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长歌一掬亲情泪 心潮澎湃忆时园
所属图书:《百年家学 数世风骚:大屯余氏彝族诗人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02-01 文章字数:6992字

长歌一掬亲情泪 心潮澎湃忆时园

在黔西北,乃至在贵州近现代文学史上,毕节大屯余氏家族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这个自称为“赤水河畔扯勒彝”的彝族家族,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了以余达父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为彝族文学、黔西北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贵州著名学者余宏模在谈到他的家族时说道:“余家先祖自白庵公而下,子懋、子儒、一仪、达父诸公,及履贞祖妣等,均有诗集传世,留名青史。达父公乃黔中诗坛巨擘,蜚声海外。” [1]

余祥元,字善初,是余达父次女,也是毕节大屯余氏彝族诗人中继安履贞之后的第二位女诗人。《雅堂诗集》卷十三补遗有五律《悼亡姬孙氏》,其中“丁零问元姐”句自注云:“所生女小字元姐,今六岁。”由此可推知,余祥元1918年出生于毕节,她的母亲是余达父的第三位夫人孙氏。她一生命运多舛,解放前由于国运不济,家庭变故,受尽了种种磨难,解放后各种政治运动中,又遭受了非人的待遇,一直到“文革”结束,才过上正常的生活。余祥元退休前一直在贵州省织金县任小学教师,退休后移居昆明,怡养天年,2006年病逝。

余祥元自幼聪慧好学,在毕节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长大后曾到南京等地求学。她秉承家学,又得名家指点,浸润颇深,古文功底扎实,文学才华出众。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她在退休前写的诗词多已散佚,所存作品均为晚年之作。余祥元在退休之后创作了大量古体诗词,为余氏家族文学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余宏模这样评价余祥元和她的诗:“姑出身僻壤诗礼世家,幼而聪颖,志胜须眉。然一生命乖运蹇,茹苦含辛,几番劫难,逢凶化吉。身处逆境,卓然独立,姑之德操,有如大雪青松,暗香红梅。长期执教僻乡,育才桃李盈门,贤称邻里,邑人敬之。退休离黔,举家居滇。喜遇盛世,怡养天年。感时忆旧,闲拾诗篇。陶情冶性,自娱桑榆。姑随侍达父公时,多受家学,早习词章。惜生平不多作,旧作又尽佚失。今所存者,为姑古稀高龄,怡养天年,闲余而作,故姑称其诗作曰‘闲拾’。” [2]

余祥元现存作品96题189首,收录在余宏模编《赤水河畔扯勒彝》一书中,并单独取名为《挹梅楼诗集》。形式各异,题材多样,有诗有词;诗歌中有古体,有近体;有律诗,有绝句;有五言,有七言,可谓众体兼备。

余祥元诗作中数量最多的是感怀诗和忆旧诗。感怀诗有《乙丑有感》、《寄宏模侄四首》、《赞散文〈梅雨瀑〉》、《有感》、《喜雨》、《丙寅喜获先君遗照》、《咏早菊》、《苏幕遮·寄怀》、《鹊踏枝·夜思》、《感盛世》、《悼杨维英五姑》、《祝〈鸡鸣诗苑〉十年庆》、《病中吟两首》、《回春》、《观央视“语林趣话”杜工部生平有感》、《观央视武侯祠有感》、《释抑》、《报载〈我爱那白色小天使〉读后》、《小雪忆女》、《无题》、《目异》、《伤怀》、《鸥事一则有感》、《触景伤怀二首》、《伤逝——哀次女荷英》、《西藏雪莲花》、《归宁梦》、《顺德夫人》、《忠厚传家》、《路难行》、《归去来》等。忆旧诗有《大雪病中忆旧》、《睹嘉鳛侄孙时园小照怀旧》、《惊梦》、《忆火炼》、《执教忆》、《黄昏忆》、《夜不成寐忽忆半世纪前旧事》、《新旧一顾》、《恨苦歌》、《偶忆何氏蜗居》、《忆亲家刘孙氏生前点滴》、《忆掉门牙》、《异梦》、《义犬两则》、《老寨杨文斌》、《僻山野叟》、《苦菜花》、《马家屯智叟》、《冥梅》、《偶忆逃亡》等。

此外,还有一些写景诗和纪实诗,例如《雨霁即景》、《题画》、《观燕子硐取燕窝绝技》、《长江》、《河包田》、《船头山无名氏》、《五里冲》、《平远集锦七题》、《比贬大山》、《滇蜀行途中》、《沿江百态》、《斥李洪志法轮功》、《乡里回顾》、《活广告》、《寿筵一瞥》、《保生态》、《清环卫》、《酒戒》等。

余祥元诗词中,写得最好的是感怀诗和忆旧诗。例如:

诗人将时园优美的景色、幼年无忧无虑的生活抒写得淋漓尽致,情感真实,语言优美,色彩明丽。绯红的海棠、芳香的兰蕙、凌空参天的修竹、飘香的老桂、俏笑的山茶、朱唇绽绛的梅花,在时园四季绽放。浓浓的依恋情怀在描绘中自然地展开,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可惜欢乐的时光,就像过眼烟云转眼即逝。父亲离世,美好的时光戛然而止,景色优美的时园只能化为心中温暖的记忆。又如:

2002年,余祥元次女荷英猝逝,让已是耄耋高龄,且长期患病的余祥元肝胆俱焚。晚年丧子女是人生的大悲,而对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这种痛更是无以复加。“娇儿是否寒?我念汝心割。地下鸳鸯会,人间哀比厝。儿魂应此安,撒手归寂寞。时景催人泪,寒衫点点落”,作者将这种心如刀割的哀伤情怀写得催人泪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诗歌特点在这里得到了复现。

少小离家,老迈回乡是一个最温暖的愿望。然而命运坎坷,世事沧桑,回乡只能是在梦里。这首诗形象地再现了苦命长嘘、白发老迈的女主人,历经六十九载终于回到儿时生长的地方,重温儿时生活的情景。料想无数次与慈亲相见的梦境终于实现,然而此时亦是人去楼空,只剩下无限哀愁了。诗题“归宁”借用《诗经·周南·葛覃》中“归宁父母”之句,以表达自己如同《周南·葛覃》中那位女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期盼回家探望父母,句句哀婉,字字含泪。

余祥元作品中,词的数量不多,《苏幕遮·寄怀》和《鹊踏枝·夜思》是仅存的两首,但两首都是好词。《苏幕遮·寄怀》借景抒怀,将凄凉、哀伤之境与坚韧豪迈之情对比描写,突出了词人卓越的才情。“铁骨终生寒上烈,怯畏何来?霪雨骄阳瘁”、“瑟瑟刺骨仍挺立,君子无愧,冷眼阿谀辈”展现了诗人不屈的精神和高贵的品质。

《鹊踏枝·夜思》显然是写给早逝的丈夫的。在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以词为媒,诉说了丈夫走后自己经历的苦难,表达了对丈夫的无尽思念。“孤雁独飞白云渺,何时归宿绿洲岛”,落寞之情跃然纸上。

感伤情调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这种感伤情调在余祥元的诗词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余祥元的诗词情感真挚、格调哀婉。余宏模评价说:“余读姑诗,其忆旧多哀怨,感时亦少唱乐。姑之平生也,阅尽人间喜怒哀乐,尝遍世上酸甜苦咸,情之所至,发乎为诗,诗吐心声,发乎自然。姑之诗作,故乃情真意实,朴素无华,非如时弊,虚饰矫吟之流,诚难能而可贵也。” [3]

余祥元一生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三个时代,大半生处于动荡中,遭遇过少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的人生大悲。抗战期间在南京、武汉躲避过日机的轰炸,逃亡中品尝过颠沛流离的滋味;解放后当过农民,咽过野菜,“炼”过钢铁(“大跃进”时期),做过教师。“一生命多乖,少小未知福。幼岁叹萱凋,卧地犬弗如。十五怙又失,棺前痛恸哭。二七龄刚过,突遭爱子殁。三十比翼分,抚幼更艰辛。五五姑仙去,窀穸尽孝行。方息略喘气,次婿又目瞑。迈进八十五,杳然母女离。长寿有何夸,心创痛千疤。顾我亲人辈,黄泉再相会。此生苦恨多,待久眼无泪。”(《恨苦歌》)这是余祥元一生“重大伤痛”的列举,经历这些伤痛之事,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不挠的精神。因此,回忆苦难的生活、追思逝去的亲人,抒发内心的伤痛,构成了余祥元诗词的主要内容。在长篇叙事诗《忆火炼》中,诗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真实再现那段苦难的生活:

在《执教忆》中,她描述自己初次任教时的辛酸形象:“褴褛全身不像师,脚裂手茧恐人嗤。生香牛粪犹闻臭,口不能言自己知。”而《伤怀》一诗,将诗人孤苦伶仃、落寞哀伤的生活情景展示在众人面前:“懊恼烦丝冗且长,初冬执剪手尤僵。招魂应是黑头辈,未料白发哭少殇。”“夫婿长抛临岁七,成家儿辈咸自立。孤身自影双出进,更数遗容静伴勤。”

多难的时世,衰败的家世,多舛的命运,加重了诗人的心理负担,使得她只能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叹惋时运的衰落,身世的飘零。她的悲剧和无助,促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和创作心态,奠定了其作品的情感基调,同时也是她三十年中不吟诗的最好诠释。“日下西山霞影尽,回头一世路艰辛。黄泉咫尺何须惧,只恨苍天负我身……”(《黄昏忆》)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及与朋友、与亲人的交往,均能引起她如潮的感情涌动。诗人所秉赋的才情,让她能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铁骨终生寒上烈,怯畏何来?霪雨骄阳瘁……瑟瑟刺骨仍挺立,君子无愧,冷眼阿谀辈”,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着、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形成了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委婉曲折地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三十年中不吟诗,一宿梦幻仅侬知。桑田几番庸碌事,早付祝融化追思。”(《乙丑有感》)传达了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的生活感受。“多感”、“无奈”及所带的伤感色彩,在其中得以凸显。

余祥元的作品语言质朴、意蕴单纯,诗风自然。

李幼蒸在谈到中国诗歌与艺术的一般结构性倾向时曾指出,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结构性倾向、形式主义倾向、照字面意思来讲的象征主义和以诗歌为原型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同构表意关系四个特点 [4]

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自由体诗不同,中国古典诗词在形式上有严格规定,诗体和词牌的类型或模式,其数目是有限的。诗和词都受一定句数和字数的限制。就诗来说,每个句子有相同的字数;就词来说,每一种词牌的句数和每个句子的字数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规则为中国诗词作品的长短和结构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同时中国古典诗词以汉语语音学为基础,这种以“四声”、“押韵”为特点的固定声调和音律体系,在声调模式和押韵上也有严格的规定。

从这个角度上说,余祥元的传统诗词基本上符合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要求,例如五言绝句《雨霁即景》(彩练当空坠,晴空万里碧。青翠浴山峦,绿蕉犹露滴。)和七言绝句《咏早菊》(几树红花几树黄,婷婷笑靥俏篱旁。清质本是金秋客,傲枝繁绽斗骄阳。)音律合拍、对仗工整。再例如词《苏幕遮·寄怀》和《鹊踏枝·夜思》。“苏幕遮”为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体式无异: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鹊踏枝”(又名“蝶恋花”、“凤栖梧”)为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一韵到底: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两首词都完全符合该词牌押韵、对仗的要求。

余祥元诗词风格的形成,主要体现于她对诗歌语言的运用。

诗歌是意义最丰富的文学文本,和其他文本相比,诗歌语言通过形象化的途径,在少量的文字组合中浓缩了大量意义,使之高度语义化,从而获得了比其他文学文本更丰富的意义。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诗歌的传播过程,就是发送者(诗人)将心中感到的由具体事物经验构成的心象,通过形象语言发送出来,形成语象能指,使接收者在思想中也激发出相同或相似的心象的过程。

语象是“一般化程度比较低的,能激发接收者心象的语言” [5] ,语象分为单式语象和复式语象,单式语象是描述式语象,是“只把物当做物看”的语象。而复式语象基本上不把物当做物看,而是在代替一个道理,发送者的意图上安排了朝一定方向作衍义;复式语象有比喻和象征两大类。形象语言作为一个符号行为,它本身是具象的,是一个语象。

在余祥元的诗词中,她多用“只把物当做物看”的单式语象,描述事件,抒发情感,语言明白晓畅。在诗句的构成上,跳跃性也不大,基本上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例如《沿江百态》、《忆火炼》、《大雪病中忆旧》、《乡里回顾》、《伤逝》等等。象征、喑喻等复式语象用得很少。像《题画》这首七律:“夕照湖光垂柳絮,重重麦浪望无际。渔帆点点抛白滟,水鸹依依舷边集。老汉凭江闲瞅着,神思触景吐烟青。哪朝篓满金鳞跃,沽酒高歌仰醉醺。”用平白的语言再现了画中优美的湖光山色和渔父悠闲与静谧的生活,生动而传神。

“文学就是由于符号的自指而使能指优势加强到一定程度的文本。而文学性就是由于符号自指性而获得的能指优势。” [6] 为了达到加强能指优势的目的,有时作家甚至故意设置障碍,让语言连续衍义,有意拉长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距离,延长感知过程,延缓认知时间,增加认知难度,使能指指向能指本身。汉字是典型的表意文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个丰富而繁杂的表意系统。中国古典诗词擅长运用象征、喑喻等具象化手法,拉大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距离,形成一个完整而繁杂的意象结构,营造出深邃的意境,让读者体会到一种“象外之象,意外之意,言外之音,弦外之意”的审美感受。余祥元的诗词,由于多采用单式语象,所指与能指拉开的距离不远,意象结构不复杂,诗意明确,在阅读中不会出现理解的困难。即使像《苏幕遮·寄怀》和《鹊踏枝·夜思》,我们也体会不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李商隐的《无题》的朦胧之美。

余祥元一生饱经沧桑,但她执着坚毅,始终保持着人性的淳朴与美好一面。她用那支不辍不屈的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189首诗词,真实再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和自己艰难困苦的一生。余祥元品格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以女性的坚韧面对苦难,并将苦难化为精神动力,不仅能够在那一代人中引起共鸣,也能够激励家族中的后人及他人在逆境中毅然奋进。她的作品于感伤中透露出不可战胜的坚毅,于沉郁中蕴含着几许飘逸,诗意浓郁,风格质朴,在彝族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我们研究彝族文学尤其是家族、地域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在大屯余氏彝族诗人家族中,余祥元承继家风,并得其父余达父真传,以传统诗词抒情达意,且运用自如,成为家族中的第二位女诗人,实属不易。即使是在黔西北,在贵州,能够达到如此水准的女诗人也不多。惜其作品流传较晚,传播得不广泛,许多人还不知晓。但是,余祥元诗歌的价值不可低估。“读姑诗也,虽不足以‘动天地,泣鬼神’,亦不足以‘厚人伦,移风俗’,然掩卷之余,低首徘徊,慨惜嗟叹,更复敬意沛生,砥砺自勉。余既慨惜姑之生平坎坷,更敬姑之奋斗不已精神。惟此精神,耄耋矍铄。能处逆境而不惧,能容心创而不折,能抗病魔而不屈,能面天地而不愧。此宝贵精神财富,吾侪诸亲族及后代子孙,能不砥砺嘉勉,继承弘扬焉。” [7] 余宏模先生这一评价无疑是非常中肯的。


[1] 余宏模:《赤水河畔扯勒彝》,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238-239页。

[2] 余宏模:《赤水河畔扯勒彝》,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239页。

[3] 余宏模:《赤水河畔扯勒彝》,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239页。

[4] 李幼蒸:《历史符号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81页。

[5] 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159页。

[6] 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108页。

[7] 余宏模:《赤水河畔扯勒彝》,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239页。

百年家学 数世风骚:大屯余氏彝族诗人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