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蓝花叙事、文化故事及国际市场
Blue Flower Narrating--Cultural Stories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在贵州师范大学如意树工作室内,学生们在默默欣赏一个阿姨做手工香袋,“蓝花”为文化符号,灵动美丽地呈现。
这种香袋,以本土文化元素为核心价值,丹寨蜡染的地理标识、文化故事,及制作者的名字都是被识别的细节。作为新开业的凯宾斯基贵阳酒店的礼品,小小的香袋取名为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品牌“如意树”(名字从The World Tree翻译而来,这是一个跨越多个国家的族群文化符号,在很多文化里都提到有这样一棵连接宇宙、地球和人的树),意在实现文化的国际性传播。
(注: 在六枝自治县梭嘎苗族村,孩子们穿着传统民族服饰,在一排民族木偶后面看着我们。)
(注: 梭嘎苗族村苗族女孩在认真地画蜡画。)
我们在现场观摩,写下《蓝花札记》:“一个个小小的香袋,完成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可不容易啊。“花旗贵州丹寨手工业发展项目”请几个好友帮忙,找人设计、打样,带到酒店去看。丹寨扬武乡蜡染协会的苗族妇女杨丽和杨芳回去画蜡、染好,做成蜡染片片,再带到贵阳……
由贵州一群本土文化人执行的“花旗贵州丹寨民族手工业发展项目”,正在寻找与国际高端市场的对接。与国际的结合,从一个村落做起,意在再发现村落的文化深层叙事、人的故事及文化自觉,作为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注: 146.纳雍苗族服饰(背部袖口上均为蜡染)。图形待解。)
贵州文化产业过去对历史文化和典型性民族叙事的文化解释不够关注,很多特征性地域文化定位还显苍白。地方各级政府与社会公众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也还显不足,需要加以引导对于文化资源的认知和合理利用。
在对民族文化尊重的前提下,重视民族文化的解释和叙事,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对于提升社会公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有极大的好处。
从2010年开始,我们无数次站在苗族妇女杨丽的世界里,去发现她连接的村落内部语境和外部世界。古老的村落,时光凝固的样子,古屋透着令人尊敬的土木色,“蓝花”在妇女的安然时光里沉睡了,漫山的绿树在春天的阳光里泛着鲜活的墨绿,在秋天慢慢变黄,在冬天凋零。一年的时光,我们看到这里的四季变化,看到了蓝靛长出绿芽,见到过画花的妇女坐在村落时光的深处,不言不语,认真地画着。我们在村寨的路上看到过美丽的日落。
我们关注传统手工艺后面民族文化进入现代发展后的叙事,我们在2010年至2011年继续开展丹寨诸多村落的田野工作,去探究这些村落内部如何和世界对接,在一个项目期内去了解当地人的诉求,在充分的文化互动里去发现其中的价值,从而梳理丹寨蜡染的历史,市场的困境,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注: 我们去梭嘎做田野,企图在她的带领下走完12月自然村。她说,背上的图形代标了梭嘎苗族村的事2个寨子胡地理位置。)
已经完成书稿的《蓝花叙事——丹寨蜡染从村落走向世界的探索》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完整呈现了这一年的基础性研究,记录了丹寨蜡染的故事、发掘人的叙事等。以公益项目和行动研究结合的做法,延展了文化的内部肌理的表述,对于文化传播和市场推广都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项目培训期间,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馆长曾丽的现场培训,以如何进入市场为基础,但是非常关注文化导向的市场化问题。从妇女们现场模拟竞买到现实案例,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传统的文化经典,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以文化为导向的开发值得坚持。
文化符号后的故事发掘是市场的一个卖点,曾丽引导苗族妇女讲述了很多蜡染的故事。很多苗族妇女仅会说少量的汉语,无法深入解读蜡染背后的故事。而在市场中历练已久的杨丽已经在长期的工作中搜集了大量的蜡染故事。学员们被她讲述的一个被面上的“马蹄花”图案所蕴藏的文化含义打动,并由此联系到贵州许多族群支系都有一种死者“以马驮魂”回到祖灵世界的文化集体叙事。这也印证了丹寨蜡染有丰富的故事内涵,而且历史渊源悠久,只是需要更多人走进田野,走进妇女们,多听听她们的阐述。
一位扬武乡蜡染协会负责市场联系和开发的妇女杨丽说,协会接的单子90%都要求传统的老蜡染,而在尝试了诸多应对“现代市场需求”的新图案后,她们更坚定了走“传统路线”。她分享了一个失败的案例,2008年,协会接了一个外面的单子,要求在蜡染上画字,结果妇女们多不会写字,把汉字画反了,导致无法按照要求完成订单,协会亏损几十万元。这一次迎合外界需求制作的订单失败的教训,让杨丽坚持了一个原则:坚持传统的,只接要求画老图的单子。这对于协会的发展在短期会受到限制,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却又坚定了可控的发展模式。为何坚持这种做法?一方面,协会还没有资源和足够的能力做好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准备来应对外界千差万别的产品需求;另一方面,民族手工业走的路径,有别于其他已工业化的传统旅游产品(如安顺蜡染),需要在工业化时代坚持手工的价值和文化核心价值,否则,很难在市场中找到高端路径,以差异化取胜。
(注: 147.纳雍苗族服饰(正面。袖口上均为蜡染)。图形待解)
(注: 148.六枝自治县梭嘎苗族服饰(背面)。马蹄花。)
(注: 149.六枝自治县梭嘎苗族服饰(正面)。马蹄花。)
(注: 150.六枝自治县梭嘎苗族服饰(正面)。马蹄花。)
(注: 梭嘎苗族村,一条传统裙子在阳光下晒太阳,她已经破了,也许还在生活中被妇女穿着去干农活,去赶集。)
培训会上,妇女们用“比笨拙”的方式画花,王光花画的用在妇女盛装背面的“哥涡”图得到现场模拟竞买者的青睐,获得最高分,为此得到了培训师100元的现金奖励。这再次印证,传统的是经典,无论走向何种深度的开发,都需要回望传统,在其中寻找“时尚”的因子。
应该承认,贵州省目前以市场为导向的民族文化开发还存在很多问题。在边远的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专业人才缺乏,在文化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有限,加之,贵州省民族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程度很低,面对低端市场,很多珍贵的文化产品还在当成“菜”卖。文化产业化的不良运作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起副作用,一方面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个难题,另一方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难以为继。
在民族文化产业化进程中,必须深入挖掘贵州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民族文化,不要轻易为迎合市场而放弃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只要我们尊重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开发和保护并不是矛盾的,相反,可以给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2011年出台的《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从全球化的视野,着重梳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可能和创新思维,从可持续可操作的战略高度,定位我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确定“十二五”期间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界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是迄今为止国家从政策层面上对文化产业的最高定位。如果说贵州文化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多元文化前所未有的彰显,重塑了贵州文化的自信,那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未来的五年里,贵州人能走向真正的文化自觉,具备精神动力,助推贵州文化事业实现真正大繁荣、大发展。
(注: 1.我们在田野工作路上,看见她打扮漂亮地赶集,手里握着手帕,飘然在风里。)
(注: 2.梭嘎苗族村头,她一身传统服饰打扮,笑眯眯砂看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