色上表现,更重要的从面料上表现。布依族是农耕民族,过去服装面料主要是自织棉布,由于生产工具简陋,虽然织物精美、花纹绮丽,但用厚实的衣料制作的服装,尤其是盛装,容易显得臃肿且颜色偏暗,青年人不愿意穿,因此面料的选择很重要。例如蓝色,在化纤面料上就显得鲜艳,在丝绸上会使人显得潇洒,放在毛料上使人显得高雅,放在纯棉上会显得质朴,但放在自织土布上颜色就显得偏暗了。为此,盛装面料多以丝绸、化纤、薄棉布为主。裙子采用蜡染布,布依族蜡染驰名中外,无数美术家都把它作为研究课题,用蜡染制作服装,既显得新颖、高雅,又能体现布依族的民族特色。
3.服装造型。女装在造型上,上衣短而贴身,裤裙修长而洒脱,其巧妙利用人体的比例,制作出和谐的效果。生活装的面料虽不限,但造型也要得当。服装的造型因气候和季节以及穿衣人的个性、年龄而异。布依族的男装较简洁,头戴格子花帕,身上是自织的花纹布对襟衣,造型上还可以进一步探讨。
4.图案及饰物。饰物不仅对民族服装,就是一般的生活装,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衬托出着装人的整体美。布依族妇女使用的饰物主要有挑花绣品和银饰。银饰主要有银帽和插凤,还有项圈、手镯、戒指、围腰练等,对银帽拟作适当的改革,使之更能衬托出着装人的美。妇女的发饰还有帽子和帕子,无论是哪一种装饰都要体现美观、清爽利落,不能让饰物成为累赘和负担。
(四)中年服饰
布依族中年男女的服饰,在清代雍正年间以前与汉族是有明显差异的。雍正年间到乾隆初年有了变化,男人改同汉人的服饰,大体相似,妇女则开始易裙为裤。这一改变,是布依族服饰在历史上的一次大改变,其后又有一些变化。
从文献和调查资料来看,从明代到清初,布依族成年男女的服饰变化不大。这一时期,布依族妇女都穿着百褶裙,并以刺绣为装饰。从明代到清代乾隆初年以前,妇女服饰虽没有较大的变化,但各地有所差异。布依族妇女在清代所穿的衣裙,尤其是百褶长裙,同明代的百褶长裙相差不大。但各地服饰则有一些差异。有的地区用花布或蜡染布,有的地区只有素色的布(如贵阳地区改装前的衣裙,极少有花饰,现花溪老年妇女保存的做寿衣的衣裙,都是素色的),而花饰本身也有差异。这是由于交通不便,民族间少有往来、各自发展的结果。装饰的作用,是从衣、裙本身美的角度来考究,衣裙的一些部位缀上刺绣品或蜡染布,都是工艺繁杂、精工制作的产品,并且不断提高制作质量。裙子作细褶,长到“委地数寸”,也是从美的角度考究。而妇女用的银饰“以多为荣”,又多了一层含义,就是比富。至于衣服式样,则很少从美的角度考究,不易改变。如年轻时代做的衣裙,可穿用一生,甚至传给女儿,不愁式样改变而不能穿用。所以从明代到清代的数百年中,衣裙式样的变化不大;而装饰品的精工制作,则一代胜过一代。
中老年男子服饰
中年妇女服饰(前面)
中年妇女服饰(背面)
清代雍正年间至乾隆初年,布依族服饰的大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被强迫。布依族男子装束的改变是被强迫的,如剃发就很明显。清朝取得政权初期,对汉族人是“照旧束发悉听其便”;江南平定以后,便下令“今中外一家、天下一体,若不划一,终属异心,不几为异国之人乎?今限旬日,尽便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行重典”(引自萧一山《清代历史》)。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情势下,汉族人都剃发了,而且都改大领衣为小领大襟衣。布依族男子装束的改变,是从雍正年间开始,到乾隆初年就普遍了。雍正三年(1725),鄂尔泰“署云贵总督”,镇压广顺、长寨布依族“阿革、阿纪、阿捞、阿捣,……平之,……遂陈经理仲苗十一事;……苗人多同名,各照祖先造册,不知本姓者,官为立姓。……部议从之。”(民国《贵州通志·宦迹志》)。在这一面造册,一面“立姓”的同时,对于衣着、发饰强令划一。所以到乾隆初年,各地布依族男子的衣着、发型“俱效汉人”。
第二,被歧视。布依族妇女易裙为裤始于乾隆初年。布依族地区改土官为流官之时,流官都率领一批胥吏、皂隶上任,还有屯兵,以及随之而来的汉族商人、手工业者。他们遍布于布依族地区的城镇、集市和屯堡,看到布依族妇女的装束,视为“奇风异俗”“落后”,于是布依族地区便于乾隆初年开始改装。改装后,轻便,制作省时省力,少用布料,因此逐渐推广开来。
第三,上层人物的影响。从乾隆年间起,布依族地区的各府、州、县都有布依族子弟读书,有的“入学”(考取秀才),甚至被提为贡生,还有少数应乡试中举。他们取得功名后,在本民族中是有影响的上层人物,自然会带动到本民族服装的改革。这是一部分人改装的另一个原因。
生活习俗的改变,远远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发展。布依族妇女改变装束历时二百多年,仍有一部分保留原装,甚至在20世纪40年代,军阀杨森强迫改装,布依族妇女都巧妙地躲避了。这是机智勇敢的结果,也是自尊心使然。服饰是否改变,应取决于民族意愿或通过协商,强制只能导致反感,是行不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依族妇女的服饰,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继承明清时代的百褶长裙。主要流行于布依族地区的西北一带,属于布依语的第三土语区。其中以镇宁、关岭、六枝、普定(特区)人数最多,也最集中,以扁担山为中心,连成一大片。裙子很长,尤其是遇节日或喜事时,穿的裙子可遮足跟。裙子多是蜡染布做成,也有紫红色的,衣为大领右祍。姑娘和少妇都绾发辫,盘在头上。结婚以后,改戴“夹壳”。住在镇宁玉京地区的,上装呈大襟式,但同一般大襟衣不尽相同,前襟是从中缝顶上直斜向右腋。衣身略短,腰窄摆宽,显得身材窈窕,步履轻盈。头饰是将发绾作拱桥髻,披向脑后,在髻上由前往后插一支长簪。簪粗如小指,长约一尺五寸,以牛骨为干,外包银片。据说长簪既是装饰品,也是武器,如一旦遇上歹人侮辱时,即可拔下自卫。生孩子的第三天,娘家即送来银碗,戴在桥形发髻末端,换下长簪,表示已经生育。
第二类,大襟左衽衣、长裤。衣裤边缘镶有栏杆。主要流行于第一、二土语区,第三土语也有。衣身长短不一,可分为长、中、短三种,衣身长的超过小腿肚,衣身、袖子较肥大,主要流行于普安、盘县、晴隆、关岭西部等地。普安一带是头包长帕,一端披在脑后,长约二尺,遮过后颈。衣长中等的,遮至膝盖。姑娘和少妇多拴绣花围腰,梳长辫盘在头上,生育后改包帕子,主要流行于贵阳市花溪及紫云等地。衣服短的,只到腰部、衣缘多镶栏杆,头覆白帕或花格帕,流行于罗甸、望谟、册亨、安龙、惠水、贞丰、兴义等地,人数最多。在贞丰,裤脚多不折褊,据说从前有对青年男女,因为不满包办婚姻,相恋后逃婚,裤脚都挂破了,后人为了纪念二人,故不将裤脚折褊,听任纬纱脱落,像挂破一样。
第三类,同当地汉族妇女的服装一样,年轻妇女留短发,穿大襟短衣,不镶栏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的地区仍保留民国初年汉族妇女装束,姑娘梳长辫,结婚时绾发髻于脑后,戴发网,插簪。有的高龄妇女还包青布头巾,形如尖角披在脑后。主要分布在独山、都匀、麻江、福泉、瓮安等县的部分布依族村寨,多操汉语,不易区别是汉族还是布依族。
贵阳地区的布依族妇女属于第二类,大襟右衽衣,长裤,姑娘和少妇多拴花围腰,梳长辫盘在头上,生育后改包帕子。主要分布在贵阳市的花溪及紫云等地。就单讲这一类,也因其地域、区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贵阳地区的中年妇女大体又有几种不同打扮。
一是大襟右衽衣,长裤,衣长至膝盖,方形花围腰口,尖形围腰带尾,盘肩、裤脚镶栏杆花边,头包青帕绾高髻,称为“挽高转”“高帕子”。流行这种中年妇女打扮的地区有花溪区的花溪乡40来个村寨,孟关乡的8个村寨,石板乡、麦坪乡的8个村寨,青岩镇的10个村寨,黔陶乡的10个村寨,高坡乡的两个村寨;小河区小河镇20个村寨,金竹镇19个村寨;白云区艳山红镇的11个村寨,麦架镇的11个村寨,沙文镇的6个村寨,都拉乡的16个村寨,牛场乡26个村寨;南明区的25个村寨;云岩区的4个村寨;金阳新区的13个村寨,乌当区偏坡乡12个村寨,新堡乡16个村寨,新场乡21个村寨,水田镇16个村寨,下坝乡19个村寨,羊昌镇10个村寨,百宜乡14个村寨,东风镇5个村寨等。
二是大襟右衽衣、长裤,衣长过股,大花围腰口,耍须形围腰带尾,盘肩裤脚,较少镶栏杆花边,头包青帕,发髻绾于脑后称“粑粑转”。这类型服饰流行于清镇市布依族村寨。
三是大襟右衽衣,长裤,衣长过股,盘肩裤脚不镶花边栏杆,包帕子,将头发收拢盘于头顶上,用约6尺长、1.2尺宽的白布折成2.5~3寸宽的布条盘在头上,这是清朝雍正四年(1726)易裙为裤后,汉族中年妇女的服装头饰。开阳县境内及修文县部分布依村寨布依族中年妇女均属这种打扮。
(五)老年服饰
贵阳地区布依族老年妇女的服饰一般都采用经久耐用的布料,色调以青色、藏青色、蓝色为主,其他颜色不用或少用。从服饰的款式发展来看,除青年人的款式稍有变化外,中老年男女仍习惯着本民族的服饰,老年服饰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保持着一个基本的特点,即男简女繁,老年男装大多为汉装,有时着布扣对襟衣或镶有栏杆的马褂。女式衣服多是大襟半长衣,衣长近膝盖,镶边,衣领托肩部分镶有栏杆花边,颜色较为暗淡,显得老练、沉着、稳重,下穿宽松大裤脚的裤子,裤脚往上约5寸处镶有栏杆花边,挑绣花边大多为牵牛花、蕨菜花、六耳结、狗牙辫,即花边的上下都刺绣上三角纹饰,一个三角紧挨着一个三角,有正三角、倒三角,这些传统的挑花图案到目前仍很盛行。
老年传统服饰
老年服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头饰,20世纪60年代之前,贵阳地区的布依族老年妇女的头饰有四种。
一是“挽高转”,也称高髻。即将头发梳理好盘于头顶,再将长丈余宽一尺许的青布帕子紧紧地缠绕在头上,约有三寸高,将头发全部裹住,一点也不露在外面,给人以干净利索之感,中年妇女的头饰是帕子的两端均不外露,老年人的头饰则要将帕子的一端露在外面,这就是中年人与老年人的头饰区别。
二是“粑粑转”。中老年妇女将梳理好的发辫盘于脑后的锅圈内,外包头帕,“大锅圈”的网心横穿一块竹叶形玉钗、网心正上方扎一银质蝴蝶状发簪,夹住头帕的盖头端,看上去十分精美。60岁以后逐渐改“大锅圈”为“小锅圈”,戴头帕时就不用衬头布,表示已经进入老年。这一类老年妇女装扮流行的地区有花溪区的湖潮乡、马铃乡,清镇市的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暗流乡、王庄乡、新店镇、犁倭乡、流长乡,修文县的大石乡等。
三是包白布帕子。清朝雍正年间易裙为裤后,模仿当时汉族中老年妇女的服装头饰,将头发梳理好后收拢盘于头顶上,用白布叠成布条盘于头上。开阳县境内以及修文县部分布依族村寨的布依族中老年妇女均属于这一类打扮。
20世纪70年代以后,布依族老年服饰也发生了变化,流行“高帕子”的地区有所变化,人数相对有所变化;“粑粑转”头饰打扮的人数有所增加,扩大到原“高帕子”打扮的布依村寨;挞飞帕地区的老年人改为“高帕子”打扮,包白帕子的村寨维持不变。最大的变化就是头饰打扮随意,“高帕子”与“粑粑转”打扮地区界线分化不再明显,高帕子村寨有粑粑转,粑粑转地区有高帕子。
布依族老年男性在20世纪30年代前都穿无领右开襟青、蓝色长短衣衫、布纽扣,并拴布围腰,衣袖宽大。之后男性服饰有所变化,易无领为有领,易大袖为小袖,由长变短。长衫从右开襟,多为青蓝色,钉5颗布纽扣。对襟短上衣,以青蓝色为主,白色作为衬衣,夏天多穿白色,裤子都穿大脚长裤,裤脚宽为30厘米左右,裤腰用18厘米宽的白布接头,束以裤带,长短衣衫老少都有,各有其用,在下地劳动时一般多穿短衣,以方便劳动;冬天出门吃酒做客,走亲访友,一般都穿长衫子。随着年代的推移,中山服、干部服、夹克或西装、休闲服都有人穿着,不过,很多老年男子仍有几套长衫,冷天外出吃酒、做客时穿。20世纪70年代以后,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逐渐减少,被细布合成类、化纤类、毛纺类等高级布料取代。
(六)老寿服饰
所谓老寿服饰,即装殓死人的衣服。民国年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布依族妇女的装饰已陆续改变,但布依族妇女仍把短衣长裙的古装保留下来作为礼服和寿衣用。如今布依族寨子中老年人还保留着十分完好的百褶裙(或称菠萝衣),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布依族民间裁缝师手工制作的。
有一种寿衣的名字叫马面裙,裙的中间为一长形马面,宽五寸五分,青布作底,上下绣有吉祥的小红花,两朵小花之间,用红色布料剪成特别的图案粘贴,绿绸子镶宽边,宽边上面加红色滚边,立体感很强。马面左右,皆是青布做成的百褶,每边各5褶,并从里面用青线相连。青、红、绿三色相映成趣,鲜艳夺目,庄重大方,又古朴典雅,摆动时,百褶中透出无数的白果形花纹图案。马面裙长1.98尺,腰长3.2尺,宽3.1寸,用白布制作,共需布料1.2丈、绸子数尺。全部工艺皆为手工操作,十分精细。
第二种布依族百褶裙制作较为复杂,工艺考究,亦更精美。共需布料2.1丈、绸子若干尺,整个裙子由白、青蓝、深绿、草绿、灰、红等七色相间缝制而成,舒适漂亮。裙子为双层,用青布作底,再用各色绸缎在其上做成百褶及马面等各种图案,裙层为白色布料,双层,长2.8尺,若加上两头拴的条形带共有3尺多长,宽3.6寸。腰部以下为灰色,宽7.5寸,中间马面长2.1尺,用草绿色绸缎作底,上面用丝线绣有象征吉祥的小花,马面左右两边用深绿色绸缎做成百褶,共200褶,裙长1.38尺。整个裙长2.49尺。这种菠萝衣古朴、典雅、美观、大方、庄重、深沉,凝聚着布依族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了布依族古代服饰的精华。
除了菠萝衣这种寿衣外,其他的女式寿衣均属大襟右衽衣,布带扣,长裤,衣长至膝盖,不镶栏杆花边,颜色为青蓝灰色,材料为绸、缎、丝、棉织布,多数老年妇女寿衣为三、五、七、九件单数,下装也为三、五、七、九条单数,头包青丝帕或青布帕,脚穿绣花鞋、布鞋、钩鞋,布袜子。
男式寿衣大多是长衫,也称长袍。大襟小领,从领口向右斜开至腋下,直泻到脚踝,用布纽扣或布带作系。其次是马褂,马褂和对襟衣一样,从颈额下正中对开,在左右衣角开小衩,纽扣在正前胸,均用衣服同色的布料做成,一般为五、七、九颗单数,马褂在式样上比对襟衣少了袖子。
寿衣的布料,过去都是棉织青布、蓝布,现在还有丝绸,丝绸的颜色丰富多彩,青色、藏青色、海水蓝、咖啡色、玫瑰红等都是寿衣的常用颜色。大多寿衣选用的花纹图案为白果花、八团花、寿字花。
寿衣制作是每种颜色做一件,如青色、藏青色、海水蓝、咖啡色、青棉布、蓝布各做一件,再在外面套一件马褂,马褂外拴一条青布腰带。寿帽大多为八角帽,亦称小帽,有的为青纱帕或青布帕,寿鞋为布帮布底鞋,寿袜为白布袜。还有寿毛巾两条,白色或蓝色。
(七)布依族的特色刺绣围腰
贵州布依族妇女,统用青布缝成一种围腰,它的上半部镶嵌一些花边,中间一块四方形的绸缎,绣上五颜六色的花草、鸟兽、鱼虫、树木,等等。这就是有名的花围腰。围腰中部用两条鲜艳绸带拴在腰部。围腰带的尾部有的为尖状,有的为耍须,走起路来随风飘动,看去真像蝴蝶一样舞动。布依族的围腰,朴素淡雅,美观大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
布依族易裙为裤后,每个妇女都要系上围腰。围腰也有盛装和生活装两种。盛装围腰,布依语叫“拜尔杦”,意为梅花围腰。这种梅花围腰,一般是用青布制作,有的是用自织的土布,也有用市场上买的细布做的。围腰从上部到胸部到腋下呈凸型,上窄下宽,长短以盖过衣服为宜,围腰两边沿中间配有两条围腰带,上方两角系有围腰链。围腰口的花纹图案有两种,头绾高髻地区的妇女系的是小方口、小花图案,另一种是绾“粑粑转”的妇女系的大花口。围腰口中的花纹图案为花、鸟、鱼、虫等,形象逼真,做工精细,小围腰口的花是挑花绣花,大围腰的花是大花、贴花剪花。围腰带的长度大约为1.1米,其中,围腰带尾部的耍须部分为10厘米,绣花部分约10厘米,其他部位约80~90厘米,宽度约5厘米。另一种尾部为尖状,尾部尖状部分约10厘米,绣花部分也为10厘米,其他部分也为80~90厘米。
围腰的颜色,过去大多是青蓝色,腰带为白色、蓝色、紫色,老年人的是深色,年轻人的是浅色。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喜欢桃红、鸭蛋绿、鱼肚白、粉红色等暖色。
布依族妇女喜欢拴围腰,一是为了保暖。过去制作的衣服,都是千篇一律的套装,没有内穿的紧身衣,白布做的内衣,也是很宽松,须系上一条腰带才能贴身保暖。后来心灵手巧的布依族妇女,为把自己装扮得更美,改腰带为围腰,使保暖的腰带变成更加美观华丽的围腰。二是方便劳动,从前的老式衣服比较长,比较宽松,下地干活或在家劳动时,衣服前片容易弄脏,如栽秧、割草、锄地等都不方便。拴上围腰干活时,前片衣服就不会弄脏了。三是为了美观,特别是盛装围腰,围腰上都要配以镶边、绣花、贴花等装饰,在围腰带上绣上内容丰富多彩的花纹图案把人衬托得更美。
围腰
布依族姑娘聪明伶俐,好胜好强,因此,母亲要缝制一条围腰告诫女儿要自律,围腰上方胸口上绣的花及两条系带上的刺绣,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含义:对父母长辈要有孝心,对亲朋好友要有诚心,对待孩子要有爱心,对待生活未来要有信心。简而言之,其主旨与儒家“仁”的思想一脉相承。特别是女儿到了17~22岁阶段,风华正茂、情窦初开、自我意识强烈,身为父母,便时刻训导自己的女儿检点日常行为,要求贤惠识礼,勤劳俭朴,认真找个好婆家,寻个如意郎君,缔结美满姻缘,生儿育女,过上幸福生活。闲时莫胡思乱想,朝三暮四,须品行端正,规矩做人,感情专一,忠于丈夫,相夫教子,如此种种,父母的期望全隐含并寄托在围腰上。因而布依族妇女平时系上一条精美的围腰,既作为“吾日三省吾身”的警示标志,又显得亭亭玉立,苗条可人,风姿绰约,光彩艳丽。
布依族围腰的制作:
1.所需材料
(1)主体布1.7尺
(2)花边布5寸
(3)彩线若干(颜色越多越好)
(4)白线黑线各一个
(5)漂白布5寸
(6)粉红色布8寸
(7)硬纸片1张
(8)复写纸1张
(9)糨糊1瓶
2.所需工具
大、小剪刀各1把,针1枚。
3.制作步骤
(1)裁剪:将主体布裁成围腰样式,形状呈两个梯形拼合,与两个梯形相连的图形相似,上头窄,下头宽,尺寸为:上头宽15厘米,长60厘米,斜坡23厘米,中部腰宽46厘米,下摆宽61厘米,斜坡与下摆成弧形。再将主体布条作衬布,尺寸为上头宽14厘米,斜坡长23厘米,布条长66厘米,形状与围腰下部梯形边相同的布条。
(2)缝制:
①先将上头衬布与围腰主体粘在一起,并用黑线缝制,注意针脚要小。
②把裁好的花布条与主体布粘贴在一起,在缝制时,注意用花边布把主体布边沿包住,使主体边沿圆满,同样缝制的针脚要小。
③用硬纸片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按图案剪下来,用少许糨糊把准备好的漂白布粘在剪下的图案上,等糨糊干后,用剪刀按图案把多余的布剪去,余下图案,但在剪时,要留比图案宽一点的布痕,以便剪下后将做图案的纸片包裹住。
④把做好的图片用糨糊粘在围腰主体上部的小梯形上,注意放在胸口位置摆在正中间,再用白线慢慢把图案粘在主体布上。这就是围腰主体的制作过程。
围腰带的制作过程:
①把准备好的8寸粉红布平均分成两半,并分别将两块布对折。
②把自己喜欢图案通过复写纸绘制在布的下端,图案以下应留大约10厘米,作耍须布的两边应绘制不同的图案。
③用自己喜欢的五彩线缝刺图案,配置花线的颜色和图案可随个人爱好。
④将图案下边留出的布把横向的线全部抽出,使纵向的线成为均匀的耍须。
⑤将做好的腰带钉在围腰主体中部腰部位置的两侧,这样,一张漂亮的围腰就形成了。
(八)布依族的特色刺绣背扇
布依族妇女历来以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聪明伶俐、心灵手巧而著称。她们要下田插秧、上坡种地、砍柴割草、喂猪养牛,还要纺纱、织布、养儿育女。结婚后有了孩子也还要劳作,只得把孩子背在背上,带娃做活两不误。自古以来,每个家庭的女儿长到结婚年龄,母亲就要为女儿准备背扇,待女儿结婚生小孩满月时送去,这一习俗代代相传至今。
1.传统硬壳背扇
布依族传统硬壳背扇是一件制作十分精细的工艺品,最能反映布依族妇女的针钱和刺绣水平,其制作过程是:
(1)制作布壳。为了使背扇主体“背壳”结实。首先就要打好“布壳”,先将各种布料洗净、晒干,用剪刀剪成与背壳尺寸大小相当的形状,然后用煮熟的魔芋粉糨糊将平放在门板或桌面上的布一层一层地粘贴,层数根据布的厚薄而定,一般三到五层为宜,晒干备用。
(2)制作背壳。背壳是支撑小孩腰部的主体物,长方形,长45厘米左右,宽37厘米左右。将布壳放在中间,上下方放上面布,即背壳外的底色,大多为青蓝色,将四周缝好后,用鞋底针和粗棉线顺背壳四周进行针扎,针形有跳三针、跳五针等,从里向外一圈一圈地针扎完成后,在背壳中间镶上一块长28厘米、宽20厘米左右的背壳心。
(3)制作背。背
是背扇主体的装饰工程。背
的尺寸比背壳小一点,属于背扇的外装饰,幼儿睡觉时翻过来盖住幼儿头部,起到挡风和保暖作用。背
上的花纹图案大多为动物、花卉,诸如喜鹊花、蝴蝶花、蝙蝠花、鹿角花、仙桃花、百灵花、梅花、凤尾花、刺梨花、鸡冠花、玫瑰花、茉莉花、栀子花、牵牛花、蕨菜花等等。
(4)制作背扇带。背扇带分为主体背扇带和附属背扇带,主体背扇长约75厘米,宽6厘米左右。背扇带同样是将1~2层青蓝布把布壳包在中间,用针一针一线地扎针纳牢做成长带后,外面盖上一层挑花刺绣的外表装饰,外加长约1.5米的青布或蓝布作为附带,背扇带尾部抽纱,使之成为花须,以作装饰。
(5)背扇尾。背扇尾是托起婴幼儿臀部的重要部件。用自纺自织的粗青蓝布制成,其长度和宽度基本相等,约为45厘米,上端钉牢在背扇主体的尾部,为了结实,大多数为2~3层新布组成。
将两条背扇主体带的头部钉在背扇主体的上方左右两角往下约2~3厘米处。背幼儿时,用背扇壳支撑幼儿腰部,背扇尾托起幼儿臀部,背扇带经过双肩在胸前交叉后,从腰下绕到后面将幼儿臀部兜住再绕到前面,在背扇尾处打活结。这种传统硬壳背扇做工精细,结实牢固,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至今多数地区仍在使用。它也是布依族服饰装束中的一大特色。
2.柔软形背扇
传统背扇的制作费工费时,现代的布依族妇女除了娘家送给的传统硬壳背扇外,大都制作柔软形背扇。比如,长方形背扇主体,横宽40厘米,竖宽36厘米;尾部长40厘米,宽40厘米;正带长75厘米,附带长75厘米。比如,上宽下窄型背扇,背扇主体上半部横向长52厘米,宽30厘米。下半部横宽35厘米,竖宽30厘米,尾部长33厘米,宽30厘米,看上去相当于三节式。正带长70厘米,附带长1.5米。背扇主体背及背扇带上都绣有各种花纹图案,大多为针织刺绣。与传统背扇制作不同的是这种背扇大多为机制针织刺绣,柔软,背扇带头部较宽,下延到背扇主体下部,较为结实。关岭、镇宁、罗甸等县的布依族人民称背扇为背带,布依语叫“那”,是用棉布制作而成,背带分里外两层,背面绣有多种花纹图案,工艺精细考究。制作一根背带,要花很多时间,因此,布依族妇女十分珍惜自己精心制作的背带,把它视为一件家中之宝,倍加爱护,往往要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才用上。
背扇
3.送背扇、送背带
当嫁出去的姑娘生育第一个孩子以后,就要办“满月酒”。在举办“满月酒”时,娘家抬去一个长方形木柜,里面装满了婴儿穿的各类衣帽、鞋袜、肚兜等衣物,这当中的主要礼物就是传统背扇,三到五床不等。
送背带的这一天,姑娘的母亲还要邀约寨上的亲友一道前往去送礼物。除了背带以外,还有被面、垫单、绣花帽、鞋和一些酒肉,糯米等。陪同姑娘母亲送背带的亲友,有的送去自织自染的土布、花布,有的送蜡染布,有的送大米。送去的路上,要由姑娘的母亲或是亲属,背着背带打着伞走在前头,陪同的人和抬东西的人走在后头。为了迎接送背带的亲戚,主人家要杀猪宰鸡,大办酒席,宴请客人。在酒席上,双方男女宾主对唱习俗歌和送背带歌,表示祝贺。
二、纺织及蜡染
(一)纺织
布依族历史上都是男耕女织。1978年在布依族聚居的平坝地区发掘了新石器时期的“飞虎山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有一石纺轮。这说明在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布依族的先民已能将野生植物的纤维捻成细线,织成粗布,学会了原始的纺织技术,结束了以树叶、兽皮遮体的生活。魏晋南北朝时,布依族先民僚人已懂得利用本地盛产的葛、麻、茅花等植物纤维编织制作各种精美的葛布、斑布、竹布、茅花被、山同锦、木角裙等。到了明清时代,布依族地区的纺织业日趋发达,成年妇女几乎人人都有纺车一架,每个家庭基本做到被服自给自足。
布依族古歌《造万物》中有一段这样唱道:
布依族妇女勤劳爱美,心灵手巧,人人能纺纱织布,在布依族地区以纺织的质量优劣和数量多少来衡量一个妇女的才华。因此,姑娘在六七岁起母亲就教给她们纺纱,十二三岁就能织布。不但在农闲时纺纱织布,在茶余饭后也纺织,晚上要纺织到半夜。
布依族妇女编织的布料,历史上称为“土布”或“仲家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为布依布,它以自己种植的棉花为原料而自纺自织的布。棉花收获后,用轧机去籽,弹弓弹松,纺织机纺成棉条纱团。将纱团一个个地绕在纱经架上,每个纱团做一束,成束的纱经过浸火灰水蒸煮,清水漂净,再经过一次白芨水使其坚韧光滑,染色,即成实用纱。织布前,先用纺机将一束束纱绕成纱团,一个个纱团排列在架子上组合。然后在平地上栽四根木桩,将纱头绑在一根木桩上,一人拿着纱团架子往前走,后面的人将纱线理顺,绕完在各个木桩上。按织布者所需要的图形排列,一条条穿过“经综眼”和筘,然后将纱头绑在纱轴上,一面梳、一面卷,梳卷完毕,装在织布机上,这叫经线,即可开机织布。纬线是用裹好的滚子线装在形状如小舟的一个或几个穿梭里。织布时,左右手脚都要配合好。根据布的不同图形而使用不同的织法。图形的花色纹样有平面布、格子布,纹样有柳条形、篱笆形、花椒形、波纹形等,除了平面布以外,其他的格子布、花纹布的织法都更加复杂。
布依布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据传,布依布在南北朝时即开始发展,至隋唐时期已风靡一时。布依族编织的布依布,全部用手工操作,要经过设计、制版、扎色、染色、整检等数道工序,而且花纹图案新颖别致,不仅有传统花型,也有现代花型,展现了布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花型有柳条、格子、叙纹、梅花、桂花、兰花等多种图案。在工艺上因型设计,因物而变,蓝里带青,蓝白相间,色泽鲜明,形成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
布依布的用途十分广泛,可根据不同的花纹,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服装、床上用品、台布、门帘、领带、椅套、沙发套、旅游包等,别具一格。
(二)蜡染
传统蜡染
随着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早期的染布业。布依族古歌《造万物》中有:
这无疑是对远古时代染布业的生动描绘。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染布业的基础上诞生了著名的蜡染工艺。隋唐时期布依族已会制作“点蜡幔”的布,宋时有“南宁州特产……密蜡、蜡布等”记载。
1.布依族传统的蜡染工艺
传统的蜡染工艺一般分为点蜡花、染、脱蜡三道工序。具体制作方法是先用铜蜡刀蘸蜡于白布上,绘成所需图案,然后,将布放入染缸中反复浸染,取出用水煮沸,融掉原来画上的蜡,现出白布花纹,即成蜡染布。蜡染所用的染料为青靛或蓝靛,防染涂料一般用蜂蜡或石蜡,也有用野漆树脂的。
蜡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及简单的几何图案为主,线条明快,文静素雅,美观大方,深受布依族人的喜爱。
2.布依族的靛染工艺
制作蓝靛主要是用爵床科的马蓝。蓝靛制作工艺颇为复杂。栽种时,必须选背阴,潮湿的沟边地。杆插数月后就割去靛叶(亦称靛青)回来沤靛,沤时须加石灰,待叶子和皮沤烂后每隔数小时就搅拌一次,经过多次搅拌成靛浆,然后沉淀过滤,滤去清水后留下的就是可以使用的蓝靛了。
蓝靛制成后就要备制染缸和起缸试染。染缸起活后就可以染制织物了。一般染制工艺分普通染和扎染两种。普通染是将需染物直接放进染缸里,浸泡约两小时就捞起,将染浆沥干又放进缸里浸泡,如此反复数次,到下午或傍晚就将所染物品拿到有流水的地方清洗后晾干。第二天仍然像第一天那样进行浸染。如此反反复复,重复数遍,中间还要加煮树皮染料,布依语叫作“好陋”,所用的树皮有杨梅树皮、苦木树皮、冬瓜树皮等,这些树皮煮出红紫色的染浆后,就把布料放进去煮,然后捞出直接晒干再放进染缸浸泡直至变成青紫色为止。扎染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用针线将布料按设计好的花纹缝紧或用线把折好的布料捆好,外包一层其他废布以防止靛液渗透。染出的花纹大小不一,不对称,近似国画里的写意手法。另一种是缭染,缭染是指将设计好的花样对折后用针线缝紧,染出的花样较统一、对称、细腻。一般染背带、枕头、垫单一类用缭染,而染被面则多用扎染。染色深浅是按照各自的喜好和需要而定,有时也因缺少蓝靛而染得浅一些。
传统刺绣
刺绣的花样
陈荣贵
[1] 勒灵,布依语,指小猴崽,在古歌中指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