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沈万三和箍桶巷
所属图书:《溯说沈万三》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2641字

沈万三和箍桶巷

明初,建都时,三百六十行能工巧匠汇集南京,使南京一时商业经济极具发达。城内许多地方的街巷都为手工专业一条街,为叫起来方便,老百姓直接用此技艺命名街巷,现在南京还保留着明代的老巷名:弓箭坊、大油坊、铁作坊、银作坊、铜坊巷、木匠营、箍桶巷、扫帚巷、剪子巷、库司坊、学智坊、颜料坊、百猫坊等等。

当时,朱升提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后,在南京大肆修建城墙。沈万三帮朱元璋皇帝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并以龙角贡献,并献有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朱元璋封了沈万三两个儿子的官,沈万三又在南京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

沈万三发财致富,主要靠“垦殖”、“分财”和“通番”三种方式。不管他利用高利贷收入还是地租,或求富为务地对外贸易,都和他“治财经济管理”的出色才能有关。沈万三的财富来自遍布江浙的数万亩良田及数不尽的房产、银楼、大小作坊和海外贸易通道口岸。在当时闭关之时,沈万三就大胆地把中国海路贸易直接开辟到日本、新加坡,直至波斯湾阿拉伯国家。使之有了“富可敌国”之美誉,不过这一点美誉后来却遭到朱元璋的嫉恨和沉重打击。

在南京中华门内由北向东,夫子庙旁原有一池塘,美如西湖,人称“小西湖”。小西湖南接马道街,北连小油坊巷、堆金桥、箍桶巷和大油坊巷。此处,当数马道街最有名气。它与剪子巷平行,东靠小心桥东街,西依大油坊巷。《东城志略》写道:“自堆金桥东转为马道街,相传富民沈万三居此。”沈万三由苏州迁居南京,住在马道街豪宅中。今马道街五号、七号、九号即为他的旧居。

由于朱元璋强制富户人家必须进京,加强应天府建都的财政实力,全国各地富豪云集南京。他们为了光宗耀祖,热衷于大兴土木。沈万三看中了此时的木匠热潮,让下人开辟了木工市场,先以自家豪宅为基础,在全国招募木匠高手。

沈万三自幼聪明,动手能力极强,从小当过木匠学徒工,曾在南浔开过木匠铺,沈宅里不少窗花的雕刻都出自他本人之手。闲时,他常常邀请一帮木匠兄弟来家宅小叙,每年“祭祖鲁班”时,沈万三会大摆祭台,东邀西请工匠云集苏州周庄,进行木活擂台赛。相传,沈宅嫁女,其陪嫁马桶均为沈万三亲自开板精工制作,以图吉利盛世,沈成三所用木料在木匠圈内有“沈木头”之称。

加之沈万三本人对木匠活精通,而且在行内影响极大,不久,近千名各地木匠相继来到马道街。沈万三立刻在马道街豪宅基地以北、长乐路中端以南的巷中,开辟一块地把所有木匠聚集在巷中。后来索性就给这条巷子取了一个好记的名字叫“木匠营”,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沈万三常常远足,并能够接受外来进步思想,他对当时明朝都城的环境卫生尤为担心。男人可直对小西湖和在大街小巷中大小便,常常弄得臭气熏天。为此,他让家人在马道街及周围大路上盖了几间茅屋,让木匠营中的木匠打上几只马桶放在此中,让路人“便急”之用,并为此起名:众便房,百姓称“茅房”,这就是中国第一代公共厕所了。

在明初建都之时,城中宅中几乎家家开始启用马桶。还有不少富户模仿沈万三做“善人”,在各自门前街巷中建造“茅房”,使马桶成为当时的时尚生活用品。也有沈万三的死对头称“马道街”为“马桶街”,以此来戏弄沈万三。

马桶的主要工艺是箍桶,然而箍桶又是木匠活中较难的手艺。聚集在南京城南城墙一带的沈万三家的箍桶匠手艺精湛,无人能及,慕名前来学习取经的木匠络绎不绝。学成后,有的打着沈万三的招牌远走高飞,另立门面;有的巧手留恋都城的场面和名声,在此留下以求得较好的待遇,这一下马道街沿城墙的侧巷便热闹起来。

因做马桶、箍马桶而居住下来的箍桶匠们、卖马桶的小商贩们、买马桶的市民和来这里寻找箍桶匠干活的东家越来越多。箍桶匠所用的马桶木材几乎都由旁边的木匠营的木匠们事先加工为半成品后,再在这里组合箍装。

此时,已出现的具有秦淮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马桶图案雕刻,如:喜鹊报喜,意为:早生贵子;寒梅报春,意为:年头结婚,年尾报喜等等。这些工艺栩栩如生,细微之处,更是工匠们的“心桶相近”之意境。

为了防商家对沈家再次含沙射影,沈万三将此巷提名为“箍桶巷”。箍桶巷如今已变成大道了,虽说已无一家箍桶店,但其名还留存着。此时,沈万三富得已让朱元璋两眼发红,决定找茬干掉他。

相传在洪武五年,沈万三刚做贸易回来,朱元璋不请自到,沈万三赶忙设宴款待皇帝。席间,朱元璋看着宴席上的菜盘有意刁难沈万三说:“此宴为何没有老百姓人家的鸡鱼肉鸭,又没有富贵家户的山珍海味?朕御膳,竟用如此小鱼招待!”沈万三见状急忙解释:“这是日本国的金枪鱼,中国没有,日本人叫它马骨骆,很名贵。”皇帝朱元璋做梦也没想到沈万三会用这样的软话来对付他,朱元璋很生气地说:“我不吃马道街上的马骨骆。”说罢起身离开鼓状的红木框凳。

沈万三赶忙皇帝送行至街口。突然朱元璋指着箍桶巷里放满的马桶说:“你用马桶空框接驾,又用马桶臭气送驾。”沈万三真心解释,木匠营、箍桶巷的来源,这一说让朱元璋大笑道:“木匠营,营为天子军队之号,木匠成营岂不反了,箍桶巷,简直是‘鼓动巷’。前为‘鼓动’,后为‘营’,中间不就为马(马道街)到成功了。”朱元璋带着一串冷笑离开了沈宅。

《明史·马皇后传》中记载,朱元璋因马桶之怨而发出一道圣旨:“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又请犒军。匹夫犒天子之军,此乱民也,宜诛之。”后曰:“其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一道圣旨把沈万三充军云南,沈万三的“富可敌国”、木匠营、箍桶巷和金枪鱼,最终都成了沈万三的罪状。朱元璋没收沈宅后,怕木匠营里的马桶匠闹事和反叛,特把刑部“天牢”设在马道街沈宅中,以监视马桶匠,成为明朝特务最高机关。太平天国时沈宅又成了赞王府,新中国成立后为马道街小学。

有人说,沈万三暴富主要因为有一只马桶,这只马桶又称“聚宝盆”,沈万三在聚宝盆里有取之不尽的金银财宝,朱元璋很是眼馋,多少次旁敲沈万三献宝,沈万三总是避而不谈自己有“马桶聚宝盆”一事。朱元璋可以说是恨透了沈万三,为报“马桶之仇”,分别在洪武六年、十九年和三十一年三次灭杀沈氏满门七十二家,没收田地及所有财产。沈家三十年间遭受如此沉重打击,只能家破人亡。

箍桶巷、木匠营现今仍旧古韵犹存,老宅中花格栏杆和门窗依旧豪华绚丽。从箍桶巷北巷口可一直望到巷南底的明城堡和中华门城堡。在南京人口中至今还流传着:“沈万三拉马桶——背屎(时)”、“箍桶巷里的马桶——真来屎(势)”、“箍桶巷里选马桶——眼花缭乱”、“箍桶巷里买马子——货比三家”等谚语。

溯说沈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