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金凤浩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4242字

金凤浩

一、走上音乐创作之路

金凤浩

1937年,金凤浩出生在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市的一户朝鲜族农民家庭。4岁那年,他随父母来到了我国吉林省和龙县(后改为和龙市)的农村定居。

和龙县的老百姓多为能歌善舞的朝鲜族,因此素有“歌舞之乡”“金达莱故乡”的美誉。小时候,金凤浩常常跟着乡亲们一起唱歌跳舞,还有模有样地学大人们的样子摆弄着朝鲜族的传统乐器,一会儿敲长鼓,一会儿弹伽倻琴。久而久之,在家乡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他的音乐天赋开始显露。

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龙县解放。第二年,还在上小学的金凤浩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合唱队。当时,合唱队排练了许多歌颂毛泽东主席的曲目,金凤浩在随队登台演出时,歌声总是最嘹亮的。

上中学后,金凤浩成了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课余时经常带领队员们到周边演出,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从那时起,成为一名音乐家的想法在他心中逐渐生根发芽。

1954年,金凤浩中学毕业,因家境贫困就此辍学。之后,他开始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成为一名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第二年又当上了高级社社员。

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参加劳动的日子里,金凤浩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到田间劳作,十分辛苦。然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无论白天的劳动多么辛苦,晚上依旧雷打不动地自学音乐和表演艺术。其间,他不但学会了吹长号、拉手风琴、跳舞、表演朝鲜语相声和话剧,还想方设法找来有关和声学以及作曲方面的书籍进行阅读。

1957年,和龙县文工团来到农村选拔演员,得知这一消息的金凤浩十分激动,立刻跑去报了名。选拔当天,他以出色的表现顺利通过考试,正式成为和龙县文工团的一名演员,走上了艺术之路。

在文工团,金凤浩既能表演,又会演奏乐器,被大家称为“多面手”。当时,文工团的演员们每年都要下乡8个月,白天干农活,晚上搭台演出。每次下乡时,大家的行李都要靠牛车拉,金凤浩怕弄坏乐器,就自己背着走,有时候一天就要走近50里路。

1959年,金凤浩开始了音乐创作,为农村业余文艺活动谱写歌曲及舞蹈伴奏。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对农民有着十分深厚的情谊,谱写的第一支歌就是歌颂农民百姓的《贫下中农多壮志》。

1960年,金凤浩买了一台收音机,开始广泛收听各民族乐曲,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这一年,他创作了歌曲《双套马车在奔驰》。后来,这首歌和《贫下中农多壮志》一起,在县里举办的文艺会演中荣获优秀奖。

二、让“红太阳”照亮边疆

1965年,金凤浩创作了歌曲《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那会儿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都先后推出了歌颂毛主席的歌,而我们延边州还缺少这类作品。延边州歌舞团的团长郑镇玉鼓励我们进行创作。有一天,我在和龙县文工团的同事韩允浩拿着一首题为《红太阳,毛主席》的朝鲜文歌词找到我,我当时就很激动,回家立马找来伽倻琴试音,不一会儿就弹拨出一组很有节奏感的音阶——拉梭米拉梭米来梭。咦,这串音阶很新鲜,还有典型朝鲜族‘安当’的节奏。我就用伽倻琴反复弹这几段旋律,然后顺着灵感,也就20分钟吧,就写出来了。”

金凤浩为《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拉手风琴伴奏

在随后举行的全州农村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经验交流会上,一位18岁的女孩首唱了《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赢得了众人的交口称赞。1966年2月,朝鲜文杂志《延边》还将这首歌刊登在了封底。

1967年12月,金凤浩和延边其他几位优秀的词作者合作,在保留《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原有曲调的基础上,为其重新编写了汉语歌词。没想到,这首朝鲜族旋律与汉语歌词相结合的歌曲,一经传唱就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

20世纪70年代初,延边歌舞团根据《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排练了舞蹈,直到21世纪仍作为团里的保留节目进行演出,受到观众欢迎。有音乐评论家曾说:“《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歌颂领袖的歌曲中占有一席之位,那是因为它独特的艺术光辉使它保持了永恒的艺术光彩。”

在成功创作《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后,1966年,金凤浩又为韩允浩写的《红太阳照边疆》谱了曲,最初的歌词还是朝鲜文,两年后被翻译成了汉文。这首歌反映了延边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开头采用了朝鲜族特有的“安当”节奏,充满民族风情,得到大家的好评。1969年,这首歌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献礼,在首都北京演唱,成为当时传唱率最高的歌曲。2006年,和龙市经过层层筛选,将《红太阳照边疆》定为市歌。

197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战地新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创作歌曲选集》,将金凤浩谱曲的《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和《红太阳照边疆》两首歌收录其中。多年后,在回忆这两首歌时,金凤浩说:“《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和《红太阳照边疆》,都是产生于那个红旗飘扬的特殊年代。很多人跟我说,他们是听到《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这首歌后才知道延边的,特别想去看看‘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

三、用旋律歌颂“美丽的心灵”

1972年,金凤浩升任和龙县文工团副团长。此后,他逐渐增加与汉族优秀作词者的合作,把朝鲜族的音乐风格和汉语歌词做了完美的结合。1972年,创作的《我为革命放木排》,和之后的《党的光辉照延边》《伟大祖国百花吐艳》,就是典型的朝鲜族音乐与汉语歌词相融合的作品。

正专心创作歌曲的金凤浩

1974年,金凤浩出任吉林省文化局副局长,后来又当上了吉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创作了《党啊,中华民族的希望》《党啊,我的好妈妈》等歌曲,抒发了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1979年10月,金凤浩参加了“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会上,他遇见了歌唱家朱逢博,朱逢博对他说:“老金,有什么好歌给我啊?我没歌唱啦。”回长春后,金凤浩开始到处搜罗歌词,寻找灵感。有一天,他读到了陈雪帆写的歌词《美丽的心灵》,爱不释手:“我头脑里浮现出年轻的清洁工人形象。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姑娘,她们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感染着我,总想为她们写一首歌。这首歌词正符合我的想法,我要用美的旋律塑造她们美的心灵。”于是,金凤浩很快就为歌词谱了曲。

第二年4月,《美丽的心灵》经过朱逢博的演唱,传遍了大街小巷,深受大家喜爱。一位清洁工曾来信对金凤浩说:“这首歌写得好,它提高了我们清洁工人的地位。”1980年,《美丽的心灵》荣获“1980年优秀群众歌曲奖”,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选入《亚洲太平洋地区音乐教材》。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首歌成了每年五一劳动节音乐会上的必唱曲目。

1980年,金凤浩为李幼容写的《金梭和银梭》谱了曲。“当时我觉得这首词很新颖,它鼓励年轻人奋发向上,把10年‘文革’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很有时代特点。于是,我就以年轻人那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形象,谱写出了整首旋律,也展现了新一代人对未来的憧憬。”创作完成后,这首歌通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家喻户晓,“太阳太阳像一把金梭,月亮月亮像一把银梭”的优美旋律飞进了千家万户。

1982年,金凤浩根据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设创作了《沸腾的葛洲坝》。同年,他出版了《党的光辉照延边——金凤浩歌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金凤浩调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文工团,任艺术指导和创作员。此后,他继续在工作岗位上谱写动听的歌曲。

四、坚持创作,笔耕不辍

1989年,金凤浩出版了朝鲜语的《金凤浩作曲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在“北京之歌”征集评选活动中,金凤浩创作的歌曲《东方的神韵》荣获金曲奖。后来,他为北京电视台摄制的10集音乐电视片《孔繁森》创作了歌曲《一盏酥油灯》。

1995年年底,中共北京市委组织一批词曲作家联合创作了大型音乐作品《北京组歌》,金凤浩应邀谱写了《黎明浪漫曲》和《长城畅想曲》。

1996年,金凤浩荣获“中国歌坛辉煌20年”作曲成就奖。第二年,他出版了《金凤浩声乐作品集》(长春出版社),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特地在书中的扉页上题写了“发扬朝鲜族歌乐艺术,讴歌新中国大家庭之绮丽风采”。

1997年,金凤浩退休。此后,走下工作岗位的他仍笔耕不辍,在五线谱上书写着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几十年来,金凤浩谱写了1500首歌曲,其中获奖的就有百首。在创作过程中,他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揭示作品的内在思想情感,以丰富多彩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多彩生活。谈及创作体会,他曾说:“作品的曲调,是我多年的生活体验形成的感情积累的爆发。”

《党的光辉照延边——金凤浩歌曲选》书影

纵览金凤浩的创作历程,改革开放之前,他谱写的歌曲多以歌颂祖国为主。改革开放之后,他开始更多地关注劳动工人和青年儿童,谱写了歌颂清洁工人的《美丽的心灵》、歌颂石油工人的《石油工人男子汉》、歌颂森林工人的《山谷巡逻》、歌颂纺织工人的《织女赞》、歌颂制糖工人的《甜姑娘》、歌颂铁路工人的《列车员之歌》、歌颂医务工作者的《皎皎的白玉兰》、歌颂送电工人的《帐篷,我的家》、歌颂消防队员的《消防队员的心愿》、歌颂科学工作者的《夜》、歌颂武警的《武警战士神奇的兵》等。还有写给广大青年的《金梭和银梭》以及写给儿童的《我们像快乐的小鸟》。

在创作时,金凤浩既发展和继承了本民族的音乐艺术,同时也不断向各少数民族学习,先后谱写了带有苗族民歌特色的《清清的小河》、带有蒙古族民歌特色的《这里是我生长的地方》,以及采用部分壮族曲调创作的《壮家妹》。

2001年,为庆祝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金凤浩创作了歌曲《长鼓敲起来》,“在保留朝鲜族音乐节奏和音型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通俗音乐的元素”。2012年,他创作了黎族和朝鲜族曲调相结合的《春满天涯三月三》,后来又为藏族作家丹珠昂奔写的歌词《我们共同的家》谱了曲。

2013年12月5日,中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宣传部举办了《红太阳照边疆——金凤浩作品音乐会》,演唱了《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等金凤浩创作的歌曲。

如今,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仍在以极高的热情关注着音乐艺术,他谱写的歌曲也依然响彻祖国上空。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