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赵履珠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3757字

赵履珠

一、苍山洱海孕育声乐天赋

赵履珠

1937年11月7日,赵履珠出生在云南大理喜洲镇的一个白族家庭。

喜洲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处,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喜洲古镇是白族第一镇,有着一千多年历史,这里保存有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近现代以来,它又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云南省的重点侨乡之一。

喜洲人在外经商的较多,很多人家把商号开到了很远的地方。赵家也是一个生意人家,赵履珠的父亲常年在外面帮人做生意,很少在家里。在赵履珠的记忆中,父亲生意闲暇时回到家来,经常坐在门前吹笛子。赵履珠对父亲的笛子曲十分喜欢,总是搬个小木凳,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父亲的笛音,早早就在赵履珠的心中埋下了音乐的种子。

喜洲的白族乡村,民间音乐非常丰富。在白族民间音乐的熏陶下,赵履珠和其他白族姑娘一样,从小就喜爱唱歌。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洱海沿岸的白族人都要举办一次传统的耍海盛会,人们吹起唢呐,唱着《大本曲》,对着调子,舞着霸王鞭,跳起仙鹤舞。每年这天,赵履珠都会和伙伴们步行好几里路,到洱海边听人唱调子。渐渐地,赵履珠发现自己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

环境的熏陶,天赋的条件,成为赵履珠后来在声乐事业上的基础。

中学毕业后,赵履珠进入大理师范读书。1956年初,在学校举办的歌咏比赛上,赵履珠的独唱《弥渡山歌》获得了一等奖。赵履珠的声乐才华进一步体现,老师和同学鼓励她,她自己也决心把声乐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1957年,赵履珠考入了成立不久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进入歌舞团后,赵履珠一方面拜杨汉、张明德等白族老艺人、老歌手为师,一方面深入乡间,向群众学习演唱白族民歌小调。经过几年的时间,赵履珠学会了洱源西山调、凤羽调、大理麻雀调、剑川泥鳅调、巍山彝族调、鹤庆甸南甸北调、马厂民歌、兰坪后山曲、邓川双廊调、周城白族调、宾川民歌等,基本掌握了《大本曲》的9板3腔18调,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歌手。

1959年3月,在昆明举行的全省文艺会演中,赵履珠参加了独唱、对唱、小合唱等,取得了一定成功。

二、为《五朵金花》配唱一举成名

1959年夏天,赵履珠为电影《五朵金花》配唱,她演唱的《蝴蝶泉边》等歌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从而一举成名。

《五朵金花》是我国第一部反映白族人民生活的电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这是一部爱情电影,由赵季康、王公浦编剧,王家乙导演,雷振邦作曲。故事讲述白族青年阿鹏与副社长金花在大理三月街相遇时一见钟情,次年阿鹏走遍苍山洱海找金花,在一次次误会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影片以阿鹏找金花为线索,在苍山洱海、三月街、蝴蝶泉等奇山丽水以及浓郁民族风情的背景下,展现了活跃在不同岗位的五位金花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新中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幸福、欢乐的生活,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具有抒情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影片。这部影片一经问世,便受到了观众的喜爱,红遍了全国。

赵履珠和丈夫晓雪

《五朵金花》拍摄完毕,进入录音制作阶段,但影片女主角、副社长金花的那段女声独唱,以及主要男女声对唱的插曲,配唱人选却还迟迟定不下来。作曲家雷振邦到云南搜集音乐素材,顺便到省歌舞团观看表演。雷振邦刚好看到了赵履珠的表演,他慧眼识珠,选定了赵履珠等人为《五朵金花》的配唱。

接下配唱录制任务后,赵履珠千里辗转,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进入录音棚试录数次,由于缺乏气声的运用、共鸣腔的打开等演唱技巧,起初都未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后来,雷振邦和指挥家尹升山等启发她,唱歌要像对待热恋中的情人一样,用心去唱,要把金花内心的情感唱出来。在老师和同仁的指导和帮助下,赵履珠最终圆满完成了录制任务。电影上映后,影片中的主题曲和插曲也随之流行全国。

《五朵金花》热映之后不久,赵履珠就被调到了云南省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

在赵履珠的声乐生涯中,为《五朵金花》配唱,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50多年以后,谈及当年为《五朵金花》配唱,赵履珠仍然非常动情,她说:“可以说,没有《五朵金花》就没有我赵履珠的今天,是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好运!”而赵履珠的丈夫、白族作家晓雪则说:“《五朵金花》一部电影,使大理举世闻名!”

不过,《五朵金花》也给赵履珠以及和这部影片有关的人员带来了灾难。“文革”期间,《五朵金花》被打成“反对三面红旗的大毒草”,赵履珠也遭到了迫害,直到1978年才重新登上了舞台。

1990年,云南电视台拍摄了电视剧《五朵金花的儿女》。这部电视剧意在展现当年电影《五朵金花》中“五朵金花”后来的故事。该剧以轻喜剧的形式,反映了新老金花两代人在改革开放年代里的美好生活,同时延续了电影景美、歌美,富于风情的特色。赵履珠再续“五朵金花”之缘,为电视剧演唱了主题曲。

三、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成长

在赵履珠的艺术生涯中,周恩来总理的教诲和关怀,一直是她精益求精的动力。

周总理接见赵履珠

在担任云南省歌舞团独唱演员期间,赵履珠曾作为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成员,随周恩来总理赴缅甸访问并演出。

1961年9月,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赵履珠调到正在筹建中的东方歌舞团任独唱演员。1962年2月,赵履珠参加了东方歌舞团建团演出。此后每当观看赵履珠的演出时,周总理都要在演出之余询问她的生活、工作情况,并在业务上给她鼓励。

1962年秋至1964年,在周总理的关心下,赵履珠被选送到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学习声乐。这段时间的进修学习,以及相应的演出,使她的演唱水平和演唱技巧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965年7月1日,赵履珠回昆明结婚。年底,经周恩来总理同意,她调回了云南省歌舞团。有一次出国访问路过昆明,在一次联欢晚会上,周总理一眼就认出了赵履珠。询问生活、工作情况后,周总理鼓励赵履珠更多深入本民族和其他边疆民族的生活,从民族民间的文艺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中汲取营养,充实提高自己。周总理叮嘱她:“不管在哪里,都要为各族人民歌唱!”

赵履珠遵照周总理的教导,一直扎根民族民间,几乎走遍了苍山洱海的每一个白族村寨,在学习中不断汲取民族民间艺术的养分,提高和丰富自己的声乐表演艺术,从而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优秀的歌唱艺术家。

1978年9月,赵履珠又重新登上了首都的舞台,赴京参加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民族民间唱法会演。从此,她迎来了自己艺术生涯中的第二个春天。

四、用歌声回报家乡父老

新时期以来,赵履珠的歌声在《蝴蝶泉边》之后,又一次大放异彩,她的歌声飞遍了大江南北。她演唱的《麻雀调》《螃蟹调》《泥鳅调》《洱海边上机器闹》和《洱源西山调》等,脍炙人口,久唱不衰,是我国少数民族乐坛上的传世名曲。

赵履珠《蝴蝶泉边》专辑

在自己的声乐生涯中,赵履珠参加了上百场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贵宾的演出,以及数千场基层演出。

赵履珠曾随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演出,三次赴老挝慰问筑路部队,1993年赴新加坡参加“春到河畔”的演出活动。

除《五朵金花》外,赵履珠还为电影《雷锋》、电视片《名城大理》《五朵金花的儿女们》等配唱了插曲和主题歌。

赵履珠演唱的歌曲,多数已灌制成唱片,录制成磁带的有《洱海情歌》《蝴蝶泉边》。

在省和全国的声乐比赛和演唱活动中,赵履珠多次获奖。如:1980年,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特别奖;1989年,再获“云南省首届民歌独唱及少数民族器乐独奏电视大奖赛”特别奖;1992年,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声乐大奖赛特别奖,1993年10月,因“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时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2000年9月,在云南日报社和省文联组织的读书评选活动中,赵履珠被评为当今云南最具有知名度的作家、艺术家46个入围者之一。1978年以来,赵履珠还担任各种声乐大奖赛的评委80余次。

为了记录赵履珠的艺术生涯,云南电视台还拍摄过专题艺术片《金花的歌——记白族歌唱家赵履珠》。

赵履珠的歌唱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倾注着她对故乡山水的深深怀念之情。曲调悠扬明亮,情感深挚动人。赵履珠的艺术成就,主要得益于白族民间演唱艺术,同时她也学习了云南花灯、滇剧以及其他民族的歌曲和外国名曲。她不仅向著名白族老歌手张明德、老艺人杨汉学习过白族民歌和大本曲,也曾得到歌唱家王昆、孟于和汤雪耕教授的精心指点。所有这些,共同铸就了赵履珠演唱艺术的基石。

赵履珠对自己的家乡和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她说:“苍山洱海是我的家,白族人民是我的母亲,母亲抚育了我,教会了我歌唱,我要用我的歌声去回报我的家乡父老!”

云南德钦的藏族歌手宗庸卓玛说:“我和赵老师经常同台演出,无论在国内、国外、下乡演出中,我看到赵老师对艺术总是那样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无论演出条件多么艰苦,她从不讲条件、摆架子,总是满腔热情地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

宗庸卓玛赞誉赵履珠是“云岭高原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云南各族人民的骄傲”,可谓恰如其分。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