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伟大的胜利,枪剑风云
所属图书:《舞龙的智慧》 出版日期:2013-09-01文章字数:1786字

伟大的胜利,枪剑风云

瓮安县城的渡江广场,有一尊名为“强渡乌江”的大型花岗石浮雕,重现了70多年前红军长征先锋部队冒着枪林弹雨、划着竹筏“强渡乌江”的战斗场面。浮雕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展现了当时战斗的激烈艰险,让后人看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然而就“强渡乌江”战斗来说,当时的紧张激烈、艰难曲折、惊涛骇浪,是用任何艺术形式都难以完全表现出来的。因为对于中国革命来说,任何一场伟大胜利的背后,无不是波澜壮阔,大潮叠起。

1935年1月1日凌晨,人们还沉浸在香甜的梦乡中,瓮安城和猴场镇一片寂静,唯有刺骨的寒风在不依不饶地咆哮着,把阴冷的细雨吹得东倒西歪。在微暗的天色中,只见瓮安江界河渡口边上出现了几个黑乎乎的人影,他们是红一军团红二师前卫部队的侦察兵。早在决定渡江之前,红军就已经了解到,江界河新老两个渡口,相距五六公里左右,只是从哪个渡口过江,还没有确定。此次他们的侦查任务,正是要查看地形,明确敌情,确定过江渡口。

天色渐渐亮了起来,此时侦查战士发现,天险乌江真是名不虚传。两岸都是峭壁高山,黑黑的高峰突入云宵。江宽二百多米,波涛汹涌。不过乌江两岸山腰上薄雾弥漫,站在乌江南岸的侦查战士,根本看不清乌江北岸的全貌,对岸守敌的情况更是无法摸清。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天时、地利、人和,红军一样不占,要想顺利过江,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但是对于中央红军来说,形势所逼,过江已势在必行,再难,都要过江。寻找突破口,是当下最紧要之急。几个侦查员通过火力侦查,发现敌军防御重点在老渡口,而新渡口的防御力量比较薄弱。这一发现让红军欣喜若狂,当下做出部署:佯攻老渡口,主攻新渡口。

过江渡口确定了,然而,如何才能冒着敌人的炮火,在这滚滚的江面上,架起一条通向胜利的桥梁呢?水上道路如何修建,令工兵连的战士们十分头疼。最后根据探测江水的结果,工兵连的战士们决定扎竹排,搭浮桥。这个方案很快得到了指挥部的同意,大家开始热火朝天地砍黄竹扎竹排,搜集绳索、门板、木材、箩筐等架桥的器材。

1935年1月2日下午,刺骨的寒风中,八名水性较好的红军战士仰头喝干碗中的烈酒,脱掉上衣,身背四枚手榴弹,手持一支驳壳枪,拉着一根棕绳,跳入冰冷的江水中,拉着棕绳奋力游向对岸,打算将棕绳固定,为架浮桥作准备。没想到还没游到江心,就被对岸的敌人发现,各种轻重武器疯狂地向江中的战士扫射而来。南岸的其他红军战士赶紧还击,以掩护正在江中奋力游向对岸的八名战士。然而在敌人密密麻麻的火力强攻下,渡江战士一人中弹牺牲,棕绳也被炸断,剩下七名战士不得不返回南岸。红军第一次武装泅渡没有成功。

当夜,红军在新渡口上游的江岸边实行第二次武装泅渡。十五名通晓水性的红军战士趁着夜色,分别登上了工兵连赶制出来的双层竹筏,奋力向江心划去。没想到水流太急,竹筏到江心后,两支被激浪卷了回来,剩下一只下落不明……

两次偷渡失败后,凌晨红军召开紧急会议,总结经验,重新作出部署:一部分战士在老渡口实施佯攻;一部分战士在新渡口用六十多只竹筏实施强攻;一部分战士在新、老渡口一线一字摆开,实施火力掩护;工兵连的战士们则随时作好架设浮桥的准备,一旦强渡成功,即在水流较缓的老渡口处架设浮桥;炮兵连立即进入预选炮阵地,实施炮火支援。

一切安排妥当,天亮后,在红军密集火力的掩护下,30多只竹筏在新渡口处一齐入江离岸。一开始,江北岸守敌还未发现上游实施强渡的第一突击队,当30多只竹筏划至江心时,对岸守敌发现了红军的竹筏。于是敌人开始向江心竹筏疯狂射击,正在这危急时刻,突然奇迹发生,天降神兵,机枪、手榴弹轰击敌阵。江北岸守敌顿时乱成一团,立即把火力转向袭击处。原来昨夜的五名红军战士偷渡成功,潜伏敌军阵前。如此里应外合,第一突击队顺利登陆,与五名红军战士会合,迅速组成交叉火力,压制住了敌人的疯狂扫射。

这时红军第二突击队的30多只竹筏开始出发,一时间,江界河渡口硝烟弥漫,枪声、炮声、号声、喊杀声响成一片。一番激战之后,守敌全线溃退。工兵连战士趁机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迅速架起浮桥,保证其他红军战士顺利过江。

经过三十多个小时浴血奋战,三万多名红军战士顺利渡江。敌人苦心经营的乌江天险不再是一个神话,它在英勇无惧的红军面前,低下了桀骜的头颅,温顺地让开了道路。而中国历史也因为乌江天险的突破,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舞龙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