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各时期的布依族族称简述
一、东汉以前称布依族先民为越人
东汉以前称布依族先民为越人。越人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古越人的文字记载。春秋以后,越人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越人发展为若干族系,分布于荆楚一带的越人称为“夷越”,分布于福建一带的越人称“闽越”,分布于今广西南宁西部达于今越南北部和中部,贵州南部、西南部、下及广东雷州半岛及海南省的越人称为“骆越”。因为越人分布广泛,族系众多,有“百越”或“百粤”的称谓。“百越”中的骆越,即布依族先民。
二、东汉至隋唐时期称越人为俚人
东汉至隋唐时期称越人为俚人。《辞海》说:俚人是“古代岭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作‘里人’。东汉至隋唐屡见于史籍。……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地。后来,一部分逐渐融合于汉族,另一部分则移居广西西部,发展为今日的壮族等民族。”(《辞海》1999年9月上海辞书出版社)。
三、五代至明清时期称布依族先民为番人、仲家和侬人
五代至明清时期称布依族先民为番人、仲家和侬人。
楚国国王马希范(898-947)字宝规,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楚国国王马殷第四子,继马殷、马希声之后为楚王。后晋天福五年(940),马希范派怀化将军龙德寿率邕管柳州八姓兵征两江溪洞,几年征战,八姓兵遂进入南宁州(今贵州省惠水县一带),留下八姓兵戍守,后来演变为龙、方、石、程、洪、卢、韦、张“八蕃”。《贵阳府志·土司传》载:“八番龙氏、方氏、石氏、程氏、韦氏、洪氏、卢氏、张氏皆起于马希范之世。先是马殷时,遣马平、龙德寿等率柳州兵讨略两江溪洞,数岁始平之。而殷已卒,希范嗣立。晋天福五年至南宁州,南宁州酋长莫彦殊率其本部十八州附于希范,遂留德寿戍其地,与将校七族各番南宁,而授土以时番上,因称八蕃,亦称八番,而仲家之苗亦因是起焉。”
至宋代初年,五代时进入南宁州的柳州八姓兵势力兴起,称之为“蕃人”。《宋史·蛮夷传》载:“宋初以来,有龙蕃、方蕃、张蕃、石蕃、罗蕃者,号五姓蕃,皆常奉职贡,受爵命。”说明了北宋初年“五姓蕃”在贵州南部形成势力,以后程氏、韦氏又兴起,比附五姓,号“西南七姓蕃”。到了元代,演变成“八番”。
除“八番”外,有大小张、大小王、滕、谢等姓亦称蕃,亦是布依族先民。《桂海虞衡志》载:“南方曰蛮,亦曰西南番。今郡县之外羁縻州洞,故皆蛮地,犹近省民供税役,故不以蛮命之。过羁縻则谓之化外,真蛮矣。区落湖广,接于西戎,种类殊诡,不可胜计。此等前世皆内附,建黔南,帅于融州以统之,今融帅已罢一切化外也。融在徭洞之南,番蛮之东,番蛮时出州县城部,以蜜蜡、香草等贸易。每岁圣节,亦有出赴宴者。其大小张,大小王、龙、石、滕、谢番谓之西南番,地与牂牁接,人皆椎髻跣足,或着木屐,衣青花斑布。”这里所称的“西南番”是布依族等的先民。《黔南职方纪略》所载的“班、柳、黄、莫、文”等姓亦是布依族先民。
宋代,称布依族先民为“侬人”。侬人是广西壮族的一支。早在西汉时期,广东、广西的少数民族中就出现了一批大姓,如番禺县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先氏;钦州的宁氏;邕州的黄氏和侬氏,等等。到了宋朝,侬氏势力在广西西部和越南北部一带地区最强大,其首领侬智高多次举兵反抗越南的李朝和中国的宋朝。《黔南识略》载:“贞丰州有侬家苗。”“册亨苗有二种,曰仲家,曰侬家。”“安南县有仲家、侬家、花苗三种。”《黔南职方纪略》载:“兴义县有苗四种,一曰仲家,居南里、北里诸寨;二曰仲家,居捧鲊诸寨,与汉人杂处。”《皇朝职贡图》载:“侬人,其土酋侬姓,相传为侬智高之裔。”《纪略》载:“侬家苗,宋侬智高之后,本名侬家苗,后人讹为‘侬家苗’,兴义县、安南县(今晴隆县)、贞丰州有之。”这都说明贵州境内侬人是宋朝皇祐年间由广西迁来的。
《布依族史》书影
元、明、清时期称布依族先民为仲家。
布依族先民,元代史书中记作“仲家”。《元史·地理志》载:新添葛蛮安抚司有“栖求等处仲家蛮”。《兴义府志》卷四十一载:“仲家苗,即《元史》之‘仲家蛮’。五代时,楚王马殷自邕、管迁来。今兴郡全境皆有之。”说:“《通志》云:仲家苗,五代时马殷自邕、管迁来,其种有三:一曰补笼,一曰卡尤,一曰青仲。南笼各属皆有之。有黄、罗、班、莫、柳、文、龙等姓。”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都匀府有“仲家”,永宁州“唯小侬、仲家颇通汉语”。毕节《大定府志》载:“大定一府,统计客民一万有四十八户。自客民以外,盖皆苗蛮。”又说:“苗凡六种:曰裸罗、曰侬家、曰苗子、曰六额子、曰革佬、曰仲家。”《平远州志》载有九种:“曰罗鬼、曰锅圈革佬、曰披袍革佬、曰剪发革佬、曰仲家、曰蔡家、曰侬家、曰花苗、曰箐苗。”《黔西州志》载有十一种:“曰仲家、曰宋家、曰蔡家、曰龙家、曰花苗、曰青苗、曰打牙革佬、曰锅圈革佬、曰六额子、曰裸罗、曰白裸罗。”《威宁州志》载有六种:“曰裸罗、曰花苗、曰僰儿子、曰土老、曰龙家、曰童家。”《黔南识略》曰:“大定苗有黑白裸罗、仲家、花苗、蔡家、侬家、革佬、六额子、羿子九种。”“侬家,亦曰白侬。勤耕作,亦有读书者。”“仲家有黄、罗、班、莫、柳、文、龙诸姓。”可见,毕节地区仲家、侬人分布广泛。《贵阳府志》卷八十八载:“五代时,楚王马希范遣兵戍南宁,因命之世守其地,其部众欲自异于诸蛮,因以其大帅为称,遂自号仲家,仲讹为狆,故今仲苗犹以贵种骄诸苗。宋侬智高为狄青所败,走泗城、广南诸府,于是苗中有侬家子矣。仲苗,有二种,曰卡尤,曰青仲,贵阳唯有青仲,在府属者居阿所、平山、瓦窑诸寨,在长寨者居者贡、谷龙、摆伦、古羊诸枝,在定番者居抵娘、老诸寨,在大塘者杂居各土司地,在开州、龙里、贵定者与汉人零星杂处,在贵筑、修文者散居四境,亦与汉人杂处。有黄、文、班、莫、柳、罗、龙诸姓。”嘉靖《贵州通志》说:“仲家,贵(州)唯此类最多,习俗大略相同。”
四、民国时期称布依族先民为夷族或边胞
民国时期称布依族先民为“苗夷民族”或“边胞”。“苗夷民族”中的“苗”指苗族,“夷”指苗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边胞”则是整个少数民族的泛称,泛指各少数民族。陈国钧《北盘江苗夷分布情形》一文说:北盘江是贵州西南的大动脉,在这条河流各县——郎岱(今六枝特区)、贞丰、册亨、望谟、紫云、长顺等县,所居除极少数汉族外,俱属苗夷族,各类数十,风俗迥异,名称亦杂,兹将各县苗夷族分布情形,逐一概述于后:
布依族聚居区——花溪河平桥段
1.郎岱县。夷族则有仲家、水家、补隆夷、补那夷等之别,其种类虽多,方言相通,唯服饰稍异而已……
2.贞丰县。北盘江贯流该县,全县人口约十二万,苗夷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种类名称尤多……夷族人数较苗族为多,有仲家、补隆夷……分布于全县各区……
3.册亨县。该县位于贵州西南极边,南北盘江夹流,全县人口六万余,其中夷族(今布依族)占最大多数,约有五万余,苗族唯有“青苗”,占极少数。全县仲家(今布依族)与僮家(今壮族)普遍分布,一出县城,即有非说夷语不通行之势。
4.紫云县。全县约六万人,苗夷不下四万人,约占百分之六十,其地离北盘江较远,山岭丛簇,夷族分布稀少,而苗族独多。苗族有“花苗”“青苗”二种,分布于一、三、四区内,如巧马田、石板井等地,夷族唯有仲家一种,散布全县各区,以二区最多。
5.关岭县。该县在北盘江东岸,全县人口约五十万,其中苗夷约占百分之五十,夷(今布依族)多于苗,苗族有“花苗”“青苗”两种,分布于一区中哨、大水湾等地,夷族(今布依族)则仲家、补隆夷两种,普及各区,环绕于扁担山一带为最多。
6.望谟县。该县在北盘江西岸,其地本为贞丰、紫云、罗甸各县之一部,近始划为新县,县内多系仲家及少数“黑苗”,其分布情况已属于贞丰、紫云,兹从略(陈国钧《北盘江苗夷分布情形》,原载《贵州日报·社会研究》第四十二期,1942年1月15日)。
《镇宁夷胞概况》一文说:“(镇宁)县夷胞,占全县人口百分之七十五,通呼为‘补衣’‘补农’‘补开方’三种,其语言、生活、习俗几乎完全相同,毫无异样,仅妇女装饰稍异。”(伍文正《镇宁夷胞概况》载于1946年2月1日《贵州日报》)。《安顺苗夷的生活序及各族类名概述》一文说:“安顺夷族,即为‘仲家’一种,该仲人自称‘夷边’,自视甚高,不愿人呼为‘苗’。”(吴泽霖、陈国钧《安顺苗夷的生活序及各族类名概述》载于1941年5月6日《贵州日报》……可见,民国时期称布依族先民为夷族或边胞。
五、布依族有了本民族统一的族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尊重布依族人民意愿,以“布依”为布依族统一的族称。
鉴于历史上布依族他称和自称名目繁多,不利于民族的发展,1953年8月24日至28日,来自贵定、都匀、兴义、安顺、毕节五个地区及贵阳、罗甸、望谟、册亨、安龙、贞丰、关岭、晴隆、清镇、荔波、独山、麻江、福泉、安顺、镇宁、平坝、紫云、郎岱、普定、水城的35位布依族代表在贵阳召开为期5天的座谈会,会议经过广泛讨论,民主协商,决定以布依族的自称音译“布依”为布依族的统一族称,并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以民宗(53)字第77文函复批准。至此,布依族有了本民族的统一的族称。
罗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