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著名清真寺
所属图书:《贵州回族历史与文化》 出版日期:2015-11-01

第二节 著名清真寺

一、贵阳清真寺

位于贵阳市合群路夏状元街(又称团结巷)35号。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至今已有280年历史。据清道光《贵阳府志·祠宇副记》载:“清真寺,在府新城内团井巷口。清雍正二年回人建。道光十七年重修。”后数度维修和扩建。其中大的修葺有两次,即道光十七年(1837年)和1937年。

清真寺原建筑为砖木结构瓦房,占地约62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2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时,清真寺文物古迹被“红卫兵”和街道“造反派”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贵阳市委、市政府对修复贵阳清真寺做了研究,由市委统战部、市民委邀请贵阳市穆斯林代表座谈,听取他们对清真寺修复的意见。1981年3月,贵阳市计划委员对清真寺的修复工程立项。为了突出伊斯兰教特色,有关方面还组织设计者到昆明市学习参观,确定清真寺大殿为中国古典式,综合楼为阿拉伯式。因大殿所用绿色琉璃瓦省内不能生产,市民委、市建委四公司专门派人去福建晋江,订购筒瓦、脊瓦、脊兽、宝顶等。1984年主体工程完成。大门、二门依原状作保护性维修。大殿易址,坐西向东,面阔3间,进深2间,为砖混结构歇山式建筑。为增大空间,采取抬梁式构架。建筑面积为118.72平方米。大殿前设廊,殿内顶部安装大型荷花吊灯,四墙装壁灯,地面铺木地板,上覆地毯,配深茶色墙裙,大门为8扇木格玻璃门。两侧山墙各开2扇圆拱窗。屋面盖绿色琉璃瓦,正脊两端饰龙尾。飞檐翘角,角端饰龙形兽脊。窑窝(米哈拉布)在大殿正中,窑窝右侧至右墙之间,置木质梯级讲坛宣讲台(敏巴尔),左侧书箱珍藏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多部。前有经桌1张。屋内外有阿拉伯文、汉文匾额、楹联多幅。门楣上挂有汉文木匾3块,一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贵州巡抚题字“圣德源流”匾;一为咸丰元年(1851年)贵阳知府苏尔相题“正本清源”匾;一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写有“清虚真宰”匾(题者未落名)。寺内珍藏手抄本阿拉伯文《古兰经》和伊斯兰教著名经师马复初(云南人)著《幽明释义》(汉文木刻版全套)。贵州省伊斯兰教协会和贵阳市伊斯兰教协会会址亦设于此。2007年6月,人民政府投资800万元对贵阳清真寺进行改建,历两年半完成,改建后的贵阳清真寺是全省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清真寺。

图62 贵阳清真寺前楼 纳海洋提供

贵阳清真寺1983年9月2日列为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清真寺”。

二、安顺清真寺

位于西秀区公园路44号,阿拉伯式建筑,绿色的圆宝顶上端,一勾弯月镶嵌,阳光照射,熠熠生辉。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寺址在黉学坝(今第八小学附近),为土木结构草房3间。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哈元生提督到任,随营士卒多系回族,见寺宇狭小,在今贯城河太平址,嘱阿訇及群众筹款建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贵州提督张国相,将清真寺培修一次,且竖有“教中昆仑”和“寺守良规”2块匾额。1930年,由张志明、张幼竹、张保田等人发起募捐重建。是年国民政府要员白崇禧(兼任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理事长)白崇禧因公务到安顺视察时,捐资3000元用于清真寺维修。 [1] 新寺为砖木结构,共3间,殿堂为一楼一底。

图63 安顺清真寺 杨成龙摄

1982年,安顺地区和安顺市政府拨款6.37万元在原址上重建清真寺,占地134平方米,楼高两层,建筑面积268平方米。下层为办公室,上层为礼拜堂,并立有石碑铭记。1993年,政府又拨款将清真寺附属房屋扩建成砖混结构的3层楼房,作为阿訇住房和民管会会议室等用。

2010年12月22日,因基础下沉、墙体裂缝拆除重建。总投资100余万元。2012年6月竣工。安顺清真寺,1984年列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威宁城关清真寺

位于威宁自治县草海镇人民路。其前身为马坡清真寺,建于明代。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扩建,咸丰七年(1857年)被清军烧毁。光绪初年重建,但限于经济条件,终未成规模。民国后期(1943年前后)在威宁任职的回民刘君芝(天津人)、金伯渊(贵州普安人)出面集资方得完成。“文化大革命”中遭严重破坏,并被拆除,地基改作他用。1984年县人民政府根据广大穆斯林的要求,决定迁建于北门侧面,1985年2月建成。为一独立院落,前楼为砖混结构阿拉伯式,共3层,临街一面设走廊,开5个拱形窗,屋顶正前方有圆宝顶,其上及屋顶4角各有一小尖塔。院内左右有2层砖木结构厢房,正面为坐西向东3开间砖木结构大殿。

图64 威宁城关清真寺 纳光舜摄

四、威宁下坝清真寺

位于威宁自治县草海镇下坝村,为威宁最早修建的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钦差总戍大掌教韩忠由凉州至威宁任镇总兵,倡导修葺,扩建明经楼、训圣堂、教拜楼。后毁于战乱。民国21年(1932年),当地族长马遵鸿、马遵伏等人集资修复,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占地面积490余平方米。当时县长陈怀珍提议设学校于寺内,以“教授子弟”,并促进其他民族照样实施。故一直为学校所使用。1981年人民政府拨款维修。正门在侧面,叫拜楼为3层,其外侧设阳台。进门为院落,大殿在右侧,大殿大门上方有“朝真殿”匾额1块。大殿面阔3间(12米),前带廊(廊深2米,与厢房有廊庑连通),大殿设隔扇门。两侧厢房各面阔3间,宽10.7米,进深6米。为阿訇住房等。近年又集资在大殿左侧新建了砖混结构仿阿拉伯式大殿。下坝为滇东北和黔西北下坝马姓之发源地,下坝清真寺在当地有较大影响。

五、威宁杨湾桥清真寺

位于威宁自治县草海镇卯关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为一独立院落,唤醒楼为木构架4层4檐阁楼,六角形,飞檐翘角。进门为庭院,继为木构架单层双檐歇山顶大殿,两侧为厢房,有廊庑与大殿相接,大殿之后又有一座3层3檐六角形楼,与前门处阁楼遥遥相对(后毁于火)。清康熙三年(1664年)移至今杨湾水库的小山上仿照云南杨林清真寺式样重建。相传杨湾桥清真寺建成后,杨林清真寺又被大火烧毁。雍正年间,鲁甸拖姑清真寺按照杨湾桥清真寺图纸修建,拖姑清真寺修好后,杨湾桥清真寺也被火烧毁。此后杨湾桥清真寺曾两次重建。门楼为砖混结构仿阿拉伯式,大殿为砖木结构,面阔3间,宽约12米,进深约8米,面积200平方米,厢房为土木结构,约400平方米。以后曾多次维修,但其原貌基本保持下来。此处建了水库后,为方便穆斯林往来,人民政府拨款修了一座铁桥,使小岛与大道相连。寺周绿茵掩映,岛外碧波荡漾,景色很美丽。杨湾桥清真2000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清真寺”。

六、威宁马家屯清真寺

位于威宁自治县双龙乡马家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为四合院结构,砖(石)木结构歇山顶,屋面盖青瓦,面积800多平方米。进院门为天井,植有花草树木,继为大殿。大殿面阔3间,宽约12米,进深约7米。大殿内铺木地板,上覆草席、线毯,大殿后壁正中为壁龛,内刻阿拉伯文《古兰经》文,四周配以纹饰。两厢有廊庑与大殿相连。2003年,新建了仿阿拉伯式大殿和厢房。大殿为5开间,高大宽敞,屋檐以琉璃瓦装饰。屋顶左右有两座塔式宝顶,顶端新月高耸,直插蓝天。清真寺四周有10多棵姜梓树、三角枫树,胸径均在70厘米以上,古树参天,绿荫掩映,环境优美。马家屯为现居滇东北和黔西北马家屯马姓发祥地,该寺在这一地区有较大影响。

七、铜仁清真寺

位于铜仁市河西街道办事处新庄村东南,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光绪五年(1879)由马寿常等重建。坐西向东,砖木结构,中轴对称由寺门、两配殿、月台、天井、檐廊、大殿组成。四周封青砖墙。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经堂面阔4间,通面阔11米,进深3间,通进深6.5米,斗式硬山青瓦顶。寺门料石砌筑,门头有“清真古寺”4字,两侧有石雕楹联一副,内容为“认真主无形无象,众造化有凭有据”。寺脊镂空,檐口彩绘花草图案等。

图65 铜仁清真寺 铜仁市民宗局提供

民国初期住寺阿訇为蔡开红(湖南新晃人。住寺4年),后由沙云寿(湖南凤凰人)继任。1936年,土匪抢劫清真寺,沙云寿阿訇的儿子被土匪杀害。此后该寺无阿訇住寺。

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人民政府曾两次拨款予以维修。但一直没有阿訇住寺。2008年,在人民政府关心下得以重建,并聘请了阿訇。重建后的清真寺为砖混结构仿古建筑,总体仍保持清真寺原貌。寺前增建了广场。

铜仁清真寺,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兴仁三家寨道堂

位于兴仁县鲁础营回族乡三家寨村。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据民国《兴仁县志》卷一载:“光绪十八年六月……回教教主马光烈巡视贵州教务,至新城(今兴仁),设道堂于鲁土营(鲁础营)之三家寨,以杨云鹤为教长,管理十二方(坊)回族教务。”

图66 兴仁三家寨道堂 纳海洋提供

据光绪《普安直隶厅志》载,清咸同年间(1851—1875年),贵州黔西南回民起义失败后,贵州提督周达武将新城尚存的300余家回民,交土司龙樾挈归鲁土营安置。光绪十六年(1890年),哲赫林耶教主马元章(字光烈),由甘肃到云贵巡视教务,开展和平复教活动。在贵州兴仁三家寨,经与当地土司协商,选定三家寨建道堂,历时两年,建成瓦面两层楼房1幢。后多次扩建,共有房屋40多间,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31平方米。

道堂总体为四合院布局,由正殿、两厢、前厅、伙房、水房、望月楼及姑祖花园等组成。道堂总体为四合院布局,由正殿、两厢、前厅、伙房、水房、望月楼及姑祖花园等组成。正门为石砌券洞门,望月楼跨门而建,楼前嵌“三家寨道堂”和“返璞归真”木匾。望月楼后为前厅,厅前设垂带踏跺,门额上方有楷书“道堂”2字,为杨云鹤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题。檐下悬有阿拉伯文黑漆金字匾。门内为一四合院,天井宽6米,深8.5米,左右为厢房,后为大殿,大殿门额上有阿拉伯文黑底金字横匾1块,也为杨云鹤所书。大殿和厢房为悬山式石木结构瓦房,有廊庑相连。天井四周挂有6块黑漆金字木匾,题字分别为“德化神奇”(内阁中书任可澄赠),“寿近期颐”及“遵道寿永”(普安州、贞丰州赠),以及“翼善开贤”“广大无疆”“清真义馆”等。正殿等处有5副木刻对联。其中,“辟黔地,立道堂,缅善人,守先待后;司教门,顾群众,羡师传,继往开来”;“翼丰辅良,秉忠孝以传人,教原贵夫根本;开贤益后,守清真而劝世,道不外乎伦常”;“雅会媲告山,图馈消寒征九九;高年侔绎县,籍添益寿纪三三”等3幅,对丈工整,寓意深刻。正殿面阔5间,前带廊,高2层,面阔16.3米,进深10.7米。楼上为大殿,后壁设窑窝,有马元章书阿拉伯文碑刻。正殿右侧有一小院,设伙房、水房(沐浴室)等。院坝和阶梯以青石铺砌,室内古香古色,四周绿树成荫。院落后为花园,有一楼一底石板房和平房各1栋,并种黑竹、银杏和牡丹、芍药、月季等花木。近年由国家拨款,进行了整体维修。

近年来,人民政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对三家寨古村落以及古清真寺、古民宅等进行维修,制定完善古寺保护措施。如今这座气势恢宏,庄严幽静的古寺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方宾客。

鉴于三家寨道堂的建筑风格、历史及影响,1999年12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普安青山清真寺

位于普安县青山镇后街五组,占地18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平方米。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下街碉楼西南曾建有一清真寺。清光绪末年,回民购一街荷花塘瓦家祠堂建成忠顺里清真寺。后因街窄院小,节日活动不便,由陈鸿勋、张国顺、阿时香、张子光、张时愚、杨瑾贤、杨瑾壁、保云鹤、张国荣等发起倡议另建。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回民以430两纹银,购后街袁洪舟先生瓦大山南的一块地约4402平方米,其东、北、南三面以石板古道为界,西南角与王姓地接壤,当年便开山炸石,奠基下脚。光绪三十年(1904年),楼下营彝族土司闻知回民建寺,主动捐赠大殿用木,青壮年回民经一个冬天伐运,将木料备齐。经6年建设方完工。仍称“忠顺里清真寺”。包括礼拜大殿、水房、伙房、花台、鱼池等。呈双院(两四合院)双井(两个青石铺地天井),大殿为悬山式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1914年,改名青山清真寺。该寺原藏晚清刻印阿文经书73卷,波斯文6卷,“二伊玛目”书于光绪后期的《古兰经》1部。

礼拜大殿大梁上,两头完好保存着举人瓦文光所书“普安县忠顺里寺民公立”和“大清宣统元年二月毂旦”字迹。围墙进出清真寺的两道园拱门额上,有名人书“道崇西域”“派衍天方”8个大字。大殿内悬挂同治初年“清真古寺”匾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詹凯书抱柱联。六合门前门额上有1919年贵州省长刘显世题赠“宏阐教宗”匾;大殿前檐柱上,有定黔军团长陈国宾题抱柱匾:“信教逾坚,卫国弥力;洁己明镜,觉路匪遥”。

该寺曾于1928年至1952年办过开设阿拉伯语的回光小学、崇真小学、民族小学,经费由寺属公田(30石)收租和公积金借贷收息支付。

1991年扩修一个四合院天井,成为三院三井。2002年,省民宗委、州政府、县政府先后拨款14万元,各兄弟民族和回民个人捐集资7.3万元,交由寺管会进行维修。

十、普安小屯清真寺

位于普安县青山镇五街(小屯村)庙门口小河西岸。寺周砌有石墙,占地约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冬,“白旗起义”失败后,从兴仁城中被官府遣散到普安县忠顺里小屯附近各寨的回民,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在小屯“庙门口”小河西岸,择基下脚。彝族土司龙跃先、陇三春(土司龙陇两姓)父子闻讯,主动赠送楸杉柱料。元年开工启造,历3年建成“朝真殿”,接着修成两边厢房、围墙。该寺主体建筑为石瓦木结构,古朴典雅。民国3年(1914年)以后,小屯由“子坊”成为独立坊。

该寺藏有清朝光绪后期由云南二伊玛目手写的两部“古兰经”,有清末雕刻成的工艺精湛的一对春凳,有逾百年的古柏古花,有清末雕刻成的工艺精湛的一对春凳,有逾百年的古柏古花。1992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期间,小屯清真寺内设“保国民小学”,除国统教材外,每周开设4—8节阿拉伯语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办学校并入小屯民族小学。

1992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兴仁潘家庄清真寺

位于兴仁县潘家庄镇,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正殿、两厢、门楼组成四合院,门楼前有18级台阶,门楼为参檐四角攒尖木结构建筑,翼角起翘,屋脊两侧为波浪卷草图,葫芦宝顶,筒瓦屋面。门枋上前饰二龙戏珠,后饰双凤朝阳,雕刻精致。两厢为木结构穿斗式硬山顶,面阔各3间,通长10米,青瓦屋面。正殿为木结构穿斗式悬山顶,面阔3间,长15米,青瓦屋面,檐下设廊,中间后壁设窑窝,院中左右植桂花,殿后松柏掩映,至今仍保持原貌。

近年由当地穆斯林筹资重建。临街处建了牌坊。门楼仍保持原貌。大殿为砖混结构阿拉伯式建筑。顶有一个巨大的浅蓝色圆宝顶,其上有一装饰性小塔。2000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安龙城关清真寺

位于安龙县新安镇马家井。光绪元年(1875年),回民集资买地,在城外天榜山脚修了一栋草房做清真寺。以后在逐年增补,使清真寺初具规模。民国19年(1930年),由马良斋等乡老多方筹款,进行扩建,维修大殿,新建厢房的对厅,清真寺建筑面积达500多平方米。

1990年,在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清真寺管委会主任孙维阳带头集资维修清真寺,得省宗教局支持,将原来靠大路的正房改成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一楼设门面出租,二楼作餐厅及阿訇住房,在顶部建绿色宝顶,宝顶之上装点新月。同时,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大殿的正殿作了相应的改建,将木结构改建为砖混结构,再将大殿分为3间,中间为礼拜堂,两边作保管室。3间房子都用木制格子门,共有14扇。正殿大门上有一副对联,上书“自唐宋元明清几代而来教传东亚,以念礼斋课朝五功为本道合天方”。改建后的清真寺,不失原有的古朴和庄重。

图67 安龙清真寺莫 荣标摄

安龙清真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陈乐基主编《中国南方回族清真寺资料选编》,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页;《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1940年第6期,第39页。

贵州回族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