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物简介
一、孙继鲁
孙继鲁,字道甫,号松山,回族,云南右卫人,明嘉靖二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等职,嘉靖十八年补黎平府(治今黎平县城)知府。博学多才,诗文雄古遒劲。有《破碗集》《松山集》。龙泉观,位于今威宁自治县草海镇凤岭山上。明嘉靖年间指挥陈武建。孙继鲁“文学闳深,才识英迈,治郡三载,正法制饬,功令拯弱锄强,罢里甲,省烦苛,清白之名著于海内。擢湖广提学副使。去之日,老幼攀车,莫不涕泗交下。”“嘉靖二十一年,靖州参将周干德为知府,孙继鲁去任,黎民思之,建此(去思亭)以识遗爱,中为去思碑,绘像于上,仍为记。 [1]
二、詹彬
詹彬(1686—1771年),字舜辑,号玉亭。雍正五年(1727年),诏举孝友端方,是年41岁的詹彬以地方官的推荐入选,授贵州镇远(今贵州镇远)知县,署印江县事。印江是汉族苗族杂居地区,经常发生民族纠纷。詹彬对苗民以诚相待,使民族纠纷得到缓解。不久,詹彬调思南府(治今贵州思南)安化县(今属湖南)。思南知府有宠吏,十分骄横。因向苗民勒索规例,几乎把苗民激变。詹彬依法杖责了这个人。县中有一富豪欲霸占一民女为妾,遭到了民女的拒绝。詹彬按照清律对民女之母及富豪判罪。知府却想诬陷民女谋杀亲夫,以取媚富豪。在詹彬的坚持下,案件得到公正合理的处理。詹彬在安化任满后,升任大定府(今贵州大方县)通判,署黎平府(今贵州黎平)知府,湖北归州(今湖北归州)知州,山东武定府(今山东惠民县)同知等职,所到之处,一郡肃然。詹彬能诗善文,著有《黔中吟》《归田诗稿》,其中描写贵州的诗有《文德关》(镇远)《华严洞行》(施秉)《游东山》(织金)。 [2]
三、苏尔相
苏尔相(1724—1800年),字君辅,甘肃灵州(今宁夏灵武)人。乾隆七年(1742年),因家乡年荒,投奔在贵州当总兵的亲戚吉隆,在上江协当马兵。十三年(1748年)补本营外委,十八年(1753年)调古州镇(治在今榕江)外委,次年任把总,二十二年(1757年)升荔波营千总。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随军出征缅甸,以超等功而受奖。七月,补授为贵州定广协(驻今惠水)守备。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四月,云贵总督彰宝差遣苏尔相等前往缅甸投送信件时被扣留,羁留7年才放回。苏尔相因此受到责罚并累及家人。后朝廷查明真相,再度予以重用。出任镇标游击、参将、副将、总兵等职。乾隆曾赐苏尔相诗一首,把他比喻为苏武:“差往缅甸因被羁,今知悔罪送旋归。兵传后实非佳也,事贵先声信有之。疠地瘴乡怜久汝,冰天雪窖岂殊其。设如比拟伊家武,无子无妻谓过伊。” [3]
苏尔相曾题“正本清源”赠送贵阳清真寺。
四、马河图
马河图(1802—1864年),又名马小双,幼念经。与张凌翔甚为友好。见大坡铺回民长期受当地高姓劣绅欺压,与张凌翔率领回民举起反清义旗,各族农民附之者众。咸丰十年(1860年),义军占据新城(今兴仁)后,被推举为副元帅。马河图机智勇敢,指挥战斗,争城夺地,屡建奇功。在起义军中很有威望。鉴于新城城垣狭而无饮水井,他组织人拓展城垣,围大水井、土井、徐家井、真武山于城内,较原城拓宽三分之二。同治元年(1862年),工程完成。其后又指挥修建城外12座石碉,以巩固城防。1864年,于今安龙县城郊打五寨被俘自刎。
五、杨云鹤
杨云鹤(1820—1917年),字光弼,号星斋,回族,云南弥勒人。自幼学习阿拉伯语和汉文,研习伊斯兰教经典。
咸同年间,杜文秀起义失败后,杨云鹤随马元章(后来成为哲赫林耶第7代教主)等10余人化装逃离云南,分散潜行至甘肃张家川,开展复教活动。光绪十六年(1890年),马元章到贵州办理教务,委任杨云鹤为贵州“热依斯”,常住三家寨道堂。杨云鹤“御下有方,事上尽礼”, [4] 善与地方官吏及各族人士相处。他告诫穆斯林,安分守己,勤事农业,和平相处,不损人利己。他到三家寨后,主动与当地执政者和汉族中正直兼有名望的人士搞好关系。除平时作拜访外,每逢过节都邀请他们吃节饭。偶或龙土司官未至,杨云鹤要派人送去一桌饭菜。龙土司每次皆以白银五两为谢。杨云鹤重视发展道堂经济,以从事农为根本,重视土地耕植,兼作马、牛、羊的饲养,并与教内善于经商者合资经商,利润道堂占三成。这样一来,粮食自给有余,商业有盈利。燃料、饮水、自养骡马驮运,菜蔬、饲养、驮运、伙食等均有专人负责,道堂生活基本立足于自力更生,减轻了穆斯林的负担。随着农商经济及饲养的发展,教门相应发达,道堂内常驻人员增至百人,道堂原有房舍不够应用,杨云鹤又主持扩建,最后总达40多间。有了经济基础,他有兴办经堂教育,亲授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典课,聘请汉族教师讲授汉文和儒家经典,培养了一批“经书两全”的阿訇。杨云鹤体贴寒微,为民排忧解难,若有遇天灾人祸前来求助者,则不分族别皆给周济;家境贫困者,免予偿还。 [5] 经他10多年不懈努力,使当地“回汉和睦”, [6] “方人之向道者众,慕道者深”。 [7] 推动了贵州哲赫林耶传播。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寿辰之日,内阁中书任可澄赠送了“德化神奇”匾额,普安州、贞丰州赠送“寿近期颐”及“遵道寿永”匾额为其祝寿。
六、金品高
金品高(1866—1933年),字云晕,号春山。回族,为普安新城(今兴仁)白旗军首领金万兆之子。同治十一年(1872年)白旗起义失败,金品高几经流离,幸得安龙义士桂云峰相救助,送至云南弥勒,交其伯父抚养。继在弥勒、玉溪等地学习阿拉伯文,后送甘肃游学深造。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金品高被委任为贵州“热依斯”,常驻兴仁三家寨道堂。1914年,迁往普安青山清真寺。在经堂教育中,金品高改革教学内容和形式,除教授阿拉伯文、《古兰经》《圣训》外,还教授《姆罕迈斯》《买多字海》等典籍。金品高亲到盘县聘请前清拔贡董礼堂讲授儒家经典。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阿拉伯语和汉语互译能力。 [8] 吸引了云、贵两省学生前往青山就读,学生最多时达100余人。
图79 金品高热依斯 金以光提供
当地人士以“是穆罕默德柱石,为尼山泗水干城”,赞扬金品高在经堂教育中做出的成绩。 [9]
七、马以思
马以思(1919—1944年),女,回族,原籍四川成都,生于黑龙江。地质学、古生物学家。“九一八”事变后,寓居济南、上海。抗战军兴,沪不可居,马以思奉母回四川,入合川国立第二中学,1939年春毕业,入大学先修班,因成绩优异,半年后被保送入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学业优良,先后获得上海银行奖学金及林森奖学金。1943年夏毕业,以优等考入地质调查所,任练习员。随尹赞勋、许德佑研究古生物学,整理化石标本。专门攻研三叠纪地层化石。她的毕业论文《黔北桐梓县之下三叠纪动物群》,对贵州黔北桐梓地区介形类化石,第一个做了研究和定名,得到了当时研究古生物权威的赞赏。1944年3月赴筑参加中国地质学会第20届年会。会后随许德佑,陈康到盘县、普安、晴隆、郎岱一带进行科学考察,4月24日行抵晴隆(安南)县属之黄厂附近遇匪,她与许、陈同日被害。时年仅26岁。马以思通中、英、德、法、俄、日6国文字,在学校历次考试中共有28次为第一名,为世所罕见。论著有《黔北桐梓县之三叠纪动物群》(1944)等。1944年,中国地质学会建立“马以思奖学金”,授予在校学习,成绩突出的地质专业学生。 [10]
图80 地质学家 马以思
图81 马以思毕业论文《黔北桐梓县之下三叠纪动物群》
八、马崑
马崑(1897年—1980年),原名树堂,号竣峰,回族,贵州威宁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投奔刘毛二地方武装。民国4年参加滇军金汉鼎部新兵营,护国战争时,参与四川泸州、纳溪作战。因战功升为连长。回云南后将所部拖出,活动于云、贵、川三省边区,其部扩充到7个团。后被四川熊克武部吕超收编。民国15年(1916年),马崑率部到江西投奔朱培德部,任旅长。民国27年(1938年)9月,马崑在晋南中条山与日军作战负伤。伤愈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后请长假回威宁闲居。民国38年(1949年)7月,任威宁县长兼威宁民众自卫队总队长。同年11月任独立第四师师长。此时,解放军已进入毕节县,马崑决定率部起义。12月21日任威宁县支前委员会主任。1951年12月,马崑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任参事。1953年3月任政协贵州省委员会委员。1956年5月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被选为民革贵州省委员会委员。 [11]
图82 马崑将军
九、杨念铭
杨念铭(1873—1958年),回族,甘肃固原(今宁夏固原)县人,清朝光绪年间,随父亲迁四川成都,后移居贵州贵阳。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8月,任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12月,兼任贵阳市清真寺第五届董事会名誉董事长。他对贵阳市的回民和伊斯兰教很关心,捐钱捐物,赠送家具给清真寺。清真寺举办节日和集会活动,他都参加并讲话,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杨念铭工作认真负责。非常重视学习,省委统战部组织党外人士学习,他都积极参加。他还在家里订了几种报刊,每天上午都要阅读。他自费订了《民族画报》,按时寄赠威宁和黔西南一些清真寺,供回民学习。 [12]
图83 杨念铭(左1)会见少数民族代表
十、马学科
马学科(1901—1985年),字细知,回族。经名阿卜杜拉·哈玛尼,贵州威宁人,自幼跟随其祖父学习阿拉伯文和《古兰经》。民国8年(1919年),到云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北等地求学,从伊赫瓦尼派创始人马万福、伊斯兰教经学家虎嵩山等人学习10余年。1939年,学成返乡,先后在威宁马撒驿、下坝和云南昭通甘河沟、布戛等清真寺任阿訇,开办经堂教育。10余年间,培养了数百名学生。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参加威宁自治县筹备委员会,次年当选为政府委员。1953年、1956年和1963年三次出席中国伊斯兰教全国代表会议(第二届当选为委员)。1957年3月当选为政协威宁自治县委员会副主席(后历届连任至1985年),并连续当选为威宁自治县第一至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四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以及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五届代表。1983年,任省伊斯兰教协会名誉主任。 [13]
十一、马骏骅
马骏骅(1915—1985年),祖籍江苏吴县,出生于北京。1924年(9岁),学艺于北京梨园公义会。1928年14岁时登台演出。1934年—1937年,他在顾无为办的标准京剧团效力。1938年起,他在杭州等地搭班演出。1940年后结识了“麒”门弟子,向他们求教问艺。1949年春,应聘安顺大戏院。
1949年11月,安顺解放。马骏骅与剧院的演员们通力合作排练《逼上梁山》,到部队慰问演出,受到指战员们的欢迎。1949年底,应贵阳大华戏院之约,马骏骅举家迁来贵阳。1950年春,马骏骅偕妻子王云秋参加了贵阳市前进京剧社,不久担任社长。1953年任黔光京剧社社长;1956年,任贵阳市京剧团团长。1962年10月17日,马骏骅到上海拜周信芳为师,正式归宗“麒门”。1964年贵阳市京剧团的现代戏《苗岭风雷》进京演出,马骏骅饰剧中的龙大伯,他加入“麒派”的表演,丰富了人物形象。马骏骅的武功较好,刀、枪、剑、戟无所不能,尤其枪花招更数上乘。
马骏骅笃遵回族生活方式,烟酒不嗜,唯喜爱足球。他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贵阳市政协常务委员,贵阳市文联顾问等社会职务。 [14]
十二、张顺忠
张顺忠(1919—1993年),普安青山人。历任青山区公所文教助理、县农业科副科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水电局副局长、县农办副主任、黔西南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政协贵州省第三届委员、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等职。
1960年,传闻县辖区“凉水营三间房农民抗粮,搞反革命暴乱”,一些领导建议予以镇压。张顺忠认为必须下去调查清楚后才能作出结论。他带领3名公安人员到当地调查,查实起因是两名基层乡干部私分救济粮引发公愤。张顺忠说服干部按政策提留,并追回私分的救济粮,还为群众补发了救济粮。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1962年起,参与普兴公路工程、幸福水库及其配套工程和隔界河电站工程的修建。
张顺忠廉洁奉公、勤劳俭朴、群众有口皆碑。 [15]
[1] 《明史》卷二〇四《孙继鲁》;嘉靖《贵州通志》卷八,卷一五。
[2] [清]光绪《宣城县志》卷一五;[清]道光《大定府志》卷之二十二《惠人志》(一)“职官簿第一”(上)。[民国]赵端远撰《水城县志稿·宦迹·通判》。
[3] 《清史稿》卷三二七《列传》一百四十“苏尔相”。
[4] 《杨云鹤墓志》。
[5] 马必仲、马达荣《伊斯兰教主马元章简介》,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兴仁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兴仁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5年9月印,第90—91页。
[6] 《兴仁县补志》卷九。
[7] [民国]《兴仁县补志》。
[8] 金和璞《辛亥革命前后盘八回民社区文化》,载范同寿主编《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变迁——贵州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2001年),第215—216页。
[9] 贵州省普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普安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1页。《人物·人物传·金品高》。
[10] 王恒礼、王子贤、李仲均《中国地质人名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11]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9—690页。
[12] 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著《贵阳历史人物丛书》(综合卷),贵州人民出版2005年版,第150页。
[13]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92—693页。
[14] 甘泳衡《麒派艺术播高原——记著名京剧艺术家马骏骅》姚钟伍主编《贵州文史资料选粹教科文卫篇》,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439—442页。
[15] 贵州省兴仁县编史修志委员会编《兴仁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人物·人物传·张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