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贵定蜡染:变与不变的文化叙事
Guiding Batik—The Cultural narrative about Change
(注: 101.贵定蜡染(陪藏器)。龙。(故事:苗族妇女何道玲的侄女给她画的陪藏器。她说,侄女在外面读书和工作,很少画花了,假期回家和村里的长辈学习制作蜡染,一定要为她爱的长辈画花,让他们死后可以带着去享用。))
(注: 102.贵定蜡染(上衣背面蜡染图案断面。)图形待解。)
袁在香从屋里抱出一堆蜡染刺绣衣服,放在板凳上,就站得远远地看着我们。
蜡染衣服在阳光下泛着迷人的光。我们拿起衣服看了看,衣服、裙子、头帕、背娃娃的背带,服饰主件一样不少地放在屋中央的炉子上,让我们尽情翻看,照相。
衣服似乎很少清洗,有淡淡的霉味,但这并不代表妇女们不再制作蜡染,不再穿自己的民族服装了。
今天不是赶集天,妇女们没有身着传统蜡染服饰,今天,也不是村落节日或者重大仪式的时候,没有即时性歌舞表演,没有官方主办的节日,一切看来都是那么平淡,却在平淡中安顿着乡村的隐秘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我们就想观察真实语境下的贵定民族生活样式。
和贵州师范大学的任晓冬老师及美国克拉克大学研究生班校友Monique Wollon到贵定县看蜡染。我们的初衷是去一个村子里看一看,想把那里作为长期的人类学研究点,同时,把那里的民族手工艺产品推介到美国去。
带着最近在书上看到的大量贵定小花苗的蜡染图片,想去发现贵州更多的蜡染样式。
(注: 103.贵定蜡染(裙子摆上的图案)。贵定蜡染。)
(注: 在贵定县城,每逢赶场天,还能看到苗族妇女身着传统蜡染服饰,自然大方地走在街道上摆龙门阵,拉家常,大家穿梭而过,路过别样的风采。)
(注: 104.贵定蜡染(上衣背面蜡染图案断面。)图形待解。)
在驱车去贵定县城的路上,我们曾看见身着这种苗族蜡染服饰的妇女摇摆着土布蜡染裙子,一晃而过。奇装丽影片刻来到心底,过目不忘。很多年前,我们曾在凯里买过这样的服饰,被那简单的古朴打动,如获至宝,以至于赴美留学期间也不忘带上它,每每有晚宴、party,也不忘穿上,也就怀念一段行走贵州村落,寻找民族手工艺的时光。
直至最近,来到贵定县采访,才了然。在现代化语境之下,虽然民族手工艺和民族服饰急剧消逝,这种蜡染服饰还在和当地的苗族妇女的生活发生紧密的联系。
一个贵定县城的赶集天,我们来到老城闲逛。依然可见一些临近村寨的苗族妇女穿着传统苗族蜡染服饰,大大方方地走在县城里赶集,买一些日常家用小杂件。我们的目光没有从她们自由摆动的裙摆上滑下,不停按下快门。她们若无其事地走在自己的路上,眼中俨然就只有那条街上琳琅满目的小商品。
来之前,贵定县委宣传部的罗贵荣已经帮我打听了在县城有一个妇女还在做蜡染卖,她的名字叫何道玲。
(注: 105.贵定蜡染(裙子)。图解待解。)
何道玲的先生在贵定县人大工作,作为民族干部,20多年前还当过定东乡的乡党委书记。后来,丈夫调到县城工作,何道玲就跟着迁居到县城。她是农村妇女,没有找到正式工作,一段时间处于闲散状态,于是,她开始挑着各种民族产品在贵定县城内赶场售卖。
来到何道玲的家,一栋6层的楼房里,我们看着她从卧室里取出一张张古老的蜡染,几十件刺绣和蜡染的衣服,都是传统的花样,和女主人的现代生活和谐共处。何道玲拉着在床前的阳光下看,我们一一观看,一一拍照。
有蜡染和刺绣花纹的衣服都是传统的,她已经不拿出去卖,因为当地人都不会买了。“已经没有人喜欢传统的了。”相反,何道玲发现,用新技术制作的新苗装受到广泛青睐。一般是何道玲修好花样,再花50元成本用机器织好绣片,再找人在电脑上按照花样设计图样,打印出来很多张,她就以绣花片为模板,再花一天时间把绣片用缝纫机缝合在衣服的各个部位。这种机绣的新式苗装很受欢迎,300元一件,每个月她能卖出十来件。
我们没有被新的机绣的刺绣衣服打动,而是把每个传统的样式看了又看,衣服、娃娃包片、头帕、陪葬器、娃娃背带等都一一照了相。再回来做田野工作,了解蜡染每张画后面的叙事。
我们对蜡染的痴迷程度已经不可收拾,这次又忍不住把自认好看的十几张蜡染搜集了回来,想带回家,可以时时看到,也可以有研究的样品。期望对传统老花样的搜集和研究,能对民族手工艺产品高端开发和国际贸易起到作用。
何道玲的侄女给她画了一张蜡画,当地叫做陪葬器,也就是她死后用于掩盖身体之物。我们对蜡染上的花纹和色彩无比着迷,感觉那张蜡染代表了所见过的小花苗蜡染的最高仪式、宗教性表达。当人们带着奇妙的感情去做一件事情,特别是把当下的行为视为仪式时,所诠释的东西很纯粹,很简单,也能直接撞击他者的心灵,沟通心灵。我们从画上读懂了一种深厚的感情,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粹的生活镜像。40来岁的妇女,为何就准备好了陪葬器呢?何道玲看出我们的疑意,告诉我们这个画要画很久,这幅画是侄女从城里读大学回来时抽空画的。
何道玲很喜欢找到更大的市场销售传统的东西,她和很多苗族村寨都有联系,包括自己以前居住的村落,很多妇女在做蜡染制品,生产潜力巨大。她们期望着蜡染市场更大,能卖出更多的产品,贴补家用。
(注: 106.贵定蜡染(裙子)。图解待解。)
(注: 107.贵定蜡染(裙子)。图解待解。)
(注: 108.贵定蜡染(裙子)。图解待解。)
(注: 109.贵定蜡染(裙子)。图解待解。)
(注: 110.贵定蜡染(上衣背面蜡染图案断面。)图形待解。)
(注: “蓝花”)
虽然,每年只在六七月的气温最适合画蜡、染蜡,我们到村里的时候,很多苗族妇女仍在做蜡染作品。这个期间的集中工作,做的衣服甚至够一年使用。更何况,每个家庭的女儿,在出嫁时,都能得20到50件盛装作为陪嫁,足够一辈子使用。
在村子里,我们访问了几个家庭,发现制作蜡画的很多妇女都不在家了。袁在香刚从打工地广东回来,会做全套蜡染服饰,但是,她已经很久没有做了。
村落已经布满水泥房子,内部还有很多文化的细节留存着。我们不知道我们会不会回来,再来寻找那些正在消逝的文化符号。也许,我们还要回来,慢慢坐下来,倾听她们的文化叙事。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很多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建筑、服饰、手工艺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东西正在消失,而饱含着民族宗教性和仪式性的文化符号还在乡村内部坚强地传习。贵定县苗族妇女的蜡染技艺和服饰保存完好,和经济发展有关,也体现了该地区民族文化保存的完好性。另有一种解释,可能蜡染技艺承载的仪式性文化,让其在面对现代工业文明时,果断地作出内部文化认同选择,走向自我为中心的现代化适应历程。
无疑,当民族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央”,民族手工艺产业的有序发展和高端市场将开启。这是我们从考察贵定蜡染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注: 111.贵定蜡染(上衣背面蜡染图案。)图形待解。)
(注: 112.贵定蜡染(上衣背面蜡染图案。)图形待解。)
(注: 113.贵定蜡染(上衣背面蜡染图案。)图形待解。)
(注: 114.贵定蜡染(上衣背面蜡染图案。)图形待解。)
(注: 115.贵定蜡染(上衣背面蜡染图案。)图形待解。)
(注: 116.贵定蜡染(上衣背面蜡染图案。)图形待解。)
(注: 117.贵定蜡染(上衣背面蜡染图案断面。)图形待解。)
(注: 118.贵定蜡染(小孩用的包片)。龙。)
(注: 贵定县城集市采集到图片。蜡染头巾还在当地被当地苗族妇女广泛使用。)
(注: 诗兴的行走,飘逸之美。)
(注: 119.贵定蜡染(小孩用的包片)。龙。)
(注: 120.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21.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22.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23.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24.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25.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26.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27.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28.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29.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30.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31.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32.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33.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34.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35.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36.贵定蜡染(头巾)。图解待解。)
(注: 137.贵定蜡染(裙摆上的图形)。图解待解。)
(注: 138.贵定蜡染(裙摆上的图形)。图解待解。)
(注: 139.贵定蜡染(裙摆上的图形)。图解待解。)
(注: 140.贵定苗族织锦(刺绣)(用于围兜的腰带上))
(注: 141.贵定蜡染(裙摆上的图形)。图解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