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思州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
所属图书:《思州民俗研究》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0字

第一节 思州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

一、思州传统民居概述

思州传统民居是指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间居住建筑,一般由宅基周边、主体建筑、附属建筑、院坝等部分构成。宅基周边一般以石块垒成,呈四边形或类似四边形;其主体建筑一般采用全木结构加瓦顶,两边均衡披水;左右两侧建偏厦(落廒)等附属建筑。堂屋前建50~150m2的院坝,主体建筑两侧如有空地,将开辟一片小菜地,宅基周边的左、右、后三边种植果树。一般少则三四户,多则数百户组成一个寨子,整个寨子一般建筑在靠山的缓坡面上,尽量不占用可耕地。一般来说,寨子前边、左右两侧或下边是水田,寨子后边是旱地。

二、思州传统民居的建造

(一)民居建造的用工方式

从古到今,古思州区域内的村寨建造房子,一直沿袭以木料建造房子的习俗。因此,木匠在岑巩民间有很大的市场,收益也比种植庄稼要高。主人家要造房子时,一定会邀请坊间口碑比较好的木匠。所谓口碑比较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木工技艺高超,所造的房子质量好,能住上百年时间;二是善于做法事,主人家住进新房子之后,万事顺遂。

请木工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请一个大木匠负责建造,然后由大木匠自行邀请其他木匠来协助自己;另一种是主人家自己去请足够多的、技艺好的木匠来共同完成。第一种方式后来就逐渐演变成包工木匠的形式,第二种演化为点工木匠形式。所谓包工木匠,就是指一些技艺高超且商业经验丰富的木匠,闻知哪家想建房子了,于是就去和主人家进行商谈,以某个价格将要建造的房子用工承包下来,然后自己组织工匠按照规定的尺寸在约定的时间内把房子建好,而主人家在造房子的过程中,只需要提供充足的材料即可。现在的村寨里建房子,一般采用这种方式,主人家可以尽可能少操心,而匠人们也因此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并增加了收入。所谓点工木匠,是指木匠以天为单位向主人家收取工作报酬。包工木匠内部的分配方式为干一天就开一天工钱,工价基本分三个等级:按照2014年下半年的行情,包工工匠为300元/天,干活工匠为150~200元/天,而学徒相对就要低很多,根据其熟练程度,100~150元/天。而点工木匠的工价,以主人家与匠人师傅商谈结果为准。

(二)选址

选址是建造新房子最重要、最关键的工作之一。新房子选用的地址一般有两种:一是拆掉旧房子后在原址上重建;另一是重新选用一块新的宅基地建造新房子,老房子依旧保留。选址方式需要根据主家的居住需求、经济条件、土地拥有、当地地理环境、交通等情况来决定。在旧址上重建对家庭的经济负担要轻很多,只需要向乡镇国土资源所申报,缴纳少量的审批费便可很快审批下来。如果选用一块新的宅基地,那么上缴的审批费数额比较大,并且审批的时间比较长。如果是占用了耕地,那么不一定能审批下来。虽然两种选址的方式花费差异非常大,但是如果原来的旧房父母要居住,或地理条件不好,或者新址恰好在公路旁,那也只能选择第二种方式。从现在民众选址的情况来看,一般会保留原有的住房,选交通相对便利或生活相对便利的新址建房。

传统民居的建造,选址时务必要请地理先生来堪舆。堪舆术,也叫作相地术,早在《易·系辞》中便有关于堪舆的记载,殷商和周代的文献中也有关于建造都城相地相宅的记载。这一时期的堪舆术主要通过观察地形来判断是否适宜于建造屋舍、来占卜未来的祸福吉凶。到了汉代,尤其是东汉之后,堪舆术中融入了阴阳五行学说,把工程建造等活动与天体运行联系起来,衍生出有关工程建造的“地道”与“天道”之间“宜”“忌”的理论体系。到了宋代,堪舆术发展出理气派和江西派两大派别。理气派重卦象,而江西派重地形观察。思州民间地理先生运用的堪舆术,理气派与江西派兼用,既要通过罗盘的二十四山来辨别宅基地空间方位的阴阳五行,又要通过对地形的观察而推算宅基地的吉凶宜忌。不仅如此,还要将户主的生辰八字与宅基地的方位相合,直到找到与主家生辰八字相合相生的方位为止。

方位朝向确定好之后,便要将宅基地平整出来。由于大部分传统民居是依山而建,因此需要将靠山的一面的高坡处开挖出一块平地来,并将开挖的土垫在前边低坡处,直到与所开挖的平地一样高,这样就形成了一块较大的平地,直到足够用来建一栋房子为止(约250~300m2)。宅基地周边需要用石头垒成垂直石墙,一般用水泥做黏合剂,也有不用黏合剂的。石墙厚度约0.5m,高度与宅基地平面持平。于是所垫的土石全部被框在石墙内,压严实。坚固平整的宅基地就平整好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垒石墙时,一定要和周边所有邻居将各家宅基地的分界线确定好,因为主家所建的石墙,其实也是与邻家之间的物权所有分界线。一般来说,两家之间的宅基地之间会有一定的空隙,或者是一条小路,或者是一条泄水沟。但也有两邻居之间的分界线是紧密相接的。无论怎样,均会与周边邻居打好招呼,受到大家的认可才建石墙。另外,平整宅基地的时候,要事先想好排水沟的位置,并预先在石墙上留好排水口。

(三)建造

1.备料。在已经商定承包事项或用工方式之后,负责建造总工程的大木匠便会按照主家计划建造房子的规模计算出用料种类及数量。以建造三开间(建三间房子的正面长度)的房子为例:三开间约14m,房子的进深(房子的纵深宽度)约8m,总建筑面积约110m2,那么需要20根柱头(最高7m左右,最低4m左右),板材20团 [1] ,挂挂(横枋)28个。

2.起水。备好料之后,请先生算好吉日吉辰,准备动工建造房子。破土建造之前,木匠大师傅就会为主人家举行“起水”仪式。起水,就是向五方龙神请示,合不合适在此时此地建房子,并请求神灵保佑建房子与住房子的人安全顺遂。需要备香三炷,火纸数叠,米酒一壶,酒杯三个。开工吉辰一到,木匠大师傅或者阴阳先生就点燃香,烧火纸,将三个酒杯倒满酒,口中念动咒语,将酒依次抛洒在地上,如此来回三次。起水咒语如下:

念完咒语之后,木匠大师傅拿起正在燃烧的香,香头倒转向下,凭空画一个“井”字,然后用锄头在地面上用力顿三下,或用脚在地面上跺三脚。完成上述仪式之后,各位匠人就开始破土动工。

起水的咒语被认为具有神奇的魔力,不能轻易传人,一般只传给徒弟或儿子。起水咒语在民间的流传中有众多异文,主要是由于咒语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或继承者文化水平不高,而在抄写过程中出现同音异义字、简化字、错别字等原因造成的。如图,是岑巩县水尾镇腊岩村八步溪组村民张光桥先生父亲的手抄本,记录了流传在思州民间的“起水口诀”。第一句“伏以(羲),抬头望青天,师父在身边”中,“羲”字在岑巩水尾一带的方言中发成“以”的音,因此在手抄本中记成了“以”;“望”字,被记成民间流传的简化字,有点像“关”;“师父”的“师”字为繁体字,而“身”字又写成民间简化字体。第二句“望请杨大熙、杨洪科、杨洪颂、杨洪春”中,“杨”字全为繁体字,而“熙”字、“颂”字又是错字,几不可辨认。仔细辨认并加以猜测,大致可以了解到手抄本中“起水口诀”的内容:

手抄本“起水口诀”第1页

手抄本“起水口诀”第2、3页

手抄本“起水口诀”第4页

上述起水口诀中,很多的句子,由于用汉字记方言音,很难理解其意义,但我们还是可以略微窥见流传在民间工匠中的起水口诀在建造房子之中的神圣性和庄严性,希望通过具有魔力的口诀,开展与神灵的沟通活动,以祛除邪灵,使房屋获得吉利和纯洁。

由于起水口诀往往随着木匠或石匠技艺的一代代传授而传承,师承血脉非常严格且封闭,因此,各家工匠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起水口诀。如邹声军先生在岑巩县大有镇搜录的起水口诀和张光桥先生的父亲在其手抄本中记录的流传在岑巩县水尾镇的起水口诀,在内容上就有很大的差异。

3.夹磉。打基础之前一定要备好基石。木质建筑最应该注意的是防潮。南方多雨,地面常年潮湿,潮湿的环境会使木料在短时间内腐朽,从而导致整个建筑主体结构的毁坏,因此,作为整栋房子受力支撑的柱子不能直接立在地面上。为解决这个难题,古代工匠们很早就想出了巧妙的解决方案,即所有的柱子立在高出地面的基石上。基石一般以石灰石或花岗岩为原料,经石匠凿成支撑面为250~400cm2,高20~80cm的石柱。这些石柱称为“磉”。主人家准备建造的房子有多少根柱子,就要准备多少块磉石。

根据主人家建造规模的计划,工匠(一般为泥水匠或石匠)定好房子的朝向之后就开始拉线,将整个房子需要立柱的位置用白石灰标出一个个长约lm、宽约60cm的方框,立柱的位置就是需要打基础的地方。依据白石灰线方框标识,垂直往下掘,直到触到坚实的石头层。因为房子建在山坡上,土层比较浅薄的地方只要下掘30~40cm就到岩石,深的地方也只要掘1.5~2m就到岩石。掘好的坑内填以碎石,并用水泥灌注,然后将磉石柱牢牢地植入水泥浆中,每个石柱高出地面约10~15cm,也有的高出地面30~40cm,所有磉石的支撑面一般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但也可有些许出入。也有的乡镇,在夯实基础之后,直接将磉石摆在将要立柱的位置固定好。磉石一般由石匠打制好,由木匠在立柱前一天固定好位置。这一过程就叫作“夹磉”。

4.立柱。基础打好后,需要等一个星期左右才能立柱,因为基础的水泥需要时间凝固硬化,才不至于后继施工影响基石的牢固度。柱子是整个房子支撑结构,是整个房子最关键的部件,因此主人家和施工的木匠师傅都非常重视,立第一根柱子之前,必须要举行“起水”仪式。堂屋左侧最中间的柱子最先立起,代表着这栋房子的最高点,其他的柱子都以它为基准水平线。立柱的时候,需要用其他较长的木料将柱子支撑起来,形成一个三角形,增加其稳定性。然后从上往下吊一个铅锥,如果柱子与吊铅锥的线处于平行状态,那就证明柱子立正了,如果成一定的夹角,哪怕是微小的夹角,那就需要小幅度慢慢地移动支撑树木,调整柱子的位置,直到与吊坠线平行。以三开间的房子为例,三开间共有四扇隔墙,每扇隔墙有5根柱子,中间的柱子最高,8m左右,前后各有两根柱子,高度依次递减为6.5m、5m,每根柱子之间的纵向间距为2~3m。整个房子的支撑柱是20根。整个房子的重量也就均衡地落在这20根柱子上。

5.搭架。即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用横枋将所有的柱子榫接成房屋的基本框架。按照习俗,搭架之前,木匠大师傅也要举行“起水”仪式。横向、纵向榫接柱子之间的连接部,古代称作“枋”,而横向搭在两根纵枋之间的,古代称之为“梁”。枋主要承受水平方向的连接力和梁传来的垂直承载力,而梁主要承受垂直方向的承载力,因此梁与枋都要求比较粗大。岑巩民间将“枋”称为“挂挂”,这一称呼非常形象,“挂挂”就把整栋房子的支撑柱牢牢地挂住,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在支撑柱的上部,每扇隔墙的中间支撑柱与前后支撑柱高度依次下降,用梁和枋连接起来,形成前后两个水平夹角25~30度左右的三角形斜边。将三开间、四个隔墙顶部的前后三角斜边用横梁密密地卯接起来,就形成了房屋前后两个屋顶的坡面,俗称“披水”。每根横梁之间的距离比较近,一般为50cm左右。岑巩传统民居的建造,有两个方面让人非常惊叹:一是无论房子的结构有多么复杂,木匠师傅均会以榫卯结构完成,从不用一颗钉子;二是无论工程有多大,工序多繁琐,木匠师傅从来不事先绘制图纸,也从不计算各项工程数据。

6.钉橼皮。在搭架子的时候,房子的上部就形成了以中柱为界的前后两个坡面,岑巩民间称之为“披水”。挂梁仪式完成之后,木匠们一般要在当天抓紧时间就把橡皮(一般将长得较直的枞树,去皮、过墨线之后,锯成约2.5cm厚、12cm宽的长条板材。长度不限,原木有多长就可以锯成多长。与一般的板材相比,这种板材比较薄,而且专钉于橼头之上,俗称为“橼皮”)纵向、顺着坡面钉上。为加快速度,往往所有木匠从前后两个坡面的端头开始钉,慢慢向坡面的中间靠拢。从坡面的最高点——屋脊开始顺着拉线往下钉,一直到最低点的屋檐口,叫作一“路”。一条橼皮钉不完一路,拿另一条接着钉,一直钉到檐口,剩余部分在檐口对齐锯断,然后再钉下一路,直到前后两个坡面全部钉上橼皮。“路”与“路”之间的空隔约10cm,叫“沟”。岑巩民间有“四寸橼皮三寸沟”的说法,就是说橼皮有四寸宽,两条椽皮之间的距离(沟)应相隔三寸。“路”之间必须平行。由于橼皮需要将枞树剥皮、过墨线、开锯、晾干等,费时费力,不太经济,因此,近些年来村民直接到市场购买杉木条来钉披水的“路”。民间习俗上,新房子必须要“上梁”,而“梁”必须架在堂屋正上的屋脊下面,为了方便挂梁仪式的操作,堂屋上方的坡面留下来,暂时不钉橼皮。等挂梁仪式一完,立即补上。

7.上梁。框架搭建好之后,房子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此时主人家需要举行隆重的“上梁”(也称“叩梁”“架梁”“挂梁”)仪式。“上梁”用的梁,是不需要承载任何重量的,但对于主人家来说,这根梁是整个屋子的灵魂,主宰着主人家数代人丁、财运的兴旺发达,因此对此特别重视。上梁包括选树,砍树,开梁,请神、祭梁及升梁五个步骤。

选树。主人家需要选一棵“梁树”,梁树选择的要求比较苛严:首先,必须长得粗壮,胸径约35cm以上,树内部不能有空洞、裂纹;其次,从树根到树梢,通体笔直,不能有丝毫弯曲;第三,不可被雷劈过、被火烧过、被刀砍过等;第四,不能是从被砍过的树的树桩上蘖生出来的;第五,不可被小孩爬过,不可被人撒过尿,不可被他人施过法;等等。要找到如此一棵高大完美而“纯洁”的树木确实不容易,所以,如果在自己的山场中无法找到,那就要去别人家的山场中去找。一旦找到,就要和山场的主人商量,但不能说买,而只能要求“送”给自己一棵发财树。只要不是两家之间曾有过很严重的冲突,山场主人一般会非常高兴而爽快地“送”给建房者。因为如果不“送”,就会得罪了建房者,两家从此以后就会产生很深的隔阂。

砍树。找树不容易,砍树更讲究。砍树的时间需要先生推算出一个吉时,一般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请木匠师傅去砍,也可自己带人去砍。要带上蜡烛、香、刀头、火纸、酒、米等物品,砍树前要点香烛、烧火纸、供酒肉以祭祀山神。木匠大师傅带领主人家叩头作揖之后,开始打卦。一把打到阳卦,说明山神同意砍树;如果打不到阳卦,那就要继续烧火纸、跪拜,祈祷山神,直到打了阳卦方可砍树。砍下的树不可沾地,在倒下来之前,要用其他树木撑着,然后粗略砍去下部的枝叶后,连同树梢一起扛回去。砍下的树枝,也不可让人跨过去,主人家必须小心翼翼地将每根树枝收拾捆扎好,当时背回家中,并找高的地方挂起来。把树砍走之后,主人家会在树桩上留下一个差不多两倍于这棵树价钱的红包,山场主人早就被通知砍树的时间,会及时赶到,收走红包。如果是自己山场里的树,也会在树桩上留下一个很大的红包,只不过等一下会由自己的老婆或孩子收走。

开梁。“梁树”在扛回去的过程中不可沾地,不可歇息,要一口气扛到家,架在马凳上(以前木匠干活用的器具,将两根小腿粗、1.2m左右长的原木在三分之二处铆合成“X”形,然后再铆合处凿孔,榫接一根胳膊粗、lm左右长的原木)。木匠大师傅量好所需要的尺寸后,将梁树的树梢和树兜锯下,然后用斧头削皮,尽量削干净些,以防日后生虫。主人家立即将树梢和树皮干干净净地收拾、捆扎起来,挂在高处,以防他人随意跨过。此时,梁树一定要派人守着,切不可让人去碰触,不可让人对着说不吉之语,尤其防止小孩随意攀爬跨越。主家在梁树前摆一张小桌子(一般不能比架放的“梁树”高),准备好三炷香、两支红烛、数叠火纸、一个刀头、一壶酒、三个酒杯、一升米、一块长宽各两尺的红布、一双新筷子、一个梁花(用黄金做成花一样的形状,有两个钉脚,专用于将一双筷子固定在“梁树”上,现一般用镀金的)、一本黄历、一支笔、一锭墨、两块银元(如果没有银元,用银毫子、银器也可)、四个铜钱(没有铜钱,用一元的硬币也可)、一只雄鸡。吉时(一般是凌晨三四点钟的样子)一到,木匠大师傅就点燃香烛,插在米中,烧火纸,供上刀头(要热气腾腾的),再将酒倒在酒杯中,口中念动咒语,将酒依次抛洒在地上。敬酒三次之后,就宰杀雄鸡,将鸡血先涂在梁木的正中间,后涂两端。然后在梁木的正中间部分用锛凿开一个长约10cm,宽约8cm、深约5cm的洞,称之为“开梁”或“开仓”,开梁仓要非常注意,即开口处的外皮要完整地揭下来,并置于神龛上,以备后面封仓口用。随后将银器、茶叶、糯米、树尖(顶花)、(树)蔸斧口片塞入梁仓内,用原仓口处的外皮封好。在梁仓外置放皇历、笔、墨,择吉日吉辰以红绸包住。再放红竹筷一对,红线捆扎后,用特制的鎏金樑花以铜泡钉钉住,把梁木头尾的锯口也用红绸布包好后,梁木就算做好了。木匠大师傅在凿开梁木仓的时候,一般要同时高声唱开梁吉言:

木匠大师傅用红布将“梁仓”包裹起来的时候,也要高唱吉言:

请神、祭梁。梁木做好后,抬进堂屋,架在两条长凳上。在梁木前设置好香案,点上香、烛,供上猪头、刀头、果品和水酒,香案旁准备好三只活公鸡。吉时一到,木匠大师傅或阴阳先生将主家请至上首,祝以吉言,并开始念动咒语,请神:

念毕,大师傅合掌作揖三次,焚化火纸,并施以一定的手势。随后,木匠、泥水匠、石匠各提起一只公鸡,在神案前念动演煞咒语:

唱毕,木匠将公鸡宰杀,并将鸡血涂在梁木的两端和中间,石匠和泥水匠也同时将公鸡宰杀之后,提着公鸡,将鸡血沿房屋四周环绕一周滴下,并将房屋四个屋角用鸡血涂上。礼毕,鞭炮齐鸣,各路工匠、客人纷纷向主人家贺喜。

升梁。升梁是整个仪式的高潮。早在等候的石匠、泥水匠、木匠师傅们就开始从堂屋两边的架子往架梁的位置向上爬,边爬边唱,互相应和:

爬上堂屋架子的师傅们,先将主家早就准备好的粉面、酒菜、糖果、花生、糯米粑粑提交上架,石匠蹲于上首架,木匠蹲于下首架,一呼一应唱梁歌、祝酒。一般是石匠先唱:

然后木匠开始接口祝酒:

唱到此处,两边房架上的师傅同时从两边垂下绳子,地面上的师傅就将绳子牢牢地捆住梁木的两端,随后,架子上的师傅们就拉动绳子,将梁木缓缓升上去。拉梁木的绳子从房顶垂下来升梁时,大师傅就立即口唱吉言:

升梁木时,屋架子上的师傅们要特别注意,身子要站靠边一点,切不可使梁木在自己胯的正下方。如果那样,主人家就会非常生气,认为极其不吉利。梁升至最中间两根柱子的高处安放好时,木匠会唱赞梁歌:

石匠会接着木匠的赞歌唱祝贺歌:

这一类的吉利话说得越多、越好听,主人家给师傅的红包也就越厚实。每唱完一段祝贺歌,地面上与房屋架子上同时放鞭炮,放得越多就越热闹、越喜庆。

鞭炮放完后,就开始撒梁粑。主人家准备好的梁粑一般有两大箩筐,喜欢喜庆点的主人家则会准备四大箩筐或六大箩筐。其中有两个粑粑非常大,一般有脸盆那么大。在木匠大师傅敬梁树的时候,站在堂屋架子两侧的木匠师傅就已经把装满粑粑的箩筐拉上架子。这时候,前来看热闹的人群纷纷拥挤在堂屋中间最容易抢到粑粑的位置。首先,木匠师傅站屋架子上高声唱:“今日主人家造华堂,华堂造成喜洋洋,紫气东来好吉祥。梁树升上堂,梁粑撒下来。一对糍粑银如雪,赠予主人增福贵,人发十口粮发万担。”并同时将两个大粑粑对准屋主人抛下。此时众人不可乱动,只能看着,而女主人和男主人早在子女的帮助下,或拉开围兜,或倒转雨伞,甚至拉开床单在下面等着。接大粑粑时非常讲究,一定要一把接住,切不可掉在地上,也不可被他人接去,否则将会被认为主人家日后非常不吉利。因此,上面的师傅也要非常小心,一定要对准了才能扔下。主人家顺利接到大粑粑之后就挤出人群,站在上面的师傅就高声大唱:

同时把箩筐中的粑粑随手撒下。下面的人群一边用手护着脑袋,一边笑着喊着哄抢。其中以孩子居多,力气大、手脚麻利的会抢到几十个,满满一书包;力气小、身子笨拙的只能捡到三四个。不管收获如何,均会高高兴兴回家、上学去。 [3]

8.讨“树木酒”。挂梁那天,主人家一般要请“树木酒”。请“树木酒”的规模比较大,如同婚宴。不但亲戚朋友及同寨子的各家各户均会带着红包、放着鞭炮前来祝贺,主人家还必须将所有参与建造的工匠,以及所有为建房子提供过帮助的人请来,以示感谢之情。“树木酒”必须丰盛而热闹,菜肴一般有15~20道,酒管够。在筵席过程中,匠人师傅和为主人家建房子帮过工的寨邻地位最高。如果筵席中位置不够,来客就要给他们让座。上菜时,要先给他们上菜,如果来客太多,菜肴准备得不够充足,那么匠人师傅和帮工的寨邻所在的桌子上菜的分量一定要够,来客的桌子上可以适当减些分量。

9.上瓦。吃完饭之后,主人家一般会架上七八架梯子,安排上瓦。上瓦,就是众人排成长队,将瓦片通过梯子从地面传递到屋顶上去,这需要比较多的人手才能快速完成。因此,前来参加宴席的宾客会主动帮助上瓦。大家各自找一个梯子排队,年轻人上屋顶或站梯子上,年龄大一点的人站地面,将早准备好的青瓦片一摞一摞地传上屋顶。这是个比较快乐的劳动场面,劳动量不大,站在队伍中基本上不需移动,只需要将前者手上的瓦片接过来传给后者即可,大家又或多或少相识,因此前后互相聊天、说笑,不亦乐乎。一栋三开间的平房,大约需要3万片青瓦,在一个多小时内全部传上屋顶。

瓦片传上去之后,要请捡瓦匠师傅来铺瓦。岑巩百姓建房所用的青瓦为长方弧形,宽约15cm,长约20cm,瓦片的头部厚度微薄,宽度微窄;尾部微厚、微宽;凸圆面称阳面,凹圆面称阴面。捡瓦匠铺瓦时,最重要的是先铺出屋脊。屋脊是整个瓦顶最关键的部位。屋脊铺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整个瓦顶的防水防风的质量和整个房子的使用寿命。两端各自开始,将水泥砂浆涂抹在屋脊横梁上,然后选质量好的瓦片,两片叠起,阳面向上,尾部朝外,首尾相叠,粘在屋脊横梁上,一直到屋脊的正中间会合。然后又各自从两端开始,在粘附在屋脊横梁上的阳面上涂上水泥砂浆,将一摞摞瓦片叠齐,阳面朝外,竖立在水泥砂浆上,一直到屋脊的正中间会合。会合处,两个瓦片的阴圆面相对,形成一个小椭圆形的空,以水泥砂浆灌注,然后再用瓦片做个帽子。

屋脊做好之后就是铺坡面的瓦,也是从两个端头开始。先将瓦片阴面朝上,铺在第一路橼皮与第二路橼皮之间的空隔处,要求第一片瓦头伸进屋脊瓦片的边楞之下,伸进的长度应占整片瓦长度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瓦片的头部应尽可能顶住屋脊。第二片瓦头部伸进第一片瓦尾部之下,伸进长度约占整片瓦的三分之一。第三片以后的瓦皆如此首尾相接,一直往下铺到檐口。铺到檐口时,要求此处的瓦要铺得密实一点,并将最后一片瓦的尾部超出橼皮端头约三分之一个瓦片长度。铺好第一个空隔之后,要回过头来铺第一路橼皮。将瓦片阳面向上,正中铺在第一路橼皮上,端头那一侧的瓦楞悬空在外,靠里侧的瓦楞阴面朝下,恰好就罩住了铺在隔空处阴面朝向的瓦楞。这样,从上到下,首尾相接,把最顶端的橼皮牢牢实实地盖住。有的地方,为了增加最端头橼皮上瓦片的牢固度,将水泥或石灰砂浆涂在这一路瓦片上,然后再贴上红砖,压实,一直到檐口。然后铺第二条空隔上的瓦,阴面朝上,回过头来再铺第二路橼皮上的瓦,阴面朝下,恰好把铺在第一条空隔和第二条空隔处相邻的两个阴面朝上的瓦楞罩住。如此延伸,最终将整个瓦顶铺好。

10.装墙板。岑巩村寨中的房子,与苗族侗族寨子中的干栏式建筑不一样,没有上下两层,因此不需要装楼板,只要装上墙面与天花板便可。极少数房子建有上下两层,但两层都住人。房子的墙面是木板做成。为使墙面做得结实、不漏缝,需要将小块的木板镶成一块完整的墙面。镶墙面有两种方式,技术比较高的木匠会采用榫接法。榫接法就是将两片木板侧面(接合面)刨平滑之后,再用凹槽刨子(刨子的一种,中间有个凹槽,槽的两边有刀头,槽的中间无刀头)将其中一块的接合面上拉出一个榫头出来,用凸槽刨(刨子的一种,与凹槽刨子搭配使用,中间有个凸槽,凸槽中间部位有刀头)将另一块木板的侧边拉出一个凹槽。然后将前一块木板的榫头,从第二块木板凹槽的端头,慢慢挤进凹槽之中,于是两块木板就镶成了一块大木板。如上述方法制作,就镶成一整块墙面。第二种方式为钉接法。同样,将两块木板的接合面刨平滑之后,用钻头在两块木板接合面相同位置等距离钻洞,然后在其中一块的每个洞中楔入竹钉,竹钉留有一半在外。再用锛将留在外面的竹钉头削成钉状,楔进另一块木板的洞中。如此制作,也可将墙面拼接好。拼接好的墙面,过墨线,锯整齐、刨光滑之后,便可镶进柱子间的框架中,成为一小面木墙。两面或四面小墙便组成了一整面墙壁。

11.进火。有的主人家会在升梁的当天“进火”(入住),也叫“烧锅底”。但大多数会在房子彻底完工之后才进火。如果升梁当天就进火,那就不要请先生来推算吉日。如果等全部完工之后才进火,那就要请先生推算好进火的吉日吉时。进火,就是第一天住进新房子,开火做饭。但不仅仅是人住进来,开火做饭就可以了,还得让家神住进来。具体做法是将祖宗神位、香炉搬进新房子堂屋里的神龛上,并请先生写神榜:在神龛的正中间用毛笔写上“天地君亲师”或“天地国亲师”,字迹要大;两侧写上对联“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长明万岁灯”,字迹要相对小一些。

一个技艺熟练的木匠,一般会带三四个徒弟,一年间可以造4~5栋传统的木房子。徒弟跟着师傅学手艺,不要交学费,但要帮着师傅去做活路。等徒弟能帮师傅承担部分工作了,这时候师傅才会给徒弟开工钱。徒弟一般三到五年就可以出师,自立门户。徒弟出师时要摆谢师酒,师傅将送一套完整的木工工具给徒弟。按照不成文的规矩,徒弟出师三年内,不能与师傅抢工做。


[1] 根据岑巩县民间木匠的说法,40块20cm宽、7cm厚、6m长的木板为1团。

[2] 搜录:邹声军,男,28岁,大学本科,黔东南州岑巩县大有镇社会事务办公室。

[3] 被采访人:杨莫明,男,77岁,小学二年级文化,黔东南州岑巩县大有镇木召村棚的组。采访时间:2014年5月21日。采访地点:杨莫明家中。记录人:尹东海。

思州民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