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岑巩丧葬仪礼中蕴含的精神观念
一、生死观
美国生死学家罗斯(E·Ross)教授说:“很多人误以为死亡是一种威胁;其实不然,死亡是一种挑战”。而且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挑战。常言道“生死由命”,对于“死”,人们已经产生一种顺其自然的思想。庄子也曾说过:“死生由命”,强调了应该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死,因为“生死如一”,体现出了一种超越精神,对人生意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岑巩县的村寨里,人们认为人死了之后灵魂是存在的,早已形成了一种“灵魂不灭”的观念。尤其是岑巩苗族,与黔东南其他区域的苗族一样,特别强调“死好”与“死丑”,认为“死丑”是“死得不干净的”,对这些“死丑”的人都不举行丧葬仪式,人死后由本家的人抬到深山简单埋葬。岑巩普遍认为,非正常死亡的灵魂不能回家,不能返回东方老家与祖先团聚,不能投胎转世,只能在阴阳两界中徘徊游荡。对于“死丑”的人来说,无论他生前是多么伟大,为民族做过多大的贡献,都没有一个“死好”的坏人所得的礼遇高。“死丑”的灵魂,是不允许他(或她)进入祖先故地的,不仅如此,还要请道士用咒语将其与亲人隔开,使其永远从亲人、后辈的记忆中消失。为何对待“死丑”和“死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们可以从麻勇斌先生的元哲学的生命概念中得知答案。他认为:“由于元哲学理念将生命与植物类化了,生命完好的具体形式,就相当于植物按照自然规律——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果实成熟、收藏起来待来年再种。所以,人体生病,就类似植物遭遇风霜雨雪的侵略和蚊虫禽兽的撕咬。如果生命不能如同果实(种子)一样自然成熟而收藏的话,那就不是完好的生命。无论是被风刮落地下摔破,还是被其他意外的方式损伤了哪怕一丁点,都不能当作种子,不能跟完好的可以收藏到来年春天下种的种子一起存放。因此,要把所有‘死歹’的人(无论其生前是不是英雄、善人),统统赶跑,不许他们与祖先一道。” [1] 对于“死好”的,都要尽可能地举行隆重的葬礼,有的丧事还当作喜事来办,不过逝者一般都要在八十岁以上。在岑巩葬礼中,有一种奇特的习俗——闹丧。闹丧就是从人死后的头天晚上起,主家会请唢呐师来昼夜吹奏,还请一些专门为葬礼表演节目的人来表演,很是热闹,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一点哀痛之感,其实不然,唢呐昼夜吹奏,据说是向亡灵表达哀悼恭敬之情。但从岑巩苗族民间的生命观来看,死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只不过是逝者离开阳世到另一个地方去生活,回到东方老家。这样想的话,逝者家属就不会那么悲伤了。这种观念在庄子那里已经体现出来了:庄子在他的妻子死之后,竟然“鼓盆而歌”(《至乐篇》),连他朋友都看不下去了,认为太过分了,庄子却说,他开始也很难过,但继而想到,他妻子的生命原本从无到有,现在回到无,生命的变化,如同春夏秋冬般的自然,现在他的妻子正躺在天地的大宇宙中,他如果还想哭,岂非太“不通乎命”?如此一想,心情就不那么悲痛了。这与岑巩的“闹丧”观念是十分接近的。
二、灵魂观念
丧葬的起源与原始人的灵魂观和灵魂不死的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丧葬礼仪中的许多仪式和做法也与灵魂观念直接相关。岑巩人认为,万物都是有灵魂的,不仅人,而且所有的动植物都是有灵魂的,灵魂可以独立于人的身体而存在,如岑巩的“招魂”仪式,体现了这一观念。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一个人们无法解释的生命之谜,人们则可以解释为灵魂的永久离去。灵魂是不灭的,灵魂与肉体不同,肉体是灵魂的寓所,是会灭亡的,而灵魂却是永生的,人死后灵魂离开肉体继续存在,在另一个世界活着,并以各种方式与生者保持联系。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在岑巩民间的丧葬仪式中,停放逝者遗体的架子要搭建与堂屋香火差不多高,目的就是为了不让逝者灵魂见阳光;道士在还没有引逝者回东方老家前,其灵魂还会停留在家中,如果见阳光了,灵魂会魂飞魄散,不能回到东方老家。在安葬的当天早上,道士为逝者开路,告诉逝者灵魂回东方老家的路线。在“走客”仪式中,带逝者灵魂“走客”,这些仪式都体现了灵魂观念。灵魂观不仅在丧葬仪式中体现,在丧葬禁忌中也是有所体现的,如在老人落气之时,忌讳没有子女亲人在身边,认为逝者灵魂会不安,会觉得孤独,会死不瞑目。忌讳老人在睡床上落气,因为岑巩民间认为,逝者在哪里落气,灵魂就会在哪里,不能很快得到转生。还忌踩踏焚烧逝者衣物和睡床的灰烬,若踩了灰烬也就是踩了逝者,也是对逝者灵魂的大不敬。所以,在岑巩丧葬仪式与禁忌中,都体现了岑巩人民的灵魂观念。
三、宗教信仰观念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的一种群体信仰,这种信仰的存在基础,是预先假定了一个关注人类事务,而且人类可祈求其帮助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从岑巩的生产生活来看,其多信仰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在原始社会自发产生,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等。
(一)自然崇拜
岑巩的自然崇拜以比较突出的自然物作为崇拜物。如在寨子的三岔路口给孩子供奉的“指路碑”,供奉水井边的“保命树”,等等。而在丧礼中,最为突出的是对植物的崇拜,即谷神崇拜。安葬结束后,主家会在院子里准备一升米,上面插三炷香,每位从坟地回来的人都要抓几粒米抛向身后,认为这样做之后,米魂就会把亡魂驱赶回坟地去,不再找当事人麻烦。抬棺的人还要用主家准备的茶叶水洗手,也表示驱赶灵魂的意思。还有,在道士进行巫术活动时,也是用一升米,抓几粒米看后,就能知道当事人家有几口人,还能从米中抓出蜘蛛,一场巫术活动都是以米为中心。在前面笔者也提到过,人死后的当天晚上,要用糯米饭祭拜逝者。这些都很好地说明了对自然神灵的崇拜。
(二)祖先崇拜
岑巩人民特别崇拜祖先,认为祖先虽然死了,但祖先的灵魂仍然与子孙在一起,逢年过节都要以美酒佳肴供奉祖先,供奉没有完成,子孙们是不能先吃饭的。子孙通过供奉来祈求祖先的保佑,无论发生任何灾祸,必先向祖先祈祷。因此,岑巩的祭祖活动非常隆重。而在岑巩的丧葬习俗中,祖先崇拜的观念也是非常浓郁的,如逝者女儿抬来的猪,必须先祭奠逝者之后,才可以煮给所有的宾客吃。还有在晚上守灵时,主家会把准备好的糯米饭拿出来给守夜人员吃,但糯米饭必须让逝者先吃。道士先将糯米饭捏成圆形饭团,并放在逝者的手边,他们还会念道:“老人家啊,你的家人对你太好了,已经准备好糯米饭给你吃了,你快点吃吧。”道士做完仪式后,守夜人员方可开始吃糯米饭。若不先祭逝者,则认为是对逝者的大不敬,对祖先的不敬,其会受到惩罚。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岑巩民间对祖先的崇拜。
[1] 麻勇斌:《苗族医药传统知识体系中的“元哲学思想丛结”》,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版,第38~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