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新理念 新作为 新成效
所属图书:《溯说沈万三》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3275字

新理念 新作为 新成效

政协系统的文史资料工作,是政协组织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史工作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提出了“用关注现实的态度作为文史工作新的制高点,把服务于现实作为文史工作重要内容”的理念,积极探索文史与服务古城文化建设的结合点,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迈出了新的步伐。我们的做法是:

围绕党政重大决策,开展文史资料工作

2013年初,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提出推进“5个100工程”重点平台建设,“福泉古城文化旅游景区”被列为重点打造的100个旅游景区之一。我们针对性地开展文史工作,对明朝富可敌国的“江南巨贾”沈万三原葬墓在福泉山的历史悬疑进行追踪。了解到沈万三在触犯明太主朱元璋而被放逐至滇(当时含贵州),但他逝于何处,没有具体的记载。

通过对分布于贵州安顺、毕节、遵义、惠水、贵阳等地市沈万三直系后裔的深入调研,在安顺天龙屯堡《沈氏族谱》中找到记载:“沈万三,名富,字仲荣。元代随父由浙江南浔迁江苏周庄东菜村,后迁南京,同会馆是其故宅。从农耕植,从工办作场和内外贸易而致富江南。明洪武初,因富获罪奉旨戍滇,八十八卒,葬贵州平越(今福泉市)福泉山。”我们邀请南京考古专家组赴福泉对沈万三原葬墓、沈万三后裔家谱、福泉山碑林的记载、张三丰为沈万三所作的诗等物证进行深入考证,认为沈万三于1392年追随张三丰到福泉山修道,后逝于福泉,葬于福泉山,与史料记载吻合。从而收集了大量资料,为编辑出版史料专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沈氏后人向福泉市人民政府赠送《沈氏族谱》

围绕史料收集进展,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对沈万三魂落福泉山的确认,为福泉古城文化建设增添了浓重的一笔。贵州省福泉市政协为此成立了沈万三文史研究组,聘请中国明史研究会会长商传、中国民俗专家扎西·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蒋俊、南京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龚巨平、武当山道长钟云龙、贵州省沈万三研究会会长沈赤兵等为文化顾问;邀请政协贵州省委员会副主席、贵州省工商联合会主席李汉宇考察福泉山,提出了“贵商精神的起点是沈万三精神”的见解;邀请省、州、市有关专家学者,老同志代表,政协委员代表,民营企业家代表和市文化、旅游等部门负责人,举行了首届沈万三精神研讨会。对沈万三精神、贵商精神和修建沈万三陵园、沈万三与张三丰的“神仙文化”、创建商业文化教育基地等问题,提出了见解和建议十多条。大家站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初步归纳沈万三精神是:勤劳、智慧、诚信,贵商精神是:坚韧不拔,自力更生;志存高远,抱团打拼;急公好义,豪迈大气。点明了福泉市沈万三文史研究工作的核心价值。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中共福泉市委的充分肯定,把修建沈万三陵园的建议纳入了古城文化建设的工作部署,要求贵州省福泉市政协继续发挥人才荟萃、智力雄厚的独特优势,将文史工作服务于古城文化建设作为发挥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更好地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

围绕专题研究成果,加强文史宣传工作

针对过去由于宣传不够,外界对政协是什么、干什么、有什么作用了解不多的状况。我们提倡“扎扎实实地干,大大方方地讲”,把对沈万三文史工作成果的宣传,作为加强政协宣传工作的一个突破口。我们除了运用常委会、委员视察调研活动、文史提案办理协商和参加的其他会议进行宣传以外,还充分利用省、州、市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强宣传工作。特别是9月2日《贵州都市报》登出《“中华商圣”原来葬在这里——福泉和沈万三后裔携手修建沈万三陵园》的报道后,大陆及香港等数十家网站纷纷转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市内,变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提到福泉山就联想到福泉市政协,提到福泉市政协就联想到福泉山;在市外,来电咨询和来访者接踵而至,河南卫视派记者专访福泉山,在《知根知底》专题节目中宣传。武当山道长钟云龙率弟子考察福泉山,对市政协提出“武当山福泉山,山山存高士,推先觉,出神入化高真观;张仙君张信君,君君相通灵,启后贤,炉火纯青紫霄宫”的“两山联姻”创意表示认可,对福泉山古城文化景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并表示,一定发扬爱国爱教精神,发挥武当山中国道教文化优势,对福泉山古城文化建设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支持。

福泉历代名人堂

围绕古城景区建设,积极主动献计出力

根据政协贵州省委员会副主席、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主席李汉宇提出的“召开贵商大会,把分布在全国的成熟黔籍企业家们请进来,反哺故里”的计划,中共黔南自治州州委书记龙长春提出“要紧紧抓住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对文化旅游项目进行高标准、高水平的策划和包装,不断提升福泉文化旅游美誉度和知名度,把景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的要求。我们向政府提交了“将沈万三原葬墓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议”,并得到充分采纳,颁发了《福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并向上申请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建议修建沈万三陵园,并与沈万三后裔协商达成共识,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共募集资金70余万元。陵园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于8月开工建设,现已进入扫尾阶段;请中国明史研究会会长商传为沈万三陵园题字“中华商圣”。并将于贵州省贵商大会召开之前,举行开园和商业文化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宣布对外开放。

回顾前一段的工作,我们的体会是:

第一,提高认识是前提。

我们结合《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文史资料工作的意见》,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加深对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功能和“要存真,要实事求是”指导思想的认识;更加深了文史资料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创新文史工作是新形势下提高政协履职水平的客观要求的理解。认识上的飞跃,推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实现了在继承中开拓,在发展中创新。为我们下一步启动“且兰古国与福泉”的研究和发挥界别、委员、专门委员会和机关等“四位一体”的自身建设积累经验。

第二,依靠群众是基础。

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政协的界别是政协联系各族各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们的任务就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共同努力奋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沈万三文史研究和协商修建沈万三陵园,都得到了许多政协委员、非公经济人士和企业单位的热情支持。大家认为,这是一个益于今人、惠及后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百世之业。诸多社会各界人士和非公企业主动为沈万三陵园的修建捐款。

福泉古城墙东门820峨楼

第三,开拓创新是动力。

政协文史工作的任务是征集史料、整理研究史料和编辑出版史料。我们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在理念、思路、环节、方法层面。在工作理念上,提出把服务于现实作为文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力求对党政决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在研究立足点上,抓住重要历史阶段、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保证工作质量;在实际操作上,坚持在研究中参与服务实践,在参与服务实践中深入研究,实现了研究和服务双促进;在媒体公关上,运用媒体传播手段,“塑造自身形象、协调与公众关系”的现代公关理论成果和“反向求索”、“调整顺序”的创新方法,选择社会性较强的《贵州都市报》为主导阵地,有效地提高了文史工作的影响力。为我们今后如何熟练运用新闻媒介,加强政协宣传工作找到了新的路子。

第四,领导重视是关键。

我们开展沈万三文史研究工作和服务于古城文化建设工作,是得力于党委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因此,中共福泉市市委书记张仕雄和市长刘华龙多次过问、听取汇报,提出工作要求;政协黔南自治州委员会办公室和文史委给予了大力支持;贵州省福泉市政协班子认识统一,步调一致,行动协调。黄建菊主席亲自挂帅,分管副主席认真负责,其他副主席积极参与,办公室和各专委会主任分工明确,尽职尽责。对沈万三在福泉的文史研究,我们需要与江苏、湖北、云南和省内等地多方协调,涉及面广,难度很大,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每一步工作都做得富有成效。

溯说沈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