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客楼乡的精细稻作技术
所属图书:《思州民俗研究》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0字

第一节 客楼乡的精细稻作技术

一、岑巩县稻作概况

岑巩县全县境内,根据各乡镇的具体情况,人均稻田0.3~2亩 [1] 不等,水稻生产只种植一季中稻。早熟品种的生长期约为120天,晚熟品种的生长期为140天左右,均远远长于生产两季或三季的水稻,因此,米质细腻香软,口感极佳。1984年,岑巩县民间就开始采用非常先进的两段育秧法。两段育秧技术是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而迅速被推广、掌握的。其中,客楼乡的水稻生产因其产量高,大米品质好而闻名全州,但尚未形成品牌。天星乡的水稻生产形成了“天星大米”品牌。现以客楼乡为例,描述岑巩县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二、客楼乡精细稻作技术

(一)育秧

农历四月初,农民开始准备育秧。水稻种子来自县种业公司所售卖的杂交水稻种子,价格比较昂贵,50~80元/公斤 [2] 。首先,要将杂交水稻种子倒入30~40℃的温水中浸泡约十分钟,去除漂浮在水面上的瘪谷。然后捞出,在冷水中浸泡2~3天,直到种子膨大起来,这样发芽率高,发芽整齐。捞出来之后,将种子置于温室中。温室由一个上下两层、约1.2m高的木架子构成。木架的长、宽由需要发芽的种子的数量所决定。木架子除底部外,上面与周边用塑料膜覆盖密封,将温室底部的第一层置于一口装满水的大锅上,第二层上均匀地摆放着摊放着谷种的育秧盘。第二层与锅相距约60~80cm。然后烧煮锅中的水,直到水蒸气充满了整个温室(燃烧柴草的烟雾从其他地方导出,切不可进入温室内),温室内的温度达到40℃左右。温室内的温度通过水蒸气来调节,如果温度太低,那就稍微加大火力,使蒸汽量加大,温度升高。如果温度过高,那就稍微减低火力,蒸汽量变小,温度降低,这一过程称之为“烤秧”。烤秧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要求整个过程都要烧水蒸气,不能停火,在谷种破口之前的一两天内,秧棚中的温度最高,但不能低于30℃,不能超过40℃;谷种破口后,将温度降低至30℃左右,随后随着秧苗的生长,逐步降低温度。第六天左右,秧苗已经长出两叶一芯,约3~4cm高时停火,揭开塑料膜,使秧苗与自然空气相接触,以适应自然环境,称之“炼苗”。

炼苗两天后就开始进行第二段育秧,即将秧苗移栽于秧田中。秧田要选择比较向阳、土质较肥沃的水田,下足底肥(一般用发酵沤烂的农家肥),三犁三耙,泥土接近成粘稠状之后,做成“厢”。厢是略高出水面、约1m宽的泥土秧床,秧床必须用木制的刮子刮平。厢与厢之间有水沟相间隔。水沟既用于排水,又是栽种秧苗时的立足之地。秧床做好之后,要在太阳下晒两天左右,使厢上的泥面变得较粘。秧苗需一棵棵移栽到秧床中,行距和株距均为约3.3cm。一个成年劳动力速度较快的一天约能移栽0.5公斤谷种的秧苗。

移栽完成之后,就要喷洒农药“速灭杀丁”,以防青虫、螟虫等虫害。一两天后,秧苗就已经在秧床上扎根、站稳,于是需要保“一掌水”(高出泥面一个手掌深度的水),这个深度的水最适宜于秧苗分蘖。一个星期后,秧苗转青,已经长出新根、开始分蘖,吸收泥土里面的肥分,因此需要下尿素、苦肥进行追肥。追肥量需根据田地的肥瘦确定,一般每分田追0.5公斤尿素、2.5公斤苦肥,促进秧苗的分蘖发芽,之后重在管水,均衡保持在一掌水的深度。15天左右,已分蘖2~3片芽,此时保持两掌水深。再要一个星期,秧苗继续分蘖到4~5片芽,此时便要开始提高水位到3.33cm左右,以控制分蘖,助苗长高。大约移栽30~40天左右,秧苗长到10~12cm,每株秧苗已分蘖了5片芽以上,便可进行第二次移栽,即大田移栽。

(二)插秧

秧苗移栽大田之前,大田下足底肥(氮肥、磷肥、钾肥、农家肥配合使用),干田四犁四耙,水田三犁三耙或两犁两耙,将田整好。秧苗也要预先做好防虫病准备,将“速灭杀丁”直接喷洒在秧叶上。

整好的大田,在插秧前要“打行”。打行就是在大田上拉上直线,每行秧苗就依据直线插好,这样插入大田的秧苗就成了一条直线。打行大致有三个要求:一是打行有方向要求,即行要对准太阳的位置,好让太阳光能直接照射进行距之间,使禾苗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太阳光照量和通风量。二是要求一行宽、一行窄地交替打行。宽行行距,一般的水田宽行约27cm左右,肥田35cm左右。窄行行距,一般在20cm左右,以便通风。三是“烂巴坑”田每五行之间要有留出一个34cm宽的管理行,以便日后挖成沟,进行半旱式管理。插秧时,讲究“宽行窄蔸”,也就是行间距要宽一些,根据大田的肥瘦程度,保持在27~40cm之间,而株距要窄一些,保持17~20cm一蔸便可。

(三)田间管理

插秧5~10天之后,便需要进行田间除草。传统的田间除草称作“薅田”,全部由人工完成,即用手将禾苗之间的草全部拔出,或者用脚搅起泥巴,将杂草掩盖起来。而现在基本采用水田除草剂。水田除草剂是一种能有效杀死田中杂草却对禾苗没有损害的化学制剂,为干粉状。使用前,一包除草剂先与2公斤左右的泥土干粉充分搅拌,然后再与10公斤左右的泥土干粉充分搅拌混合,可有效除掉一亩水田里的杂草。洒上除草剂之后,水田中的水一直保持6~7cm深,并于10~20天之间不能有鸭子等动物去水田中搅动。第20天后,将水排出一半,保持3~4cm深,以便禾苗能充分吸收肥分,并加快分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经常换水,5~6天一次,可有效防治虫病害。除草工作完成后的一个月内,必须追肥一次,分量以每亩5公斤尿素为宜。追肥一星期后,干田保持3~4cm的水,而“烂巴坑”田要排干,并晒田两星期左右,一直要晒到田中的泥土龟裂出手指头宽的缝隙才行。因为“烂巴坑”的地底下有冷水不断渗出,泥土与禾苗根部的温度过低,不利于禾苗的分蘖,晒田的目的在于提高泥土与禾苗根部的温度,促进分蘖。追肥15天后,根据病虫害的情况,喷洒杀虫酸、氰菊脂等农药,防治青虫、蜘蛛、卷心螟等虫害。50~60天时,用水位来控制禾苗的分蘖情况。如果每蔸禾苗分蘖至20根左右,那就要提高田中的水位,使其停止分蘖;如果每蔸禾苗分蘖低于15根,那就降低水位,促进其分蘖;如果是晚熟品种,控制分蘖的时间就往后延迟10~15天。

第80~90天的样子,禾苗开始抽穗,俗称“圆藁”“圆根”“上节”等,其实是对抽穗时期禾苗性状的直观描述。在分蘖过程中,禾苗的根杆部一直是扁形,并且没有明显的杆节出现。只有到抽穗时期,禾苗的根杆部才长成圆形,并且禾苗杆子也一节节往上长。也就是说,只要禾苗的根杆部长成圆形,并出现明显的杆节,那就预示着禾苗马上进入抽穗期。此时,要进行追肥,每亩2公斤尿素为宜,具体视田地肥瘦情况适量增减。田间的管理也要抓紧,追肥4~5天之后,要经常换水,如果出现病症或田地太肥,就换勤一点,一直到谷穗半熟。同时,要把周围田坎上杂草干干净净地除掉,利于阳光照射和防耗子。岑巩县客楼乡民间有“十天圆根,十天出,十天扬花,十天熟”“见穗四十天”的谚语,意思是说,圆根十天之后便会抽穗;抽穗十天之内是扬花期;扬花结束之后十天左右,水稻就开始慢慢成熟。

谷穗半熟的时候,就可以将田中的水排干,七成熟时,就开始晒田,“烂巴坑”可在半熟时候晒田。此后,基本上就不要管了,到完全成熟,约有10天左右。

(四)收割

古历八月底、九月上旬,水稻已经完全成熟,开始收割。收割的工具叫作“镰刀”“镰子”,贴着每蔸禾苗根部1寸左右的高度割下,一把把地放在田间。然后用“斗”(用2.5~3cm的厚木板为材料制成,底部为边长60cm左右的正方形,上面敞口部为边长80cm左右的正方形,高为50cm左右的斗状器具)来脱粒。脱粒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一把(以两手紧握为宜)禾苗穗高高扬起,然后用力拍打在斗壁上,谷粒就掉落于斗中。这是个非常费体力的劳动,一个成年男性劳动力,一天能脱粒半亩田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除了极少数家庭外,基本使用小型收割机来收割稻谷,效率大大提高。脱粒后的稻谷水分比较大,因此挑(运)回家之后,需要用晒席将谷子晒上四五个大太阳天,彻底干透之后,用风车扬干净草叶、秕谷等杂质,倒入谷仓中收藏。

脱粒后的禾杆,俗称“草”“谷草”。在脱粒完成之后,及时捆扎起禾穗部,将禾根部散开立起,形成一个个草锥,散于田中风晒干枯。然后每两个草锥捆成一个草捆子,在寨子边上寻一棵较直的大树,将草捆子围着树干堆砌,压紧,一直到树长枝桠处才用稻草盖上帽子防雨。这些稻草对于农家来说非常重要,既是牛羊等家畜的冬天粮食,又用于垫猪栏、牛栏,成为农家肥;还可以作为做饭烧水用的燃料。

(五)产量

亩产一般处于500~700公斤。

三、客楼乡采用精细稻作技术的原因分析

从田野调查中发现,岑巩县内其他乡镇的水稻耕作基本没有采用客楼乡这种精细耕作的方式,周边几个县也基本上没有采用客楼乡模式进行耕作。但是从对50岁以上的多位村民进行采访时得知,客楼乡的这种耕作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全面推广杂交水稻时,农业技术员所指导的一种水稻实验耕种的耕作方式。这种通过精细耕种提高产量的技术,不仅在岑巩县各乡镇进行推广,而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培训推广。但是,为何周边的乡镇在三十多年之后就放弃了这种精耕方式,而客楼乡却如此顽强地将这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耕作方式保留下来,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细耕作文化的呢?我们需要从客楼乡的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客楼乡的土壤特点和地貌状况需要精细稻作的田间管理技术

客楼乡属于高山丘陵型经济文化类型,其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山间的梯田。梯田是依据山坡坡型开发出来,而各山坡之间的土质状况与水利状况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山坡之间,由于高度不同,其土质情况也不一样,因此,高山丘陵型耕作的第一关键问题是土质情况。客楼乡的耕作土壤主要为黄壤、石灰土和水稻土。根据《岑巩县志》的记载,客楼乡的黄壤土面积42491亩,石灰土面积39189亩,水稻土面积7704亩,共39384亩。 [3] 黄壤土是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富含水合氧化铁(针铁矿)的黄色土壤,是我国南方山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含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黄壤土分布地区的丘陵下部缓坡和谷地可种水稻、玉米和麦类;石灰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碳酸岩类风化物上发育的土壤,多为粘质。客楼乡境内的石灰土为黄色石灰土,土壤呈中性,一般与黄壤土交错分布。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土壤下层较为粘重。 [4] 上述三种土壤均适宜于种植水稻,但是土质不同,地貌不同,采用的管理方法也不一样。如,丘陵下部缓坡所开垦出来的梯田,一般为黄壤土和石灰土,在土质优化的过程中,往往加大有机肥、磷钾复合肥的施用量。而处于沟冲间的农田一般为水稻土,水稻土由于位置相对较低,地下水位较高,因此土壤较冷,泥脚较深。一般采用排水、晒田、秋收后翻耕等手段提高土壤的温度、含氧量和使土壤变得更为松疏。不同的土壤,必须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利用和管理,如果采用统一简单的方法对互相交错的不同类型土壤进行管理和利用,势必导致水稻种植的产量下滑。因此,精细化的稻作管理技术非常适合客楼乡的。

(二)精细稻作技术能适应客楼乡独特的气候特点以提高水稻种植产量

客楼乡是岑巩县辖区内一个非常特殊的乡。岑巩县境内遍布高山峡谷,地表径流切割深度约达150m。然而处于岑巩县西北角的客楼乡地势相对平坦,有“高山平原”之称,海拔在850~1000m之间,年降雨量1160mm左右,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在260天左右。与客楼乡紧相毗邻的龙田镇,海拔在350~450m之间,无霜期291天,年平均气温15.6℃。对比这两个接壤的乡镇之间的气候情况,差异巨大。第一,从龙田镇进入客楼乡,一路爬坡,海拔猛然间上升了约400米,按照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就下降0.6℃计算,龙田镇与客楼乡之间的平均温度相差2.4度。在春、秋时期温差比较大的季节中,客楼乡的温度比龙田镇的温度要低约3℃~5℃。第二,虽然同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客楼乡的平均无霜期却比龙田镇的平均无霜期少31天。第三,从物候上来看,客楼乡的物候要比龙田镇的物候晚20天左右。假如,龙田镇的油菜花是3月5日开花,那么客楼乡同一个品种的油菜就将在3月25日左右才会开花。因此,相对于龙田镇或其他乡镇,客楼乡的农耕生产所遇到的条件要苛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热资源低于其他乡镇。因此,在水稻种植时,一定要考虑到解决热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其他乡镇,可以进行一年两季的水稻种植,但是在客楼乡,只能进行一年一季的水稻生产。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使得客楼乡人们在进行水稻种植时,努力寻求能提高产量的种植方式。精细稻作技术恰好适应客楼乡人们的诉求,并能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

(三)人口与水田的比例严重偏低

客楼乡适合于种植水稻的田地约为5819亩,但是其人口却有一万人左右,平均每人拥有的水田约为0.5亩,而其他乡镇,人均拥有的水田为1亩左右。相较之下,客楼乡的人均耕作面积只有其他乡镇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左右。

面对如此自然条件,客楼乡的人们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产量,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稻谷以养活全家人。那么,农业技术员所推广的实验室耕作模式便成了确保提高产量的唯一可靠手段。因此,当其他乡镇因所耗费的人力资源过多而放弃精细化耕作技术时,客楼乡的人们却一直在坚持。20世纪80年代后期,务工热潮席卷全国,也席卷岑巩各个乡镇,年轻一代发现自己的劳动力能在沿海发达城市换来高于种田十倍甚至数十倍的收入时,农业种植便被毫不留恋地抛弃,成为一种容易让人轻视,且确实会让种植者生活陷于困境的生活方式。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客楼乡的精细种植方式却依旧在延续,这不能不让人惊讶于习俗的力量。


[1] 为保持行文一致,全文统一稻田面积单位为“亩”。

[2] 为保持行文一致,全文统一质量单位为“公斤”。

[3] 参看贵州省岑巩县志编纂委员会:《岑巩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4] 参看http://baike.baidu.com/view/132865.htm

思州民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