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礼节、礼仪
所属图书:《贵州回族历史与文化》 出版日期:2015-11-01

第七节 礼节、礼仪

一、礼节

(一)出“色俩目”

穆斯林见面时都要道安致“色俩目”。“色俩目”为阿拉伯文的音译,又译作“色兰”“赛俩目”。原意为“和平”“平安”。穆斯林相互祝福问安用语。“色俩目”的全文是;“安色俩目尔莱库目!”意为“愿主的安宁降临于你们!”回祝词为:“吾尔莱库目色俩目!”意为“愿主的安宁也降临于你们!”穆斯林对向他问安的人,必须回敬祝安词。

致祝安词一般都是外来者先向留住者致祝;少数人向多数人致祝;年幼者先向年长者致祝;乘骑者向步行者致祝;客人向主人致祝;穆斯林向阿訇致祝;学生向老师致祝;男子向妇女致祝;丈夫向妻子致祝。听到有人向自己说“色俩目”,必须立即以“色俩目”答之,这是“副天命”;如一群人听到有人说“色俩目”,至少须有一人答以“色俩目”。此外,穆斯林互通信件,或在一定场合演说、发表谈话时,都要首先向对方和听众道“色俩目”;穆斯林礼拜时,跪坐毕先右后左向两肩方向道“色俩目”,以表示出拜。

伊斯兰教认为,说“色俩目”是庄严的事,须恭敬为之。故有一些场合不宜说:1.别人在诵读《古兰经》时;2.在水房中赤体沐浴时;3.在厕所及其他污秽处。有人说,没有“大净”的人不能说“色俩目”,这是不正确的说法,教法上并没有以身净为说“色俩目”的前提条件。

(二)做“都阿”

“都阿”为阿拉伯语音译,又译“都哇”“都瓦”“杜阿义”,意为“祈求”“祈祷”。都阿是穆斯林近主、用心灵与主沟通的方式,包括向主求福、请求恕饶等。当礼拜或诵经完毕,领拜者或诵经者双手展开,手心向上,默念祈求真主赐福的祷词,谓之“做都阿”;在场的穆斯林做同样手势,并不断地轻念“阿敏”(意为愿主准我所求),谓之“接都阿”。最后,众人随领做者一起,双掌自上向下抹脸,口诵赞主词,礼即成。也可独自做。

图27 接都阿 刘砺摄

此外,一些回民还有“吃都阿”和“戴(挂)都阿”等习俗。“吃都阿”常见的四种形式:一是请阿訇面向食糖念经文,并不断向其吹气,然后带回由病人吃下,叫“吹都阿”;二是以朱砂或墨汁将经文写在碗里带回以水冲服,叫“写都阿”;三是把经文写在纸上,带回火化冲服或贴在墙上用以避邪;四是在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三大节日或盖德尔之夜,尤其在“双尔德日”(即逢三大节日之一又适逢主麻日),将红糖、小米或茶叶之类用纸包好,请阿訇念诵祈求真主赐予产妇及将要出生的婴儿平安的祷词,然后向此包吹三口气,俟产后服用,谓之“催生都阿”。经文大都以《古兰经》第113章及114章等经文为主。“戴(挂)都阿”是请阿訇将《古兰经》中的经文,写在洁净的白布或纸上,包以布料,缝成三角形小袋,固定在佩戴者的内衣里,谓之“戴都阿”,具有避邪魔、求吉祥之意。主要是小孩尤其是独生子佩戴。随着回民拥有汽车的增加,又出现了“都阿牌”,即将祈求平安的祷词,写在金属牌上,挂于车内,含有驱逐邪祟,保护行车安全之意(但这些衍生的做法,也遭到一些回民反对,认为有悖正统信仰)。

(三)待客

回族在家中待客,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有的习俗明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贵州地方其他民族待客习俗的影响。

回民得知客人将至,要到大门外去迎接。要向客人出“色俩目”(祝福问安)。客人进屋入座后,主人家要马上沏茶、备饭。饭菜做好端上桌子以后,由主人陪吃,妇女和小孩不能入席。对年长的客人尤为尊重。在宴席上,请阿訇或长辈坐上座。上菜时要将鸡、鸭、牛羊肉等好菜放在靠近上座位置。给客人盛饭、夹菜、舀汤时均用右手,双手呈上。

家中若念经或逢喜事,宰鸡、鸭、牛等请客,都要请阿訇及长辈到席,由自家长辈陪同先食。第二轮才安排其余人员。

回民参与宴会,要先洗手。请长辈座上席。夹菜时,长辈动筷子以后,其他人再动。吃饭时,不说话,不能对着碗乱吹和随意搅动。喝汤要慢饮,不能大口吞咽。吃完饭不要马上离席,要待同桌人都吃完后,在阿訇带领下做“都阿”(祈祷),才能离开。

二、礼仪

(一)入教仪式

“入教”又称“进教”,指非穆斯林皈依伊斯兰教。在中国,伊斯兰教不主动向非穆斯林传教。但一些其他民族的成员因与穆斯林联姻等原因,加入到伊斯兰教中,必须举行“入教”仪式,成为一名穆斯林。

入教有一定的规则。其仪式可在清真寺或家中举行,由教长或阿訇主持,有其他一些穆斯林参加;入教者须到清真寺内,在阿訇(女性则由师母)指导下按照伊斯兰教净仪程序先洗大净;由阿訇宣讲伊斯兰教基本教义和生活戒规,教入教者念“清真言”和“作证词”。入教者口诵“清真言”和作证词,表示承认安拉是独一的主宰,申明归顺安拉的正道。向入教者讲解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和五项功课。要求入教者,一切言行必须遵循主命,依据圣行而约束自己;严禁食猪肉、酒、自死物,不拜偶像,不从异端,不信邪说,不迷信风水、卜卦、巫觋之类。然后所在场者予以作证,这位皈依者就被承认是穆斯林了;主持仪式的教长或阿訇给这位入教者起个经名(俗称“回回名”)。

(二)起经名(命名礼)

起经名指穆斯林请阿訇到家中以阿拉伯语或波斯语为婴儿命名的仪式。起经名通常是在婴儿出生后的第3天或第7天,请教长或阿訇到家中。由家人抱着婴儿站在屋内,阿訇站在门槛外。阿訇对着婴儿低声念“邦克”(即在清真寺宣礼楼上高声召唤教众上寺礼拜的招拜词,亦称大宣礼词),再念“尕麦体”(即教众进入礼拜殿后,宣礼者招呼大家排好班准备礼拜的招呼词,亦称小宣礼词),然后对着婴儿右耳轻轻吹气,右手挡住其左耳。接着将为婴儿起的经名告诉其家长,然后做都阿。这种仪式表明婴儿一出生,就把他(她)由清真寺之外召唤到清真寺,进了礼拜殿的大门,成为一个穆斯林。经名起好后,还要留一个书面形式的凭据。

图28 阿訇起经名

经名习惯上只在家庭中和穆斯林内部使用。孩子长大要入学时,家长又为其起一个汉文名字,作为在学校和社会上使用。也有少数人不再起汉名,而将经名冠以姓氏,如,张阿里、马阿卜都、纳阿依莎等。近年来,有的穆斯林还选择经名与汉文姓名联用形式,如,尔撒·XX、法蒂玛·XXX、优素福·XXX、穆罕默德·阿里·XXX等。这种方式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穆斯林身份,虽然并不规范,因为经名和汉名是两个单用的名字。但目前这种用法已较为普遍,并为人们所接受。经名(又称“回回名”。)一般是从《古兰经》中提到的先圣、先贤以及圣妻、圣女的名字中选取。男孩(男性)通常选用《古兰经》中提到的25位具有忠诚、勤奋、坚毅、果敢美德的先圣、先贤之名(如,穆罕默德、易卜拉欣、优素福、苏莱曼、尔撒等),其他常用名还有300余个;女孩(女性)则多用圣妻、圣女之名(如,海迪彻、法蒂玛、阿伊莎等),其他常用名还有200余个。

图29 经名起好后,要留一个书面的凭据

附录:

穆斯林常用经名(阿拉伯名)

穆斯林女性常用经名

(注: 读音含义 阿依莎活泼、幸运(先知穆罕默德之妻) 阿苏玛卓越、珍贵 埃玛丽希望 艾米娜忠实的 法蒂玛先知穆罕默德之女名 哈娃人祖阿丹之妻 亚斯米妮茉莉 贾米拉美丽 海迪彻先知穆罕默德之妻名 玛蒂哈值得赞扬的 麦尔彦古代先知尔撒之母 麦姆娜吉祥如意的、享福受惠的 娜比莱高贵 鲁格燕先知之女名 索菲雅无忧无虑、纯洁、友好)

穆斯林男性常用经名

(注: 读音含义 泽依乃拜先知之女名 阿卜杜勒·阿里真主的仆人 阿卜杜勒·阿齐兹伟大之仆、力量 阿卜杜勒·拉哈曼至仁慈之仆 阿拔斯严肃的 阿里高贵 艾哈迈德先知穆罕默德的别名 艾敏忠实者 艾布·伯克尔第一任正统哈里发 达乌德古代先知名 尔撒古代先知名 哈桑美丽 叶哈雅古代先知名 叶尔孤白古代先知名 易卜拉欣古代先知名 伊斯玛仪古代先知名 马立克《古兰经》所记天使之一 穆罕默德伊斯兰教承传人(词意为被赞颂的) 穆萨古代先知名 努哈古代先知名 努尔曼古阿拉伯人名 苏莱曼古代先知名 欧麦尔第二任正统哈里发 奥斯曼第三任正统哈里发 优努斯古代先知名 优素福古代先知名)

(三)割礼

“割礼”,阿拉伯语“海特乃”的意译,指为割掉男婴阴茎包皮而举行的一种仪式。相传,先知易卜拉欣曾奉安拉之命,要求其后裔中所有的男子都必须履行割礼。阿拉伯人视自己为易卜拉欣的后裔,便将这一习俗沿袭下来。割礼在12岁以前进行(伊斯兰教法规定12岁为成年)。按伊斯兰教的规定,男孩子到12岁就要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和“逊奈”的宗教功课。因此要割包皮,开始他的宗教生活。“割礼”一般是在清真寺举行,由专门的宗教人员施行,一般是采用冰冻麻醉法。

贵州回族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