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诀术歌
所属图书:《思州民俗研究》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0字

第二节 诀术歌

思州民间流传着大量的诀术歌,“据初步调查了解,流传于岑巩县境内的各种各类的咒语,就有上百种” [1] 。诀术歌便是通常所说的咒语,一般与民间的巫术仪式、祭祀仪式、求神仪式、婚姻仪式及建房仪式等结合起来使用。咒语具有较强的神圣性、行业性与神秘性,是一种特殊的民间歌谣。其中,巫术或巫医仪式中使用的咒语流传得最多也最广泛。

一、巫医、巫术咒语

在远古时代,人们相信通过一定的仪式可以与神灵沟通,获得神灵的帮助。仪式中的咒语被认为具有强大的魔力,能控制并驱动神灵完成自己的意愿。巫医、巫术实施过程中,必定要有相应的咒语,才能完成整个仪式。在实施过程中,巫医或巫术的动作行为容易被他人所学习,咒语却可以通过变调、低声的方式进行保密。

(一)治疗无名脓疮肿毒

巫医在治疗时不但要施以传统的医药,并要实施一定的巫术仪式。巫医与患者非常虔诚地相信:只有实施了巫术,他所施以的药物才会产生神奇的效果。如治疗各种脓疮肿毒的咒语:

该咒语中,第一句为请神,请来的神为东方的金童玉女。第二句为治疗目标,治疗要达到三个目标:一是立即停止疼痛;二是不要脓肿,也不要流血;第三个目标就是不要变成毒疮和疖。第三句为设定的治疗效果,效果要求比较高,要求立即治好,不能让肿疼的症状再延续到明天。最后一句是奉该行业最大神的命令,命令所请来的神立即实施治疗并达到设定的效果。“太上老君”被公认为是道教教祖的神,是道教行业中的最大神。“急急如立令”应为“急急如律令”,原本为汉代公文的结尾句,意思是情势紧急,应如同依照法律命令一般火速办理。后成为道教念咒驱使鬼神时所用的末尾命令语。

(二)治疗创伤

病症不同,施行的巫医仪式不一样,所念的咒语也不一样,同一类的病症有相对应的咒语。现在民间流传得比较广泛的巫医咒语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脓疮肿毒咒”之外,还有“收刀伤咒”“肚疼咒”“收吓咒”等。

这一则咒语是咒语中的简约版。从结构上看,第一部分还是请神,但治疗目标部分简省掉,治疗效果和命令融合在一起。“一口喝断长江水,封住红门血不流”句,既是治疗效果又是命令,即“大喝一声命令,哪怕是长江水也断流(停止流动),命令所到,伤口就立即封住,不再往外流血!”从内容上看,这条咒语只注重治疗刀伤之后的流血问题,而忽略了疼痛、脓肿等问题,类似于“止血咒”。在远古时代,人们认识到,受伤之后流血不止,往往会导致人的死亡,因此止血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条咒语产生的时间应该比较古老。

同样是收刀伤的咒语,但这条咒语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要复杂很多。但采用了变式结构。先命令医疗目标——“砍一刀,封一刀,砍一斧,封一斧,好是天上云来补。外断内接,外断内连,肋皮相接,肉骨相连。断筋接筋,断骨接骨”;然后再说出请出医学祖师爷华佗的命令——“若还不接,用华佗祖师神水相接。奉请师傅,喊接就接”;之后命令疗效——“一不准作痛,二不准作肿,痛就木上痛,肿就木上肿,有痛就退痛,有肿就退肿”;最后,与其他咒语一样,指出奉本行业最大神的命令,命令所请来的神立即实施治疗以获得期盼的效果。这条咒语比较特别的是,采用了巫术中的病痛转移法:“痛就木上痛,肿就木上肿”,命令将人身上因受伤而产生的疼痛和脓肿转移到树木上去,让树木代替人承受病痛的折磨,受伤之人便能获得痊愈。从内容上看,创造咒语者已经具备了粗浅的医学解剖学知识,了解到人体的筋、皮、骨、肉的构成与关系,也认识到了不但流血会导致生命危险,疼痛、脓肿同样会导致人的死亡,因此这条咒语的内容比较全面,要求也比较高。这条咒语产生的时间应该比较晚近。

“封血咒”与前面的“收刀伤咒”不是同一种类型的咒语。虽然“收刀伤咒”中也有封血的内容,但刀、斧等伤是非常严重的伤害,对人的身体直接产生致命威胁,“收刀伤咒”只用于被刀斧等锐器严重创伤之后所举行的治疗仪式。“封血咒”使用的范围要宽广得多,只要是人的身体出现流血的,均可用“封血咒”。咒语中,先请血神“血山祖师、血大郎、血二郎”下来人间降血。封血的目标表述得比较隐晦:“一庚下大雪,二庚下大霜,三庚雪上加凌,四庚凌上加霜,五庚金鸡来报晓。”其中的“庚”字应该是“更”,“大雪”“大霜”“雪上加凌”“凌上加霜”都是水凝结成冰,并且越来越寒冷,凝结度越来越高。这里用了比喻手法,血和水一样,具有流动性,因此用水的凝结来比喻血的凝结。封血的效果也用比喻手法来表示:“关得龙来龙现爪,关得虎来虎现身,关得山中百鸟退毛衣。”封住的血就像用笼子关住龙、虎、百鸟一样,非常牢固,不得逃脱。

(三)治疗小孩受惊吓

“收吓咒”是民间流传得最为广泛的咒语之一。咒语的使用有其特定的语境,一般用于十二岁以下的小孩,四到十岁之间用得最多。父母或爷爷奶奶发现小孩这一段时间内胃口特别不好,精神萎靡不振,说话、做事老是走神,便会认为孩子受到什么东西的惊吓了,就会仔细询问这段时间每一天的具体经历,以判断是受到什么东西的惊吓。习俗观念中认为,小孩的灵魂还不太稳固,如果猛然之间受到什么东西的惊吓,便会使其灵魂更加不稳固,与身体之间处于游离状态,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使孩子的魂魄安稳地结合在身躯中。

“三脚公,三脚婆”就是思州百姓家中用来烧火做饭的铁三角,其实请的是灶神。“吓药药”就是铁三角上的烟墨,“小孩受惊,家长用铁三角上的烟墨在小孩的前额上画‘十’字,在小孩的手腕上画一黑圈,并念‘收吓咒’”。 [7] 因为灶膛中会燃烧各种草本植物,因此认为铁三角上留下的烟墨也具有百草的医药特性。在这个咒语中,可以看出施咒者双重治疗的思维:一重是请灶神来安抚孩子的魂魄;另一重是用具有百草药性的烟墨来治疗孩子的余悸。并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法来进行治疗,小孩因被狗咬而受到惊吓,那么这个惊吓就回到狗身上去;如果是被人吓到了,这个惊吓就回到吓唬小孩的那个人身上去;如果小孩子滚到或摔倒在地而受到惊吓,请来灶神,抹上烟墨就会止住惊吓。

这种收吓咒流传广泛,几乎家家户户上了点年纪的人都会施行。

这则收吓咒语相对要复杂一些,一般由阴阳先生等神职人员施行。“天推天,地推地,不是唐僧是唐僧”句,意思是说如果是天上的神灵惊吓了小孩,那么就把惊吓推回天上;如果是地下的神灵惊吓了小孩,就把惊吓推回地下去,受惊吓的这个小孩虽然不是唐僧,但是他也像唐僧一样被神灵保护着。“井鬼柳星张翌珍,角亢氏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昂毕嘴参”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在传统的观念中,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便是天上的神灵,意思就是恭请天上所有的神灵来庇佑孩子的安宁。与后面的咒语词相连接,便是:无论是来自天上还是地下的各方位的惊吓,都推开,从脸上推开天上的惊吓,从脚底推开地下的惊吓,推开妖魔的惊吓,推开怪物的惊吓,推开恶山恶水神灵的惊吓,推开猪牛羊马、蛇虫蚂蚁的惊吓,推开日月星辰的惊吓。

(四)治疗肚子疼痛

从远古起,肚子痛是民众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病患。导致肚子痛的原因非常复杂繁多,但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认为所有的肚子痛就是一种病,往往被认为是受到邪灵的侵害而导致,并用相应的仪式和咒语来进行治疗。

首先请来师傅,然后开始祛除邪灵,祛除邪灵的手法非常激烈而干净利落:“开天门,闭地府,留人门,塞鬼路,穿鬼心,破鬼肚”,意思是打开天门,迎接上天神灵的帮助;关住地府之门,禁止邪灵来到人间;留着人门,堵塞逃逸到人间的邪灵的出没之路而擒拿之,并将邪灵穿心破肚地宰杀,使其不再作祟人间。再就请祖师截断疼痛,消除疼痛。最后一句“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是指方位和五行。

二、婚嫁、立房、丧葬仪式咒语

(一)婚嫁习俗中的“回喜神咒”

喜神是汉族民间普遍信奉的神祇。喜神是吉神,民间习俗中认为其是喜乐之神,能给人们带来吉利、欢喜、智慧、财运、官运,助学童金榜题名、助新婚夫妇吉祥如意,专司喜庆,却不显神形。因此,喜神在民间信仰中是个高度抽象的神,无神像、无神庙,却被人们广为信奉,尤其在婚事之中,要请阴阳先生或八字先生推算出喜神的位置,等新娘上轿之后,要对着喜神的方位,原地停留一下,叫作“迎喜神”。思州是中原文化融入贵州的通道,因此在民间融合并保留了许多中原习俗,信奉喜神便是其中之一。在思州的习俗中,新娘子的花轿从娘家出来时,一路上有娘家喜神的庇佑,等到了男方家的寨子前,男方家便要在寨子前的高地设立神案,举行祭祀仪式,恭请娘家的喜神回去,称为“回喜神”。“回喜神”的仪式中,要施以特定的咒语:

“回喜神咒”的内容也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迎接新人,第二部分是礼敬、请回喜神,第三部分是撵除各类“煞”,第四部分为命令。在礼敬、请回喜神部分,命令“娘家车马请转去,婆家车马鸡来迎”,“车马”指的就是喜神,恭请娘家的喜神转回去,而由男方家的喜神接替。由于在婚礼过程中,新娘、新郎容易被邪灵所侵害,因此要在新娘进寨门之前将路上可能沾染上的邪灵全部祛除,使得新娘、新郎变得“洁净”。

“回喜神”的习俗在思州民间婚礼中非常常见,举行的仪式基本一致,咒语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下面是岑巩县大有镇汉族回喜神的咒语:

与前面侗族婚俗中的“回喜神咒”相对比,除了一些地方用词不一样,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可以判断二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可以大致窥见汉文化与苗、侗、仡佬等民族文化融合的痕迹。

(二)立房习俗中的咒语

思州民间,立房子是一个家庭的大事,也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大事。在立房的过程中会遵照习俗举行众多的仪式,以确保新建的房子能给家庭带来吉利好运,使家庭兴旺发达。其中最主要的仪式有“破土仪式”“起水仪式”“立木房仪式”“立房上梁仪式”和“安五方龙神”仪式。每个仪式中均有对应的咒语。

在立房之初,要举行破土仪式,在预先翻黄历确定好的吉日吉时,主家请地理先生或阴阳先生设神案、杀公鸡,并放鞭炮、念咒语:“招财童子,进宝郎君,启禀土地王菩萨,今日良辰动土,确保四方安宁”。仪式完成之后,工匠就象征性地挖开泥土,表示动工。在岑巩许多乡镇在开始建房时,不举行破土仪式,而是举行起水仪式。起水仪式目的在于向五方龙神请示,合不合适在此地建房子(具体仪式描述见第二章)。等房子建好之后,就需要举行“安五方龙神”仪式。其咒语为:“一请东方甲乙木,二请南方丙丁火,三请西方庚申金,四请北方壬癸水,五请中央戊巳土,五方龙神我安位。”“一请东方甲乙木”中,天干中的“甲、乙”代表东方,东方的五行属性为木,因此,在传统文化中“甲乙”“木”与东方是同义词。同样丙丁火与南方同义,庚辛金与西方同义,壬癸水与北方同义,戊己土与中央同义。整个咒语的意思就是房子已经建好,不会再惊扰他们,敬请东南西北中的五方龙神在安居下来。

建造木质结构的房子,在立起堂屋左边的一列柱子时,需要举行起立房仪式,念《立木方咒》:

在民间观念中,新房的中柱(堂屋左边的一列柱子)是整个房子的中心,立中柱象征着整个房子已经立起来了,中柱是否吉利,关系着日后居住在房子中的所有人是否兴旺发达。因此,立中柱时必须要举行仪式,使中柱不受邪灵的感染、侵害,保证其洁净。咒语中,请动木匠的行业祖师爷鲁班,以鸡作为祭祀品来帮助自己洁净中柱,使“弟子功夫圆满”。

房子基本建好之后,便需要举行上梁仪式。上梁仪式既是象征房子落成的仪式,也是喻示房屋结构牢固、居住者今后兴旺发达的仪式,农村流传着“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的俗语,因而老百姓非常注重上梁仪式。上梁仪式是一个非常繁琐而热闹的过程。主家要先请来阴阳先生设神案,摆上鸡鸭鱼猪羊及五谷等祭品,等吉时到时,梁木升起时,先生便祭祀天地及各方神灵,并念动咒语:

咒语念完之后,鞭炮齐鸣。然后木匠大师傅接口唱:

木匠师傅唱完之后,解匠大师傅(把建房子的木料按照要求的规格锯开的工匠)接着唱:

解匠师傅唱完之后,便将立在堂屋两侧的竹子上点上香烛祭祀祖师爷与各方神灵,然后用红绸捆住梁木的梁头缓缓地水平拉上中柱,安放好。安放好之后,地上的阴阳先生和中柱上的木匠师傅一起共同祭祀祖师爷与各方神灵。上梁的仪式才算基本完成。

(三)丧葬仪式中的咒语

思州民间的丧葬习俗从流程到仪式与黔东南其他区域的流程仪式基本相似,但在丧葬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有个“鸡跳井”的仪式非常特别。当灵柩抬上坡,并悬在墓穴上方,尚未落坑时,阴阳先生便会在墓穴前设好神案,点燃香烛、摆好祭品,举行一定仪式,并念咒语:

然后将开路的雄鸡放入墓穴内,雄鸡便会在井底溜达过来溜达过去,等到不想溜达的时候,便从井底跳出来,阴阳先生便认为此时便是将灵柩落坑安葬的吉时,于是鞭炮齐鸣,指挥众人将灵柩缓缓放入墓穴内。这是湖南、湖北甚至中原地区汉族丧葬仪式中没有的仪式,但岑巩县的汉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各民族中,几乎都有这样的习俗。这种习俗与鸡崇拜相关,认为鸡具有灵性,能引导逝者的灵魂回归故里。而在岑巩县的众多民族中,苗族向来有鸡崇拜的习俗,以鸡为图腾,进行鸡卜等。因此,这应该是苗族文化被融合进汉、侗、土家、仡佬等民族的丧葬习俗中,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发展过程中,上述民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现状中,生活习俗慢慢趋向于同一,精神信仰也慢慢地趋向于同一。

三、生活百事咒语

在习俗信仰的精神观念中,神灵无处不在,因此生活中各种事情皆需与神灵进行沟通交流,以获得与神灵的和谐相处,或借助超自然力量实现自己的意愿。因此,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与神灵进行沟通的咒语。

(一)劳动生产中需要用到的咒语

思州仡佬族“扛刀枪出门办事、生产、打猎”时,通常要念《起动五皇咒》:

劳动咒语往往是希望获得如下四种结果:1.借助神的力量获得超乎寻常的劳动成果;2.从事危险劳动时,祈祷获得神灵的庇佑而能安全回家;3.祈祷自己的劳动不要惊动神灵,即便惊动了神灵,也请求获得神灵的原谅;4.祈求神灵的庇佑,获得更多的福祉。施行《起动五皇咒》是为了获得第一、第二种结果。而侗族的《破土咒》则是希望获得第一、第三种结果:

收录此则咒语时,收录者对施行的语境做了简单的描述:“即开山动土前的咒诀。” [15] 开山动土便是民众通过劳动向土地山林获取财富的过程,因此希望能得到财神“进宝郎君”“招财童子”的帮助,获得超乎寻常的丰收,增进自己的财富。但是开山动土会惊动神灵,尤其是土地神,因此需要向土地神祷告,获得其谅解与支持。

土家族的《请泥巴神咒》希望获得第四种结果:

思州农村有腊月二十四打阳尘的习俗。打阳尘就是在新年到来之前将家中的灰尘打扫干净。所谓的阳尘就是挂在墙壁上、天花板上等地方的灰尘。农村的房子中蜘蛛网比较多,容易挂尘,再加上农村以柴草作为燃料,房间的墙壁和天花板上特别容易被烟雾颗粒粘附上,一年下来,房间中的挂尘就比较多。为了干净整洁地迎接新春的到来,有必要将家中的这些挂尘打扫干净。打阳尘时,灰尘会弥漫整个房子,并从门窗飘出去。在打阳尘的时候,就口中念着《请泥巴神咒》。在传统文化信仰中,泥土是非常尊贵的,土能产黄金,生万物。越近年关,时间就越具有神圣性,阳尘在神圣的时间里也就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即财富。念此咒语的目的并不是真地希望阳尘都留在家里,而是通过咒语,祈祷家庭能获得并保存更多的财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岑巩县龙田、客楼、平庄等乡镇土家族居住地有茂盛的森林,山中时有老虎出没,伤害人畜,因此人们在上山劳作时,常要念《伏虎咒》,以消除老虎对自己造成的威胁:

“三山九侯”也称为“三山九侯先生”,在民间信仰中,“三山”指广东省揭阳县的明山、独山、幅山,被台湾客家人敬奉为“三山国王”之地;“九侯”指十二生肖中列于第九位的申猴神,二者均被尊为山神。咒语中,借口“奉三山九侯”之神的命令,令老虎“伏首”“即藏”以避开人类。并威胁老虎,如果不听从命令,将使它遭殃。

同样,春夏之际,雨水充沛,容易形成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因此人们希望通过念《降龙咒》来控制“龙”的行为,消除洪水对自己的危害:

本则咒语借奉山神的命令,命令“天之神龙”“地之蛟龙”听从自己的命令而“自伏”“自从”“即至”,进而实现自己控制降雨的龙神目标,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降水,消除灾害,增加福祉。

(二)习俗信仰中的使用的咒语

1.破除不吉预兆。习俗信仰中,非常注重兆头所带来的寓意。例如,一早出门听到喜鹊叫,那就是吉利的兆头,寓意着所有听到喜鹊叫的人会在将来不久有可喜的事情发生。一早出门听到乌鸦叫,那就是大不吉利的兆头,寓意着这听到乌鸦叫的人,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灾难性的事情发生。侗族人们一旦在清早出门的时候听到如此不吉利的乌鸦叫,便会念《免灾咒》,用来破解乌鸦带来的晦气:

既然乌鸦叫会带来灾祸,那么人们就诅咒鸣叫的乌鸦全死光,既然乌鸦都死光了,就不能带来灾祸了,这样就能免除自己的灾祸。

2.免除猛兽与邪灵在夜晚的侵害。在过去,苗族人们时常因为各种原因需要走夜路。但是在崇山峻岭中走夜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能会遇到虫蛇猛兽的袭击,还有在苗族人们的观念中,白天是人的天下,鬼是不敢出来的,但是夜晚则是鬼神的空间。为了躲避虫蛇鸟兽在现实层面的攻击和鬼神在信仰层面的侵害,龙田、客楼、平庄等乡镇的人们在走夜路时,一般会念《夜行避鬼咒》:

咒语中,请来苗族的最大神——“雷神”来“封蛇头,闭虎口”,以消除现实层面的威胁,以“雷钉”的方式“杀鬼灭精”,将可能在夜行中危害到自己的邪灵“斩断皮血,永断神精”。

3.祛除家中的邪灵,以保障家庭的平安与兴旺。在岑巩水尾、凯本等乡镇极少数的苗族村寨中,流传着极其秘密的跳宝抱神舞的习俗。“宝抱神舞,无音乐伴奏,一般为单人舞蹈。每年腊月下旬,即杀年猪的前一个时辰,主家的主人要秘密进行‘跳宝抱神舞’,赤着身,脸抹锅烟墨,头戴铁三角,一手拿着棕绳索,一手拿长梭镖(或杀猪刀,或长木棒),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口呼咒语,手舞足蹈,从堂屋跳到房间,从房间跳到厨房,从厨房跳到天井院坝,满屋跳过高。动作自然粗犷,幅度很大,多数仿战场上的武士动作,矫健有力,气氛热烈。” [16] 跳舞时口中不断地念着咒语:

这则咒语的收录整理者在描述其施行语境时认为跳宝抱神舞“是一种原始古老的苗族祭祀性舞蹈”。 [17] 但从舞蹈的情形和咒语的内容来看,应该不仅仅是一种祭祀性的舞蹈。

首先,该舞蹈具有较强的巫术性质。在湖南湘西等地,有一种砍神树的仪式与跳宝抱神舞较为近似。神树,一般是指社神居住的社树或者其他被公认为有神灵居住的树木。这些神树一般在村口,长得极其高大,千百年来,谁也不敢去做攀爬或折枝条等亵渎神灵的行为,更不敢随意将其砍伐。但是如果遇到修公路或其他什么国家工程需要从村口过,必须要将神树砍伐时,除了设神案祭祀该神树,请居住在树中的神迁移到其他的树上之外,砍伐树木的人还要头戴着灶膛中烧火用的铁三角,倒穿蓑衣,脚穿草鞋,在阴阳先生念过咒语之后,才奋力砍树,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神树砍倒。在后来访谈中,询问砍树人奇怪的穿着装束的用意时,阴阳先生和砍树人说,头顶着铁三角,让树神误以为砍树的人有三个脑袋;倒穿蓑衣,让树神误以为砍树人有四个手臂;穿草鞋,让树神没法找到砍树人的踪迹。这样,神树被砍之后,恼怒的社神想去报复毁了它的家园的人时,发现居然没法找得到,因为根本找不到一个长着三个脑袋、四条手臂的人。从跳宝抱神舞奇特的装束来看,也应该与湖南湘西砍神树的用意差不多。腊月的下旬,几乎家家户户要杀猪过年,猪被杀了,猪的灵魂还是存在的,为了防止愤怒的猪灵魂报复自己,需要通过怪异的装束混淆误导猪的灵魂,使其不能找到杀猪者。

其次,从跳宝抱神舞的动作性质和咒语的内容来看,应该是驱邪保平安的一种仪式。主家主人跳舞是从堂屋开始,然后跳到每间房子,再从每间房子跳回堂屋,边跳边念咒语,而整个咒语全是杀气腾腾的词句:“先杀喉,后砍手,再砍脚,看你动作不动作!”“杀得满屋血漓漓!”那么整个咒语以“杀”为主题,而且“杀”的程度非常惨烈。对照其他的咒语,不难发现,只要是祛除邪灵的咒语,大都以“杀”为主题,而且程度都是非常惨烈的。如《痛肚咒》中,为祛除邪灵的侵害,施以的咒语为“开天门,闭地府,留人门,塞鬼路,穿鬼心,破鬼肚”,意思是布下天罗地网捕捉邪灵,然后以非常惨烈的方式杀之。而祭祀的目的在于祈求神灵赐予自己福祉,或祈求神灵帮助自己实现心愿,为达到祈求的目的,祭祀者不但奉以丰厚的供品,并以极其恭敬的态度和仪式,以极其恭敬的词句进行祷告,与神灵进行沟通。如《回喜神咒》中,对喜神的祭祀用词非常恭敬虔诚的:“四角喊下鸳鸯神,中间围起一炉香。香烟苗苗上天台,八个落地四角车。车马神,车马神,娘家车马车回去,婆家车马车进来。壶中有酒,酒满三荐。上不宴地,下不宴地,宴断玉马车神。”意思就是招呼鸳鸯神、车马神来享用香火、美酒,而且供奉非常虔诚,天神、地神都不供奉而单只供奉喜神。而就在同一则咒语中,祛除邪灵的词句就非常的严厉且坚决:“撵地煞归地,撵天煞归天,撵: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恶煞,速速归退”,意思是把所有的邪灵——“煞”全部祛除回去,而且命令立所有的煞要立即“归退”。在其他咒语中,类似的情况非常多,如建房上梁时,祭祀各方天神和木匠祖师爷时,用词非常恭敬虔诚:“一请鲁班,二请普安,三请圣贤一道。弟子今日立房梁,来有三杯上马酒。酒是重阳造的酒,重阳造酒桂花香。叩首泰安来坐上,二十八宿坐中央。”而同样是建房子,要祛除邪灵的时候,咒语的词句就非常不客气,严厉而带杀气腾腾:“单撵四方凶神恶煞的,东撵五里,南撵五里,西撵五里,北撵五里,中撵五里,五五撵去二十五里”。从上述例证中,我们可以基本判断,跳宝抱神舞及念《宝抱神咒》不在于祭祀神灵,而在于祛除家中的邪灵,使家庭中的每个角落都变得洁净,进而保障家庭的平安与兴旺发达。

第三,从咒语的演唱语境来看,应该是一种巫术行为。巫术有积极巫术和消极巫术之分,积极巫术是通过一定的仪式主动攻击敌对方的灵魂,而消极巫术是通过禁忌自己的行为而躲避邪灵的侵袭。从跳宝抱神舞的仪式行为来看,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巫术行为。为了消除邪灵对自己家庭可能造成的侵害,因此就主动攻击邪灵,以达到祛除邪灵的目的。正因为是积极巫术,其攻击性比较强,因此一般是不允许有人在旁边观看的,因为可能会错误地攻击到旁观者的灵魂,使无辜者受到伤害。这也正是跳宝抱神舞显得极其秘密的缘故。从性质上来看,巫术从来都是祛除性质的,而非祭祀性质。

(三)与去世亲人相会的咒语

思州侗族有个相当奇特的跳桃源习俗。跳桃源一般在指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节(也称“七月半”“鬼节”)中举行。在思州与其他地方一样,每年七月十五日之前要举行仪式,迎接去世的祖先回来加以祭祀,然后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上再举行仪式将祖先神送走。在这些仪式全部结束之后,思州一些地区的侗族便会请鬼师来举行跳桃源的仪式,并念《唱桃源》的咒语:

跳桃源仪式,就是请出已经去世的祖先神来与阳间的亲人相见。据说,鬼师举行仪式的时候,请求鬼师跳桃源的主家悄悄地躲在鬼师的袍子下面,便可看到过世多年的亲人的面貌。但是在鬼神念“斑马哥,斑马哥,手把花书快还阳,手把花书还阳转,阴间没有阳间强”的咒语的时候,要赶紧从鬼师的袍子里出来,否则有魂魄被祖先神摄走的危险。孩子们对这个说法非常好奇,总是想去鬼师的道袍下面去看一看究竟,但是家长们是绝不会让孩子们去冒这个险的,认为孩子的魂魄尚不稳固,容易被祖先带走。

(四)日常祈福的咒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对他们自己认为具有神性的一些事物进行祈祷,请求赐予福祉。如侗族人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的夜晚,在月亮满圆的时候向月亮祈福:

农历八月十五夜,思州侗族、汉族有在堂屋内外点香烛、焚纸钱祭祀神灵的传统。在堂屋内点香烛纸钱是祭祀祖先神的;而在堂屋外点香烛纸钱是祭祀月亮神的。在祭祀月亮神时,一般会念上述咒语,请求月亮神赐福,“保佑万民得安宁”。

在农历春节期间,土家族会举行游龙灯的活动。将龙灯扎好之后,要将龙身上色彩画,彩画好之后还需要上光油(龙身全部用桐油涂一遍,使得龙看上去光亮有神,也使其坚固耐用些),上光油便称之为“与龙神开光”,开光的时候,要设神案,点香烛纸钱,摆供品,祭祀龙神。给龙神开光的时候,便要施以咒语:

在中国,龙神就是雨神,掌管着全天下的降雨。而古代的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于雨水是否顺应种植时节而风调雨顺。因此中国的每个民族几乎都信奉龙神,崇拜、供奉龙神。土家族通过在春节游龙灯的方式,表现对龙神的崇拜,祈求一年的农业生产顺利丰收。咒语中,表现出民众对龙神的虔诚祈祷,盼望“东海龙王,万有灵应”“予云布雨,普济天下民”。


[1]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38页。

[2]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41~242页。

[3]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41~242页。

[4]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42页。

[5]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43页。

[6]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43页。

[7]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43页。

[8]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43~244页。

[9]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44页。

[10]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47页。

[11]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46页。

[12]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85,240页。

[13]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85,240页。

[14]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40页。

[15]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40页。

[16]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39页。

[17]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39页。

[18]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41页。

思州民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