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余达父交游考略
近现代毕节最著名的彝族诗人余达父,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殁于民国三十三年(1934),享年64岁。本文遵从下列原则:凡诗只录题目,尽量少引原句,人物生平尽量从略。凡不可考察者,存疑待考。余达父的交游,除去家人以外,共94人,我们按照人物在余达父诗集和诗文集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考略如下。
1.罗振玉,我国著名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人。据《雅堂诗集》前言第11页称:宣统纪元(1909)六月,罗振玉在日本东京金地院僧舍为余达父《
雅堂诗集》题序:“丁未(1907)冬于汉口寓寮,邂逅余君达父,挹其气盎然儒者。今年游东京,君方习政治家言于和佛法律大学。亟来玉馆,出其所为诗曰
雅堂集者见视,原本风雅,词旨温厚,非学养兼到者不能道只字也。”“睹此盈寸之稿,已可见君之素蓄,所谓得古人温柔敦厚者非耶!”
[1]
余达父去日本后,1907年冬因为家事(五弟误杀巡防军官,见文集《余母安太宜人七十寿叙》、诗集卷七《岁寒吟》)回国,经过武昌时遇罗振玉。1909年夏,罗被清政府学部派往日本考察农学,余达父遂请他为其诗歌作序。
2.万慎子,四川泸州人,原名万人敌,字斐成,号慎子,曾参加朱德组织的“振华诗社”。是四川泸州著名学者,也是清未外交家、散文家、诗人、遵义沙滩文化代表人之一的黎庶昌的得意门生。
1905年春,余、万二人在叙永一见如故,余乃请万为其诗集《雅堂诗集》作序。从内容推测,此序是万在叙永讲学时所作。(按:诗集前言第5、11页两次提到余、万二人相晤地均在四川泸州,不确,相晤地应为四川叙永)在序中,万回顾了贵州在清以前的文化发展状况后,赞余“高掌远蹠”,有晚唐杜牧、南宋陈亮之遗风,“洵卓然大家也”,并认为其诗“可存者十之七八”。《
雅堂诗集》卷六《赠万慎子并速其为余叙诗集用杜老赠韦左丞韵》、卷十一《送万慎子之官豫章》、卷十一《和万慎子见怀韵却寄》均提到万慎子之名。万慎子晚年诗集《南昌旅次怀人诗》之三十四有《毕节余达甫若瑔》:“漫言霭翠与奢香,铜鼓声中祀竹王。投赠一篇比琼玖,渊源三世擅词章。椎牛享客能仓促,谈虎惊人时走僵。舒位游黔诗句好(铁云游黔诗绝佳),岂容孤守影山堂(莫子偲有《影山堂词》)。”(注:括号内文字为原作者注释性内容)
3.柳诒徵,江苏丹徒人,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师从名儒缪荃孙、黄以周和李瑞清,史学家、古典文学批评家、图书馆专家、书法家、教育家、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被誉为“国学大师”。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雅堂诗集》第16页收有柳诒徵作的一篇序,把余达父和“焜耀海内”的四位“黔中诗家”相提并论:“俶落雪鸿(谢三秀),袭弈桐野(周渔璜),郘亭(莫友芝)经巢(郑珍),堂庑弥廓。雄夺万夫,秀掩千哲。”并盛赞余达父:“……毕节余子,磊落英多。纷纶五经,皋牢百氏。胜鹰洨长,上溯结绳……声韵之作,篇什尤富,玉积玄圃,珊交邓林,综厥诗景,跨越乡贤……”此序作于1916年古历四月,此时,柳正在北京明德大学堂任教。此序不仅对余达父的诗歌给予高度肯定,而且对其在文字声韵方面的成就也给予高度赞扬。序中的“洨长”即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许慎。从余达父所著《蠖庵拾尘录》看,他对许慎《说文解字》非常熟悉,而且对方言也有独到的见解。
[2]
4.刘贞安,字守恭,一字问竹,四川现当代杰出书法家、诗人刘孟伉从兄,晚清进士、诗人、学者。重庆云阳县人,曾任永宁、印江知县。壬子年(1912)立秋后二日在四川叙永刘贞安作《雅堂诗集题后》,先评价郑珍、莫友芝两人在清代贵州文学史上贡献,叹息后学乏力,同志益稀。继而高度评价余达父的诗歌:“尤耽诗句揽时弊,务探六艺弃糟粕。唐音不数陈正字(陈子昂),谊义端裁许南阁(许慎)。”“我读君诗悲其志,伐山测海叹精博。南州坛玷久寂寞,宏编嗣响真无怍。”并期盼“如蒙嘱和,更翘企也”。果然,第二天,余达父就作了《刘问竹书余
雅堂诗集后长言四十韵,次韵和之,兼以赠别。时新秋三日,问竹严装归奉节,行有日也》:“惨令天国变修罗,卢梭梦见应惊却。我赋大招招国魂,欲促进化披蝉壳。”“匹夫有责与兴亡,吾谋果用当謇谔。但使饥溺登袵席,我辈何妨乐后乐。酬君此语非谩言,深信真理归平博。”“卿相尚作可怜虫,活国安来不死药。信能指掌运世界,胸中当自函丘壑。”读赠别诗中的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知余达父流落京沪前的自信与豪迈。
5.袁嘉谷(1872~1937),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及第,参加经济特科考试名列第一,授翰林院编修,派赴日本考察学务、政务,回国后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1909年调任浙江提学使,不久兼任浙江布政使。辛亥革命后返回云南,先后任清史馆协修、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图书馆副馆长,著有《卧雪堂文集》、《卧雪堂诗集》等,诗文创作和诗歌评论均有独到之处,倡导“滇学”、研究云南地方文化成就卓著。1929年,袁嘉谷作《题雅堂诗集》二首,首句为“犹记燕都击筑时,枣花香写碧帘诗”,可知袁返滇前曾在北京与余达父有诗交。1929年,余达父作七律《三月十五日至昭通》,尾联“北平曾梦乌蒙路,孟考琚碑字未迷”(自注云:汉孟孝琚碑于光绪廿年(1901)在昭通十里白泥井出土,袁树五、谢履庄以拓本赠余属为题诗,余于甲寅四月太平湖东长句题之),所作诗歌便是卷十一《袁树五以乌蒙近出土孟孝琚碑拓片见惠,赋诗记之》,可知袁氏离京后并未忘记诗友余达父。1929年,余达父为避兵祸寄身滇东北,到昆明滇池“晨访卧雪子”,有诗作卷十四《题袁树五卧雪堂集》,卷十一补遗《和袁树五清史馆感怀韵》。见《余达父诗文集》(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以下凡“补遗”均出自该书。
6.葛正父,又名亮维,字崇纲。毕节人,23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在北京任刑部陕西司主事。葛正父是余达父老师葛子惠之子。1888年,余达父拜入葛子惠门下,与葛正父成为同学,后来,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文集《葛崇纲墓表》云:“余以文章交游天下士,而性近孤僻。有始密而后疏者,有始疏而渐密者,有偶然相值而不厌者。有居群处经在年时,涣然一散邈乎相忘者尤多。束发受书,谈艺论道,数十年穷达不渝者,惟崇纲一人而已。”“同学数十人,惟崇纲与余尤善。”由余达父所留著作来看,1903年葛子惠去世,葛正父丁忧在家,两人还在一起切磋诗艺,葛专门向余达父请教怎样作诗。1906年秋葛正父去世时,余达父正留学日本,“哭之以四律,并汇银百元赙之”。1911年闰六月,余达父亲往毕节瓦厂塘祭奠葛正父。余达父诗集、诗文集中提到葛正父的也最多,如卷一《梦葛正父》,卷四《题葛崇纲四时景屏》,卷六《再寄正父长言》,卷七《哭葛正父比部》,卷十《闰六月望日吊葛正父墓》,卷十《装成亡友葛正父所绘秋林孤馆图,抚今感昔和其题元韵二章,时壬子七月也》,卷五补遗《上元夜初更见月怀葛正父十八韵》,卷六补遗《都门有警怀正父比部》,《次葛正父见寄之作却寄》,《由泾南邮政局寄怀葛正父并抄近作寄之》,诗文集中有《与葛正父比部书》、《复葛正父书》、《与葛正父书》、《葛崇纲墓表》,保留了葛正父四首原作。
7.杨叔和,无考。《雅堂诗集》提及,如卷四《题杨叔和孝廉诗集》,卷六《送杨叔和大令之官鄂中》。《送杨叔和大令之官鄂中》云:“忆昔执徐年,松社同窗牖。尊甫吾之师,循循称善诱。”松社,当指松山书院,光绪十八年(1892)举人杨绂章任山长,旧址今为毕节二小。尊甫,对别人父亲的尊称。由此可大略得知,杨叔和与余达父乃同窗,且杨父乃余达父之师,杨叔和应为杨绂章之子。
8.龙小村,无考。《雅堂诗集》卷五《怀龙小村茂材》提及,由诗可知,当时龙与余达父同为落第秀才。
9.刘嘉予,无考。《雅堂诗集》卷六《和刘嘉予感事韵》提及。从李端棻《苾园诗存》中《答刘嘉予太守》诗七首可知,刘曾任贵阳太守,李诗作于1901年被赦回到贵阳后,而余达父与刘嘉予交往应是去贵阳参加科考时,四首七律多用典故,感时伤事,忧国忧民,豪迈悲壮。
10.葛子惠,即葛明远,葛正父之父,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进士,曾在北京领衔率贵州举子120余人上书都察院,请求勿割台湾迁都救国,也曾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官江西铅山知县,1903年卒于任上。葛子惠是余达父的授业恩师。1888年,18岁的余达父入葛子惠门下学习,《雅堂诗集》卷六有《哭葛子惠先生》。
11.张龙媒,即张元骥,本名龙媒,张之洞之族孙,其祖父为张之万。龙媒精书画,亦工诗,相传慈禧持而悦之,故赐以“龙”名。其天津旧宅至今仍在。《雅堂诗集》卷六《张龙媒司马以其先德芗甫太守万里归舟图索题用东坡百步洪韵赋此》提及。此诗作于1903年前后,从“索题”二字可以看出余达父在当时的诗名。
12.杨慎斋,即杨绂章,光绪十八年(1892)任毕节松山书院山长,增修斋舍,以“立教以存心、立品为本,以储经济、达时务为用”为办学宗旨。有《制艺浅说》和《松山诗课》传世。光绪二十三年之《松山课士录》4卷,内收余达父文章《前题》和《是也》。《雅堂诗集》卷七有《和慎斋先生秋感韵八首用杜秋兴韵避元韵》。余达父在毕节松山书院求学时,杨慎斋是其老师。
13.黄仲宣,字尊瑞,万慎子《南昌旅次怀人诗》之十七《叙永黄仲宣尊瑞》云:“黄叶深林薄笨车,岂堪重问酒家胡。一篇桂海虞衡志,五载司空城旦书。健饭老亲已颓白,弹筝中妇解涂朱。移书试问方山子,尚有眉间侠气无。”黄仲宣是四川叙永人,1906年春,余达父为即将赴桂林任职的“蜀都才子”黄仲宣送行,有诗:“我当东渡君南图,眼前各当天一隅。”(《雅堂诗集》卷七《送黄仲宣如桂林》)
14.张正阳,据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县人张正阳者,本锻工也,耽吟咏而为人佣,一夕,睹白桃花盛开,而月色绮映,忽得句曰:天上清高月,知无好色心。夭桃今献媚,流盼情何深!……”
[3]
后来以诗投湖南著名学者王闿运,成为王氏弟子。由此可知,张正阳是湖南人,《雅堂诗集》卷七《和张正阳海上望月韵》提及。
15.刘道一,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湘潭。1906年余达父刚到达日本,而刘在同年秋天回国参加反清革命,冬天即被杀害,成为同盟会为革命牺牲第一人,《雅堂诗集》卷七有《衡山哀·为刘道一作也》。刘道一牺牲时,其妻曹庄正在长沙周氏家塾读书,闻讯自杀未遂,两年后仍自缢殉节,余达父又作《湘娥怨·吊刘道一妇也》。
16.苏曼殊(1884~1918),广东香山(今广东珠海)人。原名戬,字子谷,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以“爱国诗僧”风闻近代。16岁出家,以半僧半俗的身份参加革命党,能诗能书能画能译能小说,有多方面文艺天才。余达父与苏曼殊相识于日本,当时苏也在日本参加反清革命活动。《雅堂诗集》卷七有《和曼殊上人有寄韵》:“淹留异国伍员箫,感起胥江万里潮。欲访生公参浩劫,野云封断隔溪桥。”苏曼殊寄余达父的这首诗就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本事诗》第九首《春雨》,原诗如下:“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参见拙作《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余达父〈和曼殊上人有寄韵〉与苏曼殊〈春雨〉比较解读》(2010年7月31日《毕节日报》)。
17.平刚(1878~1951),字少璜,贵阳青岩镇人,辛亥革命先驱,贵州第一个剪断辫子的人,1905年赴日本学习法律,加入同盟会。平刚是余达父的挚友之一,《雅堂诗集》中的“啸篁”即平刚,如卷七《和平少璜见赠韵》,卷十《和平啸篁扬州见寄韵》、《和啸篁见寄却寄》,卷十一《七月七日和啸篁见怀韵却寄并问季刚》、《和啸篁青阳道中见寄韵》、《和啸篁见答韵》、《和啸篁纸鸢韵》、《中秋后五日,偕少黄、铸城出西直门游农事试验场,万勉之设饮园中,归途放歌》、《题啸篁感遇集次季康韵》。余达父还为平刚《感遇集》写了叙:“余初识少黄于辛丑贵州乡试闱中,风姿潇洒,言论谦退……丙午(1906)春,留学江户,渐与款洽,闻少黄从事革命,窃喜其进取之勇……余见其义愤刚直之气,百折不回,甚钦其为真性情人……其后,少黄从余杭章氏游,肆志于音韵小学古文词矣……庚戌(1910)春,少黄归黔……自此笺札间通……”余达父与平刚应该相识于1901年参加贵州乡试时,1906年余达父留学日本两人才有更深的交往。在日本,平刚介绍了同盟会许多会员和日本文人与余达父认识,回国后,两人书信来往频繁,结下很深的友谊。1934年,余达父在贵阳逝世,平刚曾亲题其遗像,高度评价他在经学、史学、文学、法学方面的成就,怜惜他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18.张绎琴,无考。《雅堂诗集》卷七有《酬张绎琴见赠》,卷九有《张绎琴招饮田端,同和漆铸城韵》,卷十三《题张绎琴小像》。从三首诗所写内容来看,张是余的诗友,而且也是贵州人。
19.漆铸城(1878~1951),即漆运钧,字铸城,号松斋,贵州贵阳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留日期间,参加中国同盟会并出席成立大会。精读古籍,著有《四书集字说文钞》、《十三经集字》、《春秋左氏传人表》和多种读书札记以及清史研究笔记。余达父与他先是在日本认识,回国后仍有往来。《雅堂诗集》卷九《张绎琴招饮田端,同和漆铸城韵》,卷十一《中秋后五日,偕少黄、铸城出西直门游农事试验场,万勉之设饮园中,归途放歌》,卷十三《得漆铸城京师书却寄》,卷八补遗《漆铸城以宣纸索书赋此寄之时庚戌人日也》提及。
20.盛倚南,名无考。《雅堂诗集》卷八有《送盛倚南归国》,郁达夫的哥哥郁华《静远堂诗画集》有一首《庚戌元夜示盛倚南》:“漏转花宫急箭催,车尘电影逐人来。青春卜镜金钗腻,紫气通门铁锁开。日下文章双凤宿,云中灯火六龙回。珠量沧海怀人泪,未忍藏钩覆酒杯。”(注:此诗作于盛倚南将毕业回国时)另外,据陆草《中国近代文社简论》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前后,一些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思古吟社,其成员有郁华、唐企林、侯疑始、杨楚孙、刘揆一、黄子彦、盛倚南等,日人森槐南也加入了这一颇为激进的诗社。
[4]
《
雅堂诗集》卷九有《鹦鹉洲弔祢正平思古吟社分题》。由此可见,盛倚南是思古吟社成员,与余达父好友之一的郁华(曼陀)认识,余达父与盛也是在日本留学时结识的。
21.鲍筱庵,即鲍莹,安徽歙县人,字筱庵,善画梅,有《百梅图》,光绪二十二年(1896)著《玲珑雪月山房画谱》。《雅堂诗集》卷八《题鲍小葊梅花画册》,卷八补遗《鲍筱庵自扬州写某(梅)花横幅见赠书此却寄》提及。(按:鲍小葊应是鲍筱庵,据诗集八《题鲍小葊梅花画册》中作者自注:“小葊歙人,侨寓盐城。”)某花,即梅花,“梅”与“某”同。
22.近藤恬斋,无考。余达父称之为“量才诗匠”。《雅堂诗集》卷八有《近藤恬斋招宴即席赋赠次恬斋天心阁原韵》。
23.永井禾原(1852~1913),原名永井久一郎,号来青散人,日本明治时期诗人,曾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在庆应义塾大学任过教,有《来青阁集》,其子永井荷风为日本现代文坛巨擘,小说、散文自成一家。永井禾原,时任日清轮船公司经理,余达父称之为“侍郎”。
《雅堂诗集》卷八有《永井禾原侍郎招宴来青阁赋诗分韵得九清》,作者自注“禾原现经理邮船会社”可证之。郁华《静远堂诗画集》有《宴集来青阁赠永井禾原久一郎》、《永井禾原招饮小丁香馆》二诗。《
雅堂诗集》卷八《和禾原招饮原韵》、《永井禾原将游清韩,招同人留别来青阁,即席赋诗饯之》均提及。后一首诗中的“古人重闭关,咫尺皆坎坷。今日同文轨,万里非逶迤。我歌送君行,归梦想烟萝。交谊彻金石,千载永不磨。结此文字缘,融和汉与倭”通过对比古今,表达对日本友人的深挚情谊,希望“交谊彻金石,千载永不磨”,以结文字缘推动日中友好,读来令人感动。
24.永阪石埭(1835~1924),日本著名汉诗人,时为随鸥吟社社长。余达父与他有诗歌唱和,《雅堂诗集》卷八《酒罢和永阪石埭韵赠之》、《随鸥吟社招宴向岛八百松楼,席间和社长永阪石埭原韵》提及,郁华有《癸丑除夕同永坂石埭》。随鸥吟社是日本明治时期最重要的汉诗创作社团,集中了当时日本最著名的诗人,其中有著名汉学家森槐南、永阪石埭等,弘一大师李叔同也以“李哀”这个名字在东京加入随鸥吟社,可见其影响。随鸥吟社编有刊物《随鸥集》。从余达父诗句的一些自注中,我们可以知道永阪石埭和随鸥吟社的一些情况,如“随鸥吟社诸君,皆一时耆宿”。余达父称赞永阪石埭“诗最后成,亦最工”,“书法为日本最有名者,画亦佳”。《
雅堂诗集》卷八保留了永阪石埭“原作”一首:“红花碧草自年年,又届枕桥修禊天。诗梦摇溶潮上下,不离七十二鸥前。”
25.森槐南(1863~1911),日本明治时期著名汉学家及汉诗词作家,名大来,字公泰,号槐南小史,小名泰二郎。生于名古屋,明治初汉诗人。其唐诗及中国古典诗格律研究,日本学界至今奉为圭臬,于中国戏曲、小说研究,亦称大家,被称为“日本词坛飞将”,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称其为“东京才子”。郁华也有诗歌《赠森槐南大来》、《戏柬槐南》、《慰森槐南秘书》。森槐南曾为伊藤博文(号春亩)秘书,余达父不仅在诗注中称其为“秘书”,而且誉其为“倭中文士泰斗”,《雅堂诗集》卷八补遗《吊伊藤春亩》五首其四后有一自注,详细介绍了安重根刺杀伊藤春亩时森槐南的情况(见《余达父诗文集》第41页):
26.塚原周造(1847~1927),号梦舟居士,曾任日本商船学校校长,并和永井禾原一道在庆应义塾大学任教,能创作汉诗文,有《龙蛇握奇集》。《雅堂诗集》卷九《寒翠山庄清集即景分得肴韵并引》、《酒罢口占赠梦舟居士即次梦舟赠郁曼陀韵》、《竹醉日塚原梦舟招饮寒翠庄消夏,和厉樊榭夏至前一日韵》、诗集卷九补遗《夏日偕曼陀访梦舟,登寒翠庄小阁乘凉。用陆放翁伏中官舍极凉戏作韵》提及,见《余达父诗文集》第42页。郁华也有诗作《纳凉寒翠山庄赠冢原梦舟周造》、《寒翠山庄观枫次主人冢原梦舟韵》。
27.郁曼陀(1884~1939),即郁华,浙江富阳人,原名庆云,字曼陀,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之兄。1905年考取浙江省首批官费留日学生,先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师范科、法政大学法科,获法学士学位。1939年被汪伪特务暗杀,著有《静远堂诗画集》、《判例》、《刑法总则》、《郁曼陀、陈碧岑诗抄》等。郁华早年在日本时曾在报刊上发表67首《东京竹枝词》,作品被传诵一时,得到日本汉诗泰斗森槐南的高度评价。《雅堂诗集》卷九《酒罢口占赠梦舟居士即次梦舟赠郁曼陀韵》,卷十二《郁曼杜大理以衙斋望西山怀余诗见寄韵依和之》,《曼杜得余九月晦日书自京师却寄一律依韵和之》,《新秋九日得曼杜书和之》,卷十二补遗《和曼杜鬼趣子夜》、《己未三月未日,余久病忽得去病中曼杜书,游西山登石景山天空院韵,藉此排遣,并报曼杜》提及。郁华《静远堂诗画集》中有《衙斋望西山寄余达父》:“高楼静无事,冥坐对寒隰。槐柳影已疏,晴翠淡堪挹。秋色满闉都,卷幔西山入。得此良自慰,转愁兵未戢。西南烽燧恶,伫见羽书集。遥怜子行役,不辨何乡邑。黔川万里路,向晚归程急。历历乱山青,斜阳带残笠。”《得余达父黔中书却寄》:“此身已逐尘沙老,一夕携家去不回。百万军前磨盾过,八千里外寄书来。为言避世都无计,却恐求田亦费才。何日溪桥重握手,披蓑闲话劫余灰。”余达父的和诗见《
雅堂诗集》卷十二《郁曼杜大理以衙斋望西山怀余诗见寄韵依和之》、《曼杜得余九月晦日书自京师却寄一律依韵和之》。可见余、郁二人在日本认识,一起参与思古吟社、随鸥吟社雅集,并与森槐南、永井禾原、士居通豫、永阪石埭等日本著名汉诗人交往。
28.土居通豫,即土居香国,字士顺,号香国、香榖,明治时期活跃于日本诗坛,著有汉诗集《征台集》、《征台续集》和《仙寿山房诗文钞》等。曾到过台湾,与友人合创的玉山吟社是日占台湾时期出现的最早的诗社。土居通豫1907年主持随鸥吟社。《雅堂诗集》卷九《席间土居通豫君以素藤绘侍者小像赠余,题此志之。同题者数人》提及。郁华有《赠土居香国通豫》、《偕土居香国关泽霞庵彦由三宜亭过辨天祠》。
29.结城蓄堂,日本汉学家,著名学者陈寅恪之兄陈衡恪与之有诗歌唱和,见《陈衡恪诗文集》之《赠结城蓄堂》、《次韵结城蓄堂社头松》。《雅堂诗集》卷九《再和结城蓄堂寒翠庄三韵》提及。
30.静罔村松研堂,无考。《雅堂诗集》卷九《静罔村松研堂倭名士也,不介而寄宣纸索余书近作。并自书旧作三章见赠,倚装和其偶感一首酬之》、《研堂和前韵一首见赠叠此却寄》、《三十日偕村松研堂游滨松普济寺放全师上人即留午餐,席间赋此赠之》提及。从“不介而寄宣纸索书”到“自书旧作三章见赠”,以及到日本名刹普济寺访全师上人来看,此时的余达父在日本很受尊重。关于余达父在日本的交游状况,翟显长有专文《余达父在日本》述及。
[5]
总之,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能像余达父那样因为出众的诗歌创作才华而得到异邦名士尊重的,考诸史料只有黎庶昌、黄遵宪、何如璋、杨守敬、李叔同、郁华、郁达夫等二三十人。
31.黄云深,即黄宗麟,又名蕴深,号云深。上海竹冈人,曾留学日本,法政科举人,做过外交官,当过知县。南社社员。曾编《闵行诗存》,编订《上海竹冈黄氏宗谱》。民国时曾获三等嘉禾勋章和外交一等勋章。《雅堂诗集》卷九《黄云深同学以留东医药科某君二绝嘱和赋此酬之》提及。余与黄应是留学日本时的同学,且都共习法政。
32.吴慕姚(1871~1915),原名尚隆,苗族,贵州省锦屏县钟灵乡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赴日考察学务,民国元年(1912),吴慕姚加入“同盟会”和“南社”,任《国风日报》主笔,发表文章揭露袁世凯的阴谋,袁恨之入骨。其后,他从日本潜回上海,因叛徒告密被捕,袁世凯软硬兼施,吴终不投降。袁恼羞成怒,将其杀害。从《雅堂诗集》卷九《和吴慕姚中秋韵》看,余、吴二人是在日本才交往的。
33.曾师南,曾兰芳别号,清朝镇雄籍女画家,曾是慈禧太后的代笔画师,习国画,特别欣赏清乾隆时名画家恽寿平(南田)技艺,对恽十分崇敬,因而尊恽为师,故自号师南,尤以花鸟画著称于世。云南巡抚岑毓英以义父女关系保举其进宫为慈禧太后绘画。1908年,慈禧死后不久,曾兰芳下落不明。《雅堂诗集》卷九有《题曾师南女士百蝶图即次师南原韵》四首,将曾师南与云南历史上有“女状元”之称的才女黄崇嘏相比,赞美其精湛画艺,同情其不幸身世。
34.乐凉澄,即乐嘉荃(1871~1932),字良臣,贵州贵阳人。工诗词,善书法,富收藏,精鉴别。著作有《湘梦楼诗稿》、《寿红轩诗稿》、《碧窗楚影词》、《吾自得斋诗稿》、《黔中忆旧词》、《抱壶庵词稿》等,均未印行。《雅堂诗集》卷十有《赠乐凉澄》。
35.孙少元,名无考,云南曲靖人。余达父三弟余若琳从小居住在曲靖,余达父认识孙少元应该很早,《雅堂诗集》卷十《题自在香室傭书图代孙少元作》,卷十一《孙少元有子熊,数岁时于倭见之,去年伤于滇。今年少元来京,言下凄然。余往年同此伤悼,作诗以广其意》,卷七补遗《代孙少元和李仲仙制府韵》,卷十补遗《孙少元将南归,以赵介白所画某华(梅花)嘱题,即叠介白韵以赠别》,卷十一补遗《挽魏午庄制府代少元作》均提及。见《余达父诗文集》第40、46、51页。
36.周丰沅,无考,《雅堂诗集》卷十《送周丰沅南归》提及。
37.黄季刚,即黄侃(1886~1935),湖北蕲春人,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曾回乡组织反清起义,以革命家“黄十公子”知名于世。辛亥革命后转入学界,在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多所名牌大学担任教职,被誉为“一代国学宗师”。《雅堂诗集》卷十《和黄季刚见寄海上杂感韵却寄》,卷十补遗《和黄季刚见寄海上杂感韵却寄补遗》,卷十一《季刚示醉吟二诗,忏绮伤怀离忧也。余伤明之痛久而未泯,依韵和之,亦各言辛苦云尔》,卷十一《七月七日和啸篁见怀韵却寄并问季刚》,卷十一《秋阴季刚过我以近作纪游诗属(嘱)和依韵成此》等近10首诗作均提及黄侃。从“无双经术黄江夏,有托风怀李义山”(《季刚以诗贺余纳姬依韵酬之》)可以感知余达父对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黄侃的推崇;从“蛟蜃楼台不夜城,高轩过我任呼兄”(《闰端阳夕,季刚过谈前人集中有闰端阳节客沪上听汪翠娘琵琶诗,季刚和之,余亦次韵》)可以感知两位学人关系的亲密。
38.聂树楷(1864~1942),贵州务川人,字尊吾,号聱园,仡佬族。清光绪初游学贵阳,应府试,取第一名。甲午乡试中举,次年春入京会试,时值甲午战败,清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聂遂与同科600多名举人联衔上书光绪。光绪二十九年(1903)回黔,在思南坐馆教书,后应黎平府聘请,到该地办学。光绪三十四年,任兴义地方书院教师,以后又到云南学台衙门任职,充提学署学务公所总务科长,兼第一即成师范、模范中学监督。晚年在贵州省法政学堂任专职教员,并陆续在省立高中、南明中学、导文中学、贵阳女师等校教学。参与编著《黔贤事略》、《民国贵州通志》、《兴义县志》等,曾任毕节县知事。《雅堂诗集》卷十三有13韵七古《丙寅三月十日郑子尹先生生日和聱园韵》。
39.周澍元,即周素园(1879~1958),原名周增艺,又名培艺,别字树元、澍元,贵州毕节人,前清贡生,年轻时立志改良政治,寻找救国之策。与张百麟等发起建立贵州自治学社,从事反清活动,参与领导贵州辛亥革命。后来参加长征,北上抗日,解放后在贵州省人民政府担任要职。《雅堂诗集》卷十一《送周澍元南归》提及。两人都是毕节人,读书时候就认识,但真正订交是在1906年去日本经过上海时。袁祖铭任贵州省省长时,周素园推荐余达父任大理分院推事。余达父文集中有《周素园文集叙》:“癸丑秋暮,余至京师,素园已辞参议园秘书职匆匆将出都门,而余遂羁燕市。乙卯春初,素园来京师主与余,相聚约百余日,两人皆濩落无所就,而相得极欢。”“素园曰:年来患难艰虞中,友朋气谊之笃,相知之深无逾君者。”余达父去世后,周素园为他写了墓表,亲笔题写“达父先生墓道 雅道沦亡”,对他的一生作了很中肯的评价。1946年,周素园为余达父遗著《且兰考》作序,为余达父未能完成计划中的与彝族文化有关的著述深感遗憾。
40.黄云僧,无考,疑与上文黄云深同,《雅堂诗集》卷十一《和黄云僧见寄韵》提及。
41.贺菶老,原名贺国昌,旅京著名文士,很可能是余达父旅居京华时的邻居,曾为余达父诗集作七律一首为序:“达父先生出示《雅堂集》,为题一诗歌,以志仰止,时丙辰三月三日。多难识君恨已迟,珂乡朋旧耐寻思。鸡林求稿诗无价,燕市悲歌事可知。鬓发经霜容易老,干戈满地欲何之。纷纷莫解棋枰劫,正是王柯将烂时。”
《雅堂诗集》卷十一有《清明日和贺菶老春柳韵》《贺菶老题余
雅堂诗集,依韵和至》。二人唱和,表达的是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还有对当时时局的担心和不满。
42.万勉之,原名万勖忠(1881~1947),又名万忠,号万园主人,贵州省贵阳市人。我国早期的植物学家、园艺学家,贵州大学第一届学生、第一批赴日留学生、第一批同盟会员,归国后,第一批回校任教。他与余达父应该是在日本才认识的。《雅堂诗集》卷十一《中秋后五日,偕少黄、铸城出西直门游农事试验场,万勉之设饮园中,归途放歌》提及。
43.陈英士,又名陈其美(1878~1916),湖州人,是同盟会主要骨干之一,民国二年(1913)袁世凯阴谋称帝,陈英士奋起讨袁。失败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并在上海组织反袁武装暴动,民国五年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上海。余达父的侄儿余健光烈士是陈“左右四金刚之目”之一,“与同志助英士数年”,辅佐陈“治党务,所计辄中肯要”,
[6]
《雅堂诗集》卷十一《挽陈英士代安舜卿作》提及。从诗作中可以感知,余达父对陈英士的生平业绩、精神志趣相当了解。
44.安健(1877~1929),字舜卿,彝族,贵州六枝特区上官人,是杰出女政治家奢香夫人的后人。他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1905年抛弃科举仕途,东渡日本留学,同年在东京首批加入中国同盟会,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凡有关西南及少数民族方面的问题,中山先生多所咨询。安健一生磊落坦荡,旗帜鲜明,不计名利,忧国忧民,是贵州最早致力于民主革命的著名人士。安、余两家都是彝族土司,从现有资料来看,两人相识于日本,1912年余达父在上海时,两人还一起创办《斯觉报》。《雅堂诗集》卷十一《挽陈英士代安舜卿作》,卷十四《乌蒙客邸闻安舜卿九月十日殁于昆明》提及。卷十三《和安舜卿乙丑九日游仙人洞韵》保留了安舜卿原作:“曾上泰山游,俯视天下小。今来仙人洞,到眼殊了了。岩高未百寻,不足跨窅窈。世多神仙窟,此间安足道。何不凌高风,直下蓬莱岛。茫茫沧海中,一笑尘市眇。”
45.王蔬农,现代学者,贵阳人。贵阳曾办有“国学讲习所”,王蔬农、任可澄等贵州当时的社会名流均在其中讲过学。民国19年(1930),王蔬农、严寅亮在贵阳与杨覃生、桂百铸等十二位名流组成郄社,每月聚会一次,切磋学术。郄社虽是民间组织,但在活跃贵州学术方面有一定影响。《雅堂诗集》卷十二《王蔬农以照象(像)嘱题》提及。
46.柳小汀,无考。《雅堂诗集》卷十二《柳小汀和余韵见赠,叠韵酬之》、《小汀和余叠韵,时小汀在公园水榭修续通志也。寄此答之》提及。
47.马道穆,名汝骅(1890~1963),贵州贵阳人,前清秀才。曾任贵州省文献征辑馆编审。《雅堂诗集》卷十三《壬戌十月既望夜大雪,雪积近尺,用马道穆雪后韵》,《丙寅人日徐露园伻来,得简展视,则马道穆以拜东坡生日诗书似。即次道穆韵答之》,《昨日道穆叠寿苏髯韵酬余,余亦叠韵酬之》提及。从诗所写内容看,二人当在贵阳结识,并有诗交。
48.徐露园,贵州学者,1937年贵州佛教会在贵阳黔明寺成立,平刚为理事长,徐露园、马培中等为常务理事。《雅堂诗集》卷十三《昨日道穆叠寿苏髯韵酬余,余亦叠韵酬之》,《丙寅人日徐露园伻来,得简展视,则马道穆以拜东坡生日诗书似。即次道穆韵答之》提及。
49.吴雪葊,无考。疑为贵州自治学社重要成员吴雪俦。《雅堂诗集》卷十三《吴雪葊嘱题画即用其韵题之》提及。
50.张仲民,无考,《雅堂诗集》卷十三《张仲民以其先德龙门少尉小篆一卷嘱题》、《送张仲民东游沪渎》提及。
51.李海曙,无考,《雅堂诗集》卷十三《李海曙将东归作留别诗十章,余和梅园一章,以其时余与海曙列会也》提及。
52.牟惠(1843~1929),即牟思敬,字惠庵,贵阳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始随丁宝桢于山东、四川等地。官知县,工书画,书法宗王羲之,墨守《兰亭序》,尤以小楷称绝。善绘画,通音律。告老居家后,以诗酒自乐。著有《自娱轩诗草》。《雅堂诗集》卷十三《题牟惠老自娱轩诗草》提及。
53.陈孟韩,无考。《雅堂诗集》卷十三《题陈孟韩绘红楼梦大观园图》提及。
54.向知方,即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向义,字知方,号六碑龛,贵阳人,生于1892年,曾参与编修《贵州通志》。文字学有很深的造诣,著有《贵山联语》、《石鼓丛考》、《贵州方言》等。《雅堂诗集》卷十三《题向知方贵山六碑龛联语》提及。
55.孙书农(1883~1970),贵州贵阳人。曾任贵州高等审判厅庭长、二级法院院长,1958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雅堂诗集》卷十三《孙书农以咏菊四题嘱和》提及,两人当时应为同事。
56.龙幼安(1895~1970),又名继平,贵州省郎岱县(今六枝特区)人,曾留学日本,先后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农学系和东京帝国大学,获东京帝国大学农学士学位。《雅堂诗集》卷十三有《题龙幼安所藏日本荒川德子娟绘樱花美人图》。
57.寇子春,讨袁护国时期宪政党人,与严仲林为代表,兼程赴滇劝滇军入黔。《雅堂诗集》卷十四《寇子春丁卯重赋鹿鸣纪言》提及。
58.斯镜湖,无考,《雅堂诗集》卷十四《寿斯镜湖先生年九十》提及。
59.禄介卿,当为云南军政司令,事迹无考。1930年,与余达父一同游览了黑龙潭。《雅堂诗集》卷十四《庚午(人)日禄介卿招游黑龙潭,同行者李子鬯、王铁珊、徐从先。此壁间揅经老人二律韵,余作拗律》提及。
60.李子鬯(1880~1943)民国政要。祖籍四川巴县,生于云南腾冲,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回云南创办教育。具体交游无考,《雅堂诗集》卷十四有《庚午日禄介卿招游黑龙潭,同行者李子鬯、王铁珊、徐从先。此壁间揅经老人二律韵,余左拗律》。
61.王铁珊(1881~1949),即王灿,字铁珊,云南昆明人。清末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学习法政,辛亥革命后学成归国,是云南近现代政坛特别是法政界的重要人物,云南现代法学教育和法律事业的先驱者,亲身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为云南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努力,同时又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雅堂诗集》卷十四有《庚午日禄介卿招游黑龙潭,同行者李子鬯、王铁珊、徐从先。此壁间揅经老人二律韵,余作拗律》。
62.徐从先,无考,《雅堂诗集》卷十四有《庚午日禄介卿招游黑龙潭,同行者李子鬯、王铁珊、徐从先。此壁间揅经老人二律韵,余作拗律》。
63.葛希颜,即葛天回(1897~1977),字希颜,贵州毕节人,余达父挚友葛正父之子。毕节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大学教授,是著名教育家、土木工程专家和爱国民主人士。《雅堂诗集》卷十四有《葛希颜钞寄昔年怀余之律,此韵和之》,翟显长有专文述及。
[7]
64.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民国元老、政治家、革命家、教育家,曾被《中国书法》评选为“20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日本书坛誉之为“当代草圣”。于氏曾写“古石生灵草,长松栖异禽”对联赠送“达甫先生”,把余达父喻为“灵草”、“异禽”,无疑是对余的高度颂扬。
65.罗厚父,无考,《余达父诗文集》补遗有《贺罗厚父姬人生子》。
66.王颂山,无考,《余达父诗文集》补遗有《赠王颂山即次原韵》。
67.傅彩云,即赛金花(1872~1936),具有传奇色彩的中国女子。1887年以“花船”妓女身份,被前清状元洪钧纳为妾,作为公使夫人出使欧洲四国。
[8]
余达父遇傅彩云的时间,当在滇军唐继尧部颠覆贵州革命政权后,即1911年后。《雅堂诗集》卷十补遗有《申浦遇傅彩云有感》:“战鼓初停喧羯鼓,腥风芗泽动缤纷。红妆捩管鹅儿酒,白骨连山豹子军。半醉一尊浇磊,长江万里郁烟氛。夜阑清泪谈庚子,凄绝当年傅彩云。”品读诗句及“彩云今年六月又入烟花,盖息景已十一稔矣。席间话旧,凄楚欲绝”自注,可以感知一代名妓回忆庚子事变血雨腥风的凄楚可怜。
68.邵次公,即邵瑞彭(1887~1937),字次公,浙江淳安人。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柳亚子等创南社于苏州,他闻讯后加入,后来成为南社重要成员。从《雅堂诗集》卷十补遗《邵次公招饮席间和张心燕韵》中的“招饮”可以看出两人关系非同一般,见《余达父诗文集》第45页。
69.杨孝慈,号延森,贵州人,早年曾赴日本留学,偶遇年轻时的孙中山。杨孝慈在和孙中山的亲密交往中,被孙中山的爱国热情所打动,毅然决定跟随孙中山回国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功后,被任命为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行长。他与余达父相识于日本。《雅堂诗集》卷十补遗有《题杨孝慈所藏电灯下倭娘小像》,见《余达父诗文集》第47页。
70.张石其,即张百麟(1878~1919),字石麒。辛亥革命时期,贵州自治学社是一个重要的革命团体,它对贵州辛亥革命的成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领导人物就是张百麟。自治学社成立后,张百麟尽弃学业,专心社务话动,致函侨居日本的平刚,经平刚介绍,吸收自治学社加入同盟会,与东京总部发生联系。贵州大汉军政府成立后,张任枢密院院长,是重要领导人之一。余达父也被选为立法院副主席,两人在工作上有往来是必然的,更多的交往应是回国之后。《雅堂诗集》卷十一补遗有《题张石其妾刘萝诗事》,见《余达父诗文集》第51页。
71.王伯登,无考。余达父《罂石精舍联语录存》中有《挽王封翁伯登》。
72.许绍卿,无考。余达父《罂石精舍联语录存》中有《挽许绍卿先生》,文集中有《许少卿遗像赞》。
73.王梦炎,无考。余达父《罂石精舍联语录存》中有《挽王梦炎杨孺人》。
74.杨健侯(1839~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杨露禅第三子,杨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余达父曾经寓居北京,两人相识应该在这个时候。余达父《罂石精舍联语录存》中有《挽杨健侯先生》。
75.窦纯安,无考,余达父《罂石精舍联语录存》中有《挽窦纯安先生》。
76.蔡衡武,名岳,贵州贵阳人。贵州商界名流,进步人士。维新派人士严修任贵州提督学政期间,在贵阳创办首家新式学校,蔡衡武便是该校高材生。曾到日本留学,1918年资助王若飞去法国勤工俭学。蔡衡武去世,时余达父作挽联《挽蔡衡武君》(见《罂石精舍联语录存》)。
77.蔡广武,与蔡衡武是兄弟关系。余达父《罂石精舍联语录存·挽蔡广武君》中有“前日鸰原折翼”语。“鸰原”出自《诗·小雅·棠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78.冯子衡,无考。余达父《罂石精舍联语录存》中有《挽冯子衡君》。
79.蔡之华,无考。余达父《罂石精舍联语录存》中有《挽蔡之华》。
80.李岑秋,无考,《余达父诗文集》中有《致李岑秋先生书》,细读全文可知李为贵阳著名耆学,学贯中西,当时正筹办新式学校。
81.陈不浮,即陈天听(1872~1907),字不浮,福建福州仓山塔亭人。少时博览群书,以天下为己任。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割让台湾,陈深感痛心,1904年去日本留学,专习法政,1907年毕业,于4月19日乘日本“博爱丸”船回国,途中蹈海自尽殉国,被国民政府追认为烈士。《余达父诗文集》中有《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同人祭福建陈烈士不浮文》。余、陈当为留学日本东京政法大学的同学,交游当从日本开始。
82.舒毓熙,无考,《余达父诗文集》中有《舒毓熙国际公法叙》。从文中“舒君毓熙所编辑之平时国际公法,以山口氏之口授为根底,旁征博引,汰其冗而撷其精,条理秩然”可知,舒为留日学生,与余达父应是同学。
83.田茀侯,无考,《余达父诗文集》中有《与田茀侯监督索咨文书》。
84.邵镜湖,无考,《余达父诗文集》中有《题邵镜湖所藏朱西帆画册》。
85.葛季皋,毕节人,科举落第后,学习医术,曾治好余达父十三年之顽疾。两人自幼相识。《雅堂诗集》卷十四有《豁然篇并序》,《余达父诗文集》中有《葛季皋医案叙》。
86.潘花农,无考,《余达父诗文集》中有《与潘花农论乳母期书》。
87.乐采丞,即乐嘉藻(1867~1944),字彩澄,又字采丞、彩臣,贵州黄平人,是参与“公车上书”的举人之一。平刚与乐采丞曾在1904年发起成立贵州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科学会”。乐任农商部商品陈列所所长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为了引起人们对茅台酒的注意,故意摔坏了一瓶,酒香四溢,茅台酒遂获金奖,从此蜚声海外。1907年11月,与张百麟等三十余人成立“自治学社”,经平刚介绍,乐采丞以自治学社成员身份加入同盟会。据《余达父诗文集》中《史母田大淑人九十寿叙代乐采丞作》,余达父与乐早就认识。
88.余仲穆,据《余达父诗文集》中的《余仲穆墓志铭》,可知其名翔远,贵州龙里人,其父余崧生曾为榕江县令,蒙冤,余仲穆曾以“绮纨弱龄,不谋于其父母家人,孑身走数千里,为其父上书诉冤”。余仲穆经余达父介绍入北京化石桥专门学校就读。民国五年不幸英年早逝。余崧生来京,将载其子灵柩归葬龙里,请余达父作《余仲穆墓志铭》。
89.张叔眉,事迹无考,《余达父诗文集》中有《陈壁光先生义仓记代张叔眉作》。
90.王九安,事迹无考,据《余达父诗文集》中的《王九安先生墓表》,可知王名锡是贵州麻江人。
91.陇举卿,无考。陇、余两家有姻亲关系,余达父妻子为陇氏,妹夫为陇少庵。《余达父诗文集》中有《诔陇举卿文》。
92.陈德周(1871~1921),毕节大屯人,名文彬。“平昔诚笃中信,乡里人称君子也”。民国二年(1913)春,余达父赎卧牛河祖业置庄,由陈德周管理。“九年间必忠必信,不肯一事欺人,尤不肯损人利我”。1922年底,仁怀土贼赵清河、潘凉臣等率徒六七十人,开枪将陈德周击伤并捕捉,10日后除夕,陈德周去世,余达父亦“孤身陷贼八十日,转徙颠连百里间”(《壬戌人日口占,时在仁怀小路乡》),后遇救脱险。1930年夏,陈德周之子陈章琼改葬其父,请余达父作《陈德周墓志铭》。
93.葛继升(1870~1921),即葛亮曾。贵州毕节人,余达父老师葛子惠的侄儿。余达父在毕节求学时与他的关系非常融洽,1899年,葛继升经商时,余达父以三千两银子与其合资。后来,生意亏本,余达父又以经营所得的四千五百两银子借他,这笔钱后来也亏了。葛继升行状见《余达父诗文集》中的《葛继升墓表》。
94.田步蟾(1864~1944),江苏淮安人,字桂舫,又字倜戡,斋号荻芬庐。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科二甲19名进士。曾任清政府农工商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清政府考察各国政治大臣随员。1912年8月起,先后任北京政府农商部垦牧司司长、农务司司长、渔牧司司长。1917年7月起,又任陕西、山东省实业厅厅长,山东省政务厅厅长等职。1927年6月,任北洋政府内阁实业部次长,1928年6月去职。抗战期间为北京古学院研究员参与编辑《古学丛刊》。田步蟾先生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性格厚朴,工书法,其笔法苍劲古朴,功力深厚,长于篆书、魏书和汉隶。1913年,余达父旅居北京期间,曾请田步蟾用古篆为其书斋“雅堂”题名,此三字及余达父所撰所书《
雅堂记》合为一木匾,至今仍然完好保存于大屯土司庄园内。
结语
“我亦太丘徒,卌年注輶轩。白头谒马帐,戴不及彭尊。惟有文字缘,千秋足细论”(《题袁树五卧雪堂集三十韵》),余达父一生,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又三次东渡日本,“以文章交天下士”(《葛崇刚墓表》),其诗友文朋之多,其胸襟视野之广阔,在黔西北乃至贵州历史上罕有其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知己,成就了余达父这位“黔西北文学史上的杜甫”的博大深邃。
余达父虽没有加入任何革命团体,但是他的思想却是深邃的、开放的、进步的,特别是作为当时贵州省内偏远落后的乌蒙山区的一位彝族诗人和学者,他的眼光、学识、胆识、才情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今天,知道余达父的人已经不多,更不要说读他的诗了。七十多年来,余达父依然长眠于毕节大屯茫茫峰峦的白泥塘侧,很少有人走到他那密布荆棘的坟墓旁,但他的思想,他的诗歌,他的学术研究在黔西北,在贵州仍然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芒。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他,让黔西北这株“灵草”重新大放异彩,让这只“异禽”永远翱翔蓝天。
[1]
余达父:《雅堂诗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 周敬:《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毕节日报2010-7-31。
[3] 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陆草:《中国近代文社简论》,《中州学刊》2001年第4期。
[5] 翟显长:《余达父在日本》,毕节日报2009-6-26。
[6] 余宏模:《赤水河畔扯勒彝》,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
[7] 翟显长:《五四之子葛天回》,毕节日报,2009-5-9。
[8] 刘半农:《赛金花本事》,岳麓书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