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风俗习惯
所属图书:《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上)》 出版日期:2017-02-01

五、风俗习惯

(一)住房

布依族先民的住房,盛行“干栏”建筑。古代的布依族先民“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故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至宋代便把底层围起来,“上以自处,下居鸡豚”,至明、清仍普遍“人栖其上,牛羊犬豚畜栖其下”。民国后,布依族吸取汉族的建筑形式,改建平房的越来越多。平房建筑,均沿袭一底三开间的形式。有瓦房、石板房、草房三种类型。石板房、瓦房居多,茅草房极少。

1.瓦房:瓦房建筑由来已久,后来逐渐由一底三开间发展到二合院、四合院。四合院式的建筑,左右有厢房,有对厅,有朝门。院子一般低于屋基3至5级台阶,坡度大的多至9级台阶。屋柱为圆形,少数为方形。柱子少则5至7根,多则9至11根。每根柱子以木枋相连。柱脚不落地的称为“瓜”,每排柱头一般架两“瓜”。四壁装木板或编装竹条,竹条用石灰粉糊。正中一间为“中堂”,向内移1至2米,俗称“吞口”。两侧有小门,正中为大门,两扇门板向内开,有的还要装“腰门”。中堂楼高3至4米,称“望楼”。望楼不住人,正壁中央设神龛。堂屋左右开间分别为火塘和厨房,内两间作卧室。对厅、厢房一般作书房或来客息宿之所。

2.石板房:石板房建筑,其屋基是石板,屋面是石板,墙壁是石板,院子是石板,就地取材,可省工省投资。石板房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如今花溪区石板镇布依族的房屋仍保持石板房的特色,而且建筑形式十分讲究,石板规格整齐划一,屋面及院子铺“菱形”的石板瓦和石地板,雅致美观。

3.茅草房:布依族居住的茅草房建筑很简陋,一般不用柱头,不用椽皮,周围筑土墙,居中的一间筑隔墙至顶墙,脊上放一根檩子。整个建筑均用原木,不刨、不解、不凿,屋面盖茅草,草根向下。这样的茅草房也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类住房现在已很少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布依族人民的收入增加,相当一部分房屋建筑已将木质结构住房改变为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有的还建成款式新颖、坚固美观的多层楼房。

(二)饮食

贵阳市布依族的主食是大米、苞谷和小麦。大米有白、红黏米,白、黑糯米,早稻和晚稻米(粳稻);杂粮有苞谷、大麦、小麦、小米、高粱、红稗、荞子、红薯等。

1.大米:稻谷加工为米。从前用碓舂或用石碾、水碾去壳,现在多用机器去壳。黏米做饭一般用木甑蒸,先将米煮半熟滤汤后再蒸。有时用鼎罐煮,不滤米汤。

2.糯米:布依族爱吃糯食,食用方法多种多样。一是糯米饭,用凉水将糯米泡胀,淘净滤干用甑蒸或放在锅里焖即可。二是打糍粑。除自食外,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走亲访友,也用作礼品。糯米粑名目繁多,制法各异。清明节用棉耳菜掺和,加工成“清明粑”;“四月八”染花糯米;端午节、“六月六”包粽粑;九月九打“重阳粑”;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做“吊浆粑”。三是做甜酒。逢年过节、妇女“坐月子”、操办酒席,都要用糯米做甜酒。

3.苞谷是仅次于大米的主食,食用方法有三种:一是将脱粒后的苞谷磨成沙粒,混合大米煮成二盒饭;二是将较细的沙粒蒸两道,蒸第一道时要洒水,便成可口的“苞谷饭”;三是将苞谷粉与糯米饭混合,蒸成“黄粑”。

4.大麦、小麦、红稗、高粱、荞子等磨成面粉,边掺水边用手轻揉成大小不均的颗粒,分别放在大米饭上蒸熟,再倒在簸箕内混合成各种“粑颗饭”。因受外地人生活习惯的影响,布依族也喜欢吃面条、馒头、包子、油条等小麦粉做的各种面食。

5.黄豆是布依族的主要副食之一。逢插秧、打谷或请寨邻帮忙,先炒一盘黄豆下酒,然后再做其他菜肴。逢插秧、打谷或请寨邻帮忙,都要吃滤花豆腐、老豆腐、草木灰腌制的灰豆腐等。布依族请客、办酒席,除猪肉和其他配菜外,多数都是豆腐类菜肴。

6.辣椒亦为主要佐食品。布依族尤善于制作糟辣椒和干辣面。把成熟的红辣椒洗净、剁细,加盐和生姜,贮在坛中,半月可食,逾年味亦不变。用糟辣椒炒腊肉或鲜肉,鲜而不腻。把嫩辣椒煮熟剁细,掺和糯米面,揉搓成颗粒,晒干即成“糯辣面”,糯辣面炒腊肉,是待客的一道佳肴。嫩辣椒还可以洗净、烫熟后晒干,便成“阴辣角”,用油炸脆,也是下酒的佳肴。

7.肉类,包括猪、牛、羊、鸡、鸭、鹅等畜禽之肉,均是常吃的肉食。布依族喜腌熏腊肉。所杀年猪,除少量过年食用外,其全身乃至内脏,都可一齐腌熏成腊肉。加工“血绷肠”,将猪肠、猪血、阴米(糯米蒸熟后晒干)、肥膘肉、香料、食盐拌匀后灌进猪、羊小肠内,以棉线封口。食用时放进锅里煮熟即可。

8.布依族喜饮自制米酒,有酿造米酒的传统。多用大米酿造,少量用麦子、苞谷和高粱酿造。酒药自己配制。秋收后,妇女们便三五成群上山挖酒药。主要成分是野葡萄、铁扫帚、爬地香、爬岩姜等,洗净晒干并研成粉末与红稗面掺和,捏成“碗耳糕”状,晒干便可贮存备用。用大米酿酒,先蒸熟,倒在簸箕里降温。在适当的温度时,将酒药掺和搅匀,盛入酒缸,一天一夜即发酵,发酵7~10天便可用木甑蒸烤出酒。布依族婚、丧、喜庆节日,都以酒为佐餐饮料。有“无酒不成席”或“无酒不成礼仪”的俗谚。

9.酿造刺梨酒是布依族的又一传统。每年农历的八九月刺梨成熟后,采集梨果切破晒干并除去籽粒,到冬腊月,用清水浸泡两三天,放在甑子里蒸熟,混合糯米酒在缸中泡一个月左右,把刺梨取出,封好口子,再用谷壳或锯木屑堆在酒缸周围,文火焐七天七夜,就成了味道醇厚清香的刺梨酒。早在清咸丰年间,花溪区青岩镇的龙井寨、关口寨等的布依族已经会酿造刺梨酒,以后推广到其他布依族地区。花溪区的刺梨酒畅销省内外,很受欢迎。

(三)服饰

贵阳市布依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演变。贵阳布依族妇女服饰,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妇人横布二幅,穿中贯其首,号曰通裙。美发,髻垂于后,以竹筒三寸斜贯其耳,贵者饰以珠玛。”这种通裙,是衣裙连在一起,装饰品简朴。到了明代,生产有了发展,服饰也较为复杂。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妇女以青布一方裹头,着细褶青裙,多至二十余幅,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如绶,仍以青布袭之。”清初,穿百褶裙,佩戴银饰。到清代中叶,易裙为裤。贵阳市布依族妇女服饰,到民国初年才改变。民国20年(1931)前后,又改为短衣窄袖,缘镶花边,裤脚相应改小,也镶小花边。衣服多是大襟半长衣,衣长近膝盖,无小领,衣缘镶有栏杆,拴花围腰,头包青布帕如帽状。幼女头戴“虎头尾巴帽”,帽缘缀有银饰“长命富贵”等字样,腰系青布腰带。富裕家庭的姑娘较为讲究,佩戴围腰链、项圈、手镯,有些戴耳环。头发编成发辫盘在头上或包平头,结婚生孩子后改包青布高头,有的盘“粑粑纂”式发髻,卷曲固定在后脑上。在冬天习惯扎裹脚,戴手笼。平时穿草鞋,走亲做客时穿绣花布鞋或绣花勾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依族妇女的服饰、布料、制作都有很大改变。除少数高龄妇女仍保留原有花边栏杆衣服外,其余都放弃花边栏杆图案装饰。部分中年妇女仍系有民族特色的绣花围腰,包青布帕。青年女子的衣服比以前改短了,裤脚改小了。衣料已由自织、自纺、自染、自缝过渡到现代机织布料和合成纤维衣服,制作也由手工到机制。改革开放之后,多数青年女子已改穿现代流行服装。男子服饰较简单,各地差异不大,但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据唐、宋史书记载,布依族先民,“男子左衽”“短衣科头”,衣为大领大袖,襟向左披,青色布料。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强迫布依族男人剃发,只留后部头发,编成长辫,拖在脑后。清乾隆后,读书的男子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帽,平民穿大襟长衣,宽裤脚,头缠青布帕,系青蓝布腰带。辛亥革命后,剪掉了辫子,中年人多平时穿布鞋,劳动时穿草鞋或赤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布依族男子服饰变化很大,近城郊的人平时穿着已与汉族无太大区别。

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