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灯夹戏,诙谐的生活小品
所属图书:《舞龙的智慧》 出版日期:2013-09-01文章字数:1605字

灯夹戏,诙谐的生活小品

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灯夹戏”不仅在瓮安人人皆知,在黔中也是家喻户晓。“灯夹戏”彰显着非凡、独到的艺术魅力,丰富和影响了一方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北宋真宗年间,真宗皇帝最为宠爱的刘皇后生下一个儿子,可是没过多久,这个孩子就夭折了,此后刘皇后想尽办法,也始终没有怀上孩子。真宗皇帝虽然对刘皇后情有独钟,但作为皇帝,怎么着也要一个儿子来继承大统。因此,真宗有时也会宠幸其他的妃子和宫女。

可是,刘皇后嫉妒心太强,任何一个妃子或宫女怀上龙种,都无一例外会遭到她的迫害。

后宫妃嫔中有一个姓李的妃子,容貌清丽,温柔贤良,深得真宗的喜爱,常常被临幸。不久,李妃怀孕了。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刘皇后千方百计陷害李妃,均没有得手,于是心生一计,声称自己也怀孕了。时光飞逝,很快到了李妃临盆之日,刘皇后早早买通产婆,如此这般地一番吩咐。李妃生下龙子后,一时血晕,人事不知。产婆趁着忙乱之际,将早早备好的狸猫换出龙子,告知真宗皇帝李妃产下一妖孽。真宗大怒,以李妃产下妖物为由,将其贬入冷宫。与此同时,这边刘皇后“诞”下龙子,真宗大喜,遂封为太子。

可怜的李妃,在冷宫受尽刘皇后的迫害,生不如死,后在好心宫女的帮助下,历尽千辛万苦逃出宫外,隐姓埋名,流落民间。因为想念自己的亲生儿子,再上伤怀自己的悲惨遭遇,李妃日日哭泣,流泪不止,哭瞎了双眼。数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历经坎坷的李妃幸运地遇到包拯,并在包拯的帮助下,和已是仁宗皇帝的儿子相认。母子相见,抱头痛哭。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虽然李妃无数次在梦里思念儿子,但因为双目失明,相见时却看不见儿子的模样。

宋仁宗为了让自己的生母双目复明,在除夕之夜点燃了3724盏花灯,向上天许愿祈福。仁宗皇帝的孝心感动了天神,李妃的眼睛竟然重新获得光明。宋仁宗大喜,当即和皇后亲自扮演小生和旦角,并由六个亲近大臣打锣打鼓,做法事向上天还愿。

以后的每年除夕夜,心怀感恩的宋仁宗都要带领臣民跳花灯,从除夕一直跳到十五,历时半个月,以示虔诚。“跳花灯”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初一到元宵夜,村村寨寨便组织各自的花灯班子,跳起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庆祝丰收景象,祈求岁岁平安。

花灯戏传到瓮安,又有了新的内容。瓮安人借鉴传统歌舞的表演形式,在花灯戏里融入了许多外来戏曲文化,逐渐形成了极具瓮安特色的地方戏曲,融歌、舞、乐、诗歌为一体,主要以民间故事和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朴实的生活特点。表演者动作夸张,步法轻快愉悦,以手帕和折扇为道具,表演风趣幽默,唱腔婉转优美、乡土气息浓郁。

如果四川民间艺人宋建章没有把川戏带到瓮安,带到平定营,那么也许今天的瓮安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只有通俗的“花灯戏”,而不会有独具地方特色的“灯夹戏”,那这将会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一大损失。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民国年间,戏曲科班出身的宋建章带着一身绝活,从四川千里迢迢来到瓮安平定营,开班授徒,把川戏传到了当地。

聪明好学的平定营民间艺人李冬阳在学到川戏后,灵机一动,改良创新,将花灯与川戏有机地结合起来,演变成了现在所说的“灯夹戏”:当一则花灯戏表演完毕后,及时穿插一场川戏,接下来花灯、川戏轮流出场,其内容、形式接连更替,两班人马轮番出台。伴奏大多采用的是民间的锣鼓、二胡、板胡、京胡、快板、笛子等民间乐器,根据花灯戏、川戏的特点吹拉弹唱、混敲混打。这种独具风格的表演形式,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此后,“灯夹戏”成了平定营传统的文艺节目。人们在“灯夹戏”里融入婚育新风、科学发展观、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先进理念,创作了《拜新年》、《劝妻》、《花灯的起源》、《一出台来》等优秀作品,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寓教于乐,展现瓮安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瓮安人爱看“灯夹戏”,对于他们来说,“灯夹戏”如同诙谐的生活小品,在那吹拉弹唱、混敲混打里,透着乐观与希望,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了欢声笑语,增加几分绚丽的色彩。

舞龙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