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附录四 毕节大屯土司庄园考察记
所属图书:《百年家学 数世风骚:大屯余氏彝族诗人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02-01 文章字数:2610字

附录四 毕节大屯土司庄园考察记

毕节学院2010年贵州省省长资金课题“毕节大屯余氏彝族诗人家族研究”项目组要到大屯考察,我事先和大屯乡党委书记李永红通了电话,他很欢迎,因公务羁身,安排党委委员杨佳昌同志接待并陪同我们。2011年5月14日上午,我和母进炎、周敬等一行来到大屯乡政府,他们很热情,作了简单介绍之后,便带我们到土司庄园参观。

这座土司庄园古建筑气势宏伟、历史悠久,据其后裔余宏模先生考证,当是清朝前期庄主杨三始建,尔后历代庄主不断复建、修葺完善。

整个建筑群的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占地5000余平方米,坐东向西,依山布局,逐级升高,四周均用石料铺就高出地面的墙基,再用青砖砌成高约三至五米不等的墙垣,墙垣前圆后方,呈U型,依山而上,渐次升高,紧贴墙垣原有土石碉六座,今仅存大门侧断塌土碉。

院内立柱合围,檐柱的柱基均为一个个雕刻精美的石墩。柱檐相接处皆嵌有三角形镂空图案,雕花窗的造型各具特色,大门上阳刻着各式图案。院内各种石刻、木刻,书艺、画意精湛绝美,惟妙惟肖。有书房、客厅、阁楼、东花园、西花园、绣房等建筑。

大门朝前右侧开,前院宽敞,全以料石为底,杂草沿着石缝生长外露,沿墙内尽植奇花、苍松,常有小鸟栖息,正应了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题赠余达父的那幅书法:“古石生灵草,长松栖异禽。”依次而上,为三重大堂,多为木质结构,承重处是古砖砌成,且缀以图案。抛物顶上青瓦翘檐,造型别致。站在前院仰视大堂,雄奇壮观而又空荡静寂。

先往左侧参观“亦园”,长方形的石门框上方,阴刻“亦园”二字,两旁石门枋上阴刻一副对联:“莺花日办三春课;风月天生一稚人。”笔力苍劲,潇洒自如,据说是余达父自撰自书。余达父先生写亦园有诗句:“花径曲曲女墙横,穿流倚石踏莎行。古树风高绿荫落,空庭月白青苔生。”足见当年的清幽景致,可惜此景已荡然无存。这里曾是当年土司的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地方,而朗朗书声已抛云外。

右侧是轿厅,一排长房专供放置大轿和轿夫居住,抬头看见大堂内壁圆月型正门,导游说,过去身份等级不够的人是不能经过这道门的,要绕檐从侧边通过。

上大堂的石阶,先呈半圆状,后呈梯形,有20级许。进了大堂内圆门,二院的右侧是“时园”,院门呈拱形,门头阴刻“时园”二字。门框的柱石明显是后来补修的,故没有对联。园内有双环鱼池,其上横卧风雨桥,桥上盖着青瓦以避风雨,池边各砌有长方形花坛,有花厅回廊相接;上有小楼阁,是彝族扯勒部余姓家族的家祠,祠内的灵位早已不存;下方的楼阁是庄主接待贵客的场所,一棵古老的紫荆花树立在鱼池旁,枝叶低垂,据说是庄园惟一与庄主同时代的古树了,清风从外面吹来,它也不招摇了。

沿着梯形石阶而上二堂,这是庄主余达父的书房,名曰“雅堂”。他在读书中悟出了封建帝制的弊端,又因1906年春长兄余若煌受赵尔丰诬陷入狱并抄没家产,遂带着一子二侄东渡日本,一边避祸一边探求救国救民真理。侄子余祥辉为革命而献身,余祥炘也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驱。庄主早已亡故,他的书籍及文房四宝自然也荡然无存了,据说皆因“文革”的洗劫及1980年初的火灾作怪。但大诗人余达父的诗却流传至今,且远播东洋。我们把仅存的“雅堂”木匾移到外面照相,上边阴刻着余达父的墨宝:“……矜者,养之不深也,露者,积之不厚也。若其深之,无所谓矜与露矣。爰取以从心深邃之义,颜其读书堂曰雅堂。……”

庄园的第三堂是庄主的居室,居室的右侧围墙紧闭,上方原建有土碉一座,是保护闺女们的,同时也是监视闺女们的。这是绣楼,即女儿们的闺房,封建的礼教使闺女不得抛头露面,出入必须经过父母的居室。我们通过庄主居室再右转才进入绣房院内,踏上较陡的木楼梯,到了回廊,直走,右转,再右转,又右转,回到登楼时的方向,这几间闺房才是女儿们的卧室,真可谓“庭院深深深几许,闺房深处隐佳人”。

三堂是庄园的最后一座楼房,在其后的保坎正中间,有意留出一条一米左右的凹陷处,管理人员说,这称为龙脉,整个庄园是以这一线龙脉为中轴线建筑,附近住户的房屋都得建在庄园以下,且要面向庄园,以示朝拜。余家对堪舆是很讲究的,老庄主余家驹还写有《堪舆图诗》:“案上排星峰,堂心聚天水。天地所毓钟,灵秀皆萃此。中有方寸金,氤氲羲图似。”

参观完土司庄园,回乡政府吃中饭,我们还要考察余达父墓地,杨佳昌同志也不辞辛劳地陪同,并叫来熟悉墓地的林老师做向导。墓地还在20余公里远的龙场镇上黄金乡白泥塘处,路很难行,天又下着雨,佳昌为我们各买了一把伞避雨。轿车在又窄又滑又满是水坑的道路上挣扎着前进,爬过一山又一山,直到不能通车。我们便下车开始步行,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黄泥土路上跋涉,鞋底沾满了稀泥,走不动了,便在石头上刮几下,又走,大约走了3公里许,终于到了。林老师说就在这山上,可上山的小路全被大网林笼罩着,往哪里走他都弄不清了,用棍棒撇开枝条搜寻了一阵,才找到小路,大家弓着腰在网林深处前行,一座丰碑终于出现在眼前。这真是个偏僻难寻的地方,对于坟墓,应该是安全了吧,难怪余达父的女儿余祥元将父亲葬在杉木岗被盗墓后又迁到此处,作并诗一首:“掩骨杉岗溯父严,思安迁厝白泥潭。撬墙有贼空前恨,窀穸而今可慰寒。”碑高两米许,三碑四柱,碑头呈长方形,像人头,又戴了个官帽,头下往左右伸展,像宽肩,再下又伸展,像张开坐立的双腿,其造型俨然像清廷一位大官坐在那里,岿然不动,青苔已遍布碑身,但碑文却清晰可见,中碑正中刻着“故显考余公字达父老大人之墓”,署着“民国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立,孝男余祥河敬建”,碑柱上刻有两副对联:

郁郁佳城喜见山心钟闲气;遥遥华胄更从作述大家声。

节概应登独行传;典型留作后人师。

两边碑额各横刻着“明德远荫”、“雅道沦亡”。碑顶的头部直刻着“道德永垂”字样。左右两块耳碑刻着墓志,其文是辛亥革命时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周素园所撰,其文曰:“……达父少好学,于书无所不读,务记览,工词章,泛海东渡,留学日本,归国应廷试,登第矣……”对余达父的进步思想与博学儒雅评价甚高。而碑上的书法全出自当时毕节的著名书法家熊伯泉之手,难怪不少书法爱好者多次去拓印,弄得石碑全是墨汁,就像一位身穿黑甲的官员稳坐在那里。

考察完毕,大家在碑前合影。最后向他老人家鞠躬告辞。还要继续考察他祖辈的几位著名诗人余家驹、余珍、安履贞,及他的两个侄子——辛亥革命北伐军湘西前敌总指挥余祥辉、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委员余祥炘。

这是黔西北多么不平凡的一个彝族土司家族啊!

百年家学 数世风骚:大屯余氏彝族诗人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