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尼玛泽仁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8143字

尼玛泽仁

一、走没有人走过的路

尼玛泽仁

1944年2月6日,尼玛泽仁出生在西康省巴塘县的一个藏族家庭。尽管生长在贫困家庭,但由于环境习染和生活阅历,再加上从小就酷爱,尼玛泽仁在同龄人中很早就显露出了绘画的天赋。

小的时候,尼玛泽仁生活在雪山环绕的古城——西康德格县。德格是一座文化名城,佛教文化艺术氛围浓郁。那里有气势恢宏的德格印经院,绚丽多彩的壁画,庄重生动的铜塑、泥塑。耳濡目染,这些都深深地印入了尼玛泽仁的心灵深处,成为民族艺术的深厚修养。

西藏和平解放后,藏族传统文化艺术得到尊重和发展。为了繁荣藏族传统绘画艺术,培养少数民族美术人才,四川美术学院创办了民族班,在民族地区选拔具有绘画才能的学生到学院接受专业训练,使他们全面掌握素描、解剖、透视、色彩等基本功,增加中外艺术知识,提高审美修养,进而成为与时代共同成长的新一代画家。

1958年,尼玛泽仁有幸被选中,进入四川美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在校5年的学习,使尼玛泽仁的天赋有了更为扎实的凭依,艺术修养和技巧登上了更高的台阶。对于国家的培养,尼玛泽仁始终不忘,他曾说:“我出生于一个藏族家庭,从小就酷爱绘画,政府将我保送至内地最好的美术学院,在那里我学习掌握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西方技巧,将更多文化元素融入发展本土绘画艺术中。”

1962年,尼玛泽仁毕业回到故乡,决心把自己所学知识用于表现自己的民族,弘扬自己民族的艺术。他开始尝试学校学会的各种美术形式,创作了不少作品,但由于画风脱离了藏族文化的母体,始终得不到藏族人民的承认,他自己也不满意。总结这段时间的艺术实践,尼玛泽仁说:“雕塑、版画、油画,我都实践过了,可是这些都离开了母体文化,而仅是西方现代主义内容的作品无法让我满意。”对此,汉族老师也指出:“在内地学习美术方面的科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作为藏族画家一定要走民族化道路,否则就失去培养民族画家的意义,汉族画家无法代替你们,寺庙画僧也无法代替你们,你们要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尼玛泽仁与其他同事一起,开始了用现代语言诠释藏族传统艺术的探索之路。为了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藏族文化的深刻内蕴,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尼玛泽仁开始研究人类学、佛学、民族学,读书成了他这段时间的充电和提升途径。案头学习的同时,他与同事们重新回到民族文化腹地,走向寺庙,走向民间,分析、临摹壁画和唐卡,对构图、色彩、线条、造型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开始使用这些经受漫长岁月洗礼的藏族文化因素进行创作。

经过长期努力,尼玛泽仁与同事们终于推陈出新,最终创作出新藏画。1982年,尼玛泽仁与仁真朗加、梅定开等人合作创作出了《岭·格萨尔王》《扎西德勒》(也作《吉祥如意》)和《朱德会见格达活佛》三幅新藏画,受到藏族广大僧俗群众的欢迎,印刷发行上百万份而供不应求。这些作品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其中《岭·格萨尔王》参加了法国1982年秋季沙龙展览。

《岭·格萨尔王》《扎西德勒》和《朱德会见格达活佛》三幅作品继承了民族形式,又结合了现代艺术语汇,有的还运用了新的题材。1982年秋天,这些作品参加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各民族美术展览会,分别获得优秀作品首奖(金奖)、佳作奖(银奖)等,并均被民族文化宫收藏。这三幅民族形式较强的绘画作品的问世,预示着藏族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与两世班禅结缘

尼玛泽仁的艺术生涯,与藏族宗教领袖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有着深长的渊源。他是十世班禅的画师,得到了十世班禅的认可,也得到了班禅大师的鼓励和指导;而这些,又成为他创作的方向和动力,在民族艺术上进一步获得了成就。尼玛泽仁曾说:“我人生中有缘拜见十世班禅大师,近距离地聆听他的教导,是我的幸运。”

1982年,38岁的尼玛泽仁在各民族美术展览中获得了首奖(金奖)。颁奖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注意到了这位年轻的藏族画家。颁奖结束后,十世班禅和尼玛泽仁亲切交谈。“一个民族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文化。”

对于这次初识,尼玛泽仁有着美好的回忆:“当颁奖主持人念到我们的作品得奖时,班禅大师眼睛里闪着光亮,很是兴奋,一直在盯着我。我也特别注视着他。领了奖,我就径直走到他跟前,向他问好。当时他就约我以及和我合作的画友到他家里去。到了他家,他给我们祝福,又赠送礼品,说我们是藏族人民的骄傲,给藏族人民争了光。”

这次会晤并没有仅以谈话结束。谈了一阵之后,最后班禅大师郑重地说:“我已有好长时期的思考了,要重现历史人物形象。现在给你们一个任务,就是把历史上藏族人民的英雄赞普松赞干布画出来,塑成雕像,安座于广场,变神像为伟大的历史人物。”

尼玛泽仁接受任务后,既感到光荣,又觉得压力很大。他回到故乡,就深入到各大寺院走访喇嘛,观看壁画,临摹唐卡。经过一番构思,他绘出了藏族人民英雄的草图,又进京请班禅大师审阅。班禅大师看了不满意,温和地说道:“画的马太矮了,人也不够魁梧,少了英雄气概……主要是太流于自然主义表现形式了,要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大胆去创作。”大师停顿了一下,又说,“这样吧,明天我领你去国家马术队。”

到了马术队,班禅大师挑了一匹腿高身大的枣红马,翻身跃上马背,左手提缰,右手高高举起,威风凛凛。随之,他对每个动作的内涵作了详尽的讲解,最后严肃地说:“看,就这样,画吧。”当时在一旁观看的还有溥杰等人,他们笑着对尼玛泽仁说:“国家领导人给你当表演模特,恐怕你是第一人了。”

经过刻苦努力、精心探索,尼玛泽仁拿出了高水平的新作:人物造型准确、神情生动,线条挺劲圆润,色彩深沉,既具唐卡的传统,又加入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神采,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班禅大师更是倍加欣赏。

尼玛泽仁(右)和十世班禅

1986年,十世班禅赐封尼玛泽仁为自己的画师,特聘他为中国高级佛学院藏传佛教传统绘画研究员,并让他把“十世班禅画师”称号作为作品落款。对一位藏族画家来说,这可是最高的荣誉。班禅大师对尼玛泽仁寄予厚望,对他说:“你既懂佛教文化,又懂汉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将三者结合起来,发扬光大藏族文化。”

此后,尼玛泽仁有机会就跟随十世班禅大师出巡,走遍了青海、四川等地各大寺院,深入实际,感悟藏画的灵魂和精神,不断加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不断创作出令人震撼的新作。后来,尼玛泽仁又受班禅大师派遣,前往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五至九世班禅灵塔,绘制十世班禅坐床的大型壁画。

在十世班禅的指引和激励下,尼玛泽仁的作品风格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传统藏画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绘画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画坛上从未出现过的风格,有人把它称之为“新派藏画”。

尼玛泽仁与班禅大师之缘,后来又延续到了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那是2004年,身在都江堰的尼玛泽仁接到电话,要他当天下午前往峨眉山拜见十一世班禅。尼玛泽仁一路驱车赶到,按藏族礼节拜见了十一世班禅。十一世班禅赠送了珍贵的纪念品,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把藏文化带到世界上,很好。”这句话让尼玛泽仁想起了最后一次拜见十世班禅时听到的一句话:“你要把藏文化带到世界上去……”尼玛泽仁感悟到,前后两世班禅,为民族文化的发展说同样的话,真是穿越时空,恰如真身转世。

巨幅工笔重彩《普贤菩萨》

2007年,尼玛泽仁带着自己精心绘制的巨幅工笔重彩《普贤菩萨》和唐卡画《宗喀巴大师》,到北京请十一世班禅审查。十一世班禅看后连连说“好”,随即挥毫用藏文分别题上了偈词。其中题在《普贤菩萨》上的偈词汉译是:“除疑断惑悟真谛,智深慧广具法身,普贤菩萨圣光明,普天照耀此顶礼。”后来,尼玛泽仁把这幅珍贵的作品捐赠供奉于世界自然遗产地峨眉山金顶。

三、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众所周知,唐卡是藏族绘画艺术的传统品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但面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完全固守旧有的题材和技法,就不可能使这种古老的民族艺术换发新的光彩。因此,尼玛泽仁致力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开拓了藏画的题材,结合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西方绘画技法,创造出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现代藏画,被称为“开一代新派的画家”。

宗教是传统藏画的主要题材,而这些作品主要是作为供奉品而存在的。尼玛泽仁认为:“1300年来,藏族因为信仰藏传佛教而产生了作为供奉品的宗教绘画。一个民族的艺术如果仅作为供奉品存在,就很容易失去生命力。传统唐卡大都以原始宗教为内容,无法传达出新时代鲜活的文化信息。只有把藏族的生活通过国际通用‘语言’、通过现代化的语言表现出来,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尼玛泽仁继承并革新了藏画。为此,尼玛泽仁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进行了艰辛的努力。他首先要下功夫学习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佛学经典,把握藏族长期形成的审美心理,在民族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生活中探索藏族的精神内涵。为此,他再次走向雪山深处,拜寺院画僧为师,拜艺术匠人为师,与藏族学者广交朋友,像朝圣者一样花费数年功夫往返敦煌和西藏各个寺庙,临摹和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与此同时,他又深入研究了中外美术史,寻求藏族古老文化与汉族文化和外国文化之间的结合点。

20世纪90年代,尼玛泽仁的创作出现了新的变化,题材上突破了单一宗教内容,由民族风情画向哲理性绘画发展。从《珠姆遣鹤送信》到《雪域》《生命》,再到《天界》《岁月》,这些作品已经不是简单地模仿民族绘画的外在形式,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自然流露出藏族的民族特色和精神风貌。而这些,正是打动甚至震撼中外观众的艺术灵魂。

尼玛泽仁作品《极地的梦》

1993年,尼玛泽仁带着他的《莲花生大师》《极地的梦》《雪域》等几十幅作品,来到美国波士顿。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走出国门,却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一位电视台负责人说:“尼玛泽仁的画让人耳目一新,令人震撼。构图大胆创新,想象力丰富,准确地表达出西藏人的精神追求。强烈的色彩,深刻的内涵,独特的艺术手法,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西藏的现代艺术太了不起了!”一位画家评论道:“既有唐卡的传统,更有现代感,是集古今、东西艺术之所善为己有,自立新意,独为一家,令人佩服。”

尼玛泽仁的作品展示了从未有人见过的藏画新形式,对此,尼玛泽仁说:“藏文化不可能永远地当活的化石,我们要同步发展我们的文化,所以这里展示的是发展了的藏族现代艺术。”“传统手绘唐卡与现代藏画,从形式上看,它们异曲同工,都是藏传佛教的表现载体。但实质上,其间却包含着一种从原始宗教到民族文化的转换。”

有研究者指出:“从原始宗教到宗教文化,从宗教文化到现代艺术,这个过程,欧洲用了整整500年时间,而尼玛泽仁只用了短短的几十年。尼玛泽仁的新藏画艺术一如雪域呼啸的阵风,揭开了拥有1300年历史的藏传佛教绘画发展的新篇章,他将传统藏画提升为开一代新派的现代艺术,从而确立了新藏画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殿堂的重要地位。”

四、“从本民族文化的载体上生长出来”

尼玛泽仁的绘画作品,无论题材还是意蕴以及表现手法等,都打上了鲜明的藏族文化的印迹,同时又有着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开创了藏族绘画艺术的“新派藏画”。也正是这些,征服了国内外的观众和收藏者,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不仅是藏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深刻地塑造了藏族人的精神世界。尼玛泽仁认为,“在藏族早期艰难困苦的实践过程中,藏传佛教让藏族看到未来一种崭新的生命,解脱痛苦,淡然面对生老病死。而在环境改善以后,它已经融合在大自然中,融合在藏族的生活中。因此,藏传佛教在整个雪域高原、整个藏族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尼玛泽仁的宗教画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表现宗教的题材,如《莲花生大师》《千手观音》《敦煌印象》等;另一类是反映现实宗教生活的题材,如《天界》《禅悟》《妙音》等。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玄思妙想,涌动着庄严肃穆的宗教情怀,深刻地描绘出了藏族对世界的神秘感知。

宗教色彩之外,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那里人们的生活及其所蕴涵的精神,是尼玛泽仁绘画的另一个题材。巍峨冷峻的冰山雪岭,苍茫辽远的高原草地,头顶的太阳,低垂的云朵,美丽却又有几分严峻。千百年来,藏族人民的生存方式,决定了其文化的独特风貌,而这种风貌都在尼玛泽仁的画笔下有所展示。

尼玛泽仁说:“我的绘画也正是从本民族文化的载体上生长出来的,其中每一个形象、每一个符号都浸染着历史感。”然而,“我的画并非只是给观赏者带来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还要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和思考,需要静静地品,慢慢地领悟。”

尼玛泽仁新形式的西藏题材的绘画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有评论说,尼玛泽仁的作品不仅开拓了新的视觉空间,而且拓展了新的心理空间,接通了宇宙、自然和人在精神上的情感。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法格尔也曾对尼玛泽仁说:“你的画充满了圣洁、爱抚,远离世俗,是一片洁净的净土,表现了超越时空的真理,追求宇宙的顽强生命力,体现其博大、深奥。”

尼玛泽仁的创作涉及多种艺术门类,他既创作了本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年画形式的《珠姆遣鹤送信》,连环画《格萨尔王》,又创作了大型壁画《十世班禅》《文成公主进藏联姻图》;既画传统绘画《米拉日巴》和风俗画《沐浴图》,又画现代感强的《极地的梦》。他还有不少雕塑作品,矗立在各地。

尼玛泽仁作品《珠峰圣火》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尼玛泽仁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览。除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等展览外,他还参加了各类联展:2001年,作品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并参加澳门中国画家作品联展;2003年,参加“开放的时代”大型画展;2004年,参加“澳门回归五周年书画大展”;2005年,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双年展”;2006年,参加巴黎“中国美术周”大型画展;2008年,参加“第三届北京双年展”,作品《珠峰圣火》还参展于奥林匹克美术大会。2013年,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美术馆举办“苍茫无语——班禅画师尼玛泽仁绘画艺术展”。2005年,作品《珞巴人狩猎图》《飞夺泸定桥》还曾搭乘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此外,还在日本、新加坡、阿尔及利亚以及中国台湾参加过美术作品联展。

《班禅画师尼玛泽仁绘画选》书影

尼玛泽仁作品个展,达数十次之多,中国的内地和港台不论,仅是国外举办个展的城市就有: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华盛顿、亚特兰大、巴特鲁治,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康沃、乌斯特,法国巴黎、印度新德里,奥地利维也纳,瑞士日内瓦、苏黎世,西班牙马德里,等等。此外他还到日本、土耳其、埃及、以色列等国家进行过文化访问,

尼玛泽仁的许多优秀作品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元蕃瑞和图》《格萨尔王》(合作)、《牧马图》分别获得1982年、1995年、1999年全国画展金奖:《辉煌的遗迹》《扎西德勒》(合作)分别获得1982年、1994年全国画展银奖;《雪域》《走出大山》《古艺逢春》(合作)、《元蕃瑞和图》分别获得1988年、1990年、1991年、1995年四川省国画大展金龙奖和一等奖,《岁月》获二等奖,《沐浴图》获三等奖;作品《元蕃瑞和图》还于1995年获得四川省文艺最高奖——巴蜀文艺金奖;《佛门盛事》获得2001年全国画展银奖:《有故事的土地》获得2001年由中国美协、中国少数民族促进会颁发的金奖。还有12件作品分别获得全国和省级优秀作品奖。先后有7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收藏,多幅作品由美国、英国、瑞士、日本、法国收藏。

由于对世界文化艺术作出杰出贡献,尼玛泽仁入选英国剑桥和美国国际人物传记中心编辑的《世界最著名五百名人录》和《二十世纪最杰出贡献人物传》。1994年,英国利物浦市政府授予他“国际杰出艺术家”奖牌;1999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巴特鲁治市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证书。2002年,获意大利政府为世界著名艺术家颁发的“第三个千年”国际奖牌。他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包括美国之音、英国BBC、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电台以及《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美术》等媒体巨头和专业杂志。

有关尼玛泽仁的出版物,包括画册和传记、艺术评论等,诸如:《四川少数民族画库 尼玛泽仁》(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班禅画师尼玛泽仁绘画选》(五洲传播出版社,1994)、《中国当代绘画作品集》(四川美术出版社,1999)、《中国名画家精品集——尼玛泽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尼玛泽仁》(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大山无言》《大美为真——中国国家画家顾问、院委、研究院作品选 尼玛泽仁》(河北美术出版社,2013)等。

五、旗帜鲜明反对“藏独”

作为藏族画家,尼玛泽仁总是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评价国家在西藏的民族政策,西藏的传统文化发展状况如何。而且由于长期以来达赖集团在海外的恶意歪曲和肆意诋毁,西方社会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又总是先入为主地抹黑,甚至是无中生有地中伤。经常行走海外的尼玛泽仁,每逢有人提出咨询,他都是循循善诱、如实相告;而对于那些恶意的中伤,他总是义正词严、有力反击。

1993年7月,尼玛泽仁画展在波士顿展出引起轰动,我国驻美大使馆随即邀他去华盛顿办展。展览期间,尼玛泽仁接受了美国之音、《华盛顿时报》、美国国务院人权局和亚洲民主研究所西藏问题专家的采访。尼玛泽仁从一位藏族艺术家的角度,以生动实例详尽介绍了西藏和平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藏族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善和提高,中央政府如何致力于藏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这样的讲述当然不能令媒体记者“过瘾”,于是,“对达赖喇嘛提出‘西藏独立’的看法”的问题抛了出来。尼玛泽仁态度明确,语言铿锵:“我是坚决反对的,因为西藏自13世纪40年代正式划入中国版图起,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现在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处于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我没看到也没听说过国内的藏胞有要求独立的。要求独立的是少数人,只能代表他们自己的意见,不能代表全中国四百多万藏胞的意见。”

美国之音向来与中国“过不去”,其记者采访时指责说:“1959年后,西藏遭受了许多磨难。”尼玛泽仁以其个人的经历,有力地驳斥道:“你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藏族人民的情况,从1959年后是越来越好了。我父母是没有文化的贫民,但现在我们五兄妹都接受了大学教育,我如今是教授级画家。国家还成立了藏画研究院,给予我们很好的生活、工作和创作条件。在以前,像我这样的情况是完全不可能的。”

当有人问到“西藏人权”时,尼玛泽仁说:“过去只有农奴主的人权。我小时候亲眼见到一个农奴触犯了主人的规定,主人挖出了他的眼睛,然后在他的眼窝里倒进滚开的酥油。”

尼玛泽仁还奉劝一位藏语记者说:“我希望你在国外不要靠乞求、施舍活着,而是要回到祖国、回到西藏去了解实际情况,实实在在地去报道西藏的真实变化,为绝大多数藏族人民谋利益。”

事后,《华盛顿新闻》以《尼玛泽仁接受美国之音采访,强烈反对达赖煽动西藏独立行径》为题,刊载了此次采访的谈话记录。《侨报》以《尼玛泽仁画展轰动华盛顿,媒体争相报道画师强调藏族反对藏独》的标题,报道了尼玛泽仁的画展及其反对西藏独立的主张。

尼玛泽仁说:“这些年来,我走遍了五大洲,在世界各国举行画展,展示藏族文化对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他表示,自己希望用画笔描绘出今日美好新西藏,让全世界了解藏族文化历经数千载而至今仍旧充沛的生机和活力。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