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布依族族源(二)
据有关资料记载和考古资料考证,布依族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贵州高原地区的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带,是贵州的世居民族之一。布依族族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越人。历史上,由于居住地域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形成称谓不同的许多支系。《汉书·地理志》说:“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颜师古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中的骆越支系族的一支即为布依族先民。从贵州高原古人类活动的情况来看,到目前为止,贵州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黔西沙井的观音洞文化(距今有60万年以上),和桐梓县云峰岩灰洞发现的桐梓人(距今约40万年以上),这两个文化遗址与水城人、穿洞人和兴义人都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其余在布依族地区发现的有水城人(距今约10万年以上)、普定城郊发现的穿洞人(距今约5万年以上)、兴义顶效猫猫洞发现的兴义人(距今约1.2万年至6万年以上)、最近发现的安龙观音洞文化遗址(其文化特征与猫猫洞文化特征相似)。以上的几处文化遗址都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贵州的几处遗址与全国所发现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相比,属于中晚期年代。布依族地区发现的属于晚期遗址,而且有飞虎山(平坝白云山)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一些资料证明,飞虎山文化较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赫章可乐新石器时代文化还要进步一些。那么飞虎山文化当在距今四千年左右,与中原文化相比,约与夏商时代相当。这些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对研究布依族先民源流及活动情况有重要价值。
《布依族简史》书影
“骆越”名称的来由,众说纷纭,但有一个较合理的解释,即以垦食“雒田”和其活动地区多骆田而得名。文献记载说:“交趾未立郡县之时,土地有骆田,其田随水而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雒民。”“雒田”与“骆田”通“骆越”之意,就是“垦食雒田的越人”。雒田不只是交趾有,红水河流域广大地区也有。布依语称山间所形成的谷地为“洛(loz)”。“洛”与“骆”音同,“骆田”就是山谷里的田。布依语称为“那洛”,有“纳洛曼”“纳洛如”等田名。古代人们把垦食骆田的越人称为“骆越”,即包括布依族的先民在内,以别于“闽越”“于越”“扬越”“滇越”等等。
春秋时期,包括今布依族先民在内的越人,居住在牂牁江流域的牂牁国境内,《管子·小匡篇》云:“余乘车之会三,兵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南至吴、越、巴、牂牁、不瘐、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从这段记载来看,春秋时期的牂牁国与吴、越、巴、荆等国并立,是南方一个较大的古国,同中原的齐国已经建立了联系。牂牁国的主要居民包括今布依族先民在内。牂牁国,据前人考证:“处牂牁江之上,因以江名国。”“有一山,在海内,小而高人以系船栈,俗人谓之越王牂牁。远望甚小而高,不似山,近望之为一株树在水内。”明代李攀龙《送别刘员外使黔中》诗也有“牂牁万里越王台,北兆中原秋色来,江嶂忽,山三楚断,海天不尽百蛮开……”牂牁是古代国名,因是越人分布地区,其统治者称“越王”,特冠以“越王牂牁”。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州宣化县之北,欢水在县北,本牂牁河俗称郁状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牂牁江流域长数千里,其上游包括今布依族聚居的南北盘江及红水河流域。把牂牁江称为骆越水,即是以骆越人活动于此而得名。而骆越人分布的桂西北及黔西南地区则称为“骆越地”。由此表明布依族是来源于百越体系中“骆越”人的一支。布依族和古越人具有若干共同的文化特征,如“干栏”式建筑是布依族地区独具特色的住房形成,它来源于越人的“巢居”;布依族普遍贵铜鼓,信“鸡卜”,也是古越人的文化特征。古越人“断发文身”,现今罗甸县、望谟县的布依族仍保持着文身习俗的遗迹,语言也同古越语相近,这些均足以证明布依族与古越人的渊源关系。
在一些地区布依族群众的思想意识及其对祖先崇拜的仪式中,他们均以土著居民自居,称本地汉族为“客家”“客户”(布依语称为濮啊),自称为本地人,有的地区在旧历年的正月初一到初三,家家都要举行迎送祖宗的仪式,这些仪式布依语称为“瓜浆”“清相”。其世代相传迎送祖宗的念词中有“达罕、蛮洛、拉少、林上、贯窗、歌告、新书、珉谷”等许多地名,意即请一直居住在这些地方的古老祖先到现在居住的地方来过年。珉谷即是现在的贞丰,而达罕、蛮洛、拉少、林上都在盘江附近;达罕、蛮洛是流经镇宁县及贞丰县的白水河沿岸的地名;拉少、林上则是白水河下游沿岸的地名。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一带及其一些地区的布依族在办丧事时,引魂幡头上都要写上“矩州”或“黔州”等字样,意思是这些地方是老祖宗的原籍,死者的灵魂应归到祖宗的原籍去。这些足以说明布依族是该地区的土著民族之一。
骆越人活动水域之一——红水河罗甸县段
春秋时期今贵阳是牂牁属地。
战国到西汉成帝河平中,今贵阳属于夜郎国的辖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今贵阳属于秦郡县的管辖范围,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设牂牁郡,今贵阳属于牂牁辖县治理之地,自战国时的夜郎国至汉代的牂牁郡,濮人(今布依族)仍是主体民族之一,古书称为“夷僚”“夷越”“夷濮”。《史记》记载濮人的生活情况说:“皆椎结,耕田,有邑聚。”《后汉书》记载说:“牂牁地多雨潦,俗好巫,鬼禁忌,寡畜生,又无蚕桑,故其郡最贫。”古越人居住在牂牁国境内,骆越人主要居住在牂牁江(现在的北盘江流域)、红水河、南盘江流域。古牂牁江又称骆越水,桂西、黔西南称为骆越地。与以后的布依族先民居住区域一致。现在该地区仍为主要的布依族分布地区,古骆越人应为布依族先民无疑。
战国至秦汉时期,牂牁地区一方面存在着夜郎且兰、句町等部族联盟局面,部族的首领被中央政府封为王、侯、君长。另一方面自武帝置牂牁郡后,又大力推行郡县制。近代学者称这一时期为“郡国并存”时期。东汉初年公孙述时,牂牁郡内龙、付、尹、董氏大姓,已经形成。谢氏已经兴起,这族人在贵阳地区的历史悠久,汉代即有,历来为牂牁大姓,是今布依族的先民,少部分为仡佬族先民。各大姓与群功曹氏谢暹保境为汉,遣人从番禺绕道奉贡,受到汉武帝的嘉奖褒赏。“蕃人”或称“(南)谢蛮”“都匀蛮”“白水蛮”或西南蛮、五姓蛮(即龙、石、罗、方、张五大姓)、“七姓蛮”(即龙、石、罗、方、张、程、韦七大姓),主要居住在靠水边的地方,以今惠水县、龙里县和贵阳南部为多,今贵州各地罗姓较多,仍为大姓之一。据黔、川、滇部分布依族族谱记载,罗氏在云南大理、楚雄、保山、临沧、四川中南部、贵州遵义、毕节、贵阳及惠水、开阳、龙里、贵定等共约居住25万户。人口约180余万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平定“南中”重新划分郡县,将原牂牁郡分设牂牁、建宁、兴古三郡,今贵阳地区仍属牂牁郡。西晋时又将牂牁郡分为夜郎、平夷、牂牁三郡,并在牂牁郡内设万寿且兰、古毋敛、东晋、丹南、新长六县,《贵阳府志》认为贵阳地郡晋东县。南齐武帝时,设南牂牁郡,今贵阳地区仍属南牂牁管辖范围。根据《贵阳市志》《布依族简史》,布依族是贵州高原上的世居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广大地区,包括今黔南、黔西南、贵阳市、安顺市、遵义市、铜仁市、毕节市、黔东南等地区。
今布依族在历史上曾被称为越、僚、濮、俚、水边、仲家、土家、夷家、青仲、水户、夷人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7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在贵阳召开贵州省首届各民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布依族代表提出提案,认为“仲家”“夷家”等称呼,对本民族带有岐视和侮辱之意,建议用民族自称的译音为族称比较恰当。贵州省人民政府经研究,将这一提案交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处理,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随即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征求各地布依族群众、干部的意见。1953年8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在贵阳召开布依族代表会议,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仲家”“水户”“夷家”“土地”“本地”等不是布依族的称谓,会议通过决定,应根据布依族人民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1953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国家民委以民—(53)字第77号函复赞同。1953年10月12日又以民—(53)字第788号文件通报全国有关单位。1953年11月4日新华社即将这个总结报告送交《新华日报》等发表和摘要发表,正本清源,恢复了布依族族称的本来面貌,确定了布依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