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喜瑞
一、数遇良师,扬长避短
侯喜瑞
1892年2月23日,侯喜瑞出生在京城的一户回族家庭,是家中的老大。他的父亲侯金贵是个孤儿,12岁就来到北京,靠做学徒和赶车为生。
侯喜瑞5岁时母亲病故,剩下他和父亲还有弟弟三人相依为命。当时,家里的生活非常清贫,父亲卖苦力养家糊口,侯喜瑞和弟弟则帮着捡煤核煮饭、取暖。等年龄稍长一些,他又开始和父亲一起赶车,经常食不果腹。
1902年,父亲托人把10岁的侯喜瑞送进了“喜连升”京剧科班。“喜连升”是1904年成立的“喜连成”科班的前身,虽然在后来成为京城最大的京剧科班,可当时因刚组建不久,条件很差。在那里,侯喜瑞成为第一科“喜”字班的弟子,跟着勾顺亮开始学习秦腔老生。他学戏非常认真,不到一年就学会了《杀庙》《打御街》《三疑计》等十几出戏。
随后,侯喜瑞又师从萧长华,开始学习京剧丑行。他的悟性极高,在萧长华的指点下很快就学会了《打砂锅》《打灶王》《紫荆树》等30多出戏,并开始登台演出。
侯喜瑞(前)在后台勾脸
几年后,侯喜瑞的嗓子出现了“倒仓”,原本又冲又亮的嗓音变得低沉沙哑起来。于是,在萧长华的建议下,他跟韩乐卿学起了净行,专工架子花脸。
1909年,“喜连成”排演全本《三国志》,侯喜瑞在戏中饰演曹操,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从此,侯喜瑞的名声逐渐响亮起来,成为科班里的红人。
1911年,侯喜瑞出科,留在科班一边演戏、一边任教。其间,他依旧刻苦练功,每天早晚都要雷打不动地到天坛练两遍功。那时,除了演架子花脸的戏,侯喜瑞还常演铜锤花脸戏《草桥关》《二进宫》,以及武花脸戏《取金陵》《伐子都》等。
此时的侯喜瑞在梨园已经小有名气,可他却并未感到满足。他的嗓子自从出现“倒仓”后就一直都很沙哑,而且因身材矮小,在演出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为此,侯喜瑞感到十分苦恼。
一天,侯喜瑞刚演出完就被萧长华叫到大栅栏附近的一处戏台听戏。当时,净行名家黄润甫和著名小生德珺如正在演出《取洛阳》,侯喜瑞看着看着,突然发现黄润甫的嗓子和自己的一样沉郁发沙,但却因喷口有力、吐字清晰,反而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演出结束后,侯喜瑞随萧长华去后台拜见黄润甫,他又惊讶地发现,在台上和德珺如个头不相上下的黄润甫,实际上要比德珺如矮半头。
从此,侯喜瑞迷上了黄润甫的戏,开始模仿起黄润甫的唱腔和身段。后来,萧长华领着侯喜瑞先后6次拜见黄润甫,最终打动了这位梨园名家,得到了他的倾囊相授。其间,侯喜瑞不仅学习了黄润甫的表情、台步、身段等,还学会了用长神、长气、长腰缩小肚子和臀部肌肉,从而增高、增大形体的诀窍。
二、尽心扮角,艺德高尚
1917年,侯喜瑞离开“富连成”科班,开始搭班演出。他陆续搭过吴铁庵、谭小培、刘鸿声等人的戏班,所到之处都很受欢迎。
1921年,侯喜瑞加入杨小楼的“崇林社”,与他合演了《长坂坡》《阳平关》《战宛城》《冀州城》《连环套》等戏。同时,他还经常在时慧宝的“裕群社”、俞振庭的“双庆社”,以及高庆奎的“庆兴社”演出。
侯喜瑞为弟子袁国林说戏
有一天,俞振庭带着戏班到恭亲王的大公主府里唱堂会,大公主点名晚上要看钱金福在《芦花荡》里饰演张飞。为此,钱金福只能推掉晚上在三庆园演《失空斩》的戏,去给大公主演出。
当时,三庆园的戏票已经卖了出去,在这个紧急关头,俞振庭只能让在戏里扮演张郃一角的侯喜瑞顶替钱金福扮演马谡。于是,侯喜瑞便改演马谡,大家都纷纷称赞他“演起来还真有点‘黄三’(黄润甫)的味道。”演出结束后,侯喜瑞分文未取,反而要来钱金福的戏份托人捎给他,并说:“您对他讲,戏我替他唱了,他的戏份儿没丢。”钱金福听后感动不已,对侯喜瑞刮目相看,俞振庭听后也对他连连称赞。
1922年,侯喜瑞加入了程砚秋的“和声社”,先后与程砚秋合作了《红拂传》《风流棒》《沈云英》《朱痕记》等戏,并随社赴天津、上海等地演出。1925~1929年,侯喜瑞又到梅兰芳的“承华社”,与梅兰芳演出了《太真外传》《宇宙锋》《凤还巢》等经典剧目。
1928年,侯喜瑞应胜利唱片社的邀请,灌制了一生中仅有的几张唱片,包括《长坂坡》《九龙杯》《红拂传》《阳平关》《盗御马》5个唱段。同年,他赴武汉给程砚秋配演,并为鄂北工赈会义演,广受赞誉。
20世纪30年代后,侯喜瑞又与众多京剧名角一起演出了《法门寺》《雁门关》《甘露寺·美人计·回荆州·芦花荡》等戏。在演出时,他从不像其他演员一样挑三拣四,无论大小角色都尽心表演,并悉心向前辈求教。他说:“不管学什么都得用心,学是为了演,在台上演同时也是学,学艺是没有止境的。别看不起小活儿,在台上小活儿不小,红花虽好还得要绿叶陪衬。光杆牡丹不成,要大角儿小角儿都好,才是一台好戏。”
正因如此,许多京剧名家都喜欢和侯喜瑞配戏,他的戏路也越走越敞亮。有时,侯喜瑞一天要连赶好几场戏,遇到杨小楼演《连环套》、梅兰芳演《太真外传》、程砚秋演《十三妹》,他逢场必到,因为这几位名角都说只有他才能让演出更加精彩。
有一次,侯喜瑞到天津演出《连环套》和《战宛城》,场场爆满,有的戏迷买不到票不肯离开,剧院无奈之下只好关上铁栅栏门,这次“铁门”事件被传为佳话。后来,人们把侯喜瑞与金少山、郝寿臣称为京剧“净行三杰”。
三、演戏与执教相映生辉
新中国成立后,侯喜瑞一边演戏,一边积极投身戏曲教育事业,在中国戏曲学校(今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市戏曲学校任教。他教起戏来十分认真,课堂中间几乎不休息,两节课90分钟总是一起上完。
1950年,侯喜瑞在北京华乐戏院与尚小云、谭小培演出了《法门寺》,毛泽东主席看了那场戏,对他的表演赞不绝口。第二年,为了给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侯喜瑞与京剧界的其他老艺术家在大众剧场联合义演了5场。
1957年,侯喜瑞收马连良之子马崇仁为徒;1959年,他又收袁国林为徒。这一年的整整一个盛夏,侯喜瑞几乎天天都在教弟子演自己最拿手的剧目《战宛城》中的“马踏青苗”一折。他教戏细致入微,不仅亲自示范曹操在剧中“趋步”“卧鱼”等多个身段,就连曹操整冠、捋髯、抖袖等动作也讲得非常细腻。他每做一个动作都要弟子马上模仿,以便及时修正,他常说:“这真比自个儿唱一出还累,有时候好像心都疼得要跳出来了。”
1961年底,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首次到上海演出,侯喜瑞助阵随团赴沪,演出了《牛皋下书》《打棍出箱》和《坐楼杀惜》三场戏。演出时,观众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把剧院挤得水泄不通。
这一年,由侯喜瑞口述、张胤德整理的《学戏和演戏》一书在北京出版社出版,梅兰芳为此书写了序言。在书中,侯喜瑞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艺术历程,并讲解了“侯派”艺术的精髓,深受梨园子弟及广大读者喜爱。
1962年,侯喜瑞应邀与天津京剧团合作举办花脸大会。在为期3天的演出中,他剃须登台,表演了《法门寺》《普球山》和《牛皋下书》。
1965年,程砚秋拍摄戏剧电影《荒山泪》,侯喜瑞应邀在影片中扮演了杨德胜一角。第二年,“文革”爆发,侯喜瑞遭到批斗,从此走下了京剧舞台。
“文革”后,侯喜瑞一连收了8个弟子,此后悉心传教,倾囊相授。在教学中,他常常对弟子强调:“膀如弓、腰如松、胸要腆、腿起应重落该轻,腕子应该扣,眼睛应该精。”
《学戏和演戏》书影
1981年3月18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在北京举行了“侯喜瑞舞台生活八十年纪念会”。在会上,侯喜瑞委托代表朗读了答谢词,他说:“我在旧社会受尽压迫,新中国成立后,党给了我政治地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当我年纪大了,不能登台了,党和政府还给安排了戏曲教学和研究工作,并派专人整理我的艺术经验,使我的微薄技艺能够传下去。我将在有生之年努力培养学生,把全部技艺贡献给社会主义事业。”
这一年,侯喜瑞不顾89岁高龄,又收了7名弟子。他常对大家说:“不要做普通的‘唱戏的’,对所演的‘活儿’,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够恰如其分地表演出来。”
四、让“侯派”花脸享誉梨园
1983年2月22日,侯喜瑞在北京家中辞世,享年91岁。临终前,他嘱咐家人“千万不要给领导添麻烦,不必开追悼会”。2月24日,家人遵照侯喜瑞的遗嘱,在花市大街的清真寺为他举行了安葬仪式。
在京剧表演的道路上,侯喜瑞走过了82个年头。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继承、发展京剧净角表演艺术,并独创架子花脸“侯派”,以豁朗、健美、灵俏、洒脱的风格,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侯喜瑞在《连环套》中饰演窦尔敦
虽然因嗓音问题而不能挑大梁,可侯喜瑞却有着几乎超过主角的声誉。他曾和一代宗师杨小楼,“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四大须生”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合作,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侯喜瑞一生曾演过上百出戏,扮演过众多角色,其中尤以曹操著称,被誉为京剧舞台上的“活曹操”。他不但身段演得好,眼法也非常独到,为此,梅兰芳曾说:“我很爱看喜瑞同志扮演的曹操,特别是《战宛城》《阳平关》的曹操,很能表达这位文武双全、雄才大略的统帅气度。”
曹禺也曾评价说:“侯喜瑞演的曹操,不只是一般的浅薄庸俗的表演,而比别人创造得丰富多彩。比如《战宛城》演‘马踏青苗’‘割发代首’,非常有个性,讽刺中含有赞扬。在演《长坂坡》的曹操时,见到敌方赵云英勇无敌,爱将之心油然而生。在《击鼓骂曹》中,不是把曹操当成一个草包、权臣来演,而是演出了曹操的气度,演出了曹操对祢衡既赞赏他的才华,又不容忍他的狂妄,展现出曹操有大志、有权术的雄才大略气概。”
侯喜瑞演的窦尔敦也十分出色。在演《连环套》时,同台的武生演员基本都比他高大魁梧,可他仍能以气势先声夺人。他念白有力、喷口好、字眼清楚,一场“拜山”下来,红扎能被口水喷湿一半。张伯驹曾说:“侯喜瑞《连环套》一剧,最能表现出窦河间之英风豪气。”此外,侯喜瑞在《清风寨》中扮演李逵时,也能把李逵表演得妙趣横生,令人百看不厌。
除了演戏,侯喜瑞还十分注重对新人的培养,他的弟子尚长荣曾说:“侯先生的艺术深厚博大。他的表演气势磅礴,而角色刻画却又细腻入微,处处透出‘精、气、神’的变化,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在拜了侯先生以后,才真正领悟到什么是戏,怎样才算演戏。”
2007年,在侯喜瑞115周年诞辰之际,《中国京剧》杂志特地把当年的第1期出版为《纪念侯喜瑞115周年诞辰专辑》。侯喜瑞的弟子尚长荣、马崇仁、李荣威、张关正、赵致远等人写了怀念恩师的文章,还有一些人也撰写了与侯喜瑞有关的文章,共同纪念这位梨园名家的辉煌京剧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