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著名回族聚居地
所属图书:《贵州回族历史与文化》 出版日期:2015-11-01

第一节 著名回族聚居地

一、威宁马家屯

马家屯,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县双龙乡,距离县城16公里,海拔2180米,是黔西北、滇东北回族马家屯马姓的再次发源地。当地共有265户900多回族。整个院子除了6户外姓,全是马家屯马姓。

马家屯南有数峰耸立,恰如屯之侍卫;山延西凉山,地接耿家屯海子。屯中有龙潭数口,每逢雨季潭水涌出,汩汩有声,似蛟龙喷水。马家屯清真寺,坐落在马家屯寨子中间一小山包上,周围古树参天,绿荫掩映,有姜梓树、三角枫树数十株,胸径均在70厘米以上,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环境优美。

马家屯之名源于明代军屯。相传之所以成为马家屯,是因为屯兵长官为马姓。早在明代马家屯就已列入乌撒(威宁)48屯中。清咸丰十年三月所立《马家屯马氏三公世系碑记》记载:“三公讳超、讳越、讳起昆季三人者,陕西平凉府固原州柳树湾马氏望族也。其先,始祖公于有明十四年从丽江王傅公节征云南,道经贵州,一路望风效顺,安抚得宜,至始祖,军功留守乌萨卫。”证明马超、马越、马起3人的始祖公是陕西固原人氏,明洪武十四年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征大理,遂屯守贵州威宁马家屯。相传,马家屯马姓先祖马超、马越、马起三兄依次为怀远、明威、武德将军。明末天启二年(1622年),西南民众反明,攻城略地,战事频繁,乌撒脱离了中央政权8年之久。明军忙于应付北方清军袭扰,无暇顾及西南。乌撒等地屯戍明军及居民只得相连自保。马超等率明军作战,马家屯兵民伤亡惨重,仅存数人。马超、马越、马起三兄自立氏族,名曰马家屯马氏。

图55 马家屯百年古树 纳光舜摄

如今贵州威宁和云南昭通、鲁甸、会泽、宣威等地的马家屯人,不低于10万人,这么大而且历史悠久(600多年)的家族,其根源就发源于杨湾桥的马家屯。况且在许多地方的马家屯人,都将其现在居住的小地名称为马家屯。

马家屯人善于经商,村中有五六十人做牛马生意。原先只限于本县做;如今发展到由缅甸、泰国购货运回昆明卖。近几年由马家屯搬到小平滩街上做生意的就有32户。还有10来个搞建筑的小工程队。

马家屯清真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为四合院结构。曾多次修葺。2003年,新建了仿阿拉伯式大殿和厢房。

二、威宁下坝

下坝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县草海镇,距县城2公里,内昆铁路草海站(即威宁站)在下坝西北面。习惯所说的下坝泛指下坝、宋家山、黄泥沟、大洼塘等村落。下坝一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小区气候及生态条件较好,年平均气温10.7℃。主产玉米、豆类、蔬菜。下坝是回族进入威宁最早居住的地方,也是滇东北和黔西北下坝马姓之发源地。

明代,下坝一带已有回民居住。据威宁《下坝马家谱序》载:“考堂祖原序,吾太始祖公讳无稽,于大明洪武十五年(一说洪武二年)授补乌撒千总,自陕西西安府长安县高坎子柳树湾奉委升迁贵州大定府,补任乌撒卫钦护守军门,遂选乌撒卫建茔宅于城北门外下坝狮子马金等山。”清康熙年间发展到数百户。后又有一些回族迁入。《张氏合族支派家谱总序》载:“……长房于雍正年间分迁移贵州省威宁州属北门外下坝上官屯落业,吾族以耕读本,勤俭持家,由是子孙发达。”清朝中后期,下坝马氏迁徙各地,除威宁中水、牛棚、迤那、秀水、哈喇河、草海、麻乍、二塘等乡镇集居外,还迁居至贵州的六盘水、安顺,云南的昭通、鲁甸、大关、会泽、宣威等市县,四川阿坝等地。据《下坝马氏族谱》编撰人员的不完全统计,该姓人口应在10万以上。目前,下坝的回族为200户左右,以下坝马姓为主。

图56 下坝清真寺 纳海洋提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坝回族多从事农牧业和工商业。当地回民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种植早熟玉米、瓜类、豆类和蔬菜供应县城,经济效益明显。

明清以来,下坝马姓人士入仕和经商者甚多,文化比较发达。现存文物古迹有下坝清真寺、下坝马姓祖墓地、蔡家地马姓祖墓地等。下坝清真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为贵州修建最早的清真寺之一。下坝马姓祖陵园,位于威宁自治县草海镇下坝村狮子山,距县城1千米,面积有10多亩。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有下坝马氏牌坊一座、围矸一对、石狮和石羊各一对。在封建社会,这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文化大革命”中牌坊被炸毁,墓碑被砸烂。现存石狮和石羊。牌坊部件的一部分现存于下坝清真寺中,其中包括《马氏阖族公建祖茔坊并镌族谱记》碑。蔡家地姓氏祖陵园,位于下坝村三元山,祖陵前的单斗围矸、纪念碑、墓碑保存完好。

下坝村清真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后多次维修。近年又集资在大殿左侧新建了砖混结构仿阿拉伯式大殿。

三、威宁杨湾桥

杨湾桥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县草海镇,距威宁县城14千米,海拔2180米。属威宁县双龙乡和草海镇共同管辖。杨湾桥(旧名杨旺桥)是黔西北、滇东北回族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习惯上所称的杨湾桥,范围包括双龙乡大地村、江林村、双龙村、红光村和草海镇卯关村。杨湾桥一带回族居住的村寨有松林头、小山营、水库上、马家屯、所家底下、老屋头、清水沟、河湾子等,约有回族1600多户,6000多人。

回族于明洪武年间迁入杨湾桥。据威宁《马维富碑文》载:其族明洪武年间由陕西固原寺口子入贵州,留守乌撒卫。威宁《虎姓家谱》也载:洪武年间,“吾祖奉旨征剿,平服以后,至威宁报领地土丰登山杨旺桥等处之地,住城内之将军第,……之后造城池,吾祖公又迁移虎龙山住居数十年,又迁移杨旺桥。”明末,阮姓迁居威宁杨湾桥。清康熙四年(1665年),刘吉受聘出任杨湾桥清真寺掌教,设帐讲学,广纳四方学子,培养了大批经学人才。

杨湾桥的地质结构属石灰岩系,土壤属黄棕壤和黄壤。年平均气温10.6℃。适宜多种植物生长。主产农作物有马铃薯、玉米、小麦、大豆、蔬菜等;经济作物有半夏等。

杨湾桥境内有发源于白石箐山林的响水河、双龙河,两河均流入杨湾桥水库。杨湾桥水库占地5000多亩,始建于1958年。1988年扩建,积雨区面积97.42平方公里。设计水域面积5平方公里,库容3622万立方米,是威宁县城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杨湾桥水库流域面积14.6万亩,流域内分布着6个行政村,50个村民组,人口1500多人,主要是回族。其中,紧靠水库旁的江林村,被杨湾桥水库环抱成一个半岛,村中古树参天,村容整洁,村民纯朴勤劳,热情好客。水库西北2千米马家屯,建于明代。今仍存石街、古井。清真寺坐落于村中小山上,为阿拉伯式建筑,周围生长的江子树、枫树,树冠高大挺拔,树龄近千年。

图57 水天一色——威宁杨湾桥 纳光舜摄

近年来,杨湾桥回族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有200多户种植半夏致富。有100多户回族运输户。回族文化教育正蓬勃发展,先后建成一所初级中学、两所完小、一所回族私立小学。有中学教师56人、小学教师69人,师资力量较强。

杨湾桥清真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此后几度重建。杨湾桥水库建成后,清真寺所在处成为小岛。如今寺周绿茵掩映,岛外碧波荡漾,景色秀丽。杨湾桥清真寺管委会积极引导广大穆斯林群众不断向“爱国爱教、知法守法、团结稳定、活动有序、教风端正、管理规范、安全整洁、服务社会”的发展目标迈步,取得了优异成绩:2013年12月,被评为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四、威宁秀水

秀水,又名女儿姑,位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部,距威宁县城52公里。面积142平方公里,人口近2.8万人,其中回族约占全乡总人口的49%。秀水地处高原山地,四周高山环绕,中部为平坦的大坝子,海拔2195米。因境内中部坝子出水,水面常呈现红锈色。后依“锈”的谐音,称此地为秀水。

近年来,秀水乡按照“结合秀水的物质经济条件,突出城镇建设的特色;结合秀水的自然资源,体现城镇建设的特色;结合秀水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保护和创造城镇的特色;结合景观设计,强化城镇建设的特色;结合建筑设计,塑造城镇建设的特色”五结合建设思路,确定了“以打造特色城镇为核心,以回族文化为内涵,打造以烤烟产业为主要特色产业并与其他多产业共同发展的乡镇生活、商业、文化教育、行政管理中心和以发展集贸、农产品服务的新兴集贸城镇”的建设定位。各项建设逐步实施,秀水面貌日新月异。

随着秀水民族风情特色小城镇建设工程的推进,街道按照回族风情特色小集镇建设式样改造升级,全长共810米、260个门面、150户、22500平方米,共安装了128盏太阳能、风能路灯。同时,完成原有住房改造450户、打造“黔西北民居”826户,均按照回族风情建设,并融入本地特色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具有典型的回族风情和多民族文化元素融合的特点。秀水小城镇建设新规划区中还将打造回族风情步行街、影剧院、城镇特色景观游园、滨河公园、宾馆、文体活动空间等便民惠民工程。风格与沿街建筑整体保持一致,注重突出以回族为主体的秀水个性,使地域精神文化气息与回族人民讲究洁净,崇尚伊斯兰净水文化的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与当地民族旅游产业的日益发展,设置相关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秀水小集镇建设成为民族风情特色小集镇。

秀水民族风情特色小城镇建设搞得有声有色,特色农业和养殖业也突飞猛进。2008年以来,秀水乡在高峰、前峰、华峰、新光等村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该项目在国家、省、地、县扶贫办的关心支持下,秀水乡紧紧围绕威宁县委、政府提出的“建设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百里长廊”的发展目标来开展工作,目前共扶持农户1250户,已建成连片人工草地20000余亩,新建、改建圈舍2.7余平方米,养羊近2万只,在“三峰”养殖示范区建立了合作社,按照“党工委+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行,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带动使养殖户每人每年增加纯收入500多元。现在,全乡畜牧业产值达2650余万元,占全乡生产总值三分之一还强。2009至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国家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等国家和省领导同志先后到秀水乡进行调研,并对秀水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秀水为威宁回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清真寺主要有:华丰村华丰清真寺、秀水村秀水海子清真寺和长山清真寺、朝阳村中心清真寺、坚强村阿末冲子清真寺和四火头清真寺、高峰村龙滩清真寺、前峰村摆布戛清真寺等。其中,摆布戛清真寺始建于道光二年(1822年),原寺为土木结构四合院瓦房。占地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1988年政府拨款7500元扩建。近年重建,为砖混结构两层楼房。秀水清真寺建于1926年,土木结构四合院瓦房,两个天井,建筑面积15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县人民政府拨款2300元维修,2001年又翻修为砖混结构平房。现辖穆斯林780多人。阿毛冲子清真寺位于坚强村。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原为土木结构一字水瓦房。1988年,县人民政府拨款4500元维修,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图58 秀水新貌 马勋勇摄

五、威宁顺田坝

顺田坝,又称稻田坝,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镇,是威宁回族人口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距威宁县城102千米,距昭通25千米。总面积99.1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2.7℃。顺田坝属高原盆地,俗称坝子。有前河、后河、中河三条河流,汇入牛栏江(金沙江支流)。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条件良好,物产丰富。主产玉米、豆类,经济作物有苹果、黄梨、西瓜、白蜡虫、烤烟、辣椒、大蒜、生姜等。过去所称的昭通梨,实际上是顺田坝黄梨,因长期进入昭通市场销售,故称昭通梨。民间流传“威宁管辖顺田坝,昭通管辖黑石洼”的俗语,称赞两地为黔西北、滇东北富庶之地。

稻田坝回族村寨主要有雨多落、河沟头、韩家后头、下甸子、老院子、新院子、上寨、所家天井、后河、吊脚楼、枧槽沟、红营盘、冶家坡上、杨寨、后寨、张家河沟、包包营、石板河、阮家院子等,有回族4100余户,2.1万余人,老院子、新院子、上寨统称马家院子,仅下坝马姓就有一千多户,人口较为密集,远眺宛如城市。顺田坝是威宁烤烟的主产区,当地回族有丰富的烤烟种植和烘烤经验,烤烟质量较好。此外,中水紫皮大蒜蒜瓣大、色彩纯、香辣味浓,在西南一带很有名气。近年还出口越南、缅甸等国。紫皮大蒜蒜薹粗细匀称、色彩鲜嫩有透明感,口感好,食营养丰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目前当地共种植紫皮大蒜已达6000亩,种植农户经济收入人均增加300元左右。如回族聚居地新光村,盛产紫皮大蒜,蒜种品质好,销路好。该村种植大蒜在4亩以上的人家就达上百户,亩产蒜薹可达1800公斤、蒜头200公斤,仅此一项,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许多农户建起了楼房,添置了现代化的家具,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前河紫皮大蒜连片种植基地,亩产蒜1836公斤,亩产蒜头200公斤,大蒜种植户每户在往年基础上多收入310元。2010年年初,威宁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多方整合资源,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依托前河村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低热河谷气候资源,积极引导村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种植早熟马铃薯500多亩。在毕节地区经作站的指导下,马铃薯长势良好,亩产达到2000公斤,每亩纯收入为4000元。

顺田坝人善于经商,过去贩水果、白蜡虫到四川、湖广。历史上入仕及经商者较多,是黔西北回族文化最高的地区。在近30年里,通过国民教育考取中专以上学校的回族学生有近千人,其中研究生有近十人。

元代,回回随元军进入顺田坝屯戍。明代,有回族将士驻扎于此。清雍正年间,又有大批回族士卒随清军将领哈元生进入。

顺田坝有老院子、新院子、雨多落、石板河、后河、包包营、后寨、新街等8座清真寺。其中,老院子清真寺,位于中水镇正山村,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原为四合院瓦房,院坝宽阔,院内有一棵白果树,高30米,两侧有两棵桂花树。20世纪60年代改为学校后,受到严重损坏。1987年政府拨款重修,正殿保持原貌,同时增建教学楼,建筑面积1250多平方米,大殿、左厢、宣礼塔为土木结构瓦房,右厢房、教学楼为砖混结构二层平房。2010年,新建砖混结构仿阿拉伯式大殿。当地回民约3000多人。新院子清真寺,位于中水镇泉山村,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土木结构四合院,屋面盖瓦,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有回民4500多人。后寨清真寺,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1995年重建大殿。2002年建成南北厢房。雨多落清真寺,位于中水镇银水村,建于民国年间,原建筑为土木结构瓦房。1980年后,人民政府拨款维修。2003年,再度集资新建砖混结构仿阿拉伯式两层大殿,屋顶有三座烛形尖塔,左右两边为厢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回民近千人。后河清真寺,位于中水镇友光村,建于民国初年,原仅有一间土木结构大殿。1980年后,人民政府拨款维修。1990年起,当地回民逐步集资,完成整体新建。现大殿为仿阿拉伯式建筑;厢房为砖混结构平房,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有回民1400多人。

六、普安青山

青山,位于普安县南部,距县城45千米,面积125.8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除汉族外,还分布着回、苗、彝、布依等少数民族。回民于明代“屯垦戍边”时定居于此。现有人口6300余人,占总人口的21%,主要居住在青山社区、下街社区。

青山属高海拔缓丘陵地区,地势平坦,海拔在1400—1500米之间,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438.9毫米,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等;经济作物有烤烟、百合等。林木以杉、松为主。

青山是黔西南州三大农贸集镇之一,历史上有“头青山、二者相、三龙广”之美称。青山位在盘八中心,道路北通普安、盘县,南达兴仁、兴义。每天过往班车有数十部,交通便捷。改革开放后,青山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全镇烤烟2万担,产值1000万元。青山水资源丰富,以银鲫鱼为主的水产业养殖发展迅速;种草养畜业也迅速兴起。电力、烤烟、水产业、养殖业已成为青山镇并驾齐驱的四大支柱产业。

青山回族善于经商,目前已有200多回民在在云南昆明、曲靖,及本省贵阳、六盘水、兴义经商。其中,一街张和祥开设黔西南州和胜矿山机电设备公司,创办起一个塑料厂、一个锚杆厂,在青山、楼下、兴义设置1000平方米的百货门市。在兴义和云南昆明等地也设有经销点。购买有7部汽车(其中有4辆大中型货车,用于进货和送货),解决了20多人的就业,每年为国家提供税利20多万元。下街陈孝儒、陈孝江,后街张勇平、杨修德等从事建筑业,20多年里,先后在省内一些县、市建房40多万平方米。一街杨修业弟兄子侄5人,搞客货运输发家致富。三街、新街李正和、保治学、沈吉才、陈海航4户,开设宾馆、饭庄,有床位400余个,设备、环境较好。

青山镇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青山清真寺,是贵州省著名清真寺,始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坐东向西,占地约1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60平方米,由大殿、两厢、前楼组成四合院,有砖木结构瓦房10余间,院内有花坛。大殿为悬山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206平方米。前廊左右壁画为麦加天房和耶路撒冷清真大寺。两厢面阔各约8米,进深4米,为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顶,屋面盖青瓦,左厢为水房(沐浴室)等,右厢为厨房、住房等。正殿面阔5间,前带廊(廊深2.5米),面阔16.1米,进深10米,高7米,抬梁式木结构硬山顶,屋面盖青瓦,翼角翘起,正脊正中有彩塑葫芦宝顶,正门由3组六合门组成,共18扇,额枋和裙板雕有各种图案。殿内铺地板,后壁正中为窑窝,内嵌一块石碑,上阴刻阿拉伯文。院内古柏参天。整个建筑古朴大方。1967年寺内古柏、桂花遭伐,六合门、楼板及左厢房被拆毁。1980年普安县人民政府先后拨款1.1万元,维修清真寺的大殿和右厢房;1984年普安县、黔西南州政府拨款1万元维修左厢房。后又重建了邦克楼。寺内原存有清咸同年间回民起义首领之一金万照手书“清真古寺”匾额1块(现存黔西南州文化局)。1985年,列为黔西南州政府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藏有阿文经典七三卷、波斯文经典六卷。

图59 普安清真寺邦克楼 金以光提供

七、盘县大木桥

大木桥,位于盘县最南端,距县政府驻地红果135千米,距黔西南州兴义60余千米。海拔1560米,年平均气温14.8℃,平均降雨1396毫米,无霜期274天,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00亩(其中水田430亩),属纯农业村,全村有620户,2900人,辖7个村民组,其中回族有560户,2720人,占总人口的90.4%,是盘县唯一以回族居民为主体民族的行政村。据此,在1992年撤区并乡时,成立了盘县普田回族乡,回族占全乡总人口的31.2%。

康熙五十年(1711年),回民保姓辗转迁徙于大木桥,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云南宣威永安铺回民丁尚进携妻带子迁徙大木桥,回族逐步增多,并开始伐木建庄。康熙六十年(1721年)集资修建清真寺。同治十一年(1872年)“白旗起义”失败,一些回民到此躲难。

图60 普田回族乡穆斯林欢度开斋节(2014年) 高永彦摄

大木桥村属中山盆谷地区,地多田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农业收入,主产玉米、水稻,经济作物以烤烟、生姜为主,仅烤烟和生姜两项年人均收入都在千元以上。到2009年,该村回民仅在本省及云南及上海、广州开设清真馆的就达200余家。有的经营户资产已达数百万,盖了楼房并购了轿车。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3800元。80%的农户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房,村内实施了通户道路硬化和改厕、改灶工程,部分农户建起了沼气池,庭院种植花草,村北的大木桥水库,集雨面积为2.38平方千米,库容为15.8万立方米。近年来,逐步对坡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分农户将责任地改种经济(果、茶)林,林草覆盖面积达到41%。

大木桥村作为盘县回族的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前几年,每到当地回族的重大节日节,当地的男女老少都聚在一起共同欢度节日。近几年来,大木桥村积极响应盘县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号召,在庆祝回族节日时,要同时举办文艺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在2005年以“多彩贵州”为主题的歌唱大赛盘县海选中,当地歌手张安楼获得了该片区的三等奖;2007年在举行的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中,当地村民以一支精彩的民族舞蹈《回族女子风情》而获该片区海选中的三等奖。乡文化站很重视发展当地回族文化,村民也很乐意参加,特别是重大节日,大伙都会放下手中的事务去参加。

大木桥清真寺建于清康熙刘氏年(1721年)建了。同治十一年(1872年),白旗起义失败后被毁。后多次重建、扩建。原建筑为四合院结构。1990年,进行维修和部分改建。1991年4月竣工。2005年,列为盘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列入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真寺依山而建,外形似多层建筑,大门外有接待室,沿两侧拾级而上有一月牙形平台,继为清真寺正门,正门上方有一弧形拱顶,上部为略向外突出成半圆形顶,上有四柱支撑的塔形装饰物,正门两侧是对称的两层楼房,门窗均为圆拱形,屋顶四角翘耸,造型别致。大殿及厢房保持了仿古建筑式样,悬山顶,下有廊庑相连,飞檐翘角,古香古色。20世纪80年代初,清真寺民管会到西北聘请王居智阿訇来寺主教并开办经堂教育,培养了一批阿訇。大木桥村回民严守伊斯兰教教规教义,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都没有间断。目前该寺坊回民约7000人包括普田回族乡、保田镇及一些厂矿的职工。

八、兴仁三家寨

三家寨,位于兴仁县鲁础营回族乡,离县城23千米。三家寨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回族以种植烟叶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近年来,人民政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对三家寨古村落以及古清真寺、古民宅等进行维修保护,对三家寨全长2.3千米、宽5米的进村道路进行硬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巷道旁种植树木,该村300多户回族人家已实现了家家门前通水泥路,制定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营造文化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达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农村经济互促共赢的目标。

一些人家还办起了农家乐。三家寨村发生了明显变化。道路整洁宽畅、房屋规划统一,呈现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新农村景象。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榜样。三家寨村还建立了瘦牛育肥基地和优质牛肉加工厂,产品销往省内外,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图61 兴仁三家寨 丁大林摄

三家寨一带有回族近2000人。三家寨回族的清真饮食很有特色。1992年三家寨道堂百年纪念,省内各地及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区的回民数百人前来祝贺,三家寨宰牛、羊数十头,以及鸡鸭等,做出丰盛菜肴招待客人,盛况空前。

兴仁县三家寨道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后多次扩建,共有房屋40多间,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31平方米。1999年12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均有数千人前往参观。

贵州回族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