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服饰的特点
一、历史服饰与现代服饰的对比
(一)历史服饰
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布依族“妇女横布二幅,穿中贯其首,号曰通裙。发髻垂于后,以竹简三寸斜贯其耳,贵者饰以珠玛”。这种通裙,是衣裙连在一起,不作褶裥,缝制比较简单。
到了明代,社会经济有了发展,服饰较之以前制作细致繁杂。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妇女以青布一方裹头,着细褶青裙,多至二十余幅,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如绶,仍以青布袭之。”明代妇女的服饰,不仅把通裙变为百褶裙,还用五彩挑绣的方块作为装饰品,装饰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清朝初年,布依族妇女仍普遍穿百褶裙,佩以银饰,满身花花绿绿、炫目耀眼,说明当时生产水平已有提高,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比较繁荣的标志。据乾隆《南笼府志·地理志》记载,布依族妇女“椎髻长簪,银环贯耳,项挂银圈,以多为荣,衣短裙长,色为青、蓝、红、绿,花饰为缘饰。裙以青布十余幅细褶镶边,委地数寸。腰以宽长带数围结于后,带垂苦翅”。
清代中叶,布依族地区的东部,妇女开始易裙为裤。《黔南识略》叙述荔波县的方村、周覃(现属三都自治县)等地妇女的装束时已不提穿裙,可能已易裙为裤了。布依族妇女易裙为裤,在贵阳以南至黔西南等地,则推迟到民国初年才变更。但布依族妇女仍把短衣长裙的百褶裙古装保留下来,作礼服和寿衣用。装束改变初期,布依族妇女的衣服肥大,衣长过膝,袖宽尺许,衣裤边缘镶有五颜六色的花边,脚穿绣花鞋,民族特色较浓。而镇宁、关岭、郎岱(现六枝)、普安等县,仍穿蜡染衣裙直到现在。黔西南一带,到民国十几年改为短衣窄袖,衣缘镶有花边,裤脚相应改小。
布依族妇女在花溪河边刺绣
(二)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布依族的服饰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清雍正四年(1726)布依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一方面由于清政府的高压政策,强迫少数民族改变着装,另一方面随着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入,受汉文化影响,布依族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与汉文化接触频繁的地区服饰变化更大。据《独山州志·苗蛮》记载,清乾隆年间,独山一带的布依族“妇女渐改汉装”。民国时期,也强行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强迫少数民族改装。时任贵州省主席杨森,把少数民族服装说成是“笨重丑劣”的东西,因而要“下最大决心”,不让一个民族有不同的服装、文字、语言。迫使布依族人再次改装。从“改土归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200多年间,不同地区布依族的服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布依族妇女在大门前刺绣
第一、二土语区的都匀、独山、荔波、平塘、瓮安、福泉、麻江、修文、开阳、安龙、兴仁等地和第三土语区的安顺华严、新场一带的布依族,大多已改穿汉装,服装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老年妇女穿的服装大体与民国初年汉族服装的式样相同。第一土语区的望谟、册亨、罗甸、兴义、安龙、兴仁和第二土语区内的惠水、长顺、龙里、贵定、清镇、平坝、紫云、花溪等县市以及关岭和镇宁部分地区的布依族,也受到了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但基本上仍穿着具有本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大襟衣、长装裤……贵阳市郊及附近县的布依族,衣身长到膝盖,无小领,姑娘以发辫绾头数圈,拴围腰,结婚生育后,头包蓝布长巾等。少数地区布依族服饰则很少或没有变化,如第三土语区的镇宁县的下募役和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仍然穿着古老的“短衣长裙”服,即“长袖细褶,多至二十余幅”的服装。
布依族服饰的变化,还同布依人通婚范围的扩大有关。近代以来,布依族的通婚范围逐渐打破了民族间的界限,布依族与汉族、苗族等通婚的人越来越多。布依人与其他民族的人们组成家庭,长期生活在一起,自然受到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这对布依族服饰的变化也有重大的作用。
(三)现代服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布依族服饰大致有五种:一是易裙为裤,与汉族服饰基本相似,多见于都匀、独山、麻江、贵定等交通沿线附近;二是短衣斜襟窄袖,胸挂绣花围腰,头搭毛巾或蜡染花帕,下穿大口裤,裤脚镶花边,这种装束多见于惠水、长顺、平塘、罗旬、龙里、都匀、贵定等县的部分乡村,荔波、三都、都匀部分乡村的布依族妇女,斜襟窄袖拴围腰,独辫不包头,下穿大口裤不镶边;三是大襟长衣,衣身长近膝盖,衣缘和裤脚镶有花边(栏杆),姑娘系绣花围腰,编发辫盘于头上,生育后改包高髻或粑粑纂,多见于贵阳四郊等处;四是大襟宽袖长袍,衣身长迄脚踝,衣缘镶栏杆,梳“凤头”,多见于平坝、安顺等县市的部分村寨;五是穿蜡染花裙、短衣,有大领右衽和大襟式几种,姑娘梳辫,婚后数年改戴“夹壳”,另一部分地区则改为发髻加戴银碗。多见于镇宁、关岭、郎岱、普定等县的部分地区。
布依族成年男子的服装比妇女的简单,也随着时代而有改变。唐时“男子左衽,徒跣”。这是指光头赤脚,衣为大领,襟向左披。明代男子绾椎髻,衣裳青色。贵阳城郊等地,多穿大襟长衫,戴瓜皮帽,有的还束腰带,也有穿对襟短衣的,黔南一带穿对襟短衣的较多。到20世纪30~40年代,男子有的穿“中山服”,有的穿长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依族服饰首先在男子身上消失,接着又在青年妇女中逐渐走向“汉化”。“文革”后,除了少部分中老年妇女平时着民族服装外,青年和绝大部分中年妇女基本不着民族服装。这一时期,妇女们虽已易裙为裤,但仍然制备裙子(称百褶裙或箥箩衣)作为礼服,平时不穿着,均在重大节日及祭奠活动时穿戴。1980~2000年的20年间,即便是民族节日和喜庆场合,也只有少数中老年妇女着民族服饰。到2001年贵阳地区开展了布依族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以后,每次活动时着民族服装的的人中老年妇女所占的比例都在90%以上,出现了布依族青年着民族服装的场面。这一时期,花溪、小河、南明、白云等地的民族服装制作点有十几个,制作布依族服饰数万套,现在布依族老中青年妇女当中,每一个人都有十来套布依族服饰。现在的布依族服饰做工越来越精细,质量越来越好,色彩越来越鲜艳,突破了传统青蓝色为主的特点。贵阳城镇周边布依族妇女的服装,从明清时期的百褶裙演变到今天的托肩栏杆,其特色、特征、美感都集中在衣服的托肩、围腰口、围腰带上,因此工艺、技巧,都集中地体现在这几个点上。
布依族妇女头饰上的网兜
(四)历史服饰与现代服饰的对比
综上可知,历史服饰与现代服饰相比,有十个方面的变化或特征。
1.现代服饰保留了布依族传统服饰的精华。第一是继承和传承了明代布依族妇女百褶裙服饰,“短衣裙”服,即“长袖细褶,多至二十余幅”,“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的服饰,第三土语区的镇宁县的下募役和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妇女就传承了这种古老的服饰;第二是继承了“美发、髻垂于后”的头饰,即现在平坝、花溪、清镇、修文、开阳等县的部分村寨的妇女的“粑粑转”头饰;第三是继承和保留了“贵者饰以珠玛”的饰品,所不同的是现在佩戴饰品的妇女更加普遍,品种更加丰富。
2.布依族妇女的服饰是从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由唐代的通裙服饰演变到明代的百褶裙,再由百褶裙演变到民国初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易裙为裤”,大襟长衣,衣长到膝,可以看到布依族妇女服饰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变化过程。
3.现代机织细布代替了传统的“土布”。过去制作的服饰都是用自种棉、自纺纱、自织布、自蜡染的土布来缝制,现代布依族服饰大都是当代的机织细布。
4.易裙为裤后仍保持传统服饰的特色。清代中叶及民国初年,各地先后易裙为裤,改为短衣斜襟窄袖,或大襟长衣,大襟宽袖长袍或是汉装,但仍然胸挂花围腰,配以银饰,项挂银圈,腰拴围腰带,脚穿绣花鞋,头绾高髻,美发髻垂于后以及头包青帕、花格帕、白帕、丝绸帕,民族特色依然浓厚。
5.色彩突破传统青、蓝色。布依族自古以来都崇爱青、蓝色,是由祖宗传下来的蓝靛蜡染布的颜色所决定的,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传统色被突破了,比如围腰及围腰带的颜色,就有粉红、桃红、玫瑰红、橘红、水桃红、漂白、鱼肚白、乳白,等等。
6.人工挑花刺绣大多变为机织挑花刺绣。传统服饰的托肩栏杆、裤脚栏杆、围腰栏杆、帽子栏杆等都是人工刺绣或挑绣的花纹图案以及人工用变托架织成的花边,现在服饰大部分都是在商品市场购买的机织花边。历史服饰所做的栏杆,采用老式铁烙在火中烧烫后烙在做好的栏杆上面的湿毛巾上,才能烫平。现在是采用电烫斗、喷水蒸气的办法加以烫平,比传统的方便多了。
花溪区布依族中年妇女头饰、围腰、服饰(背面)
7.历史服饰都是人工一针一线地缝制,有跳三针线、细针线、大针线等针型,因此,做一套服装是相当费工夫的,做一套百褶裙是相当不容易,不仅要花时间,还要花钱,一个妇女的一生中,是做不了几套百褶裙的。而现在都是用缝纫机,制作方便省时多了。
8.从传统的木屐到现代钩鞋。在过去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布依族妇女农闲时,便用韧性很强的稻草筋编织成鞋面,上在约3~4厘米厚的木板上,称木踏鞋,官名称木屐,这种鞋由于有较厚的木板鞋底隔着,泥水和积雪不易浸渗,又干爽又暖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布依人家的必备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已普遍穿毛线鞋,鞋面从稻草换成毛线,鞋底由木板改成胶质底,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9.银饰的变迁。唐朝时,布依族妇女“贵者饰以珠玛”,即有钱有地位的布依族妇女,头上手上戴着配有珍珠玛瑙。到了清朝初年,布依族妇女“椎髻长簪,银环贯耳,项挂银圈,以多为荣”,头上的发髻插上银簪,身上戴上大银耳环,颈项上戴上银项圈,以多为荣,这是多么雍容华贵。现代布依族妇女,以珍珠、钻石、翡翠做饰品的也很普遍,银首饰、银耳环、银戒指、银项圈、金项链已成为布依族中青年妇女的常用饰品。有一点不同的是,清朝初年的布依族妇女“项挂银圈,以多为荣”,如今贵阳的布依族妇女戴银项圈只戴一只,显得简洁朴素。
10.布依族传统的裹脚已逐渐远去。现在60多岁的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多数都是包过裹脚的人,裹脚又称为绑腿,过去当兵的人也打绑腿,它起到保暖、防寒、防风湿的作用。现在,保暖衣裤、袜子多了,因此裹脚逐渐远去。
乌当区布依族妇女新款服饰
花溪区布依族中年妇女服饰
二、盛装与生活装的对比
布依族女青年的节日盛装主要以服饰和银饰两个部分组成。服饰有头帕、绣花衣服、绣花长裤、绣花围腰、白内衣等。银饰有银手镯、银项圈、银围腰链、银耳环、银戒指等。
盛装与生活装相比有以下特点:
1.盛装须佩戴各种装饰,项圈、围腰链、耳环、戒指、手镯等一应俱全,而生活装则不佩戴,一切从简。
2.盛装所镶栏杆、挑花、刺绣,做工都十分精致讲究,色彩搭配靓丽光泽,而生活装则简单,朴实宽松。
3.盛装布料选料讲究,要求精细、质地优良、色泽光亮。而生活装布料大多为自织的青、蓝布及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机织布即可。
4.盛装是在重大节日、走亲访友、喜庆场合和祭祀活动时穿戴,而生活装则是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时穿戴。布依族服饰的特点是男简女繁,平简盛繁,即男性服装简单,女性服装繁杂,平时服装简单,盛装服饰繁杂。
从社会学角度看,服饰是一面时代的镜子,它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社会风貌,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经济状况,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也是一个民族的形象标志。
布依族人民在与其他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丰富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其中,服饰文化极其丰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布依族的服饰已面临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服饰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少地区的布依族青年已改穿流行服装,个别地区已找不到本民族服饰。生活中、舞台上很难见到能够代表布依族的盛装。
贵州省布依学会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请服装设计专家设计了7套布依族服饰样品,供全省布依族同胞选择使用。这些样品,都是以布依族传统服饰为原型和根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将7号服饰样品定为布依族盛装,都是有充分依据的。
服饰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民族服饰保护与其他文化事项比较起来,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因此,其主导思想首先必须是继承。所谓继承就是保持布依族传统服饰的基本特色。传统服饰是民族的象征,如果不保持,服饰改革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这样的服饰可能时髦、美观,但它不能称之为布依族服饰,也不可能被广大布依族群众认可。其次是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改革发展。传统服饰虽然具有民族的表征、徽章的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不与时俱进进行改革,使之符合现代人的生产方式和审美要求,就不可能传承下去。因此改革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以这一指导思想为前提,才能做好布依族服饰的改革工作。
布依族服饰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是盛装固定,便装多样化原则。盛装应当起到民族表征的作用,作为民族形象的标志,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布依族服饰,鉴于清代以前布依族妇女服饰普遍为短衣长裙,因此省布依学会设计的盛装为裙装,这是继承了传统。又由于易裙为裤后各地布依族妇女服饰不同,因而便装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供不同地区布依族群众选用。
二是轻便原则。传统服饰由于制作材料的原因显得比较厚重,穿戴很不方便,也很难显示体形美。应当根据时代发展,选用新面料,使服装轻便化。布依族历来有自织自染的传统,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材料,更新纺织印染技术,使布料既保持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感。
三是时代化原则。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求新求变求异是一种共同的趋势,因此时装大行其道。布依族服饰改革必须顺应这种变化,在保持布依族服饰基本特色的前提下,在款式、色调、用料等方面不断出新,才能赢得青年一代的喜爱。
花溪区布依族新款舞台服饰
三、贵阳地区布依族服饰与其他地区布依族服饰对比
贵阳地区的布依族妇女服饰到民国初年才改变。民国20年(1931)前后,从穿百褶裙改为短衣窄袖,缘镶花边,裤脚相应改小,也镶小花边。衣服多是大襟半长衣,衣长近膝盖。无小领,衣缘镶有栏杆。拴花围腰,头包青布帕如帽状。幼儿头戴“虎头尾巴帽”,帽缘缀有银铃铛,刻有“长命富贵”等字样,腰系青布腰带。家庭女青年较为讲究,有的佩戴银质“围腰链”、项圈、手镯,有的戴银耳环、戒指等。头发编成发辫盘在头上或包平头。生育后改包青布帕高髻,有的改“粑粑转”式发髻,卷曲固定于脑后,有的老年人头用一条青布绾成菱角形,称为飞帕。在冬天,习惯扎“裹脚”,戴手笼。平时穿草鞋,走亲做客穿绣花鞋或绣花钩鞋。布依族妇女的服饰、布料、制作都有很大改变。少数高龄妇女仍系有民族特色的绣花围腰,包青布帕,姑娘们的衣服比以前改短了,裤脚改小了。衣料已由自织、自染、自缝过渡到现代机织布料和合成纤维布料。制作也由手工操作改为机器作业,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末,多数姑娘已改穿现代流行服装。
小河区布依族中年妇女服饰
清镇市布依族中年妇女服饰
黔西北的镇宁、关岭、六枝、盘县、水城、普定、威宁等县(自治县、特区)的布依族,绝大部分属第三土语区。这个地区的布依族妇女几乎都穿百褶裙,保持着古老的服饰。但是,这个地区虽都穿裙,但不同地区的服饰仍有很大的差别,仅一个镇宁县就有七种款式。镇宁县的扁担山和募役两个地区,虽然妇女同样穿蜡染裙,妇女婚后在长住夫家之前都要举行戴“更考”(旧称“假壳”)的仪式,但扁担山的青年妇女(未长住夫家者)头戴多层方巾,方巾宽约1尺,长约2尺,面上一层是青布,两端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里面一层多是蓝布,中间五六层是白布,戴时要同假发辫一同盘扎头上,并使上面一层覆顶垂于脑后,显出色彩鲜艳的绣花图案。而募役一带的妇女戴的青布头帕,则有5尺长,5寸宽,戴时则要把它折成4厘米宽的勒条,缠住头上左右两边两个绣花片,这两个绣花片约有3寸长,2寸宽,绣有精致的花纹图案,缠好后,还要从前额到脑后插上1根约1尺长的银簪。这种头饰,要一直戴到举行“更考”仪式后为止。募役地区对“更考”的称呼也与扁担山区不同,他们称之为“更同”(又称戴银碗)。募役地区银碗的做法是用一块树皮扣住银碗,用一块自织的锦片包住。戴银碗时,也是把发勒条缠住头上左右两块绣花片和包银碗的锦片,让锦片如长筒一样向脑后翘起,远看也像扁担山妇女戴的“更考”一样;而扁担山“更考”则是用笋壳来做的,不包银碗。包银碗的锦片织得非常精致,七八寸长,五六寸宽,上面织有4对鱼,2对虾,4对蟹,这些纹路中间又织有数条花纹,非常秀美。银碗中还吊有两条手工做的小鱼,走起路来小鱼一边晃动,一边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些精美的工艺品,也生动地反映出布依族人民善耕善渔的生产历史。这种银碗要戴到失去生育能力之后,才改着朴素的老年人头饰。
上述这两个地区妇女的衣裙花纹色彩也大有差别。衣服部分,两个地区的妇女都穿青布小袖窄腰大领衣,盘肩、襟沿、领沿、袖口、衣摆都镶有花边。扁担山一带,上下两节镶边为蜡染花布,花色各不相同,中间一节为自织的锦片,三道花边均环绣于袖筒的外部,贴身部分空着。而募役一带,上中两节为红绿两色绣花,下节在袖口处为白色花,系姑娘们自己亲手绘画,袖筒花边内侧不留空。在衣服的后摆部分镶有相互叠压的多色条布,成为弧形,与扁担山也不一样。裙子部分两个地区都穿蜡染的褶裙,裙长齐脚背,裙花都是白果、蕨菜等花纹,但募役一带除穿长裙外,还系长围腰,扁担山一带则不系长围腰,且以一次穿五六条甚至七八条裙子为美。
同样是穿裙,其他地方的布依族妇女穿青布或蓝布裙,裙沿或裙中间均有各色镶边。衣服有的镶花边,有的不镶。大部分都系青布长围腰,并系长腰带。所戴方巾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单层,有的是多层。六枝、水城等地是戴黑白两层,并用银链把方巾连同发辫扎起来,让白布露出边沿。关岭一带只戴单层方巾,不戴“更考”。威宁一带少女戴绣花勒条20多根,扎“裹脚”穿绣花凉鞋,在衣服外面另套一件对襟白褂和一条长白围腰,胸部敞开,可以看到衣服大领边沿的花纹图案,颇有特色。
位于黔西南的册亨、罗甸、安龙、兴义、兴仁、贞丰等县(市)第一土语区内布依族妇女,普遍穿大襟衣,长脚裤,衣服的盘肩、袖口、襟沿都镶有花边,裤脚为大褶边。但衣服的长短和裤脚的大小也各不相同。册亨一带穿的衣服较短,裤脚短小,戴花格长帕,胸颈挂彩珠项圈,手戴玉石或骨制手镯。望谟、贞丰一带的衣服较长,裤脚不折边,青老年妇女都一样,但青年妇女戴的花帕形状如角(人称“牛角帕”)。这一带地区的衣裤大都不镶花边,但还穿自织的土布衣服,头上还戴花格帕。
黔中惠水、龙里、贵定等第二土语区的布依族妇女,可能因处于改装和不改装的过渡地带,服饰更加多样化。她们大都喜穿青、蓝色的衣裤,只是配饰更加复杂,大都喜戴银凤簪、银牌、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等,非常华丽。镇宁与紫云交界一带的妇女,头上戴大银碗,有的除戴大银碗外,还横插长银簪;头帕有各种颜色,戴法也因人而异,有的戴成牛角状,有的戴成菱形,有的戴成筒状,有的戴成帕形,有的戴成圆盘形。惠水一带女青年,喜用市场上买的毛巾包头,系各种花色的短围腰。花溪一带的妇女喜穿大襟半长衣长裤,盘肩、袖口襟沿和裤脚都镶有花边,头戴青帕。这一地区系围腰的较普遍,式样多,花纹图案都极精美。
东部的独山、荔枝、平塘、都匀等县(市)第一、二土语区的布依族妇女,大部分已改穿汉装,只有平塘西关一带的仍在襟沿、盘肩、袖口裤脚等处镶有宽花边,头戴自织的锦帕、包头如筒状,颇具特色。其他地区只有花色图案的短围腰具有民族特征了。
四、服饰中的饰品
服饰当中主要有冠饰、首饰、服装、胸饰、足饰,总体称为服饰。这里介绍与服饰息息相关的布依族服装图案、银饰、鞋垫、钩鞋等。
(一)服装图案
布依族服饰图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民间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神韵,它以清新别致的格调,使人情牵神绕,为众人所爱。布依族妇女所精心制作的服饰图案,工艺精湛,红、黄、蓝、绿、紫,五彩缤纷,情趣盎然。或丰满而杳然隽远;或纤瘦而清妙细腻;或艳丽而突兀耀眼;或浅淡而雅丽清秀……。布依族服饰图案主要镶嵌在帽冠、围腰、肚兜、衣服、袖口、裤脚、布鞋、袜垫上面,内容以花草、乌鱼、蝴蝶等为主,图案凝练自然,意味深长富有诗意及象征意义,往往能把人带到新的境界。例如,给男孩子穿上带有花草的红肚兜,就可以避免阎王爷把魂勾走。听说阎王爷非常重男轻女,让男孩穿上花红肚兜,男扮女装,阎王爷老眼昏花看不真切,就起不了勾魂索命的恶念。布依族年轻姑娘穿戴的围腰,若上面只有一朵花,说明该女子还没有心上人,还是单身,男青年可以放心地去追求,若是上面有两朵花(或更多),则说明女子已定婚或是已婚,男青年最好不要去自讨没趣;老年人穿戴的围腰却常以黑布为底料,绣上暗红色的花朵,就像晚霞在燃烧,象征着“夕阳红”,若是绣上洁白的小花,则是“出淤泥而不染”,意味着一生清清白白……不同的事物图案,不同的颜色,都具有不同的内涵及代表性。
布依族服饰的图案在制作时,对布料的搭配也很讲究,小孩一般选择较鲜艳的布料制作,才显得活泼可爱;年轻人一般选择较靓丽的布面制作,才显得热情奔放;老年人一般选用较暗淡的布面制成,才显得稳重深沉。其实,布依族服饰的图案也时常用多种颜色的布料交叉使用,富于变化,多姿多彩。
“花似锦,多少功夫织就成?”要制成精美的布依族服装图案,并非简单的事,不仅要细心手巧,而且还要有耐心,如要达到淋漓尽致的境地,更是要付出很大的汗水和心血。现将其制作方法及要领介绍如下。
(1)工具:铅笔、针、剪刀、刻刀。
(2)材料:白纸、牛皮纸、绣花线、布。
(3)方法及步骤:
①剪纸模。根据所需图案的尺寸,在一张白纸上勾画出事先选好的图案,并将画好图案的白纸平整地粘贴在牛皮纸上(或者采复纸上),然后用剪刀沿着图案线条剪出纸模。值得注意的是:在剪纸模时,镂空空间较小的地方剪刀不好使用,须用刻刀刻出。
②剪布模。将剪好的纸模平整地盖在布面上,然后用剪刀沿纸模的轮廊剪出布模。
③图案定位。将剪好的布模平整地铺在布饰需要点缀图案的部位,然后用线脚间距较大的针线将布模固定,以免图案移位。
④拢边。用锈花针线细密地沿着图案的边缘钉好之后,将先前固定布模的针线剪断、抽掉。
⑤图案填色。根据需要,用彩色且有光泽的绣花针线,精耕细作地给图案填上不同的颜色。这样,“谏之水不败”的服饰图案便已制作完成。当然,这一步要求制作者必须有扎实的针线刺绣基础。
布依族是爱美的民族,也是富有智慧的民族,如今布依族姑娘制作的图案,不仅只是为了满足于点缀服饰的需要,还可以将图案镶在皮包上、枕头上,也可以装在玻璃框里,制作屏风作为家室装饰品,甚至还可以作为工艺品在旅游区出售等。随着其用途的增加和市场的不断需求,布依族服装图案会有更为广阔的开放前景。
(二)银饰
布依族自古喜欢银饰,银制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银饰品主要有手钏、百家锁、帽饰、银乌龟、银仙桃、发簪、发笄、戒指、背带银饰、环佩、银碗、银筷、银杯等。有些饰品镶上彩色的釉,鲜艳夺目。
手钏,也叫腕环,又称手镯,也称银手圈。手钏有龙头手钏、龙凤手钏、实心螺纹手钏和幼儿奶头手钏几种。龙头手钏:空心,横截面呈圆形,有花纹,两头不闭合,整个外表有浮雕的龙、凤、花朵。女青年常戴这种手钏,订婚、出嫁,男方必送一两对。螺纹手钏:实心,将四方体银条加热旋扭而成。有的是用银丝和铜丝搓绕而成,多为老年人用。幼儿奶头手钏,将两头锉尖的银丝绾缠而成,可以伸缩,手钏下方吊有奶头状物、鱼鳖、小铃铛,便于摇响和吸吮,为幼儿用。
百家锁,也叫长命锁,是套在脖子上垂于胸前的小锁,多为独子或被认为“命贵”的儿童用。锁上錾有“长命百岁”或“长命富贵”字样,据说此物能避鬼驱邪,保佑孩子,所以,去找匠人加工时,往往带上公鸡、糯米、香烛,银匠要先供祖师。
儿童帽饰,帽前有一排“八仙”,两鬓处各有一圆形錾纹饰物,帽后吊有小铃铛等饰物。“八仙”系冲模錾成。
银乌龟,专放在死者口中或腋窝里,也是冲模錾成。银乌龟胫、腹、肢体焊有银片,使乌龟空心,呈立体状。
银仙桃,为老年人祝寿之礼品,呈立体形,以银丝作蒂,银片作叶錾花而成,中间为“二龙抢宝”。用线将银仙桃固定在一幅红绸缎中央,两边配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字样。
发簪,大体有两种:一种叫“六耳结”,用银条横向、纵向各三次来回,上下交叉,结成吉祥如意形,有六个弯曲部分,故名六耳结。整个线条两边焊有绳式银丝,中间镀上釉,再焊上约三寸长的柄,在九个相交处焊有小银珠。后期的六耳结为冲模式,较简单。另一种叫蝙蝠形发簪,是冲模式制品。发簪也是姑娘订婚、出嫁的必需品。
发笄,多为老年人用,实心尖锥形,两头大,呈箭形而中间稍细的錾纹制品。
戒指,古时多为盾形,也有圆形戒指。
环佩。是妇女戴的一种银制品,种类多,形状各异,后期已不时兴。另有一种挂于腰间的银饰品,牙签、挖耳勺、掏烟夹等多为老年人用。
布依族喜用银来装饰水烟筒,烟筒的上下端镶刻有“个中滋味浓”“洞里鼓烟霞”字样。水烟筒外观装饰较精美,管嘴前方都嵌有五根锥形银塔,中间一根稍高,小管上半部有錾纹银片或双龙戏珠纹片,工艺精致。
(三)鞋垫
布依族是一个自强不息、节俭、善良、纯朴的民族,鞋垫制作与刺绣在布依族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布依族姑娘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制作精美的鞋垫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毫不夸张地说,布依族姑娘人人都懂鞋垫的制作和刺绣,姑娘长到十二三岁便开始学做鞋垫,在学习、劳动之余,把它当成一门必修课,无论是在放牛或走亲访友,身上都揣着未绣完的鞋垫,以便有空就拿出来刺绣,布依族女孩在十八岁前就能绣各种不同文字图案的鞋垫。
(1)鞋垫的功能
①垫上一双鞋垫,能起到清洁、卫生、吸汗、保暖的作用,而且便于清洗。俗话说:“寒从脚下起。”不论是火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鞋里垫上一双干燥的鞋垫,使人感到清爽、舒适、保暖。
②鞋垫能起到防滑、保护脚底板及鞋底的作用。垫上鞋垫避免脚与鞋底直接接触,减缓了鞋底的破损,又保护了脚。从“人老脚先衰”的医学角度来说,小小鞋垫对人的脚底乃至人的健康都有极大的好处。
③鞋垫还可作为馈赠亲人和朋友的物品,赠送的对象不同,绣上的文字内容就不同,寓意也不同。如送给父母及长辈的,绣上“福寿安康,健康长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表示孝心;送给亲朋好友的,绣上“马到成功,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事业有成”等,以表祝福和诚心;送给小孩及晚辈的,绣上“幸福成长,前程似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表示关爱之心;送给情人的,则绣上“一心一意,情投意合”“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等,倾吐自己的芳心。
鞋垫
④定情之物。鞋垫还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定情物”,是姑娘出嫁时必不可少的陪嫁品。布依族提倡自由恋爱,爱情纯洁,不求“门当户对”,父母不包办婚姻,就像布依山歌中唱的“金花银花我不爱,只爱情哥(妹)好人才”,男女青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自由结识异性朋友,约会时,姑娘用鞋垫表达情意,遇到意中人时将鞋垫作为“定情物”赠送男方,男方收到女方的鞋垫,在父母、朋友面前“炫耀”,证明自己找到意中人。在以后的提亲、定亲、举行婚礼时,鞋垫自然是少不了的。少的几十双,多的上百双,这是姑娘“亮家底”展示本领的时候,体现出姑娘的聪明贤淑、心灵手巧。
(2)鞋垫的制作方法
布依族特别讲究勤俭,利用旧布、碎布、魔芋粉制作鞋垫,即便称不上“环保型”,也说得上是“变废为宝,废旧利用”。不用米粉用魔芋粉充分说明布依族爱惜粮食,不糟蹋粮食。
①鞋垫成型。一是制作布壳,首先将旧布料清洗干净晒干,用剪刀剪成适用的形状,然后把魔芋粉煮熟加工成糨糊状,在门、桌面等面积较大的平板上一层一层地粘贴,层数根据布的厚薄而定,一般三到五层为宜,而后晒干即可。二是剪制鞋垫模型,根据需要,用模子贴住布壳,剪成鞋垫模型。再用两块新布将鞋垫模型包好,用针线缝好边,包模型的颜色将成为鞋垫的底色,为了美观,一般要求鞋垫正反面颜色各异。
②鞋垫挑花。一是找出鞋垫的中线,挑花时从中间向两边展开,以保持图案基本对称。二是挑花的图案有很多种图形、花草、文字等,常用的有满天星、百果花、文字等。
(四)钩鞋
闲暇之余,布依族妇女总是两手不闲地拿着毛线和钩针忙个不停,钩出一对对图案优美、工艺精细、色彩各异的毛线鞋,以便家人和亲朋好友进家时方便脱换。下面就毛线鞋的钩法及制作具体介绍。
(1)钩鞋所需材料:钩针一只。在选购钩针时,要注意钩针的粗细,要选购一头粗一头细的钩针,特别是细的那头钩头要深,在钩时,才能将毛线套住。毛线三两。其中二两同色作基本色,一两作配备,选购毛线时,注意选购较粗较柔软的毛线,且两种毛线的对比要鲜明,在配置图案时才能显出图案的清晰。还要准备橡胶鞋底一双,在购买时要注意观察鞋底的橡胶是否平整。
(2)制作步骤:一是先钩鞋底,选用牢固的尼龙线,这样织出的钩鞋能穿久些,在上线的过程中,要注意针对针的距离,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一厘米左右最好,然后用织出稍比所需鞋底短一点的鞋底,最后用钩针把织好的毛线连在橡胶鞋底上,但要把握好,一针尼龙线最多只能钩三针,这样,才能保证下一步钩鞋的顺利进行。二是钩鞋面,钩鞋有几个种类,有毛线鞋、凉鞋、有跟鞋、无跟鞋等,老年人和儿童喜欢穿有跟鞋,因为便于行走,在很多场合都适合,而年轻人追求时尚,只是在家时穿毛线拖鞋。凉鞋适合热天穿、凉爽。三是拖鞋的钩法,顺着上好毛线底边,用钩针钩一个来回,但是不能钩到鞋后跟,离鞋后跟3厘米左右,剪断线后,从鞋尖起头,起5针,注意要间隔1针钩两次,第一行结束后,把毛线拉到左边钩第二行,这样循序渐进,直到长度适度为止。在钩的时候拉针要均匀就不会出现变形,如果是插有图案,就要按照图案的大小及鞋的长度进行安排,如果安排不合理,就会出现图案偏左或偏右,靠上或靠下,图案不完整等现象。四是凉鞋的钩法,由于凉鞋是从以前布依族人民编织的草鞋演变而来的,所以形状和草鞋相似。为了凉爽,人们用编织线代替毛线,还不加毛线底,钩法也简单多了,距鞋跟4厘米左右开针,鞋头留空,来回钩,钩出大概有4厘米宽的鞋面就收针,然后距鞋跟3厘米左右处,钩一条1厘米宽的鞋带拴住脚即可,在鞋带的另一头要留出扣眼,另一头钉扣子,这样更加牢固,便于行走。
现在的钩鞋,随着布依族人民的不断创新、种类越来越多,造型越来越精美,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都是布依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陈荣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