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民国时期贵州回族文化
所属图书:《贵州回族历史与文化》 出版日期:2015-11-01

第四节 民国时期贵州回族文化

一、回族人口增加的因素

(一)外省籍阿訇入黔执掌教务

民国时期,一批外省籍阿訇入黔执掌教务,对发展回族文化有重要作用。

民国初年,湖南凤凰沙云寿应聘到铜仁清真寺任住寺阿訇。 [1]

云南昭通守望人铁三阿訇(1882—1924年),在1921年前后到威宁下坝清真寺任掌教。1924年病故于下坝。 [2]

1934年,云南昆明人王少美阿訇到威宁中水、牛棚一带讲学。

20世纪30年代,马震武(哲赫林耶第八代教主)因事两次到贵州兴义、平坝。抗战期间,他再次途经贵阳去平坝。到贵阳时,贵阳回民杨念铭、张儒珍、张新民、杨恒芳、张幼文、苏旭皋、王述炎等前往西郊三桥迎接,下榻大西门外三元宫社会服务处。旋由苏旭皋、张幼文陪同游览了贵阳市容,参观了清真寺,在寺内做礼拜。

1926年,甘肃兰州人张仕义任贵州热依斯。5年后张仕义阿訇返回。热依斯一职由云南通海人纳映奎(纳星斋)担任(后来定居平坝)。

抗日战争期间,著名阿訇马松亭曾两次到贵阳。第二次时间较长,共住了半年,并主持过贵阳清真寺的教务。到来时,贵阳回民曾在清真寺内为他举行隆重欢迎仪式,远在花溪贵州大学的回族学生亦纷纷赶来参加,中国回教协会贵州分会及贵阳市清真寺董事会主要负责人苏旭皋、苏彦璧、宗奇新、刘文安、张儒珍、杨念铭、张幼文、陶祖德、钱纽孟、李士和、哈恭钧等出席了欢迎大会。在筑期间,马松亭阿訇每个“主麻”,都率领穆斯林礼拜,穆斯林喜欢听他讲“瓦尔兹”。

1940年,金德宝阿訇就任贵阳清真寺教长(同时兼任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派驻贵州分会的辅导员),他会同贵阳清真寺董事会董事长苏彦璧,董事董育华、马以愚,以及在贵阳回民中较有声望的司机何德宽,向贵阳市回民司机劝捐修葺贵阳清真寺。其中,何德宽首捐190元,白安东捐1000元,杜泽民捐500元,白茂玉三兄弟捐1000元,常乃捐100元,官延庆捐100元,白穆宗捐500元,金文龙捐20元,马玉玲捐20元,白茂生捐20元,马鑫山捐100元。过去,贵阳清真寺经费靠每月地租20元,连支付寺内煤水开支都不够,经金教长召集有关人士商议,将每月地租加至60元,宰牛每头缴洋20元,计月可收洋162元。清真寺董事会董事长苏彦璧,董事董育华、张幼文、钱纽孟、杨家本、李世和、马善之、马以愚、哈石均及股员斯子云、苏子修,对于清真寺事务也很热心,清真寺寺务教务得以推进。9月18日盖德尔夜,清真寺董事会提前通知全市回民参加,共来了60余人,礼拜前金阿訇讲解了教义以及盖德尔的意义,纠正了过去阿訇领百拜的错误做法及取消两副功拜,予以详切解释。到开斋节,参加者增至百余人。金阿訇在礼拜前讲解了“什么是回教”,礼拜后向大家报告了两月来的教务及清真寺董事会所积极推进的各项工作。随后,董事会继续劝捐维修清真寺经费,马恩麟捐洋百元,罗长青捐洋百元,马攸莺、马秀莺、马顺莺各捐洋30元,刘锦城捐洋20元,冯继庭捐洋10元。两次捐款共计6070元。 [3]

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河南、安徽、江西等省及南京、武汉等市回民大量逃亡贵州,仅贵阳的回民就由十五六户、50来人,迅速增加到800多户、2000多人(抗战胜利后,大多数返回原籍)。 [4] 花溪原先没有回族,抗战期间有张、沙、保姓回族迁入(抗战胜利后张、沙两姓迁回原籍,保姓留居花溪)。 [5] 都匀的部分回族,也是抗战时期迁来的。 [6] 抗日战争时期,从外地逃来都匀的回族有安俊全、安俊美(全家三代五口人)、王家祥、李常林、李旭坤等。 [7] 1944年,左明华由江西九江来到贵阳,在中华中路(今人民会场对面)开设“牙医左明华诊所”。左建民在贵阳中华南路开设中南第一牙科诊所。 [8] 抗战期间张传安、张传分兄弟从江苏南京到贵阳,在贵阳大井坎(现中华南路)开设西医诊所。张传润(女)开中医诊所。 [9]

1948年7月,四川省成都市人李筱修(1891—1971年)受聘到贵阳清真寺任伊玛目(住寺阿訇),并留居贵阳。此前,李筱修在重庆市江北清真寺任伊玛姆。 [10]

1949年仲夏,中国现代伊斯兰教著名经学家、翻译家王静斋大阿訇,携妻及子女由广州到贵州平坝看望女儿,因旅途劳顿致病,住在贵阳清真寺延医治疗,终因医治无效,于5月25日归真,安葬于贵阳百花山回民公墓。

(二)到贵州的回族人士及活动

1915年,湖南人马任三到贵州任职,奉命查清镇、平坝、镇宁、安顺、水城、普定、织金等县各案,旋委紫云县知事。初到县时,乡民重利轻法,种罂粟者较多。马县长将责任落实到团保,亲率人翻山越岭巡视,并增派坐查员坐查其间。东路禁烟总办及本管道尹均以其功呈之省长,转呈总统,得奖五等嘉禾勋章。黔东思南、石阡、凤岗、印江、施秉、黄平6县闹匪患达10余年之久,历任官长均无计可施。马任三奉命处理,他不避艰险,探悉匪踪之所在,改装易服,亲往追缉,身先士卒,未一年,元恶先后歼除,残余亦渐次肃清。 [11]

1918—1920年,湖南宝庆(今邵阳)人马震崑(亦写作昆)任思南县知事(县长)。其外甥和另一回族青年张惠铭随同到县府任科员。1919年6月,思南筹备修志局成立,由马震崑主修、陈文焘主纂《思南县志稿》,历时3年完成。现存《思南县志稿》4册、10卷、37目。任内提倡女子剪发、放脚。1919年创办思南县立师范讲习所;次年创办思南县县立中学。任内还创办三道水、杨家坳,青杠坡、旧场坝区立国民学校,兴隆场、梧桐树、瓮溪司区立国民小学校,麻坝和张家寨区立单级国民小学校,批准设立丝林区立国民学校、板桥区立国民小学校,许家坝区立高小国民学校,恢复文家店区立国民小学校。马震崑任内,地方风气开化,对文教事业多倡导之功。 [12]

1937年,国民党立法委员王曾善因参加“京滇公路周览团”来到贵阳,贵阳回民杨培生、张幼文、保泽苍前往看望,并在六座碑伊斯兰食堂设便宴招待。王去滇返筑,他们又相聚,并在中华南路照相馆留影纪念。

1945年12月,贵阳文通书局总经理华问渠聘请著名历史学家、云南大学教授白寿彝任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副所长。同月,华问渠聘请历史学家顾颉刚为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所长,编辑所由贵阳迁到重庆。次年8月,又由重庆迁往昆明市光华街云瑞西路办公,以便于白寿彝副所长主持开展工作。 [13] 1946年,原西南联大讲师、陆军大学教官尹光宇来贵阳居住1年。尹光宇对伊斯兰教教义颇有研究,在筑期间,经常参加清真寺礼拜。曾应中国回教救国协会贵州分会、贵阳市清真寺董事会联合邀请,在贵阳市政府大礼堂作学术讲演,题目为《回教徒为什么不吃猪肉》,教内外人士千余人参加。 [14]

习水县肖、王二姓,民国年间由四川巴中县和贵阳迁入,从事商业和农业。 [15] 马姓回族由昭通迁往赫章县可乐。另有王姓由贵阳迁居织金县城,白姓由贵阳迁居毕节。为避战乱,部分回民由四川及省内黄平迁往江口县的新寨、矮埂、凯文等地。 [16]

二、经济社会状况

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回族生活逐步安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有发展。威宁回族聚居地稻田坝,土肥水足,粮食产量高,为较富裕的地区。当地回族生活水平较其他地区高,少数善经营者成为富户。威宁等地回族中亦出现了少量地主,如马正聪、刘正福、刘朝梁等。威宁回族商人主要是卖菜油、布匹、红糖、糕点、草鞋、马掌钉等,收购牛、羊、家禽及毛、皮、杂货等。

普安回族农民凡富有者,多为兼营农业、手工业。

贞丰县少数回民逐步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而成为地主,个别人家成为贞丰富户。在贵阳等城镇,清真饮食业、照相业、汽车运输业、纺织印染业、制革业、陶瓷业均有较快发展。

三、社会政治状况

(一)反抗压迫的斗争

1.刘毛二起义

刘毛二,又名刘镇坤,字乾初,贵州威宁人,清初经堂教育家刘吉之九世孙。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刘毛二在威宁与云南宣威接壤的马摆河畔领导农民举行反清起义,提出“打富济贫”口号,队伍迅速发展到1000多人,按军事编制设营、连、排、班。

1917年,刘毛二攻打六枝岩脚兔场街上土司安家。将银子、花钱(指大小洋)及粮食、衣物等全部分给穷苦人。

1922年,次年,滇军顾品斋部范石生招抚刘毛二,编为1个团,调到云南陆良县马街驻防。后又编为国民军第3混成旅第1支队,刘毛二任上校支队长,下辖3个营。在营连排长中有回族、汉族、彝族。后因对唐继尧的行为不满,刘率部回到威宁马摆河畔窝子箐。

1924年,唐继尧指使威宁的县长黎师韩除掉刘毛二。黎策划以宴请方式诱杀刘毛二。刘接到请帖后,明知是计,但不赴宴反显示了自己的懦弱,决定将计就计,攻打县政府。击毙营长蒋丕绪。

1925年,唐继尧命刘毛二驻防昭通。刘知道是计,抗命不从。唐又让马聪(回民,时任云南省军政司司长)、李才甫(刘毛二的内弟)和毛焕章等人出面诱说。刘以人事相宜,遂不置疑。谁知一到昭通,即被捕入狱,不久被杀害。 [17]

2.回民武装马正聪部

马正聪(?—1947年),又名马小六,威宁人,回族。马正聪在民国中前期组织回民武装。后受招抚,任果哈乡副乡长,服管不服调。他开办学校,培养人才。提倡妇女放小脚,移风易俗,为农民积谷防荒,不加利息,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办农场等。1933年,威宁县保安队长带领20余人到哈喇河骚扰,摊派捐款,寻机闹事,马正聪将其缴械。1937年,滇军连长曹某率部抓秀水、小海等乡回汉妇女数十人,欲经黑石头转运到昆明。途经哈喇河时,马正聪击毙曹某,救出妇女。滇军派兵前来围剿,到黑石头后,安尊三出面调解,说明曹某之死,确因其行为不端,滇军才退回云南。后来,马正聪调麻乍当乡长,险遭谋杀。马正聪察觉后,再次起义。黔军围剿马正聪于哈喇河马家岩洞。马受挫败退,撤至金河(金沙江)边,1947年被暗杀。 [18]

3.撒二明游击队

撒二明(1909年—1951年),又名撒明先,安顺县(今西秀区)樟树寨人,回族。1929年,撒二明跟随回族首领马绍堂在樟树寨一带开展抗兵抗粮、劫富济贫,国民党政府多次调动省保安团、八十师、县保警队派兵围剿,均被粉碎。后撒二明成为这支队伍的首领,活跃于平坝、清镇、安顺、镇宁、织金、普定等地。

1946年,安顺、普定、平坝边区清剿指挥曹绍华与撒二明谈判,要改编回民武装。撒二明假装同意,被任命为队长。时隔不久,就以未发粮饷为由,将队伍拉到威宁和云南昭通去打游击。

1949年初,中共安顺地下党负责人徐天恩派徐焕文、程德昌与驻樟树寨的撒二明联系,撒二明当时有一百多人,一百多支枪。撒二明表示愿意一同反蒋、打土豪,拥护共产党,解救贫苦人。5月徐天恩将从中共罗盘区地委带回的毛主席著作的油印本《古田会议决议》《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小册子以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油印资料,向樟树寨撒二明游击队员分送和传达。不久,“安顺游击队”成立,樟树寨撒二明回民武装编为5大队,大队长撒明先,副大队长猫云臣、周奎辅(后又编为第三连,连长撒明先,副连长猫云臣、周奎辅)。 [19] 同年11月14日,安顺游击队进驻安顺城。敌49军军部从贵阳西撤,拟过司拉河窜往织金。安顺游击队命令撒二明率第5大队在司拉河西边阻击,毙敌1人,抓获10多人,缴获枪9支、骡、马各2匹。11月18日,游击队奉命到安顺农村筹集粮食支援大军。12月奉安顺军分区之命令,由徐天恩带队住金钟山整训,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平坝县大队,撒二明任县大队3连连长。他在平坝工作期间,参加剿匪,多次与曹绍华、吴启荣、田少书、宋少文等多股土匪作战,战斗中英勇奋战,不怕牺牲。1950年3月8日土匪暴动,攻打平坝县城,一些起义人员叛变。撒二明向组织表示:“我跟共产党走是经过再三思考的,跟定了,我也就走到底,我是不会变心,组织上可以放心。”撒二明所在连队全是回族,他经常教育大家要跟共产党走,服从调动,听从指挥。尽管社会秩序乱,这个连队没有出现过任何事故和不良行为。连队多次配合人民解放军在平坝县天龙镇、二官寨,安顺县石板房、九溪坝、唐家屯等地剿匪,保卫了革命政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后县大队奉命到安顺整编,撒二明调安顺公安部门,负责禁烟工作。1951年,撒二明因病逝世。 [20]

此外,1918年春天,兴仁县潘家庄马宗南领导的回民武装举行暴动,烧毁了马家屯、黑岩两处地主的房屋、粮仓,攻陷伪区公所,区长陶惠廷仓皇出逃。 [21] 1920年前后,威宁回族团结起来,围攻威宁县城长达3年多,贵州省政府调兵前来“平乱”,最终以和解告终。 [22] 1921年9月,威宁嵩子箐回族抗暴队伍800余人,在回民首领马正清率领下,进入水城纸厂、玉舍、滥坝一带,攻占地主王国兴家保管财务的山洞,将洞内财物分给群众。随后转到归集(今发耳)与苗族杨正清的义军联合,严惩了这一带的土豪劣绅。杨、马义军扎大营于大寨,并在归集一带设置受理农民控诉地主罪行的法庭,为贫苦农民伸张正义。12月马正清在作战中负伤,率队返回威宁。 [23]

(二)反侵略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回教协会贵州省分会负责人,多次到穆斯林聚居区宣传抗日,动员穆斯林支援前线、参军参战。普安青山回族穆斯林保海等20多名回族青年报名参军,其中马思祥、马绍恩、马智良等随青年远征军(66军新38师)到印度、缅甸一带与英军协同作战,抗击日寇。张顺光、张仁山、张仁宽、保开元、马金柱等先后从黄埔军校昆明和桂林分校毕业后,参加了抗日战争或抗日支前服务。普安青山人桂灿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和武汉外围保卫战(时任国民革命军某师少校参谋)。威宁秀水人马崑,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国民革命军师长、副军长,参加河北高碑店、石家庄防御和中条山、娘子关战役,在与日军作战中两次负伤。 [24]

(三)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积极向各族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其中号召回族民众起来革命的标语就有“红军是保护苗瑶僮回等弱小民族的”“苗瑶僮回少数民族与汉族工农在政治上一律平等”“打倒强收苗瑶僮回等民族的苛捐杂税的王家烈”“回族工农不要登山受冻受饿,回家来”这些标语对于启发回族穆斯林的觉悟有着积极影响。红军医务人员还救治生病的回族群众。 [25] 一些回族青年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的跟随红军北上抗日。贞丰回族青年马良辅曾给红军带路。他家收留一名红军伤员,经50多天治疗痊愈,离去时,马良辅和回族群众还为他凑了路费。 [26]

贵阳正谊小学教师杨培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国。他担任进步文艺团体“沙驼业余话剧社”导演,组织演出了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和一些进步舞台剧。1938年开始,贵阳的抗日宣传活动进入了高潮,但国民党反动派也加紧了对进步人士的迫害。2月19日,杨培生组织师生在民众教育馆演出,国民党特务开始大搜捕。杨培生得同学们掩护安全转移。不久,他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经成都、西安,历尽艰险,到了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曾在第二机械工业部任职)。 [27]

普安县青山镇高琼瑶(女,原名张顺仙),1943年,受云南地下党派遣,回到家乡青山,以在小学代课为掩护,进行抗日宣传。

兴仁县鲁础营乡回民马瑞(1901—1949年),字必恩,号俊波。兴仁县鲁础营乡人。1921年中学毕业后从军,任黔军某营军需官,并随军入川参战。1939年秋,在重庆参加学生运动,是年底被贵阳追捕的人抓住,深夜磨断绳索逃出。次年在陕西佛坪县政府任财政科科长,约半年辞职返程重庆,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活动。1942年因地下党受到破坏,联系中断。1944年秋,马瑞任兴仁县政府田粮科副科长、鲁础营乡乡长等职。1948年参加反蒋、反霸斗争。11月初,与李景荣等根据中共罗盘地委的指示,以反“三征”为主要内容,深入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经研究,决定于次年2月25日举行暴动。大家推举马瑞为临时支队长,以海子为游击根据地,并派叶万钧找盘县游击团5大队罗波联系。得知罗波已定于13日攻打兴仁县城,为配合其行动,暴动提前到11月11日凌晨,参加人员有200多人,加上罗波派来支援的萧玉坤等200多人,共计500余人,由马瑞、萧玉坤统一指挥。当夜,兴仁县长获悉鲁础营发生暴动,带领3个保警中队赶往鲁础营,占领镇外山头。次日晨,马瑞指挥队伍分3路进攻保警队,经4个小时战斗,毙、伤敌8人,俘敌2人,缴获步枪9支,子弹200余发。队伍返回鲁础营,召开庆祝大会,开仓济贫。12日,暴动武装向格沙屯进发,准备到龙场与罗波的主力汇合,去攻打县城。队伍进到雨樟下土地庙时,获悉罗波部在青山失利,遂中止行动,返回原地,分散隐蔽待命。1949年8月中旬,马瑞担任海子大队1中队代理队长,在鲁础营开展工作。7月中旬,组织派马瑞到潘家庄,利用李觐文(回族,兴仁县参议长,曾任王家烈部团长)给其母做“百天”的机会,继续争取李觐文的工作。在返回鲁础营途中,马瑞被保警兵抓送兴仁监狱,10月17日被杀害于荷花塘,时年48岁。1984年,人民政府追认马瑞为革命烈士。/ [28]

1949年10月,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威宁游击团成立,所属6个连、700余人,其中彝、苗、回、布依等少数民族占47%。 [29] 游击团很快控制了威宁西北一带,并向回族聚居的中水派驻了一名临时人民代表,在当地成立一个回族班。回族班参与了自卫、打击恶霸和剿匪斗争。

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军独立第4师师长马崑率本部2000人通电起义,威宁和平解放。12月17日,马崑集合独4师官兵、原县政府人员和各族各界知名人士3000多人,在县府门口广场举行隆重仪式,宣布起义,欢迎人民解放军。会上马崑和解放军代表王国栋分别作了题为“识时务者为俊杰,永远跟着共产党”“欢迎独四师官兵弃暗投明归向人民”的讲话。1950年元月5日《新黔日报》报道了“国民党军独四师师长马崑等率部起义”的消息。马崑被任命为威宁县支前委员会主任。3月26日,人民解放军47师师长兼毕节军分区司令员郑统一下令,调独4师到大方县整编、学习。4月8日,马崑将部队移交给毕节军分区分配。 [30] “独四师的起义,完整地保存了威宁的档案资料、文物古迹,保卫了威宁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对社会主义革命作出了贡献。” [31]

四、经堂教育及回民教育

(一)经堂教育在改革中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经堂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逐步得到改革。经堂教育作为伊斯兰教培养经学人才的重要形式,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教学方法墨守成规,教学内容以阿拉伯文和背诵经典为主,汉语未列入课程。学生虽能背诵经典,但不能准确讲解其义,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因此,一些清真寺经堂教育逐步实行“中、阿文并授”,在学习伊斯兰教经典的同时兼及中国传统文化;选用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为辅助教材,增进对汉文的掌握。培养既有一定阿拉伯文功底和经学造诣,又有一定中文基础;既能为伊斯兰教服务,又能为社会服务的“经书两全”人才。在改革经堂教育中威宁杨湾桥清真寺、老院子清真寺、雨多落清真寺、鸭子塘清真寺、马撒驿清真寺,以及贵阳清真寺、安顺清真寺、安顺樟树寨清真寺、平坝长冲清真寺、兴仁三家寨道堂、普安青山清真寺都取得明显成效。

(二)创办新式学校

民国年间,贵州回族聚居的黔西北、黔西南和黔中地区,兴办了一批新式学校。如威宁回族聚居区,过去只有极少数富裕而且开化人家子弟入私塾或官办学校读书。到民国时期,兴办了下坝、双潮、秀水、中河、出水等10余所小学,其中,双潮小学还开设英语课。 [32] 这些学校均由回民人士创办、以提高回民素质为宗旨。学校的倡办者、出资者均为回民,学生多为回族家庭子女,坚持以传播伊斯兰文化、提高回民素质为宗旨。

五、伊斯兰社会团体创立

民国时期,贵州建立了中国回教俱进会贵州省支部(1927年成立)、中华回教公会贵州省分会(1936年成立)、中国回教协会贵州省分会(1939年4月成立)等伊斯兰教社团。普安、平坝、安龙、兴仁、威宁、安顺、镇宁、贞丰等回民较多的县建了回协支会, [33] 一些乡镇建了支分会。伊斯兰教社团作为现代社会制度化的组织机构,在发展伊斯兰教育,培养回族人才,维护回族权益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1] 贵州省铜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铜仁市志》(下),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1页。

[2] 刘砺《毕节回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

[3]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报》1940年第11—12期,第25页。

[4] 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宗教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5] 花溪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花溪区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6] 贵州省都匀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都匀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1页。

[7] 桂希龄口述,丁廷荣整理《回族·穆斯林在都匀》,载政协贵州省都匀市委员会编《都匀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1988年12月印,第151页。

[8] 段金录、姚继德主编《中国南方回族经济商贸资料选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147页。

[9] 贵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贵阳少数民族资料),1984年印,第51页。

[10] 《爱国爱教的伊斯兰教阿訇李筱修》,载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著《贵阳历史人物丛书》(综合卷),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11] 马亮生主编《湖南回族史料辑要》,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96—99页。

[12] 政协思南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思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2年印,第79页。

[13] 何长凤《贵阳文通书局》,贵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一121页。

[14] 张幼文《抗日时期的贵阳回族》,载政协贵阳市云岩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岩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1987年9月印,第24—25页。

[15] 贵州省遵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遵义地区志·民族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页。

[16] 江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江口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17] 白先经、翁乾麟主编《中国南方回族历史人物资料选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265—270页;马运琨、马永和《刘毛二轶事》政协威宁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威宁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9月印,第134—143页。

[18]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153页。

[19] 徐天恩《回忆“安顺游击队”在安顺解放前后的一些活动》,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安顺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安顺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1991年7月印,第43—56页。

[2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平坝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平坝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第52—58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安顺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安顺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51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安顺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安顺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第110—112页;第126页。

[21] 中共兴仁县委员会编写《富饶的兴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5月第1版,第91页。

[22] 中共威宁县委员会编写《威宁十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10页。

[23] 《六盘水市志·民族志》编纂组织机构编《六盘水市志·民族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218页;贵州省水城县政协文史委员会、贵州省水城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水城文史资料[第3—4辑](少数民族专辑)》,1989年12月印,第182—183页。

[24] 《贵州少数民族文史资料专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134—139页;中共曲靖地委史志委员会等编《滇桂黔边区罗盘区党史资料》,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383页。

[25] 中国共产党威宁县委员会编写《威宁十年》,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9月第1版,第12页。

[26] 马良辅《回忆红军长征路过贞丰的几件事》,载政协贞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编《贞丰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4年6月印,第58—66页。

[27] 高岚《回族革命老干部杨培生的青年时代》,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少数民族资料专辑),1984年8月印,第74—78页。

[28] 《贵州省志·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645—646页;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军事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第444页;中共黔西南州委党史征集办公室编《黔西南州党史罗盘区资料选编》1983年12印,第140页(海子游击队中的回民有马必鹏、张顺权、马达志、陈绍兴等20多人);

[29] 编委会编《毕节地区志·军事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44页。

[30] 白先经、翁乾麟主编《中国南方回族历史人物资料选编》,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270—271页;《贵州少数民族文史资料专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134—139页;李学贤、邓忠民综合整理《威宁独四师起义的前前后后》,载政协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威宁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9月版,第22—31页。《回顾贵州解放——少数民族在解放贵州斗争中的贡献》,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11—212页。

[31]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155页。

[32]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420页。

[33] 《中国回教协会工作报告》(民国37年3月)。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三编·文化),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第716页。

贵州回族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