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五 与余达父有过交往的部分著名人物简介及照片
黄侃
黄侃(1886~1935),湖北省蕲春县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堪称国学大师,他与章太炎被称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雅堂诗集》卷十有《和黄季刚见寄海上杂感韵却寄》等诗涉及黄侃。
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著名诗人、报人。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书法大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于右任曾赠送余达父书法作品,两人有交往。
罗振玉
罗振玉,(1865~1940)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上虞。初名宝钰,后改名振玉,字式如。又字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1907年冬天在汉口与余达父邂逅。1909年夏天奉清廷学部令到日本考察农业,在东京金地院僧舍为《雅堂诗集》作序。
袁嘉谷
袁嘉谷(1872~1937),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进士及第,七月参加经济特科考试,名列第一,授翰林院编修。曾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浙江提学使、浙江布政使、清史馆协修、东陆大学教授、省府高等顾问、云南省图书馆副馆长、云南通志馆编纂等,编著有《卧雪堂文集》《卧雪堂诗集》《诗话》等。袁嘉谷的字,自创一体,世称“袁家书”。袁嘉谷在云南大学任教数十年,是惟一从封建王朝状元到现代高校的教授。
余达父旅居北京期间,曾作18韵七古《袁树五以乌蒙近出土孟孝琚碑拓片见惠,赋诗记之》。1929年冬,余达父到昆明,袁嘉谷为《雅堂诗集》题七绝二首。
柳诒徵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号知非,晚年号劬堂,江苏省镇江丹徒人。1925年起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东北大学,1927年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学,并曾任南京图书馆馆长、考试院委员、江苏省参议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和重庆中央大学,兼任国史馆纂修。新中国成立后,执教于复旦大学,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曾主编《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
1916年4月,在北京明德大学堂任教,即将返回南京的柳诒徵,用200余字的四言诗赋,为《雅堂诗集》作序。
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画家、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珠海)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1903年留学日本,利用假期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通多门外语。在日本期间,参加过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倾向于民主革命,被孙中山誉为“革命和尚”。曾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病逝时年仅35岁。1906年前后,余达父与苏曼殊互有诗歌往来。
郁华
郁华(1884~1939),郁达夫之兄,字曼陀,又字庆云,浙江富阳县富阳镇满洲弄(今达夫弄)人。自幼聪慧好学,16岁参加杭州府道试,得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1905年考取浙江省首批官费生留学日本,先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师范科、法政大学法科,获法学士学位。1910年学成回国,在北京外交部工作,1912年考取法官,任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兼司法储才馆及朝阳大学刑法教授。1929年调任大理院东北分院推事、司法部科长、最高法院东北分院刑庭庭长。著有《判例》、《刑法总则》、《静远堂诗画集》、《郁曼陀陈碧岑诗抄》等。1939年11月23日在上海寓所门前被敌特杀害,1951年12月与其弟郁达夫一起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安健
安健(1877~1929),字舜卿,彝族,贵州六枝特区上官人,出生在一个彝族土司家庭,是杰出女政治家奢香夫人的后人,清末秀才。少年时就学于安顺府,后游学贵阳。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渡日本留学,同年在东京首批加入中国同盟会。1917年在上海创办《新党报》宣传民主革命,反对军阀割据。上海报刊称“士人安健,文章震惊海内”。黄埔军校成立,安健动员并资助百余黔籍优秀青年进入黄埔军校。安健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凡涉及西南及少数民族方面的问题,孙中山先生多咨询他。去世后被南京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周素园
周素园(1879~1958),原名周增艺,又名培艺,别字树元、澍元,贵州毕节人,前清贡生,年轻时立志改良政治,寻找救国之策。1907年在贵州创办第一份日报《黔报》,揭露社会黑暗,同年与张百麟、钟昌祚等发起建立贵州自治学社,从事反清活动,参与领导贵州辛亥革命。参加过长征。1949年11月27日毕节解放,周素园担任了毕节县和毕节地区支前委员会主任,抱病组织群众支援解放军进军四川和肃清敌特土匪,建立人民政权。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葛天回
葛天回(1897~1977),字希颜,出生于毕节“一门父子两进士”的葛氏家族,192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业学校,是茅以升的得意门生。葛天回是毕节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曾在吉林、安徽铁道部门工作10余年,任过中山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教授,贵州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后任贵阳市建设局副局长,曾设计黔灵水库、解放贵州烈士纪念碑等。与秦天真一起创办贵州工学院,和梁思成一起列名中国建筑学会理事,是贵州省著名的建筑专家、民主人士和爱国知识分子。
刘道一
刘道一(1884~1906),湘潭人。青年时代随其兄刘揆一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加入华兴会,联络会党准备起义,事败后流亡日本。次年,参加同盟会。1906年秋,刘道一参与领导的萍、浏、醴起义提前爆发,在由衡阳返回长沙途中被捕,同年12月31日被清政府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2岁。他是留日学生中因参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个烈士。
张百麟
张百麟(1878~1919),字石麒,号景福,湖南长沙人。1907年入贵州法政学堂,后组织“自治学社”,代行同盟会分会职责。主编《自治学社杂志》,筹办《西南日报》,开设公立发证学校。1909年发动贵州各界响应速开国会请愿运动,1910年筹备武装起义,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起义爆发后,出任贵州军政府枢密院院长。1912年旧官僚与立宪党人发动政变,避退上海,5月拒辞袁世凯所授浙江省省长职位。“二次革命”时,随黄兴在南京组织讨袁军,任秘书长。后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被任命为广州护法军政府司法部长,因病未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