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大雅亏君收集注 山泉涌韵诉沉浮
所属图书:《百年家学 数世风骚:大屯余氏彝族诗人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02-01 文章字数:13652字

大雅亏君收集注 山泉涌韵诉沉浮 [1]

余宏模(1932.10~),字淑范,笔名一泓、耿恒,原籍四川省叙永县水潦彝族乡。1950年参加工作,196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先后在贵州大学历史系、贵阳六中任教,后调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党委书记,是贵州省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获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余宏模本人与毕节的渊源久远,关联密切:曾在毕节读过蜀益小学;其父亲病逝后,15岁的余宏模尚未读完初中,于1947年以同等学力考入毕节县中高中部;1949年11月贵州解放初期,社会混乱,余宏模休学在家;1950年春复学,不久由毕节参加工作,走上革命道路,后又考上大学,开始学术研究和古诗词创作。

作为土司后代、余氏家族中的第四位学者型诗人(第一位是余家驹,第二位是余昭,第三位是余达父),余宏模秉承家族先贤余昭、余达父既做学问也写诗歌的传统家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当代贵州著名学者中的诗人之一,也是余氏诗人家族健在的最后一个古诗词传人。他仰慕祖、父辈的诗才并潜心搜集、学习:“幸入僻乡访彝寨,祖诗五集获入目。时园诗草仰高风,四余遗稿清香馥。大山巍峨音节亮,园灵阁钞催人哭。煌煌巨著雅堂,波涌狂澜泻大瀑。我读祖诗坐春风,如觐祖面入拜屋。” [2] (《一泓诗草·清福》)

学术研究方面。1976年开始,余宏模以贵州民族研究为重点,并旁及其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万字,编辑出版多部文集,成就卓著。从1982年起,由他组织的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每年搞一次。调查结束后,他们每年编辑出版一本《贵州民族调查》,1998年余宏模退休时,已出版了11集。余宏模等人的调查结果不但为建立贵州民族研究总体架构和对各民族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省委、省政府在宏观调控、扶贫开发、民族发展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了真实而详尽的依据和建议,推动了全省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发展。 [3]

余宏模精熟彝族历史文化,编撰并出版了《明代贵州彝族历史文献选编》、《贵州彝族研究论文集》、《贵州彝学》、《余宏模彝学研究文集》、《明代彝族女杰奢香》、《彝族历史文化论丛》等,整理、注释和出版了家族诗集《雅堂诗集》、《时园诗草》、《四余诗草》、《园灵阁诗集》、《大山诗草》、《挹梅楼诗集》等。余宏模曾兼任国内外各种学术机构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如贵州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省社科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日本国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等,曾多次赴美国、泰国、日本讲学。

古代诗词创作方面。余宏模出生于诗歌世家,深受彝文化、汉文化熏陶,几十年来,他在学术研究之余,创作汉语古诗词372首,保存在《一泓诗草》和《一泓词抄》中,虽未直接标明体式,但实际上包括了古诗、律诗、绝句、杂体及词。这些诗词,并非出自专业创作之手,也还未形成固定的风格,技法与格律方面也有不甚精湛之处,但它们都是作者几十年工作、生活、思想、性格的写照,写得质朴率真,激情飞扬。一些篇什构思精妙,意境美好,辞采动人。

一、余宏模诗歌的基本内容

余宏模的汉语古代诗歌创作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一泓诗草》中最早的诗歌是《题刘复莘先生赠画墨竹》(作者自题“1968年作”),最晚的诗歌当为《偕正绪参加民委系统国庆五十周年祖国颂歌咏比赛获奖即兴》,这首诗虽未直接标明写作时间,但国庆50周年正是1999年。《一泓诗草》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搜集了作者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约40年间的诗歌共337题356首(其中有词2首应归于作者词集中)。从写作年代看,20世纪60年代4题4首,70年代24题25首,80年代72题77首,90年代237题250首。《一泓词钞》收词22首,也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余宏模从36岁起正式创作诗歌,近80岁仍笔耕不辍。

从内容上看,余宏模诗歌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纪行咏物诗

这类诗歌是《一泓诗草》中数量最多的,占全部诗歌的70%左右。出于工作需要,余宏模常常到一些国家考察、讲学,或在国内参加各种庆典、活动。从《一泓诗草》中我们可见,四十年来余宏模访问(讲学)日本2次(1986、1996),美国1次(1995),泰国1次(1991),省内调查访问不计其数。每到一地,他都要及时描述自己的见闻、感受,或发表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现实社会的看法。将纪行与咏物结合起来,描写、咏赞国内外山川风物,抒发自己的感受,是余宏模此类诗歌的根本特色。如《访日诗抄》共16首,分别描写了大阪市、京都平安神宫、奈良唐招提寺、富士山、浅草寺、东京上野公园等地风光,展现了独具情调的异域风光。如《游览大阪市》:

《访美组诗》有11首,写于1995年3月。作者应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郝瑞之邀赴西雅图参加首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会后又应龙云之子龙绳德邀请到波士顿、华盛顿、哈佛大学参观,写下了这组诗。作者描写了图中所见太平洋、印第安人保护地陈列馆、北美独立战争发源地等处自然和人文风光,犹如一幅幅风景画、风俗画。

(二)感怀言志诗

以诗言志感怀,是中国古代诗人的抒情方式之一,余宏模也不例外。《一泓诗草》中有大约15%的感怀言志诗,由这些诗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志趣、情怀、性格、思想,以及对历史人文的认识,从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倾听诗人的吟哦。余宏模诗集中最早的感怀言志诗是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水西道上感怀》:

诗人回顾阿哲彝族自蜀汉以来的发展历史,沉痛感慨明代水西之战对百姓生命的摧残,寄托自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赴神户眺海感怀二首》作于1986年日本讲学后。其一:“平楚天低野气清,今朝烟雨晻迷离。最是羁人肠断处,六度登棹话别时。”诗人于烟雨蒙蒙的清晨远眺沉思,联想先叔祖父达父曾于辛亥革命前后六度渡海,泛舟东瀛,求取知识和真理,力图挽救积贫积弱的祖国,感慨万千。

我们将怀古诗、自嘲诗也归在感怀言志诗一类。《一泓诗草》中有少量的此类诗作。如《西昌泸山怀古》:“邛人讴咏俗牂牁,螺髻源流传暮窝。南中一统蒙舍诏,罗甸台登慕义歌。狂飙漫天炽烽火,黑云压地舞干戈。建昌明月水西桥,清辉长夜映碧波。”《自嘲》:“难得糊涂自揣摩,邻邦闲馆自蹉跎。诗峰有径人攀上,艺海无风桨荡波。唯有灵通勾斗少,怎抛际遇是非多。凌云燕雀舒双翅,不识鹏飞入网罗。”前者是对大方县彝族源流以及战争的认识,后者是对自己身处勾心斗角是非境地的心态描绘;前者较为客观,后者较为主观。《老骥二首》、《引退》是余宏模退休前夕所写,抒发了作者接近耳顺之年的情怀。“老骥识途漫古道,驽钝蹇步迟征尘。脱却辔头逸原野,不误春风得意人。”(《老骥二首》之一)余宏模以冷静态度审视人生,正确理解人生的自然规律,平和清虚,自然达观。

余宏模志趣高洁,在他的一些诗歌中可以见到表述。如这首《参加四川大学百年校庆,学友相聚,多已年逾花甲,合影留题》:

从余宏模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不求闻达,勤奋笔耕,无愧于天地,既是他一生的总结,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三)访古凭吊诗

余宏模诗集中有不少访古凭吊诗,大约占总量的10%,是余宏模诗歌中的一个内容。如《鸡鸣三省访古行组诗》,共12首。这组诗歌由黔西北境内的历史遗迹写起,至四川、云南境内的历史遗迹,笔触所及有遗址、驿站、桥梁、庄园、纪念馆、人物等,每一首诗都涌动着历史的潜流,诉说着彝族的沧桑。如《重游毕节大屯土司庄园》:

《凭吊黔西奢节衣冠冢》沉痛哀悼、赞颂了贵州水西历史上著名的彝族女英雄奢节:

这首诗涉及到以下历史事实:奢节是元朝水西人,水西彝族女酋长,元朝顺元路亦奚不薛总管府总管阿里之妻。阿里去世后,她摄总管职,文武兼备,勤政爱民,安定社会,深得百姓拥护。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朝廷派中书右承刘深率湖广兵二万远征云南“八百媳妇”,路过贵州时,大肆搜刮民财,人民不堪重负。是年八月,奢节在水西率众起义,与水东军一起围攻顺元城(今贵阳),杀死知州张怀德,夺回粮饷马匹。继而云南、广西的少数民族也纷纷起义响应,全国震动,元朝廷被迫罢征“八百媳妇”,处死刘深,以谢天下。之后,由于元朝廷调集湖广、四川、云南、陕西、思州、播州等地的兵力围剿,经过大小40余战,水西、水东军伤亡惨重,奢节于大德七年(1303)被俘就义。死后,她被水西人民称颂为“烈姬”。

《赫章可乐遗址考古》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激情:“望帝西去千峰隐,秦王东来五尺开。牂牁烟波迷古渡,夜郎峰峦拂云堆。铁剑玉钺闪晶雪,铜鼓金罍动怒雷。荒榛断垣觅‘弄姆’,落霞夕照点将台。”作者把一腔思古之情融于荒烟落照之中,用艺术语言描绘古夜郎的画卷,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其余如《永善怀古》、《西昌泸山怀古》、《凯里香炉山怀古》等诗亦属此类。

作者既凭吊古人,也凭吊今人(多为他的亲朋好友)。这首《挽禄国琳兄》就写得深婉动人:“少年萍踪遇,患难共余生。冷眼向沧海,傲骨对崚嶒。世代亲情重,相知更可珍。伯牙琴弦断,空谷尽悲声。”诗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为典,叙其与禄国琳的患难交往,赞美禄国琳的铮铮傲骨,自然贴切。其余如《悼安彤表姐》、《悼权正修姻弟二首》、《悼古治康同学》等诗亦如此类。

(四)赠答诗

赠答诗,古已有之,根据现存资料,最先以赠答命题出现在诗集中的是东汉后期的朱穆、桓麟、秦嘉、徐淑和蔡邕等人所写的十首诗。余宏模这类诗歌有更多的生活色彩,是作者社会交往的见证。有时诗人赠答的对象是一个集体,如这首《赠大方县凤山彝族乡》:

以描绘凤凰形象赞美凤山乡,形象生动。

又如这首《赠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赞美彝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更多的情况下,作者以诗赠友。余宏模诗集中最长的一首赠答诗是《茅坝访古行——兼赠王荣辉同志》,全诗128句,640字,仿歌行体。这首诗兼有怀古与赠答双重意蕴,涉及不少文物、古迹、地名、人名,如嘉靖钟、古箭道、龙吟寺、则溪、九仓、汉把张等。作者在追述茅坝历史的同时,表达了各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心愿:“民族宜团结,重绘新河山。共立兴黔志,携手奔小康。”其余如《答古蔺县志办杨明光、许世贞、罗希儒、徐安全同志四首》、《赠平措次仁同志》等诗亦属此类。

(五)题画(扇、像、照)诗

题画诗最早可以上溯到魏晋南北朝,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便是古代诗画相结合的最早的典范之作。与之相应的题扇诗也很盛行。我国西周时期已有扇,但仅用于仪仗,西汉时期才用于取凉,且为团扇,折扇是明中叶从日本、朝鲜传入的。 [4] 一般认为,三国时期是文人题扇画扇之风的开端,至明清时期文人题扇画扇成为时尚。

大屯彝族文学家族的第一代余家驹,第二代余珍,既是诗人又是书画家,其作品中自然有题画之作。余达父继承家族传统,写有《题葛崇刚四时景屏》、《题曾师南女士百蝶图即次师南原韵》、《题杨孝慈所藏电灯下倭娘小像》、《题邵镜湖所藏朱西帆画册》等近20首题画、题像诗。余宏模的题画、题像诗,数量不多,却不乏精品力作,将家族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余宏模最早的题画诗可以追溯到1968年所作的《题刘复莘先生赠画墨竹》: [5]

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把书法美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以增强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中国画的艺术特色。《题刘复莘先生赠画墨竹》中,作者描绘画面中竹的风姿、品格,并将它引为同调。“渭川姿”借喻唐代诗人王维《渭川田家》诗意。古人的题画诗,作者往往是诗、书兼擅者,能够将美妙的书法、诗歌与国画作品相配,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今人能臻此境者不多。

余宏模的题扇诗仅一首,即《日本小河修次教授赠素娟折扇,绘有富士山图,题此致谢》:

这首诗追述作者与小河休次教授的友谊,赞扬扇面上著名日本画家雪舟的杰作,同时勾勒富士山皑皑残雪的形象,情景交融,真挚感人。古人的题扇诗,是将诗书写在扇上的,一般字数宜少一些,作为画的补充,而不能把扇面空间占得太多。

题照诗是晚清时期随着照相技术传入中国而兴起的。最早的照相机由供职于中国海关的法国人儒勒·依蒂耶(JulesItier)1846年带进中国,清人周寿昌的《思益堂日札》记载:道光丙午年,他旅居广州,见到取影器(即照相机)。目前可见标明“题照”诗的,是清代著名诗人纳兰性德的词《南乡子·为亡妇题照》。纳兰性德的这首题照诗实际上是题画像诗,是他为亡妻画像所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题照诗(按:纳兰性德生活于1655~1685年间,那时照相技术还未传入中国),但它已开启了中国题照诗的先河。余宏模的题照诗不多,如《丙辰深秋李荣庆表兄偕慧媛表侄女来筑,同游黔灵公园菊展摄影留题》、《陪正绪参加老年大学迎春联欢会留题》、《与乌谷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合影题赠》、《参加四川大学百年校庆,学友相聚,多已年逾花甲,合影留题》等几首。诗虽不多,但都写得真挚动人,如《与乌谷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合影题赠》:

余宏模诗歌主要有以上几类,还有一些诗歌不便于分类,如祝贺诗、读他人作品的感受、无题诗等,数量不多。当然,数量较多的无题诗也可成为一个大类,如李商隐的无题诗。

二、余宏模诗歌的主要特色

以传统诗歌形式表现当代人的思想、生活,实属不易,正如闻一多所说,是“戴着脚镣跳舞”。写作古典诗歌,清规戒律甚多,诸如体式的选择、格律的运用、词语的锤炼、典故的融入,以至构思的精妙、格调的形成等等,都是要讲究的,否则就不能轻易地说自己是在写某种格式的古诗。余宏模谦虚地称自己的诗作“几乎篇篇都有格律之病,只可称之曰‘仿古’而已”(《一泓诗草·自序》),此话可谓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如果按照汉语传统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和与时俱进的原则审视余宏模诗歌,我们发现这样一些特征:

(一)丰富的生活内涵与积极的人生态度

余宏模从事诗歌创作约40年,坚持不懈,难能可贵。在写作过程中,他非常注重生活的积累,从现实生活中攫取素材,在现实生活中历练思想,丰富的生活积累成就了他的诗歌创作。因此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生活内涵,所写均缘事而发。通读他的全部诗歌,我们看不到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作品。他在《一泓诗草·自序》中说:“写旧体诗,要耐得住寂寞,我生性恬淡,甘坐冷板凳,为了充实素养,丰富生活,抽暇读诗写诗,也就自得其乐。后来我明白了‘功夫在诗外’的至理名言,特别是从1976年开始,我告别教书岗位,调去专门从事民族研究工作,因为事业的需要,每年都抽出时间下基层,跑村寨,从事田野调查。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我又有机会去祖国各民族地区考察,并几次出国去学术交流,增加阅历,开阔视野,这样,便真的有了写诗的冲动。”

毫无疑问,是丰富的现实生活激发了他的诗情,开阔了他的视野,其诗歌才有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诗人如果只有纯熟的创作技巧,而无丰富的生活内容,那么他的作品只能是无聊的文字游戏罢了。余宏模生活经历曲折,人生阅历丰富,他参加革命工作早,在中学、大学教过书,做过编辑,后来长期在科研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他经历过土司封建领主制家族的终结,也经历过这个民族走向新生、走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始和发展。

余宏模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从他参加工作初期对新中国的憧憬,到1976年“文革”动乱岁月的结束,44岁的他始终未改变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如他在《丙辰深秋李荣庆表兄偕慧媛表侄女来筑,同游黔灵公园菊展摄影留题》一诗中写道:“秋来黄花香正浓,伏枥犹念千里征。”即使是在退休前后,他依然想到“浇铸心血谱宝典,留与后世溯根苗。”(《赴昆明参加〈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彝族卷〉编审工作》)

(二)厚实的文化底蕴和突出的学理特色

余宏模诗歌具有厚实的文化底蕴与学理,体现了学人之诗的一些特色。“学人之诗”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杭世骏的《沈沃田诗序》: [6]

方南堂在《辍锻录》中所说:

由上述可见,杭世骏所说的“学人”不是一般的学者,而是有名的大学者,他们以做学问为主,以诗歌创作为辅,学人之诗正是这样一些人所创作的诗歌。

我们赞成宁夏江、魏中林在其《论学人之诗》一文(《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中所说:

余宏模长期从事民族文化研究,他的诗歌也留下了深深的学理痕迹。所谓学理特色,是指余宏模诗歌中不时显露出的某些学术观点和学术精神。学理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而诗歌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二者似乎水火不相容。19世纪以前的诗人、学者往往认为两种思维是不相通的,科学研究需要的只是抽象思维,艺术创作需要的只是形象思维。例如,英格兰诗人爱伦·坡、科勒律治、济慈等人就认为二者所要求的敏感性与才能是不一致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和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甚至主张把科学和艺术决然分开。19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对思维科学研究的进展,人们越来越发现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其相通、互补的一面,因为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如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相互关联,他们在审美方面交会,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作品。

由此反观余宏模的诗歌,其学理性表现在:既注重文学形象的塑造,也注重学术观点的阐释(当然是用尽可能精炼的语言),二者恰到好处地结合。如这首写于1976年的《访元谋猿人遗址》,前六句勾勒元谋猿人遗址历经百万年后的风貌,最后两句提出自己的看法:

当时,作者应贵州省文化厅之邀,在安顺举行的全省考古培训班作关于夜郎历史问题的学术报告,并参加安顺宁谷田野考古,赴云南考察元谋猿人遗址、大墩子新石器遗址、晋宁石寨山滇王墓遗址。诗歌一方面凭吊中华民族的祖先,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起源问题的看法,认为滇黔文化的起源最早,堪称本源。

又如他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在大阪民族学博物馆参加学术交流会》一诗,融入了日本学者关于照叶树林文化圈的看法以及我国学者的观点,读来又感觉到其形象性:“正襟端肃坐华堂,群贤荟萃聚扶桑。照叶树林新文化,横亘东亚并南疆。神州一体更多元,丰姿缤纷竞芳香。历史长河溯源流,叶茂根深创辉煌。”

(三)浓郁的民族风情及独特的地域呈现

像大屯彝族文学家族的余家驹、余昭、余珍等诗人一样,余宏模常常在诗歌中描述民族风俗,如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观清镇红枫湖上寨拍摄彝族风俗》写彝族婚俗:“骏马披毡迎亲来,彩门吟唱华堂居。棍打媒人抹花脸,背背新娘出门徐。女伴联翩歌相送,古朴彝礼溯周书。”《织金县大方寨观彝俗“做戛”》是一首更为典型的彝俗诗,诗中所写的画面极具民族特色:

除了写彝族风情,余宏模还写羌族风情(《访茂县三龙乡羌寨》),写纳西族音乐(《丽江听纳西族洞经音乐二首》)、傣族泼水节(《游芒市傣族泼水节》)、土家族民俗博物馆(《参观溪州土家族民俗博物馆》)、白族火把节(《游大理周城观白族火把节》)等。但总的来看,他写得最多的仍是彝族风情。

余宏模诗歌中较多地描绘黔西北地域特色与历史遗迹。《宿赫章发达彝村》写彝村风光,很有特色:“夕照青藤爬豆架,晚炊烟爨起彝家。”《纳雍奢沟彝村访旧》仿佛一幅彝村风俗画:“漱语飞崖碧水静,层峦危岫白云封。掩扉茅屋鸡栖厩,烧棘畲田犊出笼。”写赫章可乐遗址:“荒榛断垣寻弄姆,落霞夕照点将台。”写威宁盐仓的向天坟:“乌撒鹿卢向天冢,残台三垒远峰低。登临绝顶探斗柄,天人合一星汉齐。”

除外,他还写黔西县的朵泥桥,大方县的奢香墓,毕节市的土司庄园等等。这样的描写不仅刻画了黔西北地域的外在形貌,而且写出了诗人与黔西北的地缘关系、情感联系,挖掘到了久远的历史沉积之处。

(四)华美与质朴并重的语言风格

华美与质朴,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也是两种不同风格的美,但它们又有联系。

华美,近乎唐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描绘的“纤秾”、“绮丽”。根据司空图的描绘,华美的特征是:艳丽而又清新,不重形式而重内涵。

质朴,近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描绘的“冲淡”、“自然”。根据司空图的描绘,质朴的特征是:自然天成,不假修饰;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在华美与质朴风格的选择上,中国古代文人是二者并重的,只是许多人误解了华美,认为它只有妖艳的外表而无优雅的内涵。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余宏模诗歌的语言风格,我们认为,它基本做到了华美与质朴的结合,而质朴多于华美。就华美而言,余宏模诗中不乏其例。如“丹枫凝烟来蓬岛,玉蕊带雨入扶桑”(《访千叶县日本国立历史博物馆与坪井洋文教授重晤》);“一泓碧玉添春色,两岸红叶抹秋痕”(《游阳河》),诗句在华美中透露出典雅。就质朴而言,例子也很多,如“步出城门二三里,古道颓园草没阶。借问奢香墓何在?半抔荒冢黄土埋。断垣残破无碑碣,阙里蓬蒿有狐豺”(《陪蒙默、王家佑学长访奢香墓》)。质朴,不等于摒弃想象与夸张,而在于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丰厚的意蕴,且表达得精彩。如“玉笋琼脂悬璀璨,石鼓天钟扣鸣弦”(《游泸西阿庐古洞》),以玉笋琼脂比喻晶莹剔透的洞内钟乳石,以石鼓天钟比喻在洞内敲击时发出的美妙声响,贴切而又生动。此类例子很多,无须赘述。

(五)不以律害意的诗学倾向

当代人写作传统诗歌有四大难点:一是体式的选择,二是格律声韵的熟悉,三是入声字的把握,四是古代文化知识的运用。仅体式选择方面,就有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三大类,每一类都有各自的要求。写作古体诗也不仅是个技巧问题,它与作者的生活、性情有很大关系。王士祯认为,学力与性情,“二者相辅而行,不可偏废。若无性情而侈言学问,则昔人有讥点鬼簿、獭祭鱼者矣” [7]

观察余宏模的传统诗歌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他努力地遵从格律诗的写作原则,同时在词句与格律不能两全其美的情况下,他倾向于“不以辞害意”,或者说是不以律害意。他认为自己的诗“几乎篇篇都有格律之病,只可称之曰‘仿古’”、“鄙人生性耿介,欢喜坦荡,恢宏任肺腑,直意抒肝肠。不愿因辞废意,不勤细琢精雕……”(《一泓诗草·自序》)。这些诗学主张在他的诗歌中是可以看出的。他的一些诗意境很好,词句精妙,但格律稍欠严整。如这首作于1968年的《登昆明大观楼》:“离别三十载,重上大观楼。霞映西山壁,云涌滇池舟。稻香千顷秀,柳堤一径幽。沧桑感韶华,髯联慢吟讴。”若从写作五律的要求看,第四、五句失粘,但颔联、颈联意境好,词句佳,瑕不掩瑜。另一首《滇池》用五律仄韵(“纸”韵)体式:“浩浩五百里,烟波迷旖旎。鳞跃白浪间,鸥翔击秋水。潮汐任沉浮,风雨随起止。小舟来复去,垂钓觅锦鲤。”全诗意境宏大,气势夺人,描写生动,但颔联中“白浪间”与“击秋水”失对,造成了些许遗憾。

七言诗中也有类似情况。如这首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游宜良九乡洞》:“阴森地户深千寻,冷风回旋叩晶莹。怪石狰狞疑鬼影,飞河激泻惊雷鸣。倚山神陌清浪溢,凌壑仙桥白云擎。疑是腾身蓬岛客,琅环洞天登玉京。”全诗意境幽深,想象奇伟,然颔联稍欠工稳,“疑鬼影”与“惊雷鸣”失对。

余宏模喜作长篇古体诗,《一泓诗草》中有20多首,包括五古、七古两种样式。之所以称其为古体诗,是因为他的这些诗用韵宽泛,对仗不求严整,句数多少不一,抒情叙事自由畅达,有歌行体风味。最典型的是作于1977年的这首《丁巳春月,偕王萼华兄谒画家刘知白先生,归赋长句以赠》七言古诗,全诗40句280字,用韵平仄交替,仄韵偏多一些。情感充沛,辞意畅达,格调古朴浑融,足以代表余宏模古体长诗水准。

作者先写自己的性格,次写自己的人生追求,末写自己与刘知白先生的交往,线索分明。诗中描写刘知白的部分尤为精妙,人物形神兼备:

宋代著名词人姜夔《诗说》云:“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宋人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云:“猗才迁移,以扬永言,谓之歌。步骤驰骋,斐然成章,谓之行。兼此二者,谓之歌行。如古诗中《长歌行》、《短歌行》、《燕歌行》是也。”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清人钱良择《唐音审体》说:“歌行出于乐府,然描事咏物,凡七言及长短句不用古题者,通谓之歌行。”

把这些说法综合起来就是歌行体的特点:以七言为主,句数可多可少;用韵自由,可以换韵;情感奔放,表达自由,如行书用笔。但不是任何人都写得好歌行体古诗,这种体式自由而有章法,奔放而不油滑,古朴而不古板,可换韵但不可乱换,格调以高古为佳。王士禛教导他的弟子时说,七古换韵之法,“或八句一韵,或四句一韵,或两句一韵,必多寡停匀,平仄递用,方为得体。……亦有通篇一韵,末二句独换一韵者,虽是古法,宋人尤多”。 [8]

三、余宏模诗歌的继承性、地位及影响

作为贵州的当代彝族学者,写作古诗只是余宏模的业余爱好之一,然而他的诗歌不仅数量较多,而且注重质量,超过了时下许多平庸的作品。

余宏模诗歌有明显的继承性。首先继承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以传统诗歌客观地反映自己几十年的生活、性格、思想,不无病呻吟,不矫揉造作。他经常砥砺自己的学力与情性,在《六十初度》中写道:“人生旅途惜匆促,瞬间花甲慨何如。华年蹉跎窘闹市,临老鲁钝隐闳闾。道德文章常砥砺,人情世故久淡疏。伏枥林下嘶空谷,对月重温五车书。”

其次是继承本家族先人的优良传统,努力学习汉文化,广泛阅读古典诗词作品,在创作古诗词方面下了许多功夫。他的诗虽还说不上各体皆工,也还未像古代著名诗人那样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意、格、律方面还有一些不到位之处,但其思想性、艺术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著名作家、学者苏晓星认为:“作为学者兼诗人,宏模出生于这样的诗词世家,自然不可能不是诗才源出家门而灵韵秉承祖风,因之可以说,他的诗歌是有着浓厚的家世传统的。”“在形式、风格和技巧方面,宏模的诗可以说不宗一家,不拘一格,无所羁囿,无需章绳,兴之所至,据贴切咏物抒怀之需而自然挥洒,任由天成,因而颇具特色。”(苏晓星:《几番吟咏几断肠·序一泓诗草》)这个评价是合乎实际的,并没有因为两人的朋友关系而任意拔高。

余宏模诗歌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较小范围和地域影响时期,主要是2000年前(不包括该年度)。其诗在云、贵、川三省部分学人、好友、爱好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他的一些诗曾在在毕节地区文联主办文艺刊物《高原》上以及该地区的《乌蒙诗刊》发表,1999年10月,全部诗歌由云南省镇雄县志办、诗词楹联学会《鸡鸣诗苑》主编陇兆麟编成专辑《一泓诗草》印行、传播。时年83岁的彝族老诗人李卿写道:“《时园诗草》首名扬,旋有《四余》发异香。艺萃《大山》尤隽永,《园灵》丽卉益芬芳。《松山课士》标双秀,《雅堂诗》号特强。屡世华章流誉远,《一泓》将更跨重洋。”这首诗是对毕节大屯余氏彝族诗人家族以诗歌传承文化美德的赞誉,也是余宏模诗歌对家族文化继往开来的见证。第二阶段是较大范围和地域影响时期,即从2000年起至今。这一时期,余宏模诗歌在较大范围传播,并被国内一些文学史著作介绍评论,如安尚育《20世纪贵州诗歌史》以1000多字的篇幅评介余宏模诗歌的特色:“彝族著名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余宏模的旧体诗词是新时期贵州旧体诗词创作别有特色的一位。其特点在于(以)历史的眼光和民族的视角来观照所吟咏的题材内容,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真切的情感体验,就产生了攫获人心的艺术魅力。” [9] 芮增瑞《彝族当代文学》简要介绍余宏模的学术成就和整理余氏家族诗歌(包括余宏模本人的《一泓诗草》)的情况。 [10]

总体上看,余宏模是贵州毕节大屯余氏彝族文学家族中惟一健在的学者型诗人,其诗歌创作成就、功力虽不及余家驹、余昭、余达父等先人,但他毕竟是这个家族中可以称道的当代贵州诗人之一。他对其家族文化、学术精神可谓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同时也是贵州家族文化的重要传人,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良好影响。


[1] 黄桂枢《嵌字七律·余著〈大山诗草〉赞吟,赠贵州民族学家余宏模教授》:“余安伉俪双才秀,著咏百骚百载留。大雅亏君收集注,山泉涌韵诉沉浮。”见云南省镇雄县志办公室、云南镇雄诗词楹联学会1999年10月编印的《一泓诗草》第1页。

[2] 《时园诗草》:余家驹诗集名。四余遗稿:指余珍诗集《四余诗草》。大山:指余昭诗集《大山诗草》。《园灵阁钞》:安履贞(余昭夫人)诗集名。

[3] 参见杨宗和《从土司后裔到民族学专家——记彝族民族学专家余宏模》,电子文献引自贵州省社科联网(www.gzskl.gov.cn),发布日期:2009-1-4。

[4] 清人钱泳《履园丛话》:“或谓古人皆用团扇,今之折扇是日本、朝鲜之制,有明中叶始行于中国也。”(《履园丛话》,钱泳撰,张伟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版)

[5] 刘复莘,1925年生,贵阳青岩人。现为贵州省国画院高级画师,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1945年毕业于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师承中国画大师吕凤子,受业于全国著名画家谢孝思、苏葆桢。擅长画墨竹,兼山水、人物、花鸟。作品格调清新、层次分明,韵味十足,有五色缤纷、温润丰富之感。

[6] 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十。见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第1426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7] 明清文学理论丛书《诗问四种》,程千帆主编,第4页,齐鲁书社1985年版。

[8] 明清文学理论丛书《诗问四种》,程千帆主编,第56页,齐鲁书社1985年版。

[9] 安尚育:《20世纪贵州诗歌史》,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339页。

[10] 芮增瑞:《彝族当代文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58~59页。

百年家学 数世风骚:大屯余氏彝族诗人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