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明清的会展商业模式——“快场”
所属图书:《舞龙的智慧》 出版日期:2013-09-01文章字数:2306字

明清的会展商业模式——“快场”

快场,草塘的商业民俗;

快场,一场永不落幕的商品交易会;

快场,贵州最早的大型区域性综合会展。

头天看行情,二天大开张,三天总结算。快买快卖,大展三天,快场利落地汇聚天下客商,又迅速地遣散商品,喧嚣中弥散着草塘商贾贸易的人气与繁华。

穿过历史的烟云,这种会展式的商业运营,在神农氏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氏族部落里有人狩猎,有人织布,有人制陶,大家都需要交换不同的东西生活,狩猎的把打来的动物和织布的交换,织布的把纺好的麻布和做陶器的交换,时间长了这种自由的交换方式让人们觉得很累,为什么总是不能一次性的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大家跑到神农那里诉苦。神农听后摇摇头,这都是你们没有好好的规划,碰到自己需要了才去交换,所以总是觉得自己缺这样缺那样,你有东西要换的时候,人家的东西早就被换走了。众人一听是这个道理,怎么解决呢?神农指着身后一块空地,今后这里就是集市,每天中午大家都集中到这里,拿着自己要交换的东西,想交换什么就交换什么,把自己需要的东西全部换齐了,大家都好各做各的事。众人听后都很高兴,有了集市再也不用瞎转悠了,再也不用东跑西跑地问人家换东西,这样一来还节省了不少时间。于是每到中午,只见集市上人声鼎沸,看货的、换货的聚在一起,非常热闹。

武王伐纣,商朝人流离失所,轮为阶下囚,没有吃的,没有土地,命运把他们逼到人生的最低谷。没有办法,商人只好用身上值钱的东西去换生活的必需品,武王还告诫商人除了老老实实务农外,还要赶牛车到外地经商好孝养父母,久而久之,商人就成了经商之人的代名词,商人的交换活动被称为商业。集市便承载着商人的生活寄托,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抛光打磨,勾勒出风雨阳光后商贾文化的沧桑与古朴。

大唐鼎盛,国际大都市长安的城市功能规划很严,出现了两个超级CBD商区——东西两市。买东西成为长安人的口头禅,漫步在繁华的东西两市商业步行街,世界各地的人都聚集在这里,拿着各色商品叫卖,集市便支撑着一个盛世的光荣与梦想,静静地行走在5000年悠长的河道。

随着各个城市人口流动加快,人们觉得商品买卖应该有固定的时间,各地的人在这个固定时间之内带着货物去买卖,那些想要快速出货的卖家和急需货物的买家可以赶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交易,赶集成为双方定期碰面买卖商品的方式,草塘把这种交易形式称为快场。逢猴日赶快场,省内省外的各种货物都云集在这里,同时迅速流转,明清时草塘成为上连川渝、中接湖广、下通南洋的商业重镇,商贾云集,马帮往来,风光十足。

清光绪二年秋,薰风吹落了桂花的清闲,花香飘荡在草塘夕阳的余辉里,一位江西商人在中街的茶楼上品茶,不一会一位长衫老者在他身旁坐下。商人经常来往于江西与草塘,老者是向商人打听行情的。商人给老者斟上茶,说道这次他从江西带了些李渡的毛笔、景德镇的瓷器过来,希望在明日的快场里老者多带点当地的商家光顾光顾,老者满口答应。

第二天,草塘快场第一日,街道两旁的商铺早早就开门营业,行商们则在街道中间支起摊位,摆放着他们从全国各地贩来的货物。有卖牲口家禽的,有卖粮食油柴的,有卖布匹棉纺的,有卖竹篦陶瓷的,有卖针头麻线的,还有那些游走行医、叫卖小吃、街头杂耍的,不到巳时已是人声喧扬,摩肩接踵,牛马嘶鸣。江西商人摆设的摊位就在江西会馆对面,摊子上除了他告诉老者的毛笔、瓷器外,还有纸、砚、墨文房用品。到得中午,果见老者领着一批人到江西商人摊前,这些都是附近乡镇上的商家,一行人看着江西商人的货,反复的询问货源、价格、数量,商人耐心好,不断地应答着。有的人看中了货,但不急出手,表示还要去其他地方转转,各处摸个底,商人也不恼怒,任其自便。其实这些商家是跑到茶楼里商量对策去了,每个人都想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东西,所以他们决定搞个团购,一起把江西商人的货给端了,商定之后,请老者当中间人帮忙说和,老者爽快地应承下来。

快场第二日,老者和众商家老早就来到江西商人摊前,商人知道这次生意准成,便笑道承蒙各位捧场,价格好说,只要大家不让兄弟我亏本,略有点盘缠回去,这些货我就卖给大家了。众人见江西商人这么爽快,很高兴,老者拉着江西商人的手说,怎么能让兄弟你亏本做买卖呢,大家都商量了,你的货他们全买了,出个最低价他们好数货。商人挥手致谢,麻利地从摊子上取得货品清单,每样物品的价格都清楚是标在清单上,商人每件货都报了一个大家乐于接受的数字,这笔生意没费什么功夫就顺利成交,众商家拉着货乐滋滋地回去了。

快场第三日,江西商人处理完一些破损的瓷器和纸张后,理了理账单,一次快场下来所赚颇丰,看来下次得多带点东西过来。临走时他再次请老者到茶楼喝茶,并拿出银子谢过老者,老者咂口茶接过商人手中的银子说,老弟下次过来,可以带些外地特产,还有云南和四川的人最喜欢江浙丝货。江西商人道,全仰仗您支持,下次我会带更多特色的东西过来。

江西商人带着快场获取的商机,满意地离开了,当他下一次返回时,迎接他的又将是另一场未知的生意旅程。

草塘的场,熙熙攘攘,交易火热。在那些此起彼伏的买卖声中,生活的忙碌被写意成丹青图画,浓浓地弥散醉人的民俗,就像《清明上河图》上泛黄的喧哗,在千年的凝望中,朝成青丝暮成雪。如同那满脸皱纹的老人,在赶场天的早晨,从茂密多刺的花椒树上折了几枝挂果的花椒,满脸笑容地装进一个小小的背篓里,踏着弯曲的山路,奔向人声鼎沸的乡场。卖完花椒,悠然地叼着叶子烟寻一家茶馆坐下,要一壶最平常不过的茶,细细品味岁月的风雨……

如今,明清快场消逝在四通八达的现代流光中,它留下民俗文化的斑斓缩影,在猴场古邑区粼粼的水波里荡起涟漪,泛起一种难以割舍的生命情结——这种古老的会展还能再见吗?

舞龙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