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其人其事
“家里阿有个沈万三呀?”这是江南居民口中常常念叨的一句口头禅,意思就是说,平时生活花费要勤俭省着,大手大脚乱花钱是不行的,因为我们家里没有沈万三。稍大点我就知道“沈万三”这个名号,已是财神、金钱的象征。
沈万三,生于元朝大德十年春正月,也就是公元1306年的2月间。万三非其名,而是对他的一种社会称呼。他本名富,字仲荣,为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家,也是全国首富。
他当时的真实称呼为沈万三秀,所谓秀是因为明洪武初年民户服役编册,名实其资,分人为哥、畴、郎、官、秀五等。哥是最下等,秀为最上等,每等之中又各有一、二、三等,每家颁布发给“户由”(相当于今日的户口本)一纸,巨富者谓之万户。俗中还有“郎不郎,秀不秀”的谚言。秀,是明代社会阶层的地位等级,元秀是最上等的大户门第,又称万户侯。沈富在家排行老三,所以人称“万户三秀”、“沈万三秀”。为不绕口,百姓便俗呼“沈万三”。
沈万三祖籍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元时其父沈佑因南浔遭受洪灾而痛失老母和长子沈福,只能摇着船沿水路,带着夫人王氏和沈禄、沈富、沈贵三个儿子及女儿沈蓉迁徙到长州(今苏州市)东菜村,投奔夫人娘家,即现在的昆山市周庄东垞。
在南浔时沈万三就不是个省事之人,除了捕鱼、卖鱼、杀鱼和做鱼虾干货之外,他还利用自己的小聪明,凭借那股机灵劲去偷窥老街上的木匠铺箍桶店,用眼睛去学摩手工技艺,同时还逐渐展示出自己在各商铺间的协调能力,为多家商铺“拉皮条”。沈万三所做的这一切,被来此做大买卖的苏州大富豪陆道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时,陆道源还会有意弄出一点较复杂的商事,让沈万三去跑腿,从而来试探沈万三的应变能力和处世之道。此举,为沈万三以后从商、经商、融商、兴商、败商、复商、弃商的人生轨迹埋下了成败节奏的元素。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是陆道源经商处世的原则。元至治三年(1323年),沈万三带着以捕鱼卖虾换来的第一桶金,在苏州周庄盖草房垦荒地,不久他又到苏州大富商陆道源的庄园当伙计,直至当管家。经过十年磨炼的沈万三已在生意场上独占鳌头,并得陆道源一半家产的馈赠。此时,沈万三借助陆道源的财产和经营积累的经验回到周庄,并从木匠业起家开始垦地开铺和过洋通番。
元朝海运相当发达,比起漕运(即通过运河使南粮北运)更加省钱、省力、省时。当时海上的商业运输业多为私人经营,而且国家给予了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海上贸易。沈万三的商船几乎停遍大元帝国海疆上的各个海码头和东亚港口,他靠海运发了大财,成为一名大海商,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随后他利用理财之术开辟各种商埠,可以讲,当时他无所不做,无处不商,真可谓财大气粗,成为一个富可敌国的巨商。
沈万三在苏州太仓刘家港拔锚起航,培养和训练出大批海员水手和海上从业人员,同时把太仓开埠成了一个造船、修船、通航的商业繁荣区,集木匠、箍桶匠、石匠、铁匠、漆匠、教书匠等三百六十行于一港。为几十年后郑和七下西洋,从太仓刘家港入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郑和旗下大都官兵为太仓浏河人,他们的先人都曾是沈万三商船航队里的海员。在长期无味的大海航行中,沈万三自创的娱乐活动一直流传至今,还被誉为现在的“国粹”,那就是麻将。
元末间,沈万三率其子利用江南水网和京杭大运河的便利,进行茶、绸、盐、粮、油等各种商业活动。并秘密协助“苏州王”张士诚征粮输送元朝,承包着元朝国家的军需品和国粮的运输,同时也卷入了政治漩涡。他常奔走于徽州、太平、池州、常州、镇江、南京、扬州和北京等地的富豪间,贩运各种货物,并且在四乡八路的城镇开设有许许多多的店铺。
沈万三娶妻妾十三人,生有沈金、沈茂、沈旺、沈春鸿和沈香保等共五儿四女。他周庄家有田产上万顷,仅因喝酒之需,就专拨出田数十顷;请家庭教师王行,每次写出一篇好文章,即赏予稿金二十两。可想而知,当时的沈大商人已富得冒油了。但是这个王老师确为人品低下之人,王行在他的《半轩集》中详细记载了周庄沈万三豪府中的点滴生活和奢华场景,为讨沈主子欢喜,他在笔下拔高无限,结果这一切都成沈家日后的罪状。王行在周庄是福,后到南京却是祸。沈万三发配后,王行来到南京,在蓝玉将军府上当私塾先生,逐渐成为蓝公的幕僚,后因卷入“蓝党”事件,王行在狱中忍受不住酷刑,而诬陷沈家反大明,害沈族家人再次被抄斩,结果自己同样不得好死。但是著有的《半轩集》一书,却是现在人们了解那个时代和沈万三家族情况发展的难得资料,虽经几朝改版整理,但从中能看出王行独具的文采。
现在看来,沈万三在平江府中的经历是他的人生转折点。公元1367年,沈万三全力以赴,调动大量资金支援张士诚死守苏州城十个月,抵抗朱元璋大军。后张士诚失败,被俘自缢而死,沈万三又收留了张士诚的家眷,从此更加得罪了明朝开国大帝朱元璋。
公元1370年,64岁的沈万三怀揣一万三千两白银入南京城助天子建国,被封“兴国公”,次子沈茂被封“广积库提举”,三子沈旺被封“户部员外郎”。沈万三在南京大肆兴建各种商铺从事商业,并在马道街5、7、9号择地建豪宅,还在宅外大街盖男女分间的茅房,从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厕所。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召见沈万三,命他献上白金千锭、黄金百斤。因为当时修筑南京外城时正值府库匮乏,所以沈万三依恃他的富实,表示愿与朝廷对半而筑。工程同时开工后,遇到许多建设难题,光一个“聚宝城”就盖三次塌两次,沈万三几经波折终于筑就。为能按质按量按计划完工,朱元璋发下斩首令,凡偷工减料者斩,所以南京城墙上大多城砖上都烧印着供砖人的姓名、籍贯和地方官名字,从而便于查验。大承包商沈万三更是头疼,当然有钱能使鬼推磨,沈万三和朱元璋立下军令状,各自督军一段城墙,看谁先完成,结果沈万三提前三天完工,搞得皇帝很不高兴。
雄才与忌心并存的朱元璋,随后又借口沈万三修筑的苏州街道以茅山石为街石,有谋反心,派兵包围他家要杀之。此时沈万三还不识趣,拍马屁般地申请犒赏全国军队每人银子一两,总共近百万两。这下惹得心胸狭隘、出身穷苦的朱元璋更由妒而恨:“匹夫犒天子之军,乱民也,宜诛之”,由恨而萌杀机。朱元璋下令收他重税,每亩九斗三升(平均亩产的一半多),并下令斩首沈万三,后经马皇后苦苦劝谏,才改将他在明洪武六年流放云南,家产充公。
关于沈万三豪富事,民间传说甚多,有的说他祖上得了地下埋藏的巨额财宝,有的说他有点金法术,有的说他有一只“聚宝盆”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财富多到不可胜数,生财聚财技巧高超。至今,苏州地面(包括市属诸县)、宁镇地区以及浙北、安徽一带仍广泛流传着关于沈万三的发财、豪奢、经商以及家庭生活诸方面的许多故事传说。
1373年10月,沈万三因得罪朱元璋而被发配云南,时年68岁,此时贵州尚未建省,属云南管辖。经过水上陆地的长途奔波,历南京、湖北、湖南、贵州,终于在公元1376年携妻妾,率四子沈春鸿、五子沈香保抵达云南镇雄。由于当时元末梁王假降大明,在云南维续独霸,并排斥外人,所以原先指定的充军地大理天威自然一时去不了,只能在此地留住,再等发配。
“茶马古道”印
镇雄镇自古为西南通往中原的茶马古道,沿途驿站隘口均为屯兵和征税之处。有道就有商机,来此不久的沈万三很快把镇雄、毕节、大方、赫章、威宁等整个乌蒙山区作为自己新的商圈,并把茶马古道扩大延长,开拓成新的商道。要想在此大显身手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黔西土司王奢香夫人是一个开放豁达、很理性的女官人,她深知当地的落后,要想尽快脱贫必须要有外来资金和理财大师的帮助。沈万三的名气和财力让奢香夫人早有耳闻,所以两人一拍即合。他们联手首先在乌蒙办学,其后开采铜、银、锡、煤等矿,并打通茶马古道与中原官道的连接,着实为西南理财。这一点后来成了明朝大将云南王沐英为沈万三求情的理由。
公元1381年,云南元末梁王反叛,朱元璋令傅友德、蓝玉和沐英率三十万大军,从三路进攻云南,镇压反叛。明征南大军抵达乌蒙后,开始全线包围昆明并直捣大理。此时沈万三之曾孙沈春鸿之孙沈一章应征入伍。由于沈一章作战勇敢后被皇帝朱元璋赐“龙氏”,镇守中缅边境的泸水县,成为云南部分龙氏的始祖。沈万三等形势平趋后便离开镇雄七星关,去了昆明和大理,继续充军至发配地报到。在大理,沈万三有三个月是住在“云南王”黔国公沐英府中的,此时女儿沈线阳千里寻父也来到大理,交往之中,沈线阳把17岁的女儿余惠刚许配给了沐英21岁的儿子,即后来的世袭王沐春。沈沐两家的联姻,一下改变了沈氏的处境,并对以后沈氏再遭屠杀,留下了秘密的保护通道。
为协助沐英开发大云南经济,已八十高龄的沈万三从云南大理经昆明来到现贵州平坝天龙屯堡。在公元1387年到1392年的五年里重操旧业,开发茶马古道,使云南走进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沈家又因田赋和蓝玉事件,受到满门抄斩。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沈万三绝对不会将沈氏白白地送给皇帝斩杀。沈万三对在南京被判缓期死刑,并将充军辽阳的次子沈茂发出秘信,让其装死逃亡贵州平坝天龙屯堡隐身躲避起来。这时的沈茂脸上已烫有“蓝党”两字,外出十分惹眼,只能隐名遮面过日。1394年,沈茂经南京、江西、四川,逃到贵州(时属云南),从亲戚层面上讲,沈茂此时已为任云南王的沐春的舅舅了,自然能得到很周到严实的秘密保护,以保沈氏香火不断。现在天龙屯堡沈茂次子一支,长子沈栋颙一支最先到达平越给沈万三守灵,后迁相邻的遵义团溪。
道可道,非常道,张三丰是中国民间的一个长寿仙道者。公元1392年底,沈万三与道长张三丰结伴至今天的贵州省福泉市福泉山建观炼丹。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农历八月十二,仙逝于平越福泉山,享年88岁。张三丰书赠万三诗曰:“浪里财宝水底藏,江湖英明空荡荡,平生为仁不为富,舍却红粉入蛮荒。”后至明弘治十年,1498年,由其五世孙沈廷礼,又名沈安,将沈万三迁葬苏州周庄水墓。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又因沈万三之婿顾学文夺人之妇,而惹怒朱元璋。将沈氏六人凌迟,小孩发南丹卫充军,幼儿妇女送牧马所和浣衣局,沈家自从发大财后就没有过过安稳日子,真是树大招风、财大招祸。
在明时,尽管沈氏被充军,实则处处经商囤盐、囤种子、开商号、走马帮,继承了沈万三的经营之道。沈万三的后裔九世前主要分布在贵州平坝天龙屯堡、毕节乌蒙山、遵义团溪,云南镇雄、大理、泸江、宣威和苏州周庄,以贵州天龙、毕节、遵义最为集中,在“乌蒙沈氏族谱”和遵义县团溪镇金子堰《沈氏族谱》入滇黔始祖万三世系中有着翔实的记载。
著名文化人余秋雨先生对沈万三一生的评价是:中国十四世纪杰出的理财大师。是啊,这位在江南小镇如鱼得水的大商贾后来在京都南京栽了大跟头,他如此精明的思维能力毕竟只归属于经济人格,而与封建朝廷的官场人格处处抵牾,一撞上去就全盘散架。他长枷铁镣南行万里,最终客死戍所。沈万三也许至死都搞不清究竟是什么逻辑让他受罪的,天下的百姓也搞不清,反而觉得沈万三怪,于是就编一些更稀奇故事流传下来。
明代首富沈万三,在公元1306年至1398年间,所发迹、衰落、再起史中,连接着8个与其密切相关的神秘人物,他们各自间有着错综复杂和十分微妙的关系。沈万三的一生就是一本史书,他的经历就是一部流亡之旅。在沈万三诞辰七百年之际,让我们一同缅怀先人气质和精神吧。
葛镜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