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一生必读的名家散文
所属图书:《舞龙的智慧》 出版日期:2013-09-01文章字数:1437字

一生必读的名家散文

灰冷的星空,闪烁着萤火般的光点。

萧萧北风中,一个文学斗士在孤独地徘徊,他很无助,因为战火纷飞的中国满目锋烟;他也很无奈,因为不能冲到第一线去杀敌抗日救国。平日学的那些秦汉的词赋、唐宋的诗歌,在这个国破山河碎的年代,挡不住漫天的炮火。

面临着沦陷的危险,他又将何去何从?

不行,一定要拿起手中的笔,笔就是投枪,是匕首,无论这个世道如何险恶、荆棘密布,笔可以呐喊,可以高呼,可以愤怒,可以控诉,可以批判,可以揭露,可以用正气写出一个大大的中国。

杨藻章,在江苏将要沦陷的时候,发出了自己的呼喊。不久他就要回到家乡去了,看着大批大批的人们往自己家乡逃难,他的心里百感交集。这与他四年前刚刚进入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读书里的情景,简直是天差地远。那时虽然也关心着抗战,却还是能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学习,聆听国学大师黄侃、宋词元曲专家吴梅、文字训诂专家胡小石这些鸿儒巨硕的教诲,能和鲁讯先生探讨着文学,还可以憧憬毕业了留在南京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而现在一切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东沦陷连南京政府都要迁到重庆,江南很多的物料都往西南转移,国将不国,个人又如何能抗拒这如潮的溃离?

回去吧,回到日本人触不到的贵州吧,也许家乡的父老更需要文字去浇灌心灵。

在此之前他那篇《关于排斥异端》的文章直指国民政府镇压抗日力量的恶行,不客气地对蒋介石所谓“异端”的镇压行为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鞭笞,酣畅淋漓。

江苏沦陷后,杨藻章回到贵州,一生辛勤从教,兢兢业业。先后当过贵阳师范学校国文教员、瓮安中学校长、贵阳师院图书馆馆长、瓮安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等。

他一直活跃在中国文坛,以语言犀利、文风张扬见长,在《革命日报》、《贵州日报》、《现代》等刊物发表了不少优秀文章,大量的杂文和随笔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像《作为宣称的文艺》、《关于排斥异端》、《腌肉与不朽之作》等作品,近百年来仍影响不绝。

《关于排斥异端》一文中,他开门见山地揭露了国民政府对所谓“异端”的镇压行为:“古已有之,于今尤烈”,中国的统治阶级,同属于这个阶级的绅士们,对于认为与他们的“江山”有妨碍,或有违他们的传统的“道”的思想家,照例是视之为“异端”而要加以排斥的。排斥的方法,便是将异端们先“捉将官里去”;次施以毒刑,逼出“危害国家”的口供;再次“嚓”或“砰”的弄死,那一时捉不到的呢,至少也要将他们追捕得鸡飞狗跳,断绝了他们在社会上求生的机会。

随即话锋一转辛辣地讽刺道:但也有他们所不必一定要排斥,甚或反加以相当优待的异端,这便是异端之属于死人或外国人者。

他列举了孙中山先生、萧伯纳、圣人孔子的案例。孙中山生前被各地官僚恨之入骨,被称为造反作乱的异端。待其死后,各省官僚们纷纷召开追悼会,突然赞扬孙先生的伟大来;社会主义者被统治阶级称之为最可恶的“异端”,而以社会主义者闻名的萧伯纳来中国,偏偏受到“正端”们的热烈欢迎;孔子当初在本国被称之为“异端”,被排斥出国,其他各国诸侯都很客气地同他敷衍。孔子死后,各朝统治阶级又尊其为圣人,代有追封。

对此,文章一针见血地总结道:排斥本国的异端,敷衍外国的异端,虚敬死了的异端,乃“从来如此”的事。

这篇文章在当时如当头一捧,打在了国民政府的七寸上,人们读到了他那冷嘲热讽下拳拳的爱国心肠。后来《关于排斥异端》被收入《当代经典:一生必读的名家散文》和《新文学大系》,被列为中学生必读的经典文章。

杨藻章,贵州现代文坛的精英,他的犀利与傲骨亦如他的文章,刚强地挺立在贵州莽莽青山之中。

舞龙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