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布依族族源(一)
唯物史观认为,种族是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型、眼色、血型等的人群,是一个在同一种群内基因结构上有所区别的生息在一起的群体,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根据这些特征,全世界人类分为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各人种之间,在形态上和血型频率上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的界限,而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上同属一个物种,并具有共同的祖先。历史学家吕思勉说:“人类的团结,其最初,必然根据于血统,这是无疑义的。然而人类的亲亲之情,其实不以血统相同为限。所以古代民族,实兼包括一部分血统不同之人在内。其真有血统关系的,则称为家族。家族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家族,包含一切亲属。狭义的家族,但指夫妇、亲子而言。家族和民族,都可以说是血统上的联结。人类的联结,还有根据于地理的,因所住的地方接近,彼此渐能互相了解、互相关爱(其如婚姻,则亦发生亲属关系),终至团结为一,这就是所谓部落。更因交通的便利,贸易的增多,人口增加,各部落的居地,逐渐扩大而互相接近,终至各部落之间,亦渐能互相亲爱,互相了解,而至于团结为一,这就是所谓民族了。”(吕思勉《中华民族源流史·中国民族是怎样形成的》)。有关史料证明,布依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系中骆越民族的一支发展而来的,这已经成为史学界的共同认识。
一、布依族源于百越
百越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历史学家吕思勉说:“此族之始,似居中央亚细亚高原;后乃东南下,散居于亚洲沿海之地;自五岭以南,南至今印度,北则今江、浙、山东、河北、辽宁,更东则抵朝鲜;其居海中者,则自南洋群岛东北抵日本,益东则抵美洲;而其族仍有留居今川、滇境者;其分布亦可谓广矣。”(吕思勉《中国民族史·粤族》)。因其分布广泛,有夷越、东越、闽越、南越、西瓯、骆越、滇越、进桑等支系,故而有百越的称谓。虽其族系众多,但都有共同的祖先。吕思勉说:“楚既南下,其势力达长江下游。观熊渠三子,皆封江域,少子实王越章可见(越章即豫章),乃汉之丹阳也,亦见宋氏《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是时吴、越尚在榛狉之境,故皆服于楚。至春秋时,巫臣奔吴,教之射御战陈,而形势乃一变。吴为太伯后,越为少康后,其受汉族之启镛亦甚早,而其开化独迟者。则以地处僻远,不与上国通故也。《华阳国志》谓:‘蜀之为国,肇自人皇。’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说之谓即今雅江,而蜀至战国时始为秦有,亦同此理。五岭南北,开拓尤晚。春秋时楚地不到湖南,顾氏栋高尝论之(《春秋大事表》)。然《史记·楚世家》载齐使说越王之辞曰:‘此时不攻楚,臣以是越大不王,小不怕。复雠,庞《集解》徐广曰一作宠。’长沙,楚之粟也。竞泽陵,楚之材也。越窥兵通无《集解》:徐广曰:无一作西假之关,此四邑者,不上贡事于郢矣。《索隐》云:‘复字上脱况字。雠,当作犨。竞泽陵,当作竟陵泽。四邑者,犨一,庞二,长沙三,竟陵四也。’无假之关,《正义》谓在长沙西北,又云:‘战国时永(今湖北零陵县)、郴(今湖南郴县)、衡(今湖南衡阳县)、潭(今湖南长沙县)、岳(今湖南岳阳县)、鄂(今湖北武昌江夏区)、饶(今江西鄱阳县)并属楚。袁(今江西宜春市)、吉(今江西吉安县)、抚(今江西临川县)、歙(今安徽歙县)、宣(今安徽宣城市)并属越。则湖南、江西及皖南,皆已开辟矣。越攻楚而败,诸族子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后七世,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高帝复以为越王。东越闽君皆其后。则浙东、福建之地,亦勾践后裔所开也。两广之地,秦始皇始略取之。秦亡,南海尉赵佗,据以自立。汉武帝时乃卒入版图。云南之地,楚庄硚始开拓之,亦至汉武帝而后大定。”《中国民族史》书影吕思勉又说:“越族……其分布之地,在亚洲沿海,暨环亚洲诸岛屿,即地理学家所谓亚洲大陆之真沿边者。其形状之异甚著,史多明载之。又文身之俗,散见史籍者甚多,此而观之,则皆系此族人。山东半岛及江、浙、闽、广、湘、赣,古代盖此族人所据,且有深入川、滇者。今日中国人之成分中,此族之血胤必不可少也。”(吕思勉《中国民族史·粤族》)。《辞海》说:“柳江人,中国晚期智人化石。1958年在广西柳江通天岩洞穴中发现,故名。地质时代属更新世晚期。所发现的化石有一完整头骨及部分体骨和肢骨。头骨属中头型,面部和鼻部短而宽,门齿和舌面呈铲型,但其眉嵴很显著,额骨和顶骨较现代人扁平;具有原始蒙古人种的特征。”(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辞海》第1558页)。1958年在广西柳江通天岩洞穴中发现的柳江人化石表明,古代百越民族与蒙古人种有渊源关系。
二、布依族是由骆越人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
骆越人很早就繁衍生息在以今广西贵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旧唐书》记载:“贵州郁平县(今广西贵县)古骆越所居。”《史记·楚世家·正义》引《地舆志》载:“交趾,周时为骆越。”周时骆越兼并周边小国,建立了文郎国。文郎国是文郎族建立的部落政权。文郎族是古老的民族,约在公元前4世纪分布在红河下游两岸,因其有“文身”的习俗,故名为“文郎族”。周庄王姬佗(公元前696—前682)时文郎族建立文郎国,国君称雒王,统辖骆越之民。公元前257年蜀王子泮征服文郎国,建立瓯骆国。泮自称安阳王,统辖骆越之民。汉朝初年,南越国强盛,骆越役属于南越王赵佗。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征伐南越国时,骆越王率领四十余万族人归降汉朝。《交州外域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仰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郡县,县多为雒将。”古时骆越人沿水域而居,利用潮水上下灌溉田地种植庄稼,因而称为“雒民”。设有雒王、雒侯、雒将管理其部民。
秦汉时期,骆越人分布在交趾、九真、合浦等郡。《小载记·王制》说:“南方曰蛮,雕题交趾。”交趾,一为古地名,泛指五岭以南地区。《韩非子》《尚书大传》都说帝尧之地,南至交趾。因其地在南方,又称为南交。《书·尧典》载:“申命羲叔,宅南交。”二是汉武帝所设置的十三部刺史之一。辖地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和中部。东汉时改为交州。三为郡名。公元2世纪初,南越尉赵佗所置,辖境相当于今越南北部,公元前111年归汉。西汉时治嬴娄(今河内西北),东汉时移治龙编(今河内天德江北岸)。后辖境逐渐缩小,限于红河三角洲一带。隋平陈时废,大业中改为交趾郡。四为古县名。本汉嬴娄县地,隋开皇十年(590)置,治今河内西北,西汉时交趾郡曾治于此,因以为县名,唐末时废。五为古省名。明永乐五年(1047)置,治交州府(今越南河内),辖境相当于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宣德二年(1427)地入安南(今越南)。六是对安南、越南的别称。越南自10世纪30年代建国后,北宋称其国为交趾,南宋时先后称为安南或越南,但因其国本古交趾地,也称为交趾。
九真,古郡名。公元前3世纪末,南越赵佗设置,公元前111年入汉。辖境相当于今越南清化全省及义静省东部地区。
合浦,古郡名。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设置,治今合浦(今浦北西南)。辖今广东新兴,开平市以西,广西容县、横县以南及防城港市以东地区。
由此而知,秦汉时期,骆越人分布在今广西南宁西南达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下及广东省雷州半岛和今海南省。因骆越人生活在共同的地域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骆越民族共同的文化特征。
(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
“断发文身”是百越民族的文化特征。断发者,剃去头发之意也;文身者,谓以丹青文饰其身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大禹。当年大禹巡视天下,回到大越,朝见四方诸侯,死后就葬在会稽。到夏后帝少康时,帝少康担心奉祀大禹的香火断绝,就封他的庶子无余于会稽,以奉守大禹的祭祀。无余来到大越,削去头发,文饰身体,融入越人之中,除弃杂草,开垦荒地,建立城邑,奉守大禹的祭祀。《小载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正义》释雕题,谓“以丹青雕刻其额。”又曰:“非惟雕刻,亦文身也。”文身是越人的文化特征,古越人有在身上刻画图案和花纹的习惯。《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孔颖达疏:“文身者,谓以丹青文饰其身。……越俗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故刻画其身,以丹青涅之。”《韩非·说林上》:“越人被发。”《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被发文身。”《史记·陆贾传》《说苑·奉使》《论衡·率性·谴告》皆谓尉佗椎髻,盖虽不同乎夏,而犹未忍尽即乎夷,故未肯断其发,非越人有椎髻之俗也。“断发文身”是越人的文化特征。至今,贵州省望谟县一些地方的布依族居民还有文身的习俗。
(二)有共同的稻作文化
越人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省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水稻,距今有7000多年。此后在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又多有发现。越人创造了我国光辉灿烂的稻作文化,为人类解决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在殷商时期,水稻生产在农业中已占重要的地位,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食品。西汉时期,越人就已主要食用大米了。西汉初年,司马迁到南方游历调查后,在《货殖列传》中写道:“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他说越地的居民主要食用大米和水产品。那时,在今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已能生产水稻。《前汉书·沟洫志》说:“儋耳,珠厓郡,民皆服布为单被,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禾稻,苎拧麻,女子桑蚕织绩。”从东汉到北朝的500多年时间中,水稻生产在我国北方有了较大的发展。越人分布的地区阳光、土壤、水分适宜种水稻。有的地区还可生产二季水稻,因此史书中多有“稻再熟”的记载。不仅可生产白色的大米,还可生产红色(大红黏、小红黏)及有色彩的大米。如云南省石屏县生产的紫米、江苏常熟生产的血糯、贵州省惠水县生产的黑糯米,等等,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布依族传承越人稻作文化,以擅长种植水稻著称于世。布依族聚居的地区,虽多山,但亦多江河、溪流、大田坝,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阳光、土壤、水分都适宜生产水稻。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布依族先民总结了稻作生产经验,并在实践中广泛推广使用。如布依族的《种田歌》说:
这首《种田歌》虽然没有全面、系统地总结布依族稻作文化,但它反映了布依族是稻作民族,以善于种植水稻著称于世。
(三)有共同的心理文化
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特征。布依族与广西壮族同源。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八音”文化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八音”文化有密切关系,黔西南州的“八音”文化是由广西壮族传入而发展起来的。李志恩、冯景林在《巴结“八音”说唱艺术》一文中说:“巴结镇是布依族聚居的地区,位于南盘江北岸,在兴义市城南38千米,隔北盘江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县相望。滔滔江水,孕育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布依族说唱艺术‘八音’。八音旋律古朴、流畅、优美、悦耳,常使用在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民族说唱艺术。据史料记载,八音早在唐宋时期就在桂东一带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平南乐》中称:‘广西诸郡,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合之,盖曰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弟子,听其音韵,鄙野无足听。唯浔州平南县,系古燕州,有旧坊,乐堪整导,时有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士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元、明代以来,八音演唱吸收了其他戏曲的特点,大大丰富了演唱内容。清代,‘八音,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清稗类钞》载)至此,八音已发展成曲艺演唱形式。八音何时传入黔西南,无文稽考。据史料记载,清初,‘整个珠江流域及百色、龙州等地均能见到它的足迹。’清杨思寿《坦元日记》中有连续观看‘八音班’演出的记载。是时,兴义的巴结与安龙、册亨等县与广西百色、田林、隆林、凌云等县,在‘拨粤归黔’之前,俱属同一行政区。故八音传入民族地区,早在清乾隆以前就传入王姓土司家族。在巴结片区的者磨、新寨、者安、梅家湾、歪染等都有八音坐唱组织。人们常说,逢年过节‘走进巴结乡,先听八音昂’。八音是由牛骨胡、葫芦胡、笛、箫、月琴、小钗、鼓等组成。巴结的八音,除加入唢呐外,还加进布依族特有的乐器勒朗、双勒朗和木叶等。”(《布依族百年实录》第一编第397页)。这说明黔西南州八音说唱艺术文化是由广西壮族传入而发展起来的。布依族文化各个领域,包括语言、哲学、文学、宗教、历史、建筑、服饰、艺术、戏曲、音乐、服饰、习俗、节庆等领域的文化都与广西壮族文化有渊源关系,特别是在语言、装束、习俗、宗教等方面相同或大同小异。节庆方面,布依族有“三月三”“六月六”传统节日,广西壮族也有“三月三”“六月六”传统节日。
综上所述,布依族与广西壮族有共同生活地域(黔桂边境地区山水相连),共同习俗以及共同经济生活等方面的文化特征,反映了布依族与壮族是同源的历史面貌。
三、布依族形成和发展
贵州南、北盘江与红水河流域是古骆越分布地,故布依族是贵州土著民族,但由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因素的作用,也有部分布依族先民在不同的时期,或先或后从岭南经岭北北上贵州南部。
(一)越人北上
秦始皇时期,越人北上。《资治通鉴》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始皇刚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就认为兼备了三皇的德行,功业超过了五帝,于是就改称为皇帝,开始进行统一岭南的战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秦王朝征召那些曾经逃亡的人、因贫穷而入赘女家的男子、商贩等人入伍当兵,攻掠夺取南越陆梁地,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并将受贬谪的人五十万流放到五岭守边,与南越的本地人杂居相处。在长达三年的战争中,虽然越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终因力量分散,不得不四散逃避,向安全的地方迁徙。那时候,黔、桂、湘边境一带,是秦王朝统治势力的空白,是比较安全的地带。于是,部分越人就向湘、黔、桂边境地带迁徙。迁入湘、黔、桂边境地带的越人,成为布依族等民族的先民。
秦朝末年,群雄在农民起义过程中纷纷自立,称王称侯。南越尉赵佗乘机击并西瓯、骆越,建立南越国,自称为南越武王。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发兵大举征伐南越国,南越国灭亡,汉朝在南越国旧地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在汉朝的武力镇压下,骆越王率领四十余万骆越人归降汉朝。但仍有部分骆越人继续由岭南地区经岭北向黔、桂、湘边境地区迁徙,成为今布依族等各民族的先民。
(二)俚人北上
俚人是古代对岭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也称作“里人”。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当时的贵州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交汇点。由于濮人势力衰落,苗瑶族系、氏羌族系、百越族系从东、西、南几个方向向贵州迁徙。今广西北部与贵州南部,早就有交通往来,水路,从红水河乘船南下,可以直达广东番禺城下,还有龙江等江河都有利于越人向北迁徙。陆路,贵州南部与广西北部毗邻,道路很多,也利于越人向贵州南部地区迁徙。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秦并天下,略定扬越,置东南一尉,西北一侯,开南海以谪徙民。故粤人遂避中县华风。西与巴渝,南与骆越相合。”在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形势影响下,部分俚人继续由岭南向岭北迁徙,进入贵州南部地区,成为布依族等的先民,史称“俚人北上”。
(三)柳州八姓兵进入贵州南部地区
根据汉文献记载,五代十国时期,河南鄢陵人马殷据有湖南地,受后梁之封为楚王,建立楚国。马殷死后,马希范继马殷、马希声之后为楚王。马希范将势力向贵州南部地区扩张。《新五代史·楚世家》载:“溪州刺史彭士然率锦、奖诸蛮攻澧州,希范遣刘勍、刘全明等以步卒五千击之。士然大败,勍等攻溪州,士然走奖州,遣其子师嵩率诸蛮酋降于勍。溪州西接牂牁、两林,南通桂林、象郡。希范乃立铜柱为表,命学士李皋铭之。于是南宁州酋长莫彦殊率其本部十八州,都匀酋长尹怀昌率其昆明等十二部,牂牁张万浚率其夷、播等七州皆附于希范。”马希范发兵镇压彭士然叛乱后,派怀化将军龙德寿统领柳州八姓兵征两江溪洞,兵至南宁州。后晋天福八年(934),南宁州酋长莫彦殊、都匀酋长尹怀昌、牂牁酋长张万浚皆率部归降马希范,马希范遂据有贵州南部之地,留下八姓兵镇守,以后演变为龙、方、石、罗、韦、卢、程、洪八蕃。“八姓蕃”是布依族先民。《兴义府志》说:“仲家苗,即《元史》之‘仲家蛮’。五代时,楚王马殷自邕管迁来。今兴郡全境皆有之。”又说:“五代时,楚王马希范遣兵戎地,其部众欲自异于诸蛮,因以其主帅之姓为号,遂为仲家。故公仲苗犹以贵种骄诸苗。”《黔南纪略》说:“是马希范戍兵,以帅姓仲,故称仲家。”《贵阳府志》说:“八蕃龙氏、方氏、石氏、程氏、韦氏、洪氏、卢氏、张氏皆起于马希范之世。先是马殷时,遣马平、龙德寿等率柳州兵讨略两江溪洞,数岁始平之。而殷已卒,希范嗣立。晋灭福五年至南宁州,南宁州酋长率其本部十八州附于希范。遂留德寿等戍其地,与将校七族各番南宁,而援土以时番上,因称八蕃,亦称八番,而仲家之苗因是起焉。殷所遣之大将盖姓仲氏,故称仲家云。其后有滕氏、谢氏、罗氏亦称蕃,或为土族,或为蜀族,盖马氏之衰,孟氏抚有南宁,又使其将领土人备番南域也。然诸番递有盛衰,宋初,惟龙氏、方氏、张氏、石氏、罗氏为著,号五姓蕃。其后程氏、韦氏又盛,比附五姓,号西南七蕃。其后遂有分更,张氏且绝。至宋元之际,别以大龙、小龙、卧龙、程番、洪番、方番、石番、卢番为八番。”杨庭硕在《明史·贵州土司列传·考证》中说:“黔中地区的布依族都属于同一支系,即清代典籍所称的‘青仲’支系。元代时,除了‘八番顺元路’外,散居的布依族村寨全部编入‘管番民总管府’直辖。‘番民’的‘番’当正读着播,来源于布依族自称‘布依’一名中的前一个字音的音译,因而这里的布依族从宋代以来,典籍中一贯称为‘番民’。”至今,龙、方、石、罗、程、韦、洪、卢等姓仍是布依族人口较多的大姓。
(四)广西侬人进入黔西南地区
侬人,广西壮族自称之一,壮语称“布侬”。“布”意为人,“侬”是其自称。主要分布在桂、滇交界处。侬族是越南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越南高平、河江、谅山等地,约70万人(1999年)。唐代,侬族势力兴起。《旧唐书·南蛮传》载:“西源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有宁氏者,相承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洞。其隶也,其地西接南诏。天宝初,黄氏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为寇害,据十余州。韦氏、周氏耻不肯附,黄氏攻之,遂于海滨。至德初,首领黄乾曜、真崇郁与隆州、武阳朱兰洞蛮皆叛,推武承斐、韦敬简为帅,僭号中越王,廖殿为桂南王、莫淳为拓南王、相支为南越王、梁奉为镇南王、罗诚为戎城王、莫浔为南海王,合众二十万,悬地数千里,署官吏,攻桂管十八州,所至焚庐舍,掠土女。更四岁不能平。乾元初,遣中使慰晓诸首领,赐诏书,赦其罪约降。于是西原、环古等州首领方子弹、甘令晖、罗承韦、张九、解宋原五百余人,请出兵讨武承斐等,岁中战二百,斩黄乾曜、真崇郁、廖殿、莫淳、梁奉、罗诚、莫浔七人,承斐等以余众面缚谐桂州降。”至宋代,侬氏势力兴起,其首领侬智高在宋皇祐时举兵开展反宋斗争。《宋史·蛮夷传》载:“广源州蛮侬氏,州在邕州西南,产黄金、丹砂,颇有邑居聚落。……其先韦氏、黄氏、周氏、侬氏为首领,互相劫掠,唐邕州经略侠徐申厚抚之,黄氏纳质,而十三部二十九州蛮定。”北宋皇祐四年(1052)四月,其首领侬智高举兵开展反宋斗争,五月攻占邕州,建立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改年号为启历。发兵沿江东下,围攻广州。皇祐五年(1053)被宋将狄青击败,退走大理国。至和二年(1055)为大理国王所杀。侬智高兵败后,狄青所部将士屯驻广西,镇守今南宁、宜山、融水三路。广西泗城一带由其部将岑仲淑镇守。岑仲淑部将王初、王旦、黄慧向红水河以北地区扩张势力,占领今贵州省罗甸、贞丰、望谟、册亨等地,推行“亭目制度”,进行军事统治,形成“上江黄,下江王”的统治局面。侬智高兵败后,广西部分侬人向黔西南地区迁徙,成为布依族先民。《兴义府志》说:“宋侬智高为狄青所败,走泗城诸府,于是南中有侬家苗矣。”又说:“侬家苗,册亨、捧鲊为多。册亨、捧鲊昔为泗城土府地。侬智高昔走泗城,则侬家苗为侬智高之后无疑也。”《皇朝职贡图》载:“侬人,其土酋侬姓,相传为侬智高之裔。”《黔南纪略》说:“兴义县有苗曰侬家,居捧鲊诸寨,与汉人杂处。安南县、贞丰州亦有侬家苗。”元、明、清时期,侬人向今六盘水市、毕节等地扩散。《大定府志》载:“侬家,亦曰白侬,勤耕作,亦有读书者。”
综上所述,土著骆越人与北上的越人、俚人、柳州八姓兵等共同构成布依族先民主体,经长期发展演化,形成现在布依族三个土语区的民族大家庭。
罗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