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拼接历史的碎片
Pieces of History
(注: 81.丹寨老苗衣(八寨苗支系)。两袖有古老的哥涡图。)
年前,去湄公河流域几国采访前期,就与刘雍老师约见面了,一直未能成行。
大概在4月,去贵州大学出版社校对要出版的《手上的记忆》书稿,在那里遇见了也在校书稿的刘老师。
过了两周,刘老师带着自己的200件藏品到巴黎举办中国贵州苗族服饰展览之前一夜,去刘雍老师家和他聊天,翻看他的收藏品与出版的书籍,看着这个时空之间的老人是如何充满激情地把毕生关于贵州民族手工艺的精品收藏在更大世界体验,并企图发现一个通向国际化的路径的。
对于民族文化的创意进入艺术领域,能以一种可持续的模式进入生活世界,我认为刘雍老师的现代创意非常成功,大气磅礴的民族元素在青铜器上的运用,民族刺绣、蜡染等图案在挂毯上的运用,有一种颠覆纺织品短命的宿命,走向永存于历史之中的愿景。
蜡染的书里,有很多丹寨的蜡染片片,它们中的很多在现在已经很难再被呈现,它们中的很多已经变成了一段过去的记忆。
我们期望,能把这些书籍都带回丹寨的蜡染乡村,让苗族妇女们都来看看,过去的蜡染是什么样子的。外来者出了很多书籍,不是乡村可以进入的。
对过去的追忆,让我们变得更加智慧,这是对于祖先记忆的重拾。期望我们能沟通城市和乡村,让大家看现代妇女的发展语境,让她们能看到过去的时光是如何呈现在一幅老辈人的蓝花里的。
义卖现场,我们将关于丹寨蜡染的书籍作全面地展示,分享丹寨蓝花之美。
而在这里,幸得贵州省旅游局傅迎春局长赠台湾长河艺术博物馆馆长家黄英峰先生的书籍《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衣装、银饰、器物》,英文书籍《Writing on the thread》以及国际顶尖机构高盛出版的图册《贵州故事》,甚是喜欢,爱不释手。
在这里,再次读到那些搁浅在时光村落里的“蓝花”,它们已经随着收藏者和摄影师走进了更广大的世界,凝固在时光的彼岸,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有一群人,用手上的记忆拼接过人类历史的碎片,在千年的时光片断中,向世人表述曾经的存在价值和生活世界。
(注: 82.三都蜡染(桌布)。石榴、花鸟。)