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宝力高
一、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齐·宝力高
1944年2月25日,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哈拉胡少村的老活佛齐根德扎布家,降生了第二个男孩,他就是齐·宝力高,成吉思汗大儿子术赤的39代孙。
齐·宝力高的母亲是一位善良、坚强、酷爱唱歌的蒙古贵族后裔,父亲曾在阿拉坦西热图大庙当过活佛,还在印度等地研习佛经19年。用齐·宝力高的话来说,自己“在娘胎里就是听着佛经长大的”。这样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的佛家心性,让他拥有了一颗善良、仁爱的心。
3岁那年,齐·宝力高被确认为科尔沁草原莫力庙第五世活佛。后来,随着土地改革的开展以及自治区政府的成立,他5岁时被赶下了台。
结束了短暂的活佛生涯后,齐·宝力高在音乐方面的天赋逐渐显露出来:“我很小的时候,常常倚在电话线杆下,听着风吹动电话线发出嗡嗡作响的声音,觉得无比神秘和美妙。”就这样,大自然成为齐·宝力高音乐方面的启蒙老师。
7岁时,齐·宝力高萌生出学习乐器的想法。于是,父亲请人给他做了一把“潮尔”(一种古老的蒙古族弓弦乐器)和一把四胡。每逢过年,草原上的牧民都会邀请民间艺人前来拉马头琴、奏四胡、吹笛子、弹三弦,彻夜狂欢,齐·宝力高总会跑去欣赏,第二天再把听到的曲子演奏给母亲听。虽然不懂五线谱,可他总能把每一个音调拉准,一年后,他已经能和民间艺人合奏几十首民歌,展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
1958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实验剧团(今内蒙古民族剧团)的孟和团长到科尔沁招收学员。当时,刚刚从科尔沁左翼中旗道兰陶布小学毕业的齐·宝力高听到消息,兴冲冲地跑去应试。考试中,他用四胡为团长演奏了《嘎达梅林》等几首蒙古族著名曲目,被顺利选中,前往呼和浩特学习。
送别时,母亲把自己全部的积蓄——用三层布包着的15块钱递给了齐·宝力高,并对他说:“人这一辈子要学会和自己过不去,千万不要和别人过不去。”后来,这句话成了他奉行一生的座右铭。
到呼和浩特后,齐·宝力高有幸向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桑都楞学习马头琴,向《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词曲作者美丽其格学习乐理和作曲。同时,他还抽空向马思聪(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得意弟子王华意学习小提琴演奏技巧,并将小提琴的跳弓、快弓运用到马头琴演奏中,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马头琴的艺术表现力。
在老师的指点下,齐·宝力高不断汲取着艺术养分,音乐水平突飞猛进地增长,为日后的词曲创作及马头琴演奏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誓死护琴,三改琴面
1966年“文革”开始后,马头琴被定为“民族分裂的乐器”。因为醉心于钻研马头琴的演奏技艺,齐·宝力高也受到了冲击。
后来,齐·宝力高受诬陷被关进监狱半年,之后又被送到乌兰布和沙漠劳改3年。在被部队押上卡车前,他还带着自己的马头琴。当时劳改不允许带马头琴,他就斩钉截铁地对押送他的小战士说:“让我带着马头琴,我就去;不让我带马头琴去,干脆就枪毙我好了。”当时部队的参谋长刚好是蒙古族,他见齐·宝力高宁死也不肯上车,就说:“你把马头琴给我,你在哪儿劳改我清楚,一个礼拜后我把琴送到那儿去。”
在劳改中,马头琴成了齐·宝力高唯一的伴侣。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他日夜与马头琴为伴,向马头琴倾诉着自己的心声。当时,齐·宝力高十分想念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儿子,于是就写了一首《沙漠月亮摇篮曲》:“银色的月亮照亮大沙漠的时候,我又想起了我的孩子,就在我眼前看见一样,我什么时候能看到他,谁也不知道,只有马头琴知道……”
“文革”接近尾声时,齐·宝力高终于重见光明。随后,他开始潜心研究马头琴,在传统马头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三次改革。
齐·宝力高(左)等讨论改革马头琴
第一次改革是在1973年,当时,齐·宝力高随剧团到锡林郭勒草原演出。在东乌珠穆沁旗的那达慕大会上,齐·宝力高在独奏时大雨突降,雨水打湿了马头琴的定音鼓皮面,马头琴的声音渐渐变得嘶哑而后失声。受大雨启发,齐·宝力高决定用防潮性能较好的蟒皮面来制作马头琴,令马头琴的音色更加醇厚,音域也得到了扩展。
1983年,在与北京交响乐团排练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时,齐·宝力高发现,蟒皮面的马头琴常常跑弦,共鸣箱也不理想,于是他产生了再次改革马头琴的念头。这一次,他用梧桐木面制作出马头琴的共鸣箱,使马头琴的音色明朗、音量宏大、高音稳定。日后,这把用梧桐木面制作的马头琴成了齐·宝力高的至爱,陪伴他走南闯北多年。
1996年,白松木面的马头琴又在齐·宝力高的手中诞生了。这次改革后的“现代马头琴”,在重奏、齐奏、协奏乃至与交响乐队合奏时,音质音色都得到了空前提高,极具穿透力。
在改革琴面的同时,齐·宝力高还将小提琴、二胡、四胡、大提琴的演奏方法融入马头琴的演奏当中,添加了跳弓、击弓、碎弓、抖弓、连跳弓、砍弓、连砍弓等弓法技术,并将传统演奏法中的多种定弦法和演奏法进行分类,使之逐步规范。
多年后,谈起对马头琴的改革,齐·宝力高说:“我对马头琴三次改革的动力,来源于草原牧民对马头琴的厚爱和痴情。”
三、将马头琴合奏变为现实
在马头琴的发展历程中,齐·宝力高不仅仅是这一乐器本身的改革者,还是马头琴合奏的奠基人。
1986年的一天,齐·宝力高正在家中写马头琴独奏曲,这时妻子对他说:“你不要总是写独奏曲,应该写一些合奏、齐奏的曲目,应该把你的学生召集起来搞几个大型的齐奏或合奏。”妻子的一席话令齐·宝力高茅塞顿开,他认为:“一种乐器要把它继续发展下去,一定要群体化。如果马头琴变成群体化了,那就了不起了。”于是,他立即向团里申请组建马头琴乐队。
很快,团里批准了组建马头琴乐队的申请。随后,齐·宝力高把所有在内蒙古艺术团体从事马头琴演奏且技艺不错的乐手集中起来进行训练,将他们的弓法、节奏、指法统一起来。几个月后,经过规范化、群体化训练的马头琴乐队诞生了。
齐·宝力高和乐团在演出中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庆祝会上,齐·宝力高训练出的马头琴乐队凭借齐奏的艺术气势和音乐效果轰动全场,得到了音乐界的高度赞扬。有人评价说:“过去的马头琴手就像草原上的野马,这儿一匹,那儿一匹,成不了气候。现在把他们集中起来了,艺术感染力就大了,是名副其实的‘野马队’。”从此,这个乐队便命名为“野马”,名声越叫越响,最终从乐队变成了乐团。
乐队成立后,齐·宝力高开始进一步统一马头琴的演奏弓法。早在1973年,他就开始对马头琴的演奏弓法展开探索和归纳,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马头琴演奏理论的著作——《齐·宝力高马头琴演奏法》(汉、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4)。如今,他在原先的理论基础上正式开始实践,成立了马头琴高级训练班,从各个旗抽调了49人进行集训。
由于马头琴是一种民间乐器,起初,演奏者们甚至都不知道“弓法”究竟为何物。于是,齐·宝力高对大家进行了为期45天的封闭式强化训练。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大家的演奏弓法终于得到了统一。学成后,这49人又各自带了几名学生,就这样将马头琴艺术传承了下去。
1989年6月20日,中国马头琴学会在呼和浩特成立,齐·宝力高担任会长。12月26日,他率领来自国内8个省区的27位马头琴手,在北京音乐厅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作了专场汇报演出,受到音乐家及文化部的高度评价。
自古以来,马头琴多以独奏形式出现,而齐·宝力高经过长达3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马头琴演奏弓法的统一,开创了马头琴合奏的先河。
四、让马头琴艺术走向世界
除了研究马头琴本身及其演奏方法,齐·宝力高还致力于向世界宣传马头琴艺术。他曾先后在坦桑尼亚、布隆迪、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尼、日本、加拿大、奥地利、蒙古等国进行演出。其中,单是赴日本演出就多达53次,使马头琴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民族乐器。他的声望也与日俱增,被聘为蒙古国马头琴名誉主席和日本国际交流马头琴协会名誉主席。
在出访坦桑尼亚时,齐·宝力高还依稀记得,当他演奏《万马奔腾》时,全场观众都随音乐跳起了舞,帽子也高高地抛向空中。当时的场面让他深刻体会到了马头琴的魅力,也让他理解了“艺术没有国界”这句话的含义。
1988年,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齐·宝力高成功举办了马头琴独奏音乐会。蒙古国的乌和那德对他说:“马头琴本是蒙古包里拉的乐器,现在能够走向世界,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2001年8月8日,已经58岁的齐·宝力高再次做出惊人举动:在呼和浩特国际青少年马头琴艺术节暨呼市昭君艺术节开幕式上,他率领由1000余名学生组成的千人马头琴乐团,以一曲雄壮的《万马奔腾》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马头琴与我》书影
演出中,齐·宝力高既像一匹狂放不羁的头马,又像一位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在他的指挥和领奏下,他的马头琴大军时而低音回旋,时而高音嘹亮,犹如万马奔腾在辽阔的草原上。一曲终了,全场掌声雷动,齐·宝力高的眼角也湿润起来,他的千人马头琴乐团冲刺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演出大获成功。这一年,齐·宝力高还出版了他的自传《马头琴与我》(汉、蒙古、日文)。
2005年8月26日晚,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场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的音乐会正在举行。齐·宝力高应邀率乐队到场演出,为来自66个国家的华侨代表和各国友人奏响了马头琴和平之歌。演出开始前,他满怀深情地说:“几百年前人们拿着刀枪而来,而我今天拿着马头琴而来,我唱着和平之歌而来,我是和平的使者。”
2008年8月8日,齐·宝力高带领乐队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表演中,再一次奏响《万马奔腾》,让更多人领略到草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1年10月20日,齐·宝力高一手创办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正式成立,为世界各地更多想要学习马头琴艺术的学生提供了平台。
2014年10月10日,由联合国世界马头琴协会、内蒙古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马头琴学会和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马头琴学术研讨会在锡林浩特举行。作为会议策划者,齐·宝力高在开幕式上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这一辈子只为三个字,那就是‘马头琴’。”
五、传承艺术,义不容辞
60多年来,齐·宝力高在对马头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创作之路也从未间断。
自1963年的处女作《鄂尔多斯高原》问世以来,齐·宝力高相继创作了上百首马头琴曲,如《万马奔腾》《草原连着北京》《草原赞歌》《乌审召新歌》《回想曲》《献给母亲的歌》《苏和的白马》《初升的太阳》,合奏《寻找》,四重奏《命运》,协奏《草原天驹》《心灵之歌》等,以及歌曲《锡林河》《难忘》《马头琴之歌》等。其中很多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齐·宝力高在国际马头琴学院授课
此外,齐·宝力高在艺术生涯中收获的累累硕果,也见证了他在这一领域铸就的辉煌:1979年,他在国庆30周年文艺演出中第一次演奏《万马奔腾》,一举荣获作曲银奖和演奏金奖;1996年,他在全国色拉西马头琴大赛中获“大师奖”;2007年,他荣获国家文联和国家文化部双重“非物质文明传承大师”光荣称号;2009年,他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并授予金质奖章。
齐·宝力高不仅在国内屡创佳绩,还在国际上赢得了许多荣誉:1993年,在日本大阪市国际室内音乐大赛中,他获得特别一等奖;同年,在日本福岛市世界青年音乐节上,他荣获“大使奖”;1997年,他在日本横滨市世界和平文化音乐艺术节上获“世界音乐和平奖”;2003年,他获得蒙古国社会科学院与成吉思汗大学联合颁发的世界游牧文化最高奖——成吉思汗奖章。
“在我的认知里,马头琴是全世界唯一有头的乐器,正因为有头,就有了五脏六腑,也就有了灵魂。所以我就是个与马头琴的灵魂建立了交流的人。”如今,已经70多岁的齐·宝力高依旧坚定信念,在马头琴艺术传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