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布依族族名的演变
所属图书:《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上)》 出版日期:2017-02-01

第四节 布依族族名的演变

秦汉时期,南方少数民族在牂牁江流域(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建立夜郎国,骆越人成为夜郎国的主体民族之一。夜郎国的居民“僚人”应为今布依族等的先民。史书记载:“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其民皆魋髻,耕田有邑聚。”当包括布依族的先民在内。又有“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蜀东接于巴,南接于越。”三国时期诸葛亮向刘备建议“西和诸戎,南抚蛮越”。宋朝的郭允蹈也说“南接昆明夷越”。这些记载说明越人居住的越地,当包括今贵州南部在内。贵州南部属古时的牂牁江流域,也属夜郎国的管辖范围。《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谈到夜郎国的居民时,称今布依族为“夷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则称今布依族为“夷僚”。“濮”“僚”本同族,“濮”“越”乃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汉以后,骆越人这一称谓逐渐在文献中消失,代之以“僚人”“俚人”、贵州、“两广”、湖南少数民族统称“僚人”“俚人”“僚人”即是布依族等的先民。“僚人”分布很广,“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隋书·南蛮传》说:“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俚,曰僚。”《太平寰宇记》说:“僚,音佬,在牂牁、兴古、郁林、苍梧、交趾。”就是说,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贵州、“两广”、湖南的少数民族,都泛称为“僚”。汉文史籍中指出:“牂牁……为俚僚所居”或说“僚在牂牁”。顾炎武说:“岭表溪洞之民,古称山越。唐宋以来称之山僚。”《古今西书集成》又说:“今自巴蜀以东,历湖南、北桂、岭南、云贵数千里,溪哃山箐之中,有曰佬、曰伶、曰僚、曰瑶、曰僮之类,凡十数种……在古种类实多,有百越之名。”这当是僚人中的一部分,是从“百越”民族集团中发展而来的。即分布在牂牁等地的“僚人”当包括布依族的先民在内。另据文献记载:“僚人喜近水滨,积木以居”,名曰“居干栏”,铸铜为器或以铜为鼓,并对铜鼓十分珍爱,反映出越人文化的继承性,也反映出僚人文化与布依族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布依族》书影

唐朝时,在贵州乌江以南地区设立数十个羁縻州。今贵阳地,很多文献认为唐时属牂牁,清道光《贵阳府志》则认为今贵阳属矩州,宋朝时,今贵阳地称谓有贵州、矩州、大万谷落总管府、黑羊箐诸说。其中以贵州说存在时间较长。矩州、大万谷落总管府、黑羊箐诸说可能存在时间不长。《禹贡锥指》说:“唐宋羁縻州,简其政令,宽其赋敛,使不侵不判而已,不设汉官。”这一时期谢氏、“水西蛮”“水东蛮”都在今贵阳地区成立少数民族(部族)政权。

一、谢氏,这族人在贵阳的历史悠久,汉代即有,历来为牂牁大姓之一,是今布依族的先民。《旧唐书》记载说:“其首领谢龙羽大业末据其地,胜兵数十万,武德三年(620)遣使朝贡,授龙羽牂牁州刺史,封夜郎郡公。”今贵阳地置牂州由此始。牂州不久即改矩州,首领仍为谢龙羽,以后谢氏朝贡不绝,其地至五代时被乌蛮所占有。

二、“水西蛮”,史志称乌蛮,或卢鹿族,亦称罗罗族,他们是彝族安氏的先民,他们的首领主色于五代中攻入矩州,将矩州改名黑羊箐,主色本人居今贵阳城北之石人山,此部称石人部落,主色派儿子若艾驻守黑羊箐,自己退居水西(鸭池河以西)。宋太祖开宝七年(974)若藏之子普贵朝贡于宋,宋太祖“赐王爵,以镇一方”。《大明一统志》、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有宋太祖敇普贵书,其文称:“唯尔贵州,远在要服。”贵州之名始此。但此时之贵州即今贵阳地。

三、“水东蛮”,是水东宋代的先民,原居住在蛮州地(今开阳县),其远祖为蛮州刺使宋鼎。宋开宝八年(975)宋鼎后裔宋景阳将“水西蛮”逐出黑羊箐,宋王朝析其地置宁远军大万谷落总管府,以宋景阳为宁远军节度使都总管,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宋景阳后裔宋永高势力较大,攻占“水西蛮”据有的数新地,设新添军(即今贵定县),派其子宋胜守新添,自退驻贵州地,宋永高死后,另一子幼弱,退守新添,“水西蛮”复占有贵州城。

四、“番人”或称“(南)谢蛮”“都匀蛮”“白水蛮”或“西南蛮”“五姓蛮”(即龙、石、罗、方、张五大姓)“七姓蛮”(即龙、石、罗、方、张、程、韦),主要居住在靠水边的地方,以今惠水县、龙里县和贵阳南部为多。宋初以后形成“五姓蕃”“七姓蕃”,在诸蕃中以龙姓为最大,多次朝贡,受朝廷封号。他们是后来布依族的先民。

《布依族》书影

唐代出现“谢蕃”“都匀蕃”“白水蕃”等称谓,如唐初在庄州(今惠水一带)的刺史谢氏称“谢蛮”,史称“南谢蛮”,在琰州(今盘江流域)的刺史谢氏,史称“西谢蛮”。这些“蛮”包括今布依族先民在内。他们都是因地名、部落或部落首领的名称而得名,虽系歧视性的称呼,都代表布依族的一个发展阶段。

宋、元以后,布依族地区领主经济逐渐得到发展,“蕃”成为封建领地的专称,领主称为“蕃主”。宋初,诸蕃以龙氏为宗,称为西南蕃主,分为龙州部落、东山部落、罗波源部落、训州部落、鸡平部落、战洞部落、罗母殊部落、石人部落等八大部落分支,分布在今贵州的安龙、罗甸、册亨、兴义、镇宁、贵阳等县市。这与目前布依族的分布情况是一致的。西南蕃中“部族数十,独五姓最著”。所谓五姓,即龙、石、罗、方、张五个大姓,被名为“五姓蕃”。后来增加韦、程二蕃,称为“七姓蕃”,到元代又增加卢蕃,统称为“八蕃”。“八蕃”中有的居住在今惠水、龙里、长顺一带,其首领中有的姓氏如卢、罗、韦等姓,至今还是布依族中人口众多的大姓,乃至贵州各地罗姓也为大姓之一。

元代有“仲家蛮”的记载,是布依族被称为“仲家”、见诸史籍之始。明清的史籍则称为“仲苗”“仲蛮”“青仲”或“仲家”。

从清代到民国年间,布依族被称之为“仲家”外,还被称为“夷家”“夷族”“水家”“水产”“土人”“土边”等,但这些称谓均是他称。“仲家”作为布依族在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的族称,因何得名,众说纷纭,较为普遍者有二说。一说是布依族从事水稻种植而被称为“仲人”或“仲家”。《弥勒州志》说:“种家,亦作‘仲家’。”布依族多喜河谷平地,依山傍水而居,早事农耕,善种水稻,人们根据其经济生活的特征,呼之为“仲家”。这是客观事实,布依族至今也是居住在河谷、田坝、有山有水地区。二说是布依族“祖传奉调而来”,身穿重甲,因名“仲家”,也有的说,“夷族亦曰种家或谓其好着重甲”。六枝等地布依族至今也流行着同样的说法。这是与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或“调北填南”,布依族自江西迁来的传说相附会而来的,说那时来贵州的布依族祖先都身披重甲。因此“重甲”亦如“江西说”一样广泛地流传(这一说法不实,无历史依据)。这是民族歧视观念下对布依族的贬称。历史上把布依族称为“蛮”“夷”“仲家”,而把“仲”家写作“狆”等,均是阶级社会中民族歧视的例证。

布依族自称“布依”(濮越)。“布”在布依语里是“人”“族”或“民族”的意思。“越”或“依”是古越人对自己的称谓。史载族名,“越”“夷”“俚”都是“依”的同音、近音或转音。汉族史家因“依”与“夷”近音,而“夷”又历来作为边疆少数民族的泛称,故译为“夷”,因此一直将布依族称“夷人”。

1953年冬,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召集布依族代表人士协商统一民族名称。会议决定今后应根据布依族人民共同的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罗英

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