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老蜡染宿命
The Fate of Old Batik
(注: 75.安顺蜡染。石榴花。)
(注: 76.安顺蜡染。石榴花。)
(注: 77.安顺蜡染。石榴花。)
(注: 78.待解图(包上的图形)。)
“原始古朴的安顺蜡染在哪里?”
“在博物馆里。”
“老蜡染”在逐渐消失甚至消亡,只有文化部门及爱好者悉心收藏的“宝贝”还可在博物馆的玻璃窗后闪烁着古老迷人的光芒。从民间流向博物馆,从本土的繁盛到不得不为的“文物”收藏,这是安顺蜡染最后的命运?还是安顺蜡染的归宿?
(注: 79.裙子上的蜡染图形。(待解))
本土原生态文化符号在消失
安顺市学者帅学剑说:“在安顺市区寻找‘老蜡染’几乎不可能,一些村寨还有保留,但都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逐渐消失。”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80%的市县民间有蜡染制作,安顺被公认为“中国蜡染之乡”。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仍珍藏有十一至十七世纪的贵州蜡染。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又称为“徭斑布”。采用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青底白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是我国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之花。然而,如今这种宝贵的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已经开始在安顺布依族、苗族村寨濒临失传。
“以往,寨子里的布依族妇女一有空闲就精制蜡染衣,她们用铜片蜡刀蘸上熔化的蜡液,在白布上绘出花纹图案,画好后便把布放进蓝靛缸里浸染,经过煮沸脱蜡、漂洗后,各种白色的花纹图案便跃然在蓝底子上。这时,她们从心里流淌的美随性大胆地在蜡染布上体现。她们表达的图案多变,粗犷明快,古朴典雅,纹饰的造型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思维方式,表现了对幸福的渴求,对生命的景仰。”如今,离黄果树不远的石头寨游人纷至沓来,旅游激活“蜡染经济”,但由于要追寻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求,蜡染工艺开始简单化,图案单一,做工粗糙。很多年轻人都不再做蜡染,作坊里的工匠都是上年纪的老人。
(注: 2002年,作者在安顺市采访洪福远蜡染厂,洪福远手持一张丹寨蜡染床单表达,他收藏了一些其它地方的蜡染,正在作贵州各种蜡染类型开发和改造。)
半开发状态加剧消亡速度
帅学剑说,“古朴原始的蜡染艺术最吸引专家的目光,台湾专家说,贵州还保留蜡染原生状态的东西,非常难得,失去它好比艺术失去灵魂和本位的东西。不要让蜡染过分落入旅游的陷阱!”走出深山,安顺蜡染在旅游经济的驱动下开始发展起来。蜡染古老的生命活跃起来。“旅游经济刺激了蜡染人,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可以保护蜡染。但是,如果盲目地乱开发,必然破坏文化。”
“安顺蜡染开发的半开放状态,直接扼杀了蜡染的原生状态。”
蜡染为什么能在山野里保存并在百姓村寨中广泛使用?安顺的文化专家在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把这种在自己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东西视为其生命的追求,图案中的每个细节都表达着他们的灵魂。如安顺普定一带的小花苗图案鸟嘴中吐出一朵花,表达了万物有灵,万物共生。扁担山布依族服饰以蜡染图案表达了生活的环境,家门前是田地,田地下是河流,河流下是树、村庄。遗憾的是,这种文化已经出现变异,许多文化符号已经消失,一些文化形态正在面临消失。
1993年前后,安顺西秀区附近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作坊100多家,大量的低劣产品流入市场。
原生态蜡染在开发和保护间徘徊
越来越多的蜡染产品在市场流通,越来越多的“老蜡染”精品走进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的家。
“从全国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面临着四大严峻问题:意识不强,导致一些地方有特色的民居、村寨甚至大的历史文化城市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工艺、技艺等非物质遗产正不断消失;流失堪忧,尤其一些珍贵的遗产散落民间,保护措施不力,有的已经灭绝或濒危,有的甚至流失境外,保护力度与他国相比还有欠缺;经费不足,造成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和载体,无法开展紧急抢救,带来湮灭的危险;传承乏人,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数不多,或年事已高,或无法维持生计而改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一语中的总结了当前民间文化遗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希望全社会都为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地“鼓”与“呼”。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贵州省就开始组织力量,对民间艺术进行抢救和挖掘。在收集的过程中,将有关资料制作成数据库,相应的研究与开发也在进行之中,正在建立比较系统、规范的民间艺术档案。
民族民间文化仅仅作为历史的遗迹而实施了比较严格的保护,但如不进行开发利用,必将增大当地居民和政府的负担,而文明一旦失去了前进的步伐,也会成为毫无生气的“死”文化。保护为开发,开发促保护,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应当找到两者利益的平衡点。蜡染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