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丧堂歌
所属图书:《思州民俗研究》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0字

第三节 丧堂歌

思州丧葬仪礼中有个地域特色非常浓厚的环节,即唱丧堂歌。“‘丧堂歌’是指在丧堂上唱的歌。孝家灵柩在堂,不但呈现出悲伤的氛围,而且呈现出阴森恐怖的氛围,当夜深人静,就以唱丧堂歌的形式来热闹孝家,陪伴孝家。有唱一夜的,也有唱几夜的,主要根据孝家的要求而定。”“专门有以唱丧堂歌为职业的歌师傅”,“其形式是击鼓对歌。” [1] 唱丧堂歌的习俗盛行于思州各地,类似于湖南湘西南一带汉族丧葬仪礼中的“守夜”习俗。守夜即亲属通宵达旦地守护安放在堂屋中的灵柩,以示对去世亲人的尊重和不舍。思州的守夜习俗被唱丧堂歌所取代,并有较为严格的程式,有打闹场、请歌郎、开五方龙神、安营扎寨,歌颂亡人、送歌神等七个程序。其中开五方龙神是祭祀仪式,安营扎寨是歌师傅指挥众人设置歌堂,而歌颂亡人的主要是讲亡魂从十二殿阎罗处请回来,然后对亡魂唱其一生的功绩,歌颂内容与格式大致相同。丧堂歌中最精彩的部分一般在打闹场和请歌郎。

一、打闹场唱的歌

打闹场的歌生动活泼,形象幽默,音韵和谐,富于表现力,歌师之间的对歌互动性极强,体现出歌唱者非同寻常的创作才能。

(一)扯白歌

“扯白”在思州方言中就是说谎、胡说、随意编造的意思,也有随意聊天的意思。“扯白”语义产生的语境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讲故事。老年人给小孩讲故事的时候就说:大家都过来,我给你们扯个白。二是说谎。甲对乙说了某件事情,乙不相信,就会对甲说:你在扯白吧?三是说说笑话,聊聊天。朋友甲遇见朋友乙,便招呼道:好久不见了,来来来,我们抽颗烟,扯扯白。由此可见,“扯白”的含义在方言中运用非常广,带有一定的休闲娱乐的性质,是民众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思州的丧堂歌中也有类似的歌谣。如:

为了冲淡丧堂悲伤抑郁的气氛,歌师傅们往往会在打闹场时唱一些笑话来调动气氛,引起注意。上述笑话歌中,非常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年轻妇女回娘家的情景,下雨路滑,狠狠地摔了个面朝地,手中的南瓜往坡下滚,提的鸭子往坡上逃,背上的孩子受惊了号啕大哭时的尴尬、情急、羞怒的情景,听来不觉让人发笑。

扯白歌中还有民间常唱的离奇歌,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情说得夸张离奇,条条是道,振振有词,让人听来既稀奇无比又不可思议,明知道所唱之人在胡说八道,却又乐不可支。如:

虼蚤,是寄生在人、畜身上,以吸食血液为生的一种赤褐色小昆虫,能传播鼠疫等烈性传染病毒,也称为跳蚤。在卫生状况不好的条件下,人的身上特别容易寄生这种昆虫,因为形体非常小,只有0.5~3mm长,常常隐藏在头发、衣服缝中,很难被抓到,对身体健康影响非常大。但在这首歌中,创作者采用神奇的夸张手法,描述了一个奇异的生活图景:虼蚤抢劫人,反倒被人抓获,把虼蚤杀了后装了六大水缸的血,这个虼蚤确实大得吓人。自己把虼蚤炖来吃,大娘问自己要虼蚤汤吃,自己居然用漏瓢给大娘舀汤,更不可思议的是大娘居然拿篮子来装汤。打个绣花针居然要用掉三斤铁九斤钢。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的世界?歌谣中,充满了神奇、诡异、大胆的想象,带给人们以新奇的、不一样的愉悦。

扯白歌中还有一种颠倒歌。颠倒歌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容恰好相反。类似的歌比较多,主要用于娱乐场合。在创作上要求也比较高,既要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情景,但又要合情合理。如:

歌中描写的全是日常生活中的非常熟悉的场景,正因为是熟悉的场景,一旦歌谣中的场景与日常生活的知识完全不一致,甚至恰好相反,在人的心理层面产生一个巨大的落差,进而形成新鲜奇异的巨大审美感。如牛生蛋,马砌窝,蚊子、虼蚤打架,瞎子写字,哑巴唱歌,高山顶上的抓泥鳅捡蚌壳,烂泥田中的挖马蜂窝、打蕨菜、用挖耳勺种田,用钉耙掏耳朵,用剃刀砍树,用斧头剃头,木马上路跑,板凳自己能上坡等与生活经验完全背道而驰的描述,给听众带来无以言表的新奇体验和快乐。

(二)赞扬歌

在打闹场时,为了活跃气氛,也是为了展示歌才,歌师傅之间一般会走两种路线,一种是互相赞扬的歌,如:

某歌师傅一开口就向其他歌师傅表示谦虚,赞扬其他歌师傅唱得好,自己没有什么歌才,希望不要被大家嫌弃,更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接口的歌师傅也就礼尚往来,开始赞扬:

先描写对方歌师傅唱歌形态从容、声音洪亮,然后再以各色人等听歌听得入了迷的神态来侧面衬托歌师傅高超的演唱技艺。在描写人们听歌的神态时,非常生动形象,并富于生活气息:老人们侧耳倾听,儿童紧紧绕着歌师傅围成圈,生意人、姑娘们、打鱼郎、戏班子等听得入神了,都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了,小弟听得入神居然站不稳,一跤栽进办丧事的孝堂中。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唱丧堂歌时,这种互相夸赞的时候比较少,更多的是走互相挖苦、互相奚落的路线,具有较强的斗歌性质。这种场合特别适合展露歌师傅的歌才,也特别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如:

这种歌谣的对抗性非常强,你来我往,寸步不让,场面激烈,听众兴奋。一方唱完,另一方也不甘示弱,接口就来:

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唱下去,整个丧堂充满着剑拔弩张的气氛,而围观听众时不时哄堂大笑。来听的人越多,主家越觉得有面子。

二、请歌郎

首先要唱请歌郎的歌,然后演唱的内容转向伦理世故、人生道理、家庭关系等。也会唱着唱着转向娱乐性较强的扯白歌。

(一)请歌郎

请歌郎就是在场的歌师傅开始上场唱孝歌的意思。一般是由主家请来的某位歌师傅首先开声,然后其他歌师傅接口来唱。不仅仅是请来的歌师傅唱,在场的听众也可随时参与进来,所唱的内容也可根据当时的情景即时创作,首先开唱者总是非常有礼节地表示出对其他歌师傅的尊重:

开唱的歌师傅非常谦虚地将其他人比作“歌总兵”,比作能人。当前一位歌师傅唱完之后,后一位歌师傅就接着前一位的内容对唱,对唱的内容也总是比较文雅礼貌,向对方致敬。

接唱者将别人比作月亮、君王、佛祖、船郎、虎豹、凤凰,将自己比作星星、百官、和尚、游子、豺狼、百鸟,既是谦虚自己的歌才,又是表明自己对对方的尊重。就这样一个一个地接唱,直到每个在场的歌师傅都唱了一遍之后,才会转向其他的内容。

(二)孝歌

在思州人的观念中,在丧堂中所唱的歌均称为孝歌。但从内容上来看,打闹场的歌是唱丧堂歌的引子、前奏,是暖场的歌谣,而请歌郎的歌是为了引出唱孝歌的过渡环节。真正的孝歌应该是有关社会伦理道德、人生道理、家庭关系相关内容的歌。

有关社会伦理道德的歌,带有很强的劝诫功能,如劝人为善弃恶的歌:

劝为官清正的歌:

劝人勤劳富家的歌:

劝人知足常乐的歌:

诉说家庭关系的歌:

这些歌谣中寄寓了民间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青少年在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中,获得人生基本道德与价值观的熏陶。这是一种富于智慧的自觉的社会教育方式,对思州人们的精神层面起着积极的影响。

(三)送歌神

在丧堂歌唱完了之后,主家便要送歌师走,一般要送到寨子正门之外,在送别时要点香烛,烧纸钱,然后唱《送歌神》。

《送歌神》就是举行仪式,送歌神离主家而去,越远越好,希望以后再也不要歌神回转,寓意着再也不要做唱丧堂歌这样的事,然后祝愿主家福禄喜庆齐全、百事安宁、五谷丰登、家庭兴旺发达。


[1] 熊天木:《思州礼俗》,个人资料,第163页。

思州民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