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代贵州回族文化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朝廷置贵州卫(治今贵阳)和永宁卫(治今四川叙永),隶属四川都司。九年(1376年),设湖广布政使司和四川布政使司。今贵州境内的思州宣慰司(辖今岑巩、玉屏、万山、石阡、凤冈、黎平、锦屏、从江、榕江等地)和思南宣慰司(辖今思南、德江、印江、沿河、铜仁、江口、松桃、三穗、镇远、施秉等地)归属湖广布政使司;播州宣慰司(辖今遵义、桐梓、正安、道真、绥阳、仁怀、习水、赤水及福泉、凯里、黄平、湄潭、瓮安、余庆等地)、贵州宣慰司(辖今毕节、大方、水城、纳雍、织金、黔西、金沙、修文、息烽、清镇、平坝、普定、贵阳、开阳、龙里、贵定等地)及乌撒、普定等土府并金筑、都云等安抚司, [1] 归属四川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建立贵州都指挥使司,与贵州宣慰司同城,隶于右军都督府。贵州都指挥使司领贵州、贵州前、威清、平坝、普安、安庄、安南、普定、龙里、新添、平越、兴隆、清平、都云、乌撒、毕节、赤水、永宁18卫及普市、黄平二直隶千户所。贵州大部分区域纳入明朝的版图,但多数地方都为土官掌控。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因思南宣慰司宣慰使田宗鼎与思州宣慰司宣慰使田琛举兵相攻,朝廷出兵弹压,后将思州、思南两宣慰司革除,以思州宣慰司地分设思州、黎平、新化、石阡4府,以思南宣慰司地分设思南、铜仁、乌罗、镇远4府。在此基础上设立“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简称贵州布政司),与贵州都指挥使司同治于贵州宣慰司城,统领新开8府、贵州宣慰司及安顺、镇宁、永宁3州。贵州布政司的建立,贵州自成一省,意义重大。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月,设立贵州等处提刑按察使司,3司并治于宣慰司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设贵州四道按察分司;贵宁道按治贵州宣慰司、贵州卫、贵州前卫、乌撒卫、毕节卫、赤水卫、永宁卫及普市千户所,安平道按治威清卫、平坝卫、安庄卫、安南卫、普定卫、普安卫及安顺、镇宁、永宁、普安4州;新镇道按治兴隆卫、清平卫、平越卫、新添卫、龙里卫、都匀卫、黄平千户所及镇远、黎平、新化3府;思仁道按治思南、铜仁、乌罗、石阡、思州5府。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州,以播州宣慰司地分置遵义、平越二军民府,遵义府领真安州及遵义、绥阳、仁怀、桐梓4县,平越府领黄平州及湄潭、余庆、瓮安3县,遵义军民府归四川,平越军民府属贵州。至此,贵州领有18府、8州、12县、1宣慰司、24卫、2千户所。
贵州归入明朝版图及贵州的建省,使中央政府对贵州的统治加强,贵州与全国的联系更为密切,中原等地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影响贵州更直接,有利于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回族人口增加,分布地域扩大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政权后,对蒙古人及色目人持排斥态度,回回和别的色目人在法律上不能享与汉人同等的待遇。礼拜寺要以“祝延圣寿”名目才能建造。所谓“祝延圣寿”者,就是要将礼拜寺说成是为祝祷天子万寿的地方。对于留居境内的蒙古、色目人,明王朝实行强制同化的政策。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颁布诏书“复衣冠如唐制”, [2] 禁止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继之禁止色目人本类自相嫁娶,除非汉族人不与色目人通婚,色目人才可以自相嫁娶,否则就要为奴。但这项政策实际上不一定能完全执行,在客观上却为回汉通婚提供了便利,不论回男娶汉女嫁,还是回女嫁汉男娶,都有可能使对方成为回回。但总体上,回回的地位已远不如元代。另一方面,明初有“十大回回保国”之说,说明回回对朝廷有重要贡献。在外交、科技领域,回回亦有突出成就:郑和七下西洋,功勋卓著;穆斯林马德鲁丁及其子马沙亦黑、马哈麻,在天文历法方面成绩显著。明前期同西域诸国的交流继续发展,西域穆斯林入附明朝者增加,对伊斯兰教传播也较为有利。
因此,明代统治者对回回一般采取怀柔政策,一方面任用回族人担任要职,让他们为明室建功立业;同时,又设置种种限制,以防伊斯兰教的发展影响朝廷统治。
明初,全国局势粗定,朱元璋决定用武力平定仍在元朝所封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统治下的云南。贵州的战略地位突显,朝廷在贵州设卫所,实行军事控制。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了加强对西南的统治,朝廷建立贵州布政使司,贵州始成一省。随着驿道完善和水道整治,贵州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在“移民实边”的政策下,大批移民以民屯、商屯的形式进入贵州。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调集了江浙、湖广及江西、河南的30万大军征云南,“上御奉天门,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统率将士往征云南。” [3] (蓝玉、沐英均为回族)“大军由辰、沅趋贵州。克普定、普安……” [4] “分道平乌撒、东川、建昌、芒部……立乌撒、毕节二卫,”并“留西平侯沐英率众数万镇滇中。自此沐氏遂世守云南。” [5] 同年,沐英之弟沐璜“奉朝命佐征五溪蛮。九月战殁于阵,追赠威远侯。居民不忘其功,建庙宇祀之。” [6] 沐英曾驻兵安隆峒(今安龙县),部分回族先民由此定居。 [7]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遣使吩咐傅友德说:“贵州、云南相距甚远,今须别置云南都司以统诸军。既有士有民,亦须置布政使及府州县治之。其乌撒、乌蒙、东川、芒部之地,亦宜留兵守卫,控制渠长。” [8] 洪武二十年(1387年),“沐英奉诏,自楚雄至景东每百里置一营,又自永宁至大理六十里设一堡,皆留兵屯田……”为确保驿传畅通,沐英又对各堡之间的道路加以整治,使沿线交通面貌为之一新,“人称便焉。” [9] 沐英“镇云南十年,简守令,课农桑,岁校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浚滇池,通盐井,定贡税,均力役,疏节阔目,民以便安。” [10]
有明一代,一些回族将领、官员入黔任职。洪武四年(1371年),回族将领马烨(亦写作煜)任贵州都指挥使司指挥使。 [11] 当时贵州初附,局势不稳。“烨政令明肃,人莫敢犯者。畏而呼为‘马阎王’。并建城郭,极其坚固雄壮。攻讨者遁之。绩尤为茂。著论者谓:肇建贵州,烨为第一。” [12] 水西城(位于今大方)亦为马烨所建。 [13]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长兴侯耿炳文遣煜(烨)率西安等卫兵三万二千人,并发水西兵屯云南,仍任贵州都指挥同知。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凿永宁河,马煜(烨)帅永宁、赤水、毕节、乌撒四卫军夫治永宁至曲靖陆路,置永宁至沾益邮传四十八……” [14] 同年,“贵州都指挥同知马烨巡视所置邮传未有邮卒,请以谪戍军士应役,每十铺置百户一人总之,就屯田自给。从之。” [15] 马烨是明代在黔时间最长的回族将领,在黔中和黔北均有一些关于他的传说流传,足见其影响之大。 [16]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蓝玉督师讨都匀;弘治十二年(1499年),沐昆(沐英后裔)率部属数万人征普安卫(治在今盘县),后驻安南卫(治在今晴隆)和普安卫。正德七年(1512年)被安南卫长官司那代所害。 [17] 沐昆部属中有纳、撒、张、马、速、丁、桂、阮、海等姓人士留居当地。云南右卫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孙继鲁(字道甫,号松山。曾任户部郎中等职),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补黎平府(治今黎平县城)知府。孙继鲁“文学闳深,才识英迈,治郡三载,正法制饬,功令拯弱锄强,罢里甲,省烦苛,清白之名著于海内。擢湖广提学副使。去之日,老幼攀车,莫不涕泗交下。”“嘉靖二十一年,靖州(位于今湘黔桂交界处)参将周干德为知府,孙继鲁去任,黎民思之,建此(去思亭)以识遗爱,中为去思碑,绘像于上,仍为记。” [18]
明代,南京、陕西、湖南、安徽等地回族迁入贵州定居者亦为数不少。
由南京迁入者有:威宁《李氏家程(乘)》载,“我族先祖公国安……于洪武年随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领大军南下征服乌蒙,落业于海子屯。”威宁《松林马姓家谱》载,“洪武十四年……我祖马能、马俊二公,随傅、沐、蓝三将转战滇黔,屡建战功,直抵威郡,得守乌撒卫之职,世居威宁城内。”威宁《虎姓家谱》载,洪武年间,“吾祖奉旨征剿,平服以后,至威宁报领地土丰登山杨旺桥等处之地,住城内之将军第……之后造城池,吾祖公又迁移虎龙山住居数十年,又迁移杨旺桥。”威宁《董氏谱序》载,“董氏始祖原居江南应天府直州林川县白马街高石坎,后迁居湖广省麒麟县胡桥座。明永乐年间兄弟三人拔补云南、贵州。其中天凤老祖落业于云南呈贡县。天成、天元落业贵州威宁温家屯、双龙桥。”盘县普田大木桥《张姓家谱》载,“其先祖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数百回民驻普安州,保护黔滇驿站,明弘治间(1488—1505年)迁至大坡铺(今沙坡)居住。安顺张姓的先祖张鳌,原籍南京上元县筲箕湾(今属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明洪武年间随沐英进军西南,定居盘县大坡铺华家屯马脚寺。其后裔于咸同年间迁居安顺。” [19] 桂氏家谱载,“其先祖明洪武年间随军征南,得授三源都督,告职定居云南曲靖,其后一部裔移居普安州。”《瓦氏宗谱草本序》载,相传始祖唐初来华“明洪武元年,我族世祖钦公及科、玉公奉太祖朱元璋诏命,以都指挥随征南统帅沐英将军至黔……奉旨不准回籍,旋以年老弃官,偕退役同事六姓(谭、陈、吴、严、常、徐)于忠顺里绿水冲、阿鸡营(今属普安)一带垦荒报亩为业,递演递嬗,其后子孙增多,人密土少,不能生活,于淤泥河(大桥河)祭山林内与五(七)姓同盟,分别移居。谭、陈、徐分居阿岗,吴、严分居水桥,常、孔分居歹苏。逾年我钦祖由歹苏初迁旧牛坪,继请堪舆相择营室于青山青龙坡(今镇公所址),斩荆劈莽,绸缪牖户,其艰难缔造,概可想见。自时厥后,代代相传,耕读不衰,子孙发达,族人骎骎称盛……” [20] 明《普安州志》载,“不帖杰,安南千户所副千户。骁虽多谋,尝以计破贼,擒其渠首。边境用谥。” [21] 当时的安南守御千户所城在今普安青山杨那山。不帖杰的后裔落籍当地,改姓白,分居于青山及兴仁白家冲等地。关于明军屯戍青山,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故事。相传,左副将军蓝玉曾帅军驻守青山。他命不贴杰、华升等3名部将分别为安南、中左、中右3所“千户”,各领千余所军,分驻杨那山、青龙山、羊屯营盘山,中军大营驻扎大营山;并派兵于深溪河、楼下河边修路搭桥,在箐山建库房,欲将青山建成明军入滇军需的基地。蓝玉设妙计使周围6个土司来降。兰玉在青山住了20多天后,进军云南,所向披靡,大获全胜。蓝玉战功卓著,但最终被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蓝玉子孙中有两人得部将廖某相救护,逃往普安州避难。其后裔居住在今马家冲、楚寨。 [22]
由宁夏、陕西迁入者有:威宁《太师马氏家谱序》载,“迨至明熹宗朝,忠贤矫旨,包藏祸心。吾家来威宁之起祖公讳泽源,窃窥其弊,守道不仕,于天启二年(1622年)由柳树巷(位于今宁夏固原)假贸易为名客游于黔, [23] 不一其年,以待世清始归来,讵意帝位靡常,将厌明德,黔启清朝,嘉以闯贼首炽乱阶,兵戈云扰于中原,篡逆风尘于上国,于是落业威郡不作归计。”威宁《马家屯马氏三公世系碑记》载,“其祖原居陕西平凉府固原州柳树湾。至始祖,军功留守乌萨(撒)卫,建节将军,世袭罔替,历二百余季。明朝天启二年又有七姓拔补威宁。”威宁《下坝马家谱序》载,“考堂祖原序,吾太始祖公讳无稽,于大明洪武二年授补(一说洪武十五年)乌撒千总,自陕西西安府长安县高坎子柳树湾奉委升迁贵州大定府,补任乌撒卫钦护守军门,遂选乌撒卫建茔宅于城北门外下坝狮子马金等山。……(马忠)为我族有谱记载之太始祖也。马忠生二子,名定泰、定和,吾始祖兄也。后有大清接统,辞职归故,仍回陕西西安府长安县耕读。子孙稠密,分散陕、甘二省居住。后于康熙年间,严查前朝忠臣之后,出外管辖兵民。有四世祖马承璋由陕西升任贵州乌撒卫中营游府;又有族人马文德进士为乌撒卫守府与祖同营,酌议,俱落业于北门外,仍选宅茔于下坝狮子马金等山。”
由湖南迁入者有:湖南宝庆海盟石(北平府顺义县人),洪武二年(1369年),授宝庆卫指挥,其后居海家巷。 [24] “迄十三年(1380年),奉文调云南毕节(今贵州毕节),全家俱往(长子海伯、次子海颜同往,季子海馨留居宝庆)。” [25] 从第12代起又向外迁徙,其中有的迁贵州平越府、大定府、思南府。湖南宝庆《马氏族谱》载其族中大房马仁,于明洪武年间,随军征贵州之阿黑、都匀,云南之肇关以及芙蓉、皮林冈、南康、红砂山等地10余年,因功授宝庆卫总旗;其子马性,于明永乐年间随军征云南、贵州、广西柳州及城步等地16年,继任宝庆卫总旗。四房马芳之后裔,一部分留居邵阳,有一部分迁往四川沿口、孝泉、新都、土桥、罗江等地,少部分迁往贵州铜仁府。 [26] 明代因朝廷移民屯田,湖南邵阳蔡姓一支迁入玉屏郑家湾(现属朱家桥乡),今已成为当地回族主要聚居点。 [27]
由安徽迁入者有:普安县青山镇歹苏村,《常氏族谱》载其入黔始祖常智,乃常遇春之孙,祖籍安徽怀远县安宁村,洪武年因功封“征南将军”,子孙落籍普安卫。“盘八”各县的撒、哈、马、速、保、丁、张、桂、杨、李等姓氏, [28] 他们的族谱中都有其先祖明洪武年间自江浙或甘陕入滇黔之类记载。这些入居“盘八”的回民,垦田、修路、养殖加工,与当地各族民众共同开发地方,对“盘八”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屯田戍边的回族军人及其后代定居下来后,往往聚族而居,并逐渐在黔西南普安、盘县等地形成回族村。据考证,明朝中后期,普安卫属的捧乍、三湾底、烂木桥(今大木桥)、大坡铺、华家屯、马觉色、姑屯、红岩等回民聚居地都先后修建了清真寺。 [29]
二、经济社会状况
明代,农业仍是贵州回族的主要经济基础。其中,屯田是较重要的一项。明代的屯田,包括军屯、民屯和商屯。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朝廷在贵州设卫所屯田(军屯外,还有民屯和商屯)。军屯的普遍实行,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30] 明代军屯“盖以十分为率,七分守城,三分屯耕,遇有儆急,朝发夕至。是于守御之中而收耕获之利,其法视古为良。……其牛具、农器则总于屯曹,屯粮子粒则司于户部。有民之处则有屯营之田,非若唐人专设农寺以领之也。” [31] 大量军队投入了贵州屯垦。《威宁县志·屯垦志》载:“洪武二十八年,因乌撒卫开辟,分为五所,各设流官,大兴屯垦。”当时在边地的军队是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屯军纳税由朝廷根据地区具体情况规定。从明永乐末年起,随着移民垦荒的基本结束,军屯也开始走下坡路。设立民屯,开垦荒芜土地,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措施,其制“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而军屯则领之卫所”。 [32] “明初,募盐商于各边开中,谓之商屯。” [33] 黔中商屯或“开中”,客观上刺激了粮食的生产,促进了食盐商品的流通,补充了边防驻地军队的粮食,对开发边疆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4]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后,随着中原及江南地区汉族不断迁入,军屯、民屯和商屯大量增加。一些来自西北和江南的回民军士及百姓参加了屯田,他们与汉族等民族的士卒、百姓一道,将内地的良种、先进耕作技术带到贵州。
贵州为中原往返云南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贵州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行,故贵州卫所十分密集,且多设在驿道干线上,并派大量军队屯戍。据估算,有明一代,贵州共设立24卫和两个直隶千户所(洪武年间曾达到29卫),卫所官兵总数在20万人以上。明代卫所制度规定卫所军人的家属必须随军,使大量军士家属及为官兵服务的人员随同入黔,回族占有一定比例。乌撒设有小屯、高山屯等7屯,以及关堡、新堡、谷粟堡等98堡。卫所军官、士兵皆来自内地,如乌撒卫的孔氏来自山东。 [35] 参与屯垦的军民中回族占有一定比例。当时乌撒卫辖48屯,其中马家屯、杨湾屯、海子屯、尚家屯至今仍为回族聚居地。
明代,朝廷从边疆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的出发,重视贵州驿道建设。洪武十五年(1382年),西南战事已基本结束,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基础,设置东川、乌撒、乌蒙、芒部诸卫指挥使司。他下诏:“谕诸部人民,随其疆界远迩,开筑道路,各广十丈,准古法以六十里为一驿,符至奉行。” [36] 经过整修和新建,贵州共有连接湖南、四川、云南3个方向的7条大道,水路交通进一步改善,对发展贵州农业、手工业、商业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朝政府还要求各地为回回商人提供方便,为外省回回商人进入贵州经商或定居创造了有利条件。明代,回族聚居的威宁,养羊已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来源。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乌撒……其俗俭,牧羊为产。土宜羊,土人皆牧羊以为生。岁两,取其毛以为毡,而资贸易焉。” [37]
三、清真寺创建
明代,定居于黔西北和黔西南的回族人口增多,经济实力有一定增长,各聚居地陆续修建了清真寺。其中,兴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的有:威宁马坡清真寺、威宁下坝清真寺、威宁马家屯清真寺和马撒驿清真寺。威宁马坡清真寺,位于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马坡,清雍正年间扩建,光绪初年及民国年间两度重建;威宁下坝清真寺,位于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下坝村,为宁夏固原迁往威宁的回族所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威宁镇总兵韩忠倡导修葺;威宁马家屯清真寺,位于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双龙乡马家屯,为马家屯马姓先祖所建;马撒驿清真寺,位于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双龙乡西凉山。其后,万历三年(1575年)建了威宁杨湾桥清真寺(位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卯关村),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建了盘县大坡铺清真寺(窑窝碑为黔国公沐昆立)。 [38] 明朝中后期,普安卫属的捧乍、三湾底、烂木桥、大坡铺、华家屯、马觉色、姑屯、红岩等回民聚居地都先后修建了清真寺。 [39]
[1] 都云,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都匀。
[2] 《明太祖实录》卷三〇。
[3] 《明太实录》卷一三九。
[4] 《明史》卷一二九《傅友德》。
[5] [清]夏燮撰《明通鉴》卷八,纪八。
[6] 民国《铜仁府志》卷八。
[7] 兴义市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局编《兴义史话》,贵州科技出版社2011年版,第109页。
[8] [清]夏燮撰《明通鉴》卷七,纪七。
[9] 《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卷一八七。
[10] [清]夏燮撰《明通鉴》卷九,纪九;卷一〇,纪一〇。
[11] 马煜,亦写作马烨或马晔,因清代史书避讳康熙汉名“玄烨”,故书烨为晔或煜,如《大定府志》、《大定县志》写为马煜,《黔记》、[明]嘉靖《贵州通志》为马烨,[清]康熙《贵州通志》为马晔。
[12] [明]万历《贵州通志》卷二《省会·秩官》。
[13] [清]嘉庆《黔西州志》卷之三《营建志·城池》。
[14] [明]郭子章《黔记》卷五六;[明]嘉靖《贵州通志》卷一二《景川侯曹震开通河道事迹记》;[清]咸丰《贵阳府志》卷六一;[民国]《威宁县志》卷五《宦迹志·马晔》。
[15] 《明实录·洪武实录》卷二一一,页4。
[16] 如《抬石坝》、《龙臂坡》等。见[清]乾隆《贵西州志》卷二《古迹》。
[17]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文物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18] 《明史》卷二〇四《孙继鲁》;嘉靖《贵州通志》卷八,卷一五。
[19] 《安顺文史资料》(第1辑)1983年2月版,第37页。
[20] 马建钊、张菽晖主编《中国南方回族古籍资料选编补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393页。
[21] [明]嘉靖《普安州志·卫志·勋》。
[22] 金以光主编《纵览青山历史文化》,2010年2月印,第136—139页。
[23] “柳树湾”初步认定为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城阳乡刘河村的“柳树湾”。见王玉平《乌蒙山回族寻根到固原》,载2014年12月19日《宁夏日报》。
[24] 道光《宝庆府志》卷三三氏族表二。
[25] 湖南宝庆《海氏族谱》。
[26] 湖南宝庆《马氏族谱》。
[27] 玉屏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玉屏侗族自治县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湖南《蔡氏族谱宗谱小引》,载马建钊、马菽晖主编《中国南方回族古籍资料选编补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28] 盘八,即盘江八属,指位于黔西南的安龙、贞丰、兴义、兴仁、盘县、普安、安南(晴隆)、册亨8县。
[29] 金和璞《辛亥革命前后盘八回民社区文化》,载范同寿主编《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变迁》文集编委会编《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变迁 贵州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30] 《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编辑委员会《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31] [明]邱濬《大学衍义补》。
[32] 《明史》卷七七《食货》一“田制”。
[33] 《明史》卷七七《食货》一。“开中”,开中,或称中盐,指官府召盐商至指定地点交纳粮米,换得相应食盐运销权的制度。
[34] 《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编辑委员会《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41页。
[35] 陈国生著《明代云贵川农业地理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页。
[36] [清]夏燮撰《明通鉴》卷七,纪七。
[37] [明]弘治《贵州图经志》卷十六《风俗》。
[38] 陈育宁、汤晓芳编著《中国回族文物》,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8页。
[39] 金和璞《辛亥革命前后盘八回民社区文化》,载范同寿主编《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变迁》文集编委会编《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变迁贵州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