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附录三 余氏家族其他成员的创作情况
所属图书:《百年家学 数世风骚:大屯余氏彝族诗人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02-01 文章字数:2862字

附录三 余氏家族其他成员的创作情况

1.余若煌

余若煌(1868~1917),字伯烿,余达父长兄。出生于四川叙永水潦,“童年时已具老成之型”,读家塾,接受祖父、祖母的教育。1880年,祖母安履贞逝世,祖父余昭带领长孙余若煌、次孙余达父移居大屯,“课之诵读艺文”。若煌、若瑔一居水潦一居大屯,却“席砚不离者将二十年”。1890年,弟兄俩同入毕节县学补弟子员(成为秀才),而祖父余昭去世。余达父生父余一仪让两个儿子“宜修举业,以慰先大父(余昭)之望”,余若煌“五赴乡试,三荐不售,绝意科举,肆力于佛氏之学”,“好研究风水、六壬、相宅、相墓诸术,皆能贯穿精究其理。事亲孝敬四十余年如一日。待诸弟友爱,质者教之,颖者鼓舞之,简者裁成之,皆雍雍如也。戊戌(1898)、己亥(1899)以来,办叙永南一屯之乡团,时盗贼纵横,公依然剪除剔治之,七八年间,鸡犬晏然,百里无萑苻之警”。(本段引文见余达父《亡兄伯烿先生行状》、《通雍余氏宗谱》)

正当余若煌创练乡团大有作为之际,却“因崖梯吴姓械斗杀人案,不悦于赵道尔丰,因案罗织之系狱八年”:永宁巡道赵尔丰寻隙陷害,余若煌被捕入狱,抄没家产;“守吏虽知其冤,莫敢白也”;余达父于1904~1905年之间,“奔走蜀中,无能营救”,不得已于1906年春率余若煌二子祥辉、祥炘去日本留学;经余达父大力营救,余若煌在1911年7月被释放。余达父留寓北京期间,毕节大屯“家中构造治理之事,皆公分身督理之”。1913年,余若煌致信余达父,为其修葺雅堂。余若煌晚年不问世事,只侍奉母亲,长斋礼佛,欲享含饴弄孙之乐,遗憾天不假年。

余达父留学日本期间,在叙永坐牢的余若煌,曾至少两次寄诗问候。《雅堂诗集》卷七,有两首七律,标题分别为《和伯烿先生见寄韵却寄》和《和家伯烿先生见怀韵》,却只在第一首下面附录了兄长的一首原作:

首联写暮春时节,无限感慨,奠定全诗感情基调;颔联活用典故,以苏轼“云山有梦”的悲哀、美人张丽华“富贵无因”的凄苦,诉说自己深陷囹圄有梦难圆的艰难处境;颈联先写自己收到海外来书、知道儿辈康健的喜悦,再写自己揽镜自照人老鬓白的喟然长叹,相互对比映衬;尾联“南冠未是穷途客,自扫蛮笺洒墨鸦”表达的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和豪迈:自己虽是系狱的南冠之客,人生尚未穷途末路,有弟弟在,有儿子在,自己还有希望和未来,应该把自己的此时此地的欢欣鼓舞,用扫笔涂鸦这样的方式,告诉远在日本的亲人们。

该诗无论平仄押韵还是对仗用典起承转合,都少有瑕疵,颇见旧学功底。而余若煌“所作诗文,皆不留稿,曰‘不足传’也”(《通雍余氏宗谱》),这更是一个佛教信徒大彻大悟后的四大皆空。

2.余若琳

余若琳(1872~1931),若煌三弟,若瑔二弟,字崑甫,号寿农,赘婿云南平彝县竹园海氏。性慷慨,喜交游,金帛挥霍不吝。幼承家学,诗礼彬雅,入滇后习举子业,未售;从军未久,即弃去。精明豪爽,人皆乐与之交游。30岁后构基成业,蒸蒸日上。民国十九年(1930)春,余达父游滇,绕道访问二弟,当地百姓都称赞余若琳“巨人长德”。余若琳平生所作诗四卷,由余达父点定,却未见传世。(事见《通雍余氏宗谱》)

3.余梦环

2002年出版的《世纪伴侣:葛天回、赵韵芬合传及纪念文集》第17页有一段记载,并收录了余梦环的一首诗。原文如下:

《世纪伴侣:葛天回、赵韵芬合传及纪念文集》还有注释云:“梦环嫁织金安少梅,居孀回家,子安崇智。”而细读余梦环这首七绝,我们体味到的是一个经历了婚姻悲剧的过来人的无限伤感无尽懊恼:因为自己“未能抛异果”的遗憾,她一方面对“误空望”的赵韵芬充满了同情,一方面又看破红尘——“姻缘妄想诸颠倒”。爱情在幻想中是美好的喜剧,在现实中却是独对青灯的落寞惨痛。如果从技巧上来看,这首诗只能算即兴之作,不甚讲求平仄押韵,美中亦有不足。但余梦环和妹妹余祥元都不乏诗歌才华,只不过是基本功训练可能不及父亲余达父等家族中其他诗人而已。

《世纪伴侣:葛天回、赵韵芬合传及纪念文集》还附录了两张黑白照片,一为“1933年韵芬好友余梦环女士,来镇江合影”,一为“余梦环与天回一家合影”。照片上的余梦环,无论坐着还是站着,无论是穿风衣还是穿长袍,无论是抚摩着葛家的长女还是手执有点残破的蒲扇,都娴静端庄堪称淑女、美女。对女友与葛天回的幸福婚姻和完整家庭,她的内心深处肯定有说不出的羡慕和向往。能以自己的侠义之举,成就毕节历史上堪称美满的一段姻缘,在她内心深处肯定也有说不出的愉悦和满足。

关于余梦环,在余达父《亡妻安孺人墓志铭》一文中有如此记载:“孺人姓安氏,威宁州处士讳如春之女,归余九年而生女环……”余达父与原配安孺人1886年结婚,余梦环当出生于1895年。1934年余达父逝世时,余梦环已年近40。关于余达父两个女儿的情况,周素园在《贵州大理分院余君墓表》有中简单描述:“长女适安少梅,夫亡守节,次尚幼。”

4.余祥炘

余祥炘,余若煌次子,余宏模先生的父亲。出生在四川叙永水潦,13岁时与长兄余祥辉一道,随二叔余达父东渡日本,后来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革命,曾被聘为大元帅府军事委员。他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对袁世凯,土地革命时期反对周西城,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龙云主政的云南省政府政治部主任,后因双目失明退隐回乡,1945年病逝。以下是余宏模先生对父亲创作情况的讲述(见《余宏模先生采访录》):

百年家学 数世风骚:大屯余氏彝族诗人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