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劳动歌
劳动歌是指“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 [1] 。思州民间劳动歌主要有田歌、务农歌、薅草锣鼓歌、采茶歌等。
一、田歌
田歌是流传在思州区域的一种极其特殊的劳动歌谣。劳动歌谣的内容虽然千变万化,但基本是描写劳动过程、劳动场面、劳动感受或者协调劳动节奏。但是思州的田歌却更倾向于对劳动技术、劳动要领、劳动经验的咏唱。如流传在天马镇一带的《劳动生产歌》则是以农历月份为顺序,对稻作生产的整个技术流程与技术要领以歌谣的形式进行咏唱:
从横向来看,歌谣对一年之中的每个月的稻作生产的技术要领进行了描述。每个月的第一句是稻作生产的时间节点,要么用典型的季节物候来表述,要么用重要的节气来表述,如“二月里来叶青青”,是提醒人们在大地春回,树叶开始浓郁变青的时候要开始准备好水田,准备栽种了。第二句描述稻作生产的阶段性任务,如“扛起犁耙把田耕”指的是这个时期的工作任务便是进行田地整饬,将田地犁翻转过来,然后耙平,为插秧做好准备。第三句描述了实施阶段任务的具体技术要领,如“犁头犁起千条路”指的是犁地的时候,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深耕,要每个地方都犁转过来。第四句表述了阶段性工作完成之后的效果或要点的提示,如“田埂搞得光身身”便是这阶段工作中的要点提示,意思是把田地犁把好之后,还要把水田四周田埂上的杂草或灌木清除干净,目的在于防止田埂上的茅草、灌木等与秧苗争水肥,防止靠近田埂边的秧苗被遮住了阳光。从纵向来看,描述了育秧—整地—下基肥—插秧—薅草—管扬花—管灌浆—抢收入仓—播种—管青苗—管霜冻—积肥等一年十二个月的稻作工作流程。只要严格按照这个流程进行生产,将会获得“明年定有千担粮”的好收获。歌谣展示了令人惊讶的耕作技术与自信心。整个歌谣结构严谨,内容科学,语言通俗易懂且富有地方特色,非常易于识记。因此,思州的田歌实质是思州先祖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宝贵的稻作生产的技术经验的结晶。为了使得这些宝贵的、关乎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技术经验能较为容易地流传下去,因此就将稻作的技术要领编成歌谣一代代流传下去,而不至于湮没在时间的荒尘中。
而流传在岑巩、江口、铜仁、松桃、秀山、酉阳等地的《务农歌》内容广泛,数量众多。一般以农耕生活中的某个主题为核心进行咏唱,一个主题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节。涉及农耕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土家族郭洪熙传唱的《务农歌》就有“学务农”“多种多收”“春耕”“备耕”“夏耕”“精耕”“秋收”“勤劳家富”“养植(殖)生产”“环境卫生”“副业生产”“礼尚往来”“精打细算”“家务劳动”等十四个主题。其中,蕴含着耕作技术、经营效率的传承和劳动品质的劝诫:
(一)种植技术
苞谷(玉米)和黄豆的种植技术要领为一蔸一蔸地点种,并且点种之后,要用土覆盖起来,这样才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并保证幼苗有充分的阳光和养分;红苕(红薯)和洋芋(马铃薯)的生命力特别强,容易种活,但是其种植的关键是要在出苗之后及时除草、松土、追肥,才能根绝杂草争肥争光,保证养分,才能获得高产;而水田插秧的关键是要一行一行对直,这样才有利于透光通风,减少虫害,获得高产。
(二)整田技术
平整田地的第一道工序就是犁田,将紧实的泥土一道道翻起,然后耙碎;然后再犁翻,再耙平,如此三遍或四遍,田地中的泥土就变得松软、富含氧气,利于插秧,也利于禾苗的生长。犁田技术的好坏,关键看能否将田埂边上和四周角落的泥土犁翻转过来;耙田的技术好坏,关键是看能否将泥土耙得平,要“犁田靠绞边,耙田莫露尖”。水田平整好了之后,要灌满水,至少要淹没田中的泥土,将干硬了一个冬天的泥土泡软。灌好水之后,要仔细检查四周的田埂是否漏水。因为一个冬天之后,田埂可能会被动物、虫子打洞或干缩开裂,水田中的水将会在一夜间全部漏干。一旦发现有洞或缝隙,就用预备在田埂上的瓦片堵住洞口,再用稀泥将瓦片密封起来,这样无论是动物还是虫子就钻不开了。犁地耙田时,需要用巧劲而不能使蛮力,犁耙虽然结实,使用不当,往往会被损坏,这样就耽误了阳春。发现田埂垮塌了,便要及时用石头砌牢固,以防再次垮塌;如果水田中的泥土堆成堆,需要将其铲平;荒芜的田地要开挖出来,重新种植作物,水田周边的高坎上的灌木茅草遮住了禾苗的阳光、妨碍空气在禾苗间的流通,因此一定要铲除干净。
(三)经营效率
农家的事情千头万绪,任何事情都必须亲力亲为才能有成效,因此,必须要仔细谋划和经营才能有较高的劳动效率,或获得尽可能多的收获。如每次出门干活,都要带着柴刀、镰刀和簸箕、钎担等,回来吃饭时就能顺便在田间地头割两挑草回家喂牛,或砍两捆柴回家做饭。喂牛的时候要注意收集沤烂的牛粪,平时生活过程中燃烧柴火的草木灰要随时搁放在灰棚中,一到开春便是高效的有机肥料;家居房子的周围要充分利用起来,门前周边多种瓜果,园子中多种蔬菜,水田中养鱼,家中喂几头猪,养一群鸡鸭:这样不但能自给耕种所需的肥料,更能提供充足的蔬菜瓜果、鸡鸭鱼肉等物品,满足一家大小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便能“省得把钱花”。对于农家来说,一定要“门前坎晒坝”,以便于及时晾晒稻谷、黄豆、油菜籽等收获物,如没有晒坝,收获物不能及时晾晒入仓,就会在几天内发酵霉变而腐烂,那就太可惜了。房屋的四周应种上竹子、果树,不能随意砍伐树木。因为思州是多山的地区,民众的房子一般建在山坡上、河岸边,而房子四周浓密的竹林及树木的发达的根系能保持水土、稳固地基,为房主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还能给主家提供竹笋、水果和竹子、木材等建筑材料。
家庭日常生活也需要仔细打算:每次做饭的时候,少煮一把米也不会饿着全家人,但是每天积累一把米,就像一根根的毫毛积累多了也会形成捆,日子长了便能节余出大量的粮食,到了灾荒的年月就不愁没粮食吃。家中应多喂几头猪,多到田间地头打猪菜,一年卖几头肥猪,将是家庭中一大笔收入。
(四)劳动品质
勤为万善之首,是最美好的劳动品质。《务农歌》中,几乎处处在告诫人们一定要勤劳,无论是农事劳作还是家庭生活,只要家庭中每个人都勤劳肯干,那么“勤劳加勤快,家中万贯财”。
二、薅草锣鼓歌
薅草锣鼓歌是思州地区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谣。农历四月中旬秧下大田,大约15~20天后,秧苗已经站稳并根系发达,开始分蘖,需要大量的养料,要进行一次追肥。但是,此时田地里也正是野草、杂草生长的旺盛期。杂草的根系比水稻的根系要发达得多,如果追肥,养料将基本上被野草、杂草抢走,因此需要将田间所有的杂草连根拔起、去除,这就是薅草。在思州地区,薅草也指旱地的锄草工作。由于薅草的工作量比较大、时间比较紧,主家一般会请寨邻前来帮忙。为了加快薅草进度或协调劳动节奏,使田间薅草的寨邻愉快地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主家一般会请人来打薅草锣鼓。20世纪80年代,岑巩县县政府在组织编写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时候,对薅草锣鼓的演唱语境进行了较详细的记录:
薅草锣鼓是思州地区较为独特的一种生产习俗。表面上看,这一生产习俗在经济效益上不是很合算,无论是单锣鼓还是双锣鼓,均有2~4人没有直接参加劳动。如果请来的歌郎还需要付费的话,对于自给自足状态的农业生产来说,成本会大大增加。但薅草锣鼓一直在思州地区流传(现已很难看到),首先在于其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以20人左右的薅草队伍为例,只要每个人能达到1.1倍的劳动效率,那么便能弥补2个歌郎不直接参加劳动的劳动量。如果每个人能达到1.5倍的劳动效率,那么便能多出8个人的正常工作量。事实上,这是比较容易达到的。歌郎一般用歌声激励薅草者:“嗬嗬噫,噫嗬嗬,太阳出得明,锣鼓打得成,东边喊几个,西边喊几人。薅也薅得好,铲也铲得深。主人看得见,酬谢夸几声。” [5] 在一定程度上,歌郎也是主人家请来的劳动监督员:“赶忙薅,赶忙薅!莫拿锄头撑懒腰,你把锄头撑断了,看你拿个哪样薅?” [6]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习俗将辛苦的田间劳动变成了一种集体运动。薅草的工作是比较繁重的,尤其是一个人进行劳作的时候非常孤单且辛苦。按照一般的经验我们可以感受到,越是一个人孤单地劳动,越是让人觉得劳累程度加倍;相反,再怎么繁重的劳动,只要是集体进行,就能感觉到劳动强度减缓。由此可见,内心的情感参与会在感受上极大地缓解劳动强度,增强人的耐受能力。薅草锣鼓正是起到这个作用:将个体劳动转化为集体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激发出众劳动者的对抗心理,劳动在一定程度上转化成一种竞争性的运动,劳动者在这一过程中降低了对劳累程度的关注,而是更注重自己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效率所能获得的众人认可的程度。无论结果怎么样,成为运动员的劳动者都将享受自己在这个“竞赛”中的过程:“歌一响,大家立即弯腰薅草,你追我赶,起手如同凤展翅,落锄好比鸡啄米。”因为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上的对抗,都能让人产生巨大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这是单独劳动永远也不可能享受到的情感体验。
最后,将劳动场所转化为审美场所,将劳动过程转化为审美过程:“演唱的曲调多为采茶调、山歌调、钱棍调,唱生产、唱西游、三国、水浒、封神榜以及扯白让人发笑等等。”这和坐在剧院中听演出的区别在于:表演的场所在劳作的现场,听众是正在薅草的劳动者。但是演唱的形式和内容是一样的可喜可乐,一样的丰富多彩,听众内心的感受是一样的愉悦,一样的开怀大笑。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诗意栖居的方式之一就是要将日常生活及劳作变成快乐的根源而不是痛苦的负担。薅草锣鼓习俗体现了思州地区人们的诗意生活的状态。
从劳动制度习俗的视角来看,薅草锣鼓歌反映的是一种自发性的集体劳动方式。而这种劳动方式是建立在互相换工的基础上的。既然是一个习俗,那就应该由来已久。在土地私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地主或土司拥有大量的田地,因此薅草需要雇佣数十人是可以理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集体公社,进行大规模的薅草劳动也是可以理解的。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作,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岑巩县各乡镇中,每人水田面积较多的也只有一亩多点,少的只有三四分。如果是五口之家,最多也就是六亩左右水田,最少的则不足两亩。六亩左右的水田是没必要同时请数十人一起薅草的。但是从收集到的薅草锣鼓歌来看,20世纪80年代在思州地区还比较盛行这种劳作方式。因此,只有用换工的方式进行劳作,才能使薅草锣鼓歌的习俗得以流传下来,即今天上午全寨子的人给这家薅草,下午又全寨子的人给另一家薅草,以此轮流,直到全寨子每家的田地都薅完。从80年代收录的薅草锣鼓歌中也能窥见这一习俗的特性:“赶忙薅来赶忙淋,莫撑锄头耽搁人,你把活路耽搁了,明天不好帮别人。”“赶忙薅!赶忙耘!今天薅完了,明天帮别人。莫伸懒龙腰,耽搁别的人。” [7]
三、采茶歌
采茶歌一般流行于湖北、江西、湖南、广西、安徽、福建等省,大多采茶歌一般在劳动现场演唱,但由于采茶歌的曲调非常优美,表现灵活,内容丰富,于是慢慢地演化成表演性的“采茶戏”。思州与古代“五溪蛮”地区比邻,采茶歌在古思州流传比较广,具有与上述各省不一样的特点。
(一)有采茶内容的采茶歌
之所以将思州的采茶歌归于劳动歌谣中,是因为其内容大多与采茶这种劳动有关,但是思州的采茶歌的演唱语境已经完全有别于前面所论述的田歌和薅草锣鼓歌,一般不会在劳作现场进行演唱,也没有演化成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表演性的“采茶戏”,而是演化成脱离了劳动现场的具有表演性的一个个单曲,演唱情景为“一般在逢年过节表演,向人们表示新年祝贺、赞颂。” [8] 已经完全转化为民间的娱乐性表演。采茶歌的格式非常整齐,形成《十二月采茶歌》的联唱形式,“表演时,多数为两人表演”, [9] 一人起唱,另一人接唱或两人联唱的交叠式演唱。如:
思州侗族的《十二月采茶歌》按照农历月份的顺序从正月选茶园演唱到腊月讨茶钱,描述了采茶姐妹一年来的采茶生活。
(二)无采茶内容的采茶歌
流传在思州的采茶歌,有很多其实并没有采茶劳动内容。虽然其歌词中还出现“采茶”二字,但是其主体内容与采茶劳动情景已经无任何关系。如:
《采茶正当时》借采茶之名,咏唱大江南北的人文名胜和地理名胜。在构思上,虚构了天上的采茶仙女姊妹,来到凡间采茶,一年十二个月之间踏遍了全国各地盛产名茶的地方,赏遍了各地著名的人文景观和地理景观,意境上雄伟壮阔,雅致优美。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向听众展示了深厚广博的人文地理知识,更向听众介绍了我国著名的茶叶产地。
有的采茶歌只是借用采茶歌的曲调和格式,其内容与采茶已毫无关系,如《十二月唱花》《闹五更》《歌妹唱新年》《采莲船》等。从这些歌谣的用词风格来看,有很强的文人创作风格。如《闹五更》:
《闹五更》以采茶歌的曲调,咏唱了正月十五看花灯的繁华景象,并咏唱了对看灯人的祝福。比较奇特的是,每节的前一部分描写哥哥妹妹携手看灯,一问一答的亲密浪漫景象,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活泼可亲。如“一更一点好饮酒,一个凤凰几个头?”中,一更一点的时候,哥哥妹妹在欣赏凤凰花灯时,哥哥就让妹妹猜凤凰有几个头,可能妹妹猜错了,哥哥就得意地告诉妹妹“妹妹呀!一个凤凰一个头,一对眼睛黑油油”。但是,哥哥告诉妹妹的内容中,后面一部分中的“君子周而不弊,小人弊而不周,看花灯五谷丰收”显得那么文雅,那么难于理解,很难想象这是民间创作。“君子周而不弊,小人弊而不周”其实应该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告诫弟子的话,意思是君子只会考虑公众利益的公平,而不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结党营私;小人只会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而结党营私,而不会考虑公众利益是否公平。“君子周而不弊,小人弊而不周,看花灯五谷丰收”的意思可能是:无论是公正廉洁的君子还是结党营私的小人,在正月十五元宵节里看花灯,都会祈愿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后面几句均是出自《论语》和《大学》中的名句:
“君子则上达,小人则下达”出自《论语·宪问》,是孔子针对鲁国大夫孟公卓而说的,原文为“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意思是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君子知其知,小人乐其乐”出自于《大学》第三章,原文为“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没世不忘也。”意思是(在前代君王的恩泽之下)后代君子尊重贤能的人,亲近自己的亲族,普通百姓享受安乐,获得利益。(他们都)终生不能忘怀前代圣明的君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述而》,原文为“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内心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因而外貌动作舒畅安定,气定神闲;小人心中欲念太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因而外貌动作常显得忐忑忧虑,坐立不安。
“君子知其风,小人知其草”出自《论语·颜渊》,原文为“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的策略说:“如果杀掉那些不遵纪守法的人来保护那些遵纪守法的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先生你治理国家,怎么用得上杀人呢?先生如果向善,老百姓就会向善。君子的德行就像风,百姓的德行就像草,风吹向哪个方向,草必然倒伏哪个方向。”
《闹五更》的每句均非常巧妙地引用了《论语》或《大学》中的名句,应该是既熟读四书五经,又熟悉民间习俗生活,熟悉采茶歌创作方式与演唱曲调的人参与创作出来的。在《论语》和《大学》的具体语境中,“君子”和“小人”往往对举,但是含义却是变动的,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君子”是褒义,“小人”是贬义,是以道德标准来进行区分的;而在“君子则上达,小人则下达”“君子知其知,小人乐其乐”“君子知其风,小人知其草”中,“君子”“小人”全是中性意义,是以社会阶层来进行区分的。而在《闹五更》的具体语境中,“君子”“小人”之意从道德标准之意全部向社会阶层之意转化,指的是无论是处于社会上层的君子,还是社会下层的一般百姓,都在欣赏花灯,祝愿来年大吉大发。
从上述阐释可以判断,当时有大量读书人加入到了民间歌谣的创作中来。反过来说,当时民间歌谣的演唱者与听众均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能非常熟悉儒家经典中的典故和词句。否则,这些作品即使被创作出来,也会因为民间演唱者和欣赏者不懂得其中的内涵而被遗弃,不会流传至今。也正因为读书人的加入,这些民歌的创作手法,不仅具有了高超的艺术水平、文化水平,更蕴含着了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四、劳动歌演唱语境的变化
相比于20世纪80年代,劳动歌谣的演唱语境已经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首先,演唱者的变化。劳动歌谣的演唱者本身便是劳动者,当20世纪80年代的演唱者慢慢变老的时候,新的传承者却未能出现。20世纪80年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大量的年轻人涌入沿海发达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到了90年代之后,外出务工成为贵州各地农村年轻人的首选,农业生产再也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首要的、唯一的方式。相反,农村和农业成为年轻人急于逃离的负担,当老一辈劳动歌谣传承者陆续谢世,相当多一部分劳动歌谣便成为绝响。其次,受众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慢慢普及了电视,2000年以后,网络开始普及,各种便捷、富有吸引力的娱乐方式对农村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劳动歌谣的受众也是劳动者,但是作为受众的劳动者被逐渐流行的现代娱乐方式所吸引时,便会决然不顾地遗弃劳动歌谣。第三,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通过换工的形式传承着薅草锣鼓歌,那么90年代以后,农业生产已经成了老年人、留守妇女不得已的选择,而整个农村社会的经济生活重心已经转向了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商品经济的观念迅速占据了人们的思想空间,诗意栖息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理想被挤压得无处安放,薅草锣鼓歌演唱的社会环境已经完全改变。
正是因为劳动歌谣演唱语境的变化,思州民间劳动歌谣已经处于断崖式失传状态。在2014~2015年的田野调查过程中,几乎没能见到薅草锣鼓歌的演唱,也很少有人能唱劳动歌谣。
[1]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前言》(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3页。
[2]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185~186页。
[3]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189~196页。
[4]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189页。
[5]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187、188页。
[6]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187、188页。
[7]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187~188页。
[8]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196、197页。
[9]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196、197页。
[10]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197页。
[11]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01~202页。
[12]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08~2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